電子書包在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32 KB ) - 大埔國小.docx_第1页
電子書包在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32 KB ) - 大埔國小.docx_第2页
電子書包在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32 KB ) - 大埔國小.docx_第3页
電子書包在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32 KB ) - 大埔國小.docx_第4页
電子書包在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32 KB ) - 大埔國小.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電子書包在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某偏遠小學為例壹、研究動機一、 ICT教育的全球化趨勢。二、 國家政策:資訊教育,愛臺十二項政策,及馬總統大力提倡書包減重。三、 學校政策:本校為桃園縣電子書包實驗計畫學校,故引進電子書包,發展新學習型態。四、 個人興趣:班上有低成就學生,配合此依政策來進行研究,弱勢兒童對於文字刺激較不敏感。貳、研究問題一、 本校為偏遠學校,又新住民子弟及特殊生佔學生比例偏高,電子書包是否可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二、 本校為桃園縣電子書包實驗計畫學校,故引進電子書包應用在學生攜手補救教學。三、 電子書包引入教學後,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是否有明顯的提升四、 電子書包引入教學後,低成就學生學習態度是否有明顯的改善五、 因學生有語言學習障礙,使用電子書包中的語言朗讀程式,運用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是否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叁、文獻探討貳、文獻探討一、電子書包的源起和發展電子書包是一項新式的個人行動化學習輔具,世界各國都加緊腳步於此鉅額投資:美國近年來在教育上多使用的Palm,法國所試用的電子書包,中國大陸的文昌一號J 等(賴盈如、梁朝雲、黃格,2003)。 1998中央大學在學習科技卓越計畫中,電子書包就是其中一個分項計畫的核心議題,後由卓越計畫所建的觀和名詞,如未教室、高互動教室(三前所發展的遙距控制器按按按,前陣子在南湖國小進電子書包實驗案,以及最近包括高中、國中、國小九所學校組成的高互動電子書包實驗校區計畫,都屬於此計畫)、隨意教室(在木柵動物園作群體學習)、戶外教室(師生在戶外賞鳥)、導覽式學習(在天文館及故宮學習)、個人動學習等,透過與實驗學校的研究合作,和研討會成果發表,這些觀和名詞在國內逐漸擴散,被師、校長、企業界所接受(陳德懷,2002)。陳德懷(2002)對電子書包作一個較為嚴格的定義,電子書包是一種個人可以隨身攜帶,具電腦的運算、儲存和傳送位資、無線通訊等功能,並支援使用者在同場地,進各種有效學習方式的工具。這個定義包含部份,一部份是指它是一台輕的電腦;另一部份是指它支援學習。所以,如果要有一個寬鬆的定義,電子書包只是一台輕電腦,並能支援某種學習方式。許健平(2002)提出電子書包應具有上網學習、自動傳遞資料、及記錄學習歷程的功能,電子書包不僅是一個容器且是將來隨身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學習工具。賴盈如、梁朝雲、黃格(2003)提出電子書包(Electronic schoolbag, or E-bag)主要是指將傳統書包進行電子化,以發展異於傳統教學的無線行動化環境。電子書包結合了書包、電子書、電子閱讀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網路傳輸等功能。它不僅能成為學生的學習輔助工具,對於教師來說,也是一項相當具有助益的教學媒體。因此,姑且不論電子書包的內容依使用者不同而產生差異,即時性與互動性仍是電子書包最重要的特點。 目前,市場上的電子書包產品包含網路板( Web PAD )和平板電腦(Tablet PC)兩種,所謂的網路板是介於PDA和筆記型電腦間,沒有硬碟的裝置,而平板電腦則是具有硬碟,但是比筆記型電腦較為高階,且介面更人性化的硬體。而通常電子書包的螢幕,至少要8.4吋,並透過螢幕作為手寫板,來相互傳達。目前平板電腦是電子書包的首選,其特點是拋棄傳統鍵盤輸入的模式,而採用電磁式觸控筆在液晶螢幕上寫字控制游標,包留手寫的功能性,且整台電腦比傳統的筆記型電腦還要更輕薄,內建的無線網路讓使用者可以四處走動隨時上網,捉取傳遞所需的資料。對於電子書包大家最直接想到的優點就是,可以儲存大量的多媒體教材,所以能減輕書包重量,此外也因能取代部分紙張,所以在某一方面來說,也更有環保概念,加上多媒體的運用,和配合網際網路,也可以讓教學時更能產生趣味,使得學生與老師,或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增加,而更有多元的互動,另外,可以提供學生隨時下載書本、測驗內容、查詢資料,且可以紀錄與重播學習歷程,也能讓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有提升的可能(知新數位月刊編輯部,2007)。二、低成就學生的學習特徴在教學現場的第一線教師,常會發現有一些學生明顯智力正常,但考試的結果總會發現與其智力有些落差,這些學生常會困擾授課的教師,若將這些學生的智力因素與學障因素排除,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學生就是所謂的低成就學生,將低成就學生的定義、特徵及鑑定方式探討如下(林育毅、王明泉、唐榮昌,2008):(一)低成說學生的定義低成就學生是指其學業成績表現明顯低於其智力或學習能力所能表現者,或指智力測驗和學校學業成績的有差異,這一類學生通常並無發展性障礙或心理疾病,他們成績表現不佳的原因多非智力因素(李咏吟,1997) 。王振德(1999)認為學生的學習表現低,是由於個人的內在因素(身體生、心智和情意的因素),或是外在的因素(家庭、文化背景和學校環境的因素),導致學習者在一般的學習情況中無法進有效的學習活動(袁媛、許錦芳,2007)。(二)低成就學生的特徵低成就學生通常表現注意力不集中、對學業漠不關心、缺席、懶惰、緩慢、不負責任和意志消沉等,在心理諮商的臨床經驗上低成就學生常是粗心、健在、懶惰、記憶不佳、缺乏熱心與高自我期許(李咏吟,1993) 。造成低成就學生的原因,有可能是外在因素,因老師請假、父母生病、離異、轉學等,或內在因素,因生病、學習能力不足、視覺或聽覺障礙、人格等(李咏吟,1997) 。(三)低成就學生的鑑定郭生玉(1973) 將評定低成就學生的方法歸納為下列四種以百分位數評定、以標準分數評定、以成就商數評定、以迴歸預測方法評定。國內學者林世元(1996) 認為應用迴歸公式評定低成就,最能符合低成就的真諦,因為根據智力或性向來預測學業成就,再比較實際與預測分數的差異,可以清楚看出個人的成就是否達到能力相符合的期望成就。有些研究則以預測分數的標準差為依據,凡實際成就低於預測分數一個或半個標準差者為低成就學生(孫扶志,1996 )。低成就學生常面臨學習教材與其能力不一致以及不易自行發現教材中隱含的規則的問題,所以,適當地調整教材難度或教學策略,對他們是必要的。在進行補救教學必須掌握有效的教學原則和方法設計補救教學,包括強調長時密集、考慮作業難、經常性的評、教導學習策、教學明示、結構化及強調學習材和先備經驗的結合等重要原則;在執的政層面上,介入的時機、教學長、教學頻次、班級大小與師資等,也是影響成效的關鍵(陳淑麗,2008)。三、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教學在1990年代後,國際紛紛將弱勢關懷作為教育改革理念與方向,而弱勢學生往往在學業成就表現落後或學習困難,因此建立學校本位的多層次介入的補救教學系統是未來教育的趨勢與走向(蕭偉智,2009)。我國政府對弱勢學生的補償教育,目前主要有三種方案,包括教育優先區計畫、攜手計畫以及課後照顧服務方案,其中,教育優先區計畫和攜手計畫的目標相同,都是希望透過補救教學,解決弱勢學生學業成就低落的問題;課後照顧服務則以完成家庭作業和生活照顧為主要的目標(陳淑麗,2008)。利用有效的補救教學能區分一般低成就與學障,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5)利用補救教學的教學反應,來區分47 位低成就的原住民學生是一般低成就抑是或學障,此作法不僅有良好的鑑別效度,而且利用有效的補救教學減少學習障礙鑑定的施測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協助原住民學生在學障的鑑定工作中,容易因低成就被過度篩選,但會又因排他條件被排除的困境。 袁媛、許錦芳(2007)的研究發現資訊融入學的教學策確實能有效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態,而其學習表現在平時的教學評中,雖然仍有遭遇學習瓶頸的時候,但大部分時間皆有具體的表現成果,能達成學習目標。在資訊化的教育環境下,結合電腦的適性診斷測驗因材施測,更能節省時間、準確的預估受試者的學習狀態,提供教學者瞭解受試者的學習狀態、精確的補救訊息,讓教學者進行有效率的補救教學,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敏、白曉珊、郭伯臣、育,2007)。陳世銘、 淑娟、施淑娟、吳任婕(2008)的研究發現受試者於電腦適性測驗後進線上補救教學,從全體受試者、高分組、中分組或是低分組的實驗據中可獲知,其成績皆達顯著水準,證明符合SCORM 2004 的電腦化適性補救教學模組同樣也可達到適性與個別化的功效,為一具有好學習成效的模組,可作為教師進補救教學的第一步。無法在線上補救教學達成的部分,可藉由本研究之施測結果查詢模組,於施測後即以圖形化網頁回饋測驗結果,提供教師準的掌握學生的迷思概,再由教師進傳統式的補救教學,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敏(2007)的研究中,證實了藉由多媒體教學與學生的互動具有一定的成效外,這樣的補救方式確實造成顯著的進步。肆、研究設計(方法、對象、工具、考驗)一、研究方法使用單一受試實驗研究二、研究對象(一)個案基本資料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本校目前就讀普通班的五年級某位學習低成就學生,於課後接受攜手計畫之數學補救教學。個案學生其基本資料如表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個案一)性別男年次民國88年年齡11歲年級五年級家庭背景父親患有輕度精神疾病;母親印尼籍配偶;爺爺為主要教育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本校目前就讀普通班的四年級某位學習動機低落學生,於課後接受攜手計畫之數學補救教學。個案學生其基本資料如表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個案二)性別男年次民國89年年齡11歲年級四年級家庭背景正常單薪家庭。哥哥國一,弟弟三歲。家中只有個案領有多重障礙手冊。(二)個案學習表現分析由於學生家庭教育無法提供豐富的語言刺激環境,再者家中無人指導學生課課,學生在語文表現方面能力較同儕來的低落。根據學生在語文領域發展現況分析如下表:語文學習表現行為及狀況(個案一)聽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無法融入學習情境。說平時與同儕口語交談流暢,喜歡鬼叫讀因為認讀字數少,注音符號拼音慢,閱讀速度慢,常常唸錯音寫寫字筆順不正確,向停留在圖像表徵期,字跡還算整齊注音符號不分文章語句不順暢,時常出現倒裝、漏字現象,亦或是語句重複出現,句末常以了做結尾。句子都寫不長綜合家庭及學校的狀況與需求,研究者們歸納出個案的語文學習表現行為及狀況之需求為:運用習字教學軟體來增加學生對認字之興趣,以提高其識字率;運用電子書包中的語言朗讀程式,以提高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學生學習成就。由於學生肢體障礙,書寫的動作不靈敏,耗費力氣方能完成寫的課業,故學習動機受其影響,在有限的時間且無人催促的情況下,幾乎放棄寫字;但閱讀興致高昂,有機會就會讀書。然在課堂上因需筆記或計算,學生便時常發呆或重複手部動作(如捲紙、咬衣服、吸手指等),不願動手。唯有上台利用電子白版計算,才會開心的達到學習目標。根據學生在數學領域發展現況分析如下表:數學學習表現行為及狀況(個案二)理解力數學概念佳,若以口頭詢問,大部分能正確回答計算能力選擇簡單計算,對於繁複的計算一律放棄動機動機低落。不在乎學習表現的優劣三、研究工具(一)電子書包(二)問卷(三)SPSS四、研究考驗(一)t-test1.方法學選定:量化、質性2.量化:對象、工具資料標準化測驗、問卷、成績、辦理事務描述統計(行動研究可不需要考慮信效度,以解決問題為導向)3.質性:對象、大綱、資料選定學生做訪談、焦點團體座談(檢討會)伍、研究結果與討論陸、參考書目李吟詠主編(1997) 。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李詠吟(1993)。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林世元(1996)。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數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羲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林育毅、王明泉、唐榮昌(2008)。運用自我管理及家長參與對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家庭作業的完成率及正確性增進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0,47-69。敏、白曉珊、郭伯臣、育(2007)。位個別指導教材研發與適性補救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小五級學因與倍單元為。網際網技術學刊,8(2),頁191-197。孫扶志(1996 )。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童文字解題能力之實駿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 ,71-124。袁媛、許錦芳(2007)。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資源班學低成就學生學習影響之個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7(1),36-57。許健平, 2002學習科技研究成果發表暨研討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民國91 年, 1 月)。陳世銘、 淑娟、施淑娟、吳任婕(2008)。符合SCORM 2004與試題結構之電腦化適性測驗及補救教學系統研發以國小學域五級能指標幾何為。測驗統計年刊,16,31-58。陳淑麗(2008)。二級國語文補救教學研究一個長時密集的介入方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25-46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32。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5)。以國語補救教學診斷原住民低成就學童是否為學習障礙:轉借前介入的效度考驗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