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佩尔的信仰1.doc_第1页
吉姆佩尔的信仰1.doc_第2页
吉姆佩尔的信仰1.doc_第3页
吉姆佩尔的信仰1.doc_第4页
吉姆佩尔的信仰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口电大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吉姆佩尔心中的信仰 浅谈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主人 公的精神世界 学 校 周口电视广播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1041001255063 辅导老师 雷老师 姓 名 袁连登 单 位 商水平店 二零一贰年十一月 摘 要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在他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中创作了一位愚者形象-吉姆佩尔,这篇作品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所要看到的文化传统中道德伦理和宗教信念的伟大代表作。作者通过描述吉姆佩尔备受邻人与妻子的侮辱和欺骗却依然选择宽容与相信的一生,展示了这一人物形象对自身的价值认识及其相信上帝,期盼天堂的信仰意识。本文从主人公吉姆佩尔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究,论述其“傻”的价值所在,凸显傻瓜吉姆佩尔精神上的一种人性善与智慧的光辉,从而证明吉姆佩尔表现出的“傻”恰恰说明了他不是一个傻瓜。在吉姆佩尔的身上承载着作者艾巴什维斯辛格对人类心灵中善的激情所给予的殷切期待与真诚的厚望。 关键词 吉姆佩尔,傻瓜,精神世界,信仰目 录引言. . . . . . . . . . (3)一、吉姆佩尔与镇中人们. . . . . . .(3)二、 吉姆佩尔与埃尔卡. . . . . . . (5)三、吉姆佩尔与自己. . . . . . . (8)四、 艾辛格与吉姆佩尔. . . . . . (12)参考文献. . . . . . . . . (14)吉姆佩尔心中的信仰浅谈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引言 吉姆佩尔傻还是不傻,读者与文学评论家众说纷纭,而在我看来吉姆佩尔的“傻”有他自身的价值所在。小说的作者在傻瓜吉姆佩尔身上赋予了一种精神上的救赎,一种希望,在吉姆佩尔的精神世界里,他的“傻”恰恰验证了他不是一个傻瓜。吉姆佩尔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笔下的一个傻瓜形象。他是一个诚实勤劳的孤儿,一生都在受人侮辱,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拿他取乐,做恶作剧,哄骗他,甚至把一个放荡的,不贞洁的女人埃尔卡硬嫁给他。面对别人在他面前所说的谎话,他都一概信以为真,对别人的欺骗总是以善良的诚意去思考真实性。最后他得到了埃尔卡临终的忏悔,并在梦中梦到人生态度完全改变的埃尔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吉姆佩尔说:“时间一到,我就会高高兴兴的动身。这将会变成现实,那儿没有任何纠纷,没有嘲弄,没有欺骗。赞美上帝:在那儿,连吉姆佩尔都不会受欺骗。”容易受骗且反复受骗,必得有一定的理念来支撑。那么在吉姆佩尔的精神世界中究竟是什么让他将受骗维系一生呢?一、 吉姆佩尔与镇中人们吉姆佩尔不认为自己是傻瓜,但全镇的人都认定他傻。小说开篇以自述的方式写出了吉姆佩尔的既迷茫而又清醒的状况:“我是傻瓜吉姆佩尔。我不认为自己是傻瓜。恰恰相反。可是人家叫我傻瓜。” 那么他傻在哪里呢?吉姆佩尔自问并自己给出了答案:“我容易受骗。”吉姆佩尔知道自己为什么被称为傻瓜,并且一一列举了他是如何因为相信别人而一再受骗的例子,知道他们在说谎:“说真的,我十分明白,这类是一件也没有发生。” 知道自己不傻,知道他们在说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吉姆佩尔是傻瓜?他的傻是一种自主行为,在他看来,相信他人的谎言至少对大家都有好处。因为“全镇的人都对我这样,使我不得不相信!如果我敢说一句,“嘿,你们在骗我!”那就麻烦了。人们全都会勃然大怒。“你这是什么意思?你要把大家都看成是说谎的?”我怎么办呢?我相信他们说的话,我希望至少这样对他们有点好处。”吉姆佩尔寻找理由安慰着自己,他已经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与不幸看作是作为上帝的选民犹太人在承担、拯救、为世人带福时应付出的代价,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由于我有了新的烦恼和悲伤,全弗拉姆波尔镇的人都兴高采烈,我决心永远相信人家对我说的话。”作为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的吉姆佩尔一直用行动阐释着如何去做一名犹太人,如何去遵守、实践犹太伦理宗教规则。他坚持信奉拉比的教诲,坚持信奉犹太教。犹太教信仰和善行的古老教义教导人们恪守法律,并积极行善,最终会在这种善行中获救。所以吉姆佩尔恪守教义,善良和忠诚的面对所有欺压他和欺骗他的人。可是在现实世界,人们普遍听魔鬼的话,全镇的人都想在吉姆佩尔身上试试运气,捉弄他,欺骗他。“吉姆佩尔,沙皇快到弗拉姆波尔来了;吉姆佩尔,月亮掉到托尔平去了。”每一个来烤一炉烙饼的女人或姑娘都至少要耍弄他一次。“吉姆佩尔,天上有一个集市;吉姆佩尔,拉比在第七个月养了一只小牛;吉姆佩尔,一只母牛飞上屋顶,下了许多铜蛋。” 除此之外,人们还把一个放荡的女人埃尔卡硬嫁给他,女方埃尔卡离过婚,是个寡妇,同时又有六个月身孕,但大家却一起欺骗吉姆佩尔,说她是纯洁的少女,她和过去男人的孩子,人家说是她小兄弟。吉姆佩尔生活在这个所有人都以争先恐后,齐心协力欺骗他为乐的小镇中,他与弗拉姆波尔镇上的人之间的“斗争”正是上帝与魔鬼之间人性相争的搏斗。魔鬼鼓动着人去放纵,去欺骗,以捉弄人为乐。而上帝则通过拉比传达相信信仰,相信善行,两者之间,吉姆佩尔如何选择呢?他在回顾中如此说:“我十分明白,这类事一件都没有发生过”他已经明确意识到,人们欺骗了他,是故意“捉弄”他。即便这样,他也未选择还击,以恶制恶。依然去相信他人,他认为“我想我并不傻。恰恰相反。”他知道“你不可能毫无损伤的过一生,这种事想也不必想”。“我像机器人一样相信每一个人”,因为,“什么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像先智书上写的那样。”“没准儿真的发生什么事哩。我去看看会有什么坏处呢?”“我认识到我是在受人欺骗。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我损失点什么呢?我沉思着:且看它结果如何吧。整个市镇不可能全都发狂。”吉姆佩尔选择去相信人家,因为从他的信仰来说什么事都是可能的。当然,屡屡受骗受愚弄也有不想相信的时候,吉姆佩尔去拉比那儿请教,拉比对他说“圣书上写道:做一生的傻瓜也比作恶一小时强。你不是傻瓜。他们是傻瓜。因为是他们的邻人感到羞辱的人,自己要失去天堂。” 拉比教导吉姆佩尔去爱,去宽恕,去相信。这种教导也折射出了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是一种深深的信念宽厚和道德自律。这种信念来自于对上帝,对宗教的信仰。上帝教导他的子民去“爱邻人”,爱是恒久的忍耐,是一种恩慈,不求自己的益处,不做不义之事,不计算人的恶。凡事都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新约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上说到:“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拉比的话给了吉姆佩尔巨大的温暖、勇气和力量,使他意识到“傻的价值”所在,文中每当吉姆佩尔精神动摇时,便会向拉比请教,他的一生都在躬行拉比的告诫。拉比是犹太教名词,希伯莱文的音译,原意是“吾主”“夫子”,是犹太人对师长的尊称,后专指犹太教内负责执行教规,教律和主持宗教仪式的人。拉比是人与上帝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传递上帝对人的关爱。上帝是人的精神的最终极解释所在。然而魔鬼总是会在人痛苦的时候,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出现,鼓动人们放纵。上帝与魔鬼是对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较量不可避免的也会发生在傻瓜吉姆佩尔身上。在主人公的经历中,较量的结果与其精神世界也一步步地展现开来。吉姆佩尔这个虔诚的犹太教教徒,在拉比那儿得到了坚持以德报怨的理念支撑,能够给予自己一个解释让自己安然,自足,按照自己的信念与生活方式生活下去。藉着对上帝的信仰,期盼着天堂。二、 吉姆佩尔与埃尔卡埃尔卡不是一个贞洁的姑娘。她走路一瘸一拐,她有一个私生子.她肤浅粗鲁。但在大家对吉姆佩尔的撮合与强蛮逼迫下,她嫁给了吉姆佩尔。吉姆佩尔和埃尔卡结婚了。吉姆佩尔知道自己是在受人欺骗“我想他们决心要把我当作他们的笑柄。”可是他仍然如以往一般接受了伤害,他认为“如果这样对她来说是很好的话,那么我也是愉快的。再说,你不可能毫无损伤地过一生,这种事想也不必想。”婚后,吉姆佩尔受着埃尔卡的欺骗。结婚不到四个月,埃尔卡就要生孩子了。镇上的人都在捂着嘴窃笑。吉姆佩尔感到受了愚弄,但埃尔卡发誓诅咒说孩子是吉姆佩尔的,孩子是早产的。于是吉姆佩尔就试着忘掉自己的烦恼,并真诚地爱着这个孩子,平时也加倍地努力干活来养活家里几个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人。除此之外,还经常被埃尔卡结婚时带来的“小兄弟”(私生子)打。吉姆佩尔忍受着这种处境,并一声不吭。他认为“肩膀是上帝造的,负担也是上帝给的。” 忍耐是吉姆佩尔的心中信念,这种信念是吉姆佩尔坚持的支撑。吉姆佩尔平时都离家住在面包房里,在一个晚上因为意外回家却发现自己妻子身旁躺着另一个男人。吉姆佩尔怕把孩子惊醒又独自回到面包房里,一直到清晨不曾闭眼,浑身打哆嗦,好像患了疟疾。“我蠢驴当够了,吉姆佩尔不会终身做一个笨蛋的。即使像吉姆佩尔这样的傻瓜,他的愚蠢也有个限度的。” 于是吉姆佩尔又去拉比那里求救。虽然埃尔卡对吉姆佩尔看到的事情矢口否认,但拉比决定为吉姆佩尔主持公道,让他和埃尔卡离婚。但是到了晚上,吉姆佩尔觉得这一切太伤心了,他难以抑制地渴念着她,渴念着孩子来:“我需要的是发怒,可是那恰恰是我的不幸,我不能使这件事在我心里产生真正的愤慨。首先我是这样想的谁也免不了有时候犯错误。在你的生活里不可能没有错误。大概和她在一起的那个小伙子引诱她,送她礼物等等。而女人是头发长见识短的,所以他哄得她同意了。不过后来她既然否认了这件事,也许我看到的只是一些幻象?幻觉是有的。”于是吉姆佩尔到拉比那里去,告诉他,自己错怪了妻子,并要求撤销离婚案。在撤回吉姆佩尔和妻子离婚的案子前,在与妻子分居了“九个月”,埃尔卡又生了一个孩子,“镇上那些爱开玩笑的人和多嘴的人,到面包房来臭骂了我一顿。由于我有了烦恼和悲伤,全弗拉姆波尔镇的人都兴高采烈。”既便如此,吉姆佩尔仍然决心相信埃尔卡“决心永远相信人家对我说的话。不相信又有什么好处呢?今天你不相信你的老婆,明天你就会不相信上帝。” 吉姆佩尔撤回了与妻子离婚的案子,带着面包和面粉过节一样回到家时,看到的却是埃尔卡和自己一直感激给予自己帮助的学徒睡在一起。吉姆佩尔的心再一次被伤害了,哆嗦着,牙齿直打颤。埃尔卡再次欺骗他,骂他,否认这件事情。就这样他与妻子过了二十年,“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发生过,但我既没有听到过,也没有看见过。我相信她,这就完了。” 从上可看吉姆佩尔是清楚地知道事实,而他的选择也是矛盾而痛苦的。对于他人而言,伴侣的出轨是无法忍受的,那几乎是一个正常人的底线,可吉姆佩尔却选择了忍耐与相信。是吉姆佩尔傻吗?不是,他是一个孤儿,从深层次上讲,孤儿的身份象征着一种“局外人”,他没有家,被整个镇上的人视为异类,当作笑柄,无法融入他们的圈子。他的感情需要一种依托,需要一种归宿感。无论事实上怎样,他结了婚,与埃尔卡是夫妻,有了自己所谓的家,有名义上的孩子,而且孩子也爱他,依赖他。正如吉姆佩尔所说“我着迷地爱这个孩子,他也喜欢我,他一看见我就挥动他的小手,要我把他抱起来。如果他肚子痛,我是唯一能使他平静下来的人。” 新生的孩子是干净,纯洁的,没有偏见的,婴儿用心去感受着吉姆佩尔对他的爱,并回应他。这种回应带给吉姆佩尔的是心灵的温暖、安宁与祥和,使他的心可以不再“流浪”。吉姆佩尔为这些而骄傲,故事中他如果说:“你们算什么东西,不过是狗!而我是一个人,一个漂亮妻子的丈夫,两个有出息的孩子的父亲。” 纵然被妻子欺骗与侮辱,吉姆佩尔仍是不愿失去这些的。家和孩子带给他的是心灵上的温暖与栖居地,他要给自己一个去维持,去爱,去饶恕的理由。于是他选择了去欺骗自己,去相信妻子。吉姆佩尔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不相信妻子,揭穿妻子的谎言,吉姆佩尔就将失去他一直苦苦维持的家。家是他感情的归宿地,是他所不愿失去的,在吉姆佩尔心中,家的价值要远远超出做一个“聪明”人。于是他原谅了妻子的不忠,并认为“我对她太不公正了。”吉姆佩尔到拉比那里去,告诉他自己错怪了妻子。在这里可以看到吉姆佩尔是一个行骗者的角色,而他进行欺骗的对象正是他自己,并且把自己成功的骗倒了。再一次以“安详”的心态面对欺骗与嘲弄。正如恩格斯所言:“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与阿Q的“战无不胜”精神胜利法不同,吉姆佩尔的精神胜利是因他承载着对上帝的信仰,当这种精神胜利法被捆绑到苦难之中,便成为了缓解人生苦难的一种工具,成为了他生存的价值体现和赎救自身的内在力量。而这时,他的自我欺骗便闪现着人性善与智慧的光辉。在吉姆佩尔与埃尔卡二十年的婚姻中,吉姆佩尔一直被埃尔卡欺骗和侮辱,他心中清楚地知道妻子对他所说的谎言,但却选择了去忍耐,去相信与爱自己的妻子。在一切的遭遇中,吉姆佩尔选择了相信,欺骗自己看到的与听到的都是事实。他不去戳破谎言,他去欺骗自己,他去相信自己的妻子,他给自己爱的理由。在祈祷声中以求弥赛亚的早日到来是吉姆佩尔的精神寄托,在对天国企盼的精神寄托中忍耐着生活的重压与嘲弄。犹太人相信自己所受的苦难和压迫只是暂时的,必有一位救世主弥赛亚来拯救自己,并帮助自己恢复荣誉。这种文化心态沉淀下来,成为一种现实,成为犹太人对苦难的体认及自我对苦难承受的支撑与鼓舞。苦难与忍耐是犹太文化母体,是吉姆佩尔坚定的信仰。西方谚语中说“忍耐打开所有的门。”忍耐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其报酬却是愉快的,使桑叶变成丝睡衣的正是忍耐与时间。拉封丹在寓言中说:“忍耐和时间,往往比力量和愤怒更有效。”吉姆佩尔恪守诫命,忍耐一生,终于得到了埃尔卡临死前的忏悔。吉姆佩尔的宽容大度使伤害他的埃尔卡感到无地自容,激起了她灵魂的真正震撼。而之后埃尔卡出现在吉姆佩尔梦中,与吉姆佩尔谈话,她人生态度的改变,更加起到了对吉姆佩尔所坚持的信仰具有强大力量的证明作用。同时也肯定了吉姆佩尔“傻”的价值所在的理念支撑:“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相信别人的人不是傻子。”吉姆佩尔爱与宽恕的精神世界胜过了加给他痛苦的世界,他的生命、精神在宗教信仰中得以纯净与升华。三、 吉姆佩尔与自己傻瓜吉姆佩尔这一文本中存在着追忆往事的吉姆佩尔和被追忆的吉姆佩尔两个主体,两种叙事眼光。而前者的所知必将多于并覆盖后者。小说是以吉姆佩尔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诉说出来的,在追忆往事的吉姆佩尔叙述的现在时刻,已经经历了漫长的人生经历并且有了对往事的反思。被追忆的吉姆佩尔恪守先知书上写的“什么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一生相信他人的谎言。追忆往事的吉姆佩尔坚持自己的“价值”所在:因为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相信别人的人不是傻子。评论家申丹在总结西方叙述学家的理论时提出:“第一人称我兼有两个主体:一是讲故事时的叙述主体,二是经历故事事件时的体验主体。”关于眼光,申丹认为:“在第一人称回顾往事时的叙述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种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我是傻瓜吉姆佩尔。我想我并不傻。恰恰相反。可是人家叫我傻瓜。”这是文章的开头,是吉姆佩尔的自我表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吉姆佩尔认为自己并不傻,可是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一个傻瓜。“我究竟傻些什么呢?我容易受骗。”吉姆佩尔知道自己被称为傻瓜的根本原因,并以此叙述了自己一件又一件受骗,被愚弄的事情。吉姆佩尔发现那一桩桩谎言都是别人对他的恶作剧,对他的捉弄。可是他却从未选择报复“我不是弱者。要是我打人一拳,就会把他打到克拉科夫去。不过我生性的确不爱揍人。我暗自想:算了吧。”吉姆佩尔对欺侮他的人报以宽恕,这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这是一种对苦难的体认与忍耐,是一种坚定信仰,是爱自己仇敌的虔诚教徒所秉承的上帝之爱,是吉姆佩尔一生所奉行。按照普通人的心理习惯,如果在不设防下有一次轻易相信别人的谎言,事后发现自己上当受骗,那么以后便不会再轻易相信他人的话。可是吉姆佩尔在明确意识到自己被欺骗后,却依然选择去相信。因为生性天真单纯的他总是以一种善良的、相信所有人的诚意去思考他人话语的真实性。“什么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是他反复上当受骗的心理支撑。吉姆佩尔也有过想不相信谎言的时候,可是“全镇的人都对我这样,使我不得不相信我该怎么办呢?我相信他们说的话,我希望至少这样对他们有点好处。”吉姆佩尔内心也有过争执,他发誓不再相信什么了,但是这样也不行。当吉姆佩尔糊涂时,自己无法弄清时,他向拉比请教。拉比说:“圣书上写道:做一生的傻瓜也比作恶一小时强。你不是傻瓜。他们是傻瓜。因为是他们的邻人感到羞辱的人,自己要失去天堂。”当吉姆佩尔的价值意识在拉比这儿得到肯定时,他便得到了继续去相信的力量。吉姆佩尔结婚了,他忍受着妻子埃尔卡对自己的不忠与欺骗,忍耐着镇中人们对他的侮辱与嘲弄,在受伤的时候仍然选择去相信,去宽恕,去爱。这是傻吗?路加福音第六章第三十二节记录耶稣这样一段话:“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这里耶稣是在教导他的门徒“爱仇敌”。新约.路加福音第六章二十九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如果有人用掌抽你们的脸颊,连另一边也转过来让他打。如果有人夺取你们的外套,连衬衣也由他拿去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些逼迫你们的祈祷。”从文段上看,耶稣的行为似乎也是傻子的行为,可他并不傻。基督教与犹太教虽不相同,但两者同源,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分支,许多理念是相通的。基督教有浓厚的犹太民族色彩。基督教中的神耶稣又称为耶稣基督,意为拯救。基督汉译是弥塞亚,意为受膏者,指上帝以圣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他是一位救世者,是一位救赎者,他在用宽容实现感化。那是爱人如己,那是对众生的博爱。吉姆佩尔也是如此去做的,他在苦难中坚守自己的信仰,恪守神的教诲,在精神世界拯救苦难中的自己,让自己得到“爱”的救赎。他真诚的去爱埃尔卡与埃尔卡的孩子,并努力地工作去养家。当然吉姆佩尔内心也有过挣扎,有过斗争“我蠢驴当够了”“吉姆佩尔不会终身做一个笨蛋的。即使像吉姆佩尔这样的傻瓜,他的愚蠢也有个限度。”但是最终吉姆佩尔还是说服了自己去相信埃尔卡的谎言。他明白人“不可能毫发无损地过一生,这种事情想也不必想”吉姆佩尔选择了去承担这些欺骗与苦难,他的信仰告诉他“肩膀是上帝造的,负担也是上帝给的。” 这些苦难是他所必要承受的。经历了这些心理斗争,吉姆佩尔决心永远相信人家对自己说的话,他认为“不相信有什么好处呢?今天你不相信你的老婆,明天你就会不相信上帝。”吉姆佩尔是忠实的信徒,信守着拉比的教诲。对上帝的虔诚,对苦难的体认,是支撑他忍受着欺骗与伤害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天堂和地狱只有一步之遥,迈入哪处由自身决定,而分别掌管这两个世界的上帝与魔鬼同时存在于一个人心中,他们二者总是对立的,魔鬼与上帝总是在为相争人性而搏斗,魔鬼总是会在人痛苦,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出现,诱惑,鼓动人们。能否经得住魔鬼的诱惑也成为了检验一个人的宗教伦理信念是否坚定的标准。吉姆佩尔一生躬行拉比的教诲,始终如一地相信别人,但这个靠信仰而生活的人,也有差点听从魔鬼诱惑的时候。埃尔卡在临死之前告诉吉姆佩尔说六个孩子都不是他的。这件事沉重地击痛了他,魔鬼出现在吉姆佩尔的梦中,他告诉吉姆佩尔说“全世界都欺骗了你,所以你应该欺骗全世界了。”他告诉吉姆佩尔说没有将来的世界,没有上帝,有的只是粘糊糊的泥沼。这时,在吉姆佩尔心中,魔鬼占了上风,他受了魔鬼的引诱,将尿倒进了面团里。而这时埃尔卡在吉姆佩尔梦中出现了,埃尔卡的话将吉姆佩尔惊醒了。他意识到一切都处于成败关头,眼前踏错一步,就会失去永生。于是吉姆佩尔“抓起一柄长铲,把面包从炉灶中取了出来,拿到了院子里,开始在冰冻的土地上掘一个洞。”这是一场吉姆佩尔心中魔鬼与上帝的较量,最终,上帝在吉姆佩尔那里取得了胜利。在上帝与魔鬼之间,他选择了信仰上帝;在相信人与侮辱人之间,选择了相信。吉姆佩尔这种宽容的相信终止了你敬我回的恶性循环,更给他带来了心理上的平静。而这场吉姆佩尔心中的较量,埃尔卡的话起到了一个证明作用。她对吉姆佩尔说:“你这个傻瓜,因为我弄虚作假,难道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吗?我从来骗不了什么人,只骗了自己。我为此付出了一切代价,吉姆佩尔。他们在这儿什么都不会饶恕你的。” 埃尔卡的话证明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这个欺骗了吉姆佩尔一辈子的人在另一个世界中,在那个听从上帝话的人多于听魔鬼话的人的世界中幡然悔悟,并且劝说吉姆佩尔要听上帝话。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按上帝旨意行事,没有任何纠纷、嘲弄与欺骗。欺骗他人的人最终只能是骗自己,而像吉姆佩尔那样,相信每一个人,用真诚与爱去对待每一个人的人不是傻瓜,而是聪明的人。埃尔卡在梦中对吉姆佩尔说的话让他惊醒与体悟:在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欺骗的时候,仍旧要遵循上帝的话选择相信;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仍旧要选择宽恕和善行。犹太教古老教义说人们最终会在这种善行中获救,宽恕和善行的价值在信仰的世界中会得到尊重。吉姆佩尔懂得了这个世界上实际是没有谎言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谎言和错误恰恰显明了真理的存在。世界的丑恶不是不要信仰的理由,恰恰是需要信仰的理由。信仰才是人类赖以生活的根。耶稣明知去耶路撒冷要被处死,但他毅然决定去赴死,以自己的死带走世人的罪恶,使人神和好,他对世人满怀着大悲悯的情怀。吉姆佩尔在于自己的斗争中,知道别人的欺骗却不去戳穿,似乎是在自己骗自己,实际上这里吉姆佩尔延承了耶稣的人格和精神风范。如耶稣基督一样无论遭受怎样的不幸,都永不放弃爱和宽容,时时努力做一个爱者,这其中也是一种对世人救赎的体现。吉姆佩尔一生所奉行的上帝之爱,这是种超凡脱俗的大爱,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净化人的灵魂。吉姆佩尔的精神胜过了给予他伤痛的现实世界。他未因现实世界的虚伪自己就变的虚伪,没有因别人的欺骗就去欺骗他人,吉姆佩尔有自己所意识到的“价值”所在:事实并不能产生价值,但是价值可以改变事实,一切都取决于他的自己的态度,而不是那些给他伤害的事实。这种对价值的认识不是虚幻的满足,而是真实的承载。这种承载的力量来自给予他高贵激情的信仰。余华曾经说过:“当吉姆佩尔善良和忠诚地面对所有欺压他和欺骗他的人时,辛格表达了人的信仰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发自于内心,也来自深渊的历史,因此他可以战胜所有强人的势力。”正是在对上帝的信仰与追求中,吉姆佩尔获得了永生。四、 艾辛格与吉姆佩尔辛格是一位有浓厚犹太教背景的小说家,他信仰上帝,推崇旧约中对上帝的信仰。“有一个上帝,他在看,在听,他怜悯人,他遏制怒火,宽恕罪行,但愿人们忏悔;他不但掌管这个世界,而且还掌管另一个世界,惩恶奖善。”在诺贝尔奖答谢辞中,辛格郑重其事的向全世界宣扬自己的信念:“我仍侍奉上帝一个用行动而不用语言表达的上帝,他的话语就是宇宙”辛格的这一信念在其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中得到体现,其中傻瓜吉姆佩尔这篇作品便是展示艾巴辛格所要看到的文化传统中道德伦理和宗教信念的伟大代表作。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拉尔斯吉伦斯坦在辛格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中说:“他的许多角色以无可非议的资格步入文学的伟人祠,那里生活着神话般的人物和永恒的伙伴,悲惨而奇异的,有趣而动人的,命定而美妙的各种既欣悦又痛苦,既卑劣又崇高的人。”而在,傻瓜吉姆佩尔这个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吉姆佩尔无所争议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吉姆佩尔是小说家辛格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英国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在小说中的文体一书中提到:“除了通过作者创作的作品,我们一般无从了解现实中作者的想法。”艾布拉姆斯在欧美文学术语词典中提到瓮格(W.J.Ong)等一些批评家认为作家在从事发现他的真正“言念”创作时,也是发现他自己。在傻瓜吉姆佩尔这篇短篇小说中,作者操纵了吉姆佩尔用第一人称叙述出自己的故事,那么作为作者的艾辛格如何看待吉姆佩尔的呢?怎样看待吉姆佩尔如此听上帝话,这一种人生选择呢?艾辛格真正的感受和想法又是怎样的呢?艾辛格在与巴黎评论记者的一次谈话中提到过“我写的每一个故事中,我都试图要表达些什么,而我要表达的东西则多少与我的看法有关。”辛格出生于波兰境内卢布林省犹太家庭,从幼年到童年到少年,他都是在一个充满了犹太宗教氛围的家庭社会环境中长大的,虽然后来辛格决定成为一个以写世俗题材为主的作家,他的这个决定意味着与犹太人长久以来所坚守的传统道路决裂,与他成长生活的家庭及自由受到的文化教养发生冲突,但笼罩在他身上的依然是犹太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息,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沉淀使他的作品中有着挥之不去的犹太教理想文化色彩。艾萨克辛格曾说:“这个世界和这种生活并不是一切,世上有鬼魂,有上帝,人死后也许会再生,我总要回到这些宗教真理上来,尽管严格说来我并不是个宗教信仰者”吉姆佩尔是辛格诸以抒发情感的象征。在辛格的笔下,傻瓜吉姆佩尔相信上帝,有信仰,相信另一个世界。艾辛格给了吉姆佩尔一个解释,使吉姆佩尔能够安然地忍受被欺骗和被侮辱,能够在一个听魔鬼话的人多,听上帝话的人少的世界上安然自足的活着。在文中,艾辛格也曾借傻瓜吉姆佩尔的口向上帝提出过质疑,发出过提问,由此可见辛格也是矛盾和痛苦的。这种矛盾来自于辛格接触到的现世环境与冲击其成长背景的波澜起伏的社会和文化洪流。一边是来世和虔诚的神秘主义,另一边是自由思想怀疑和虚无主义。辛格认为引导人们听从上帝的教诲,相信、行善、宽恕可以寄予人们希望以安抚他们的灵魂,可是在这个充满谎言与欺骗的现实世界上,这些听上帝话的人们总是受到欺骗与伤害。但反过来讲,正如英国思想家、文学家刘易斯所说:“人们一方面相信上帝不在,一方面又因上帝不在而悲愤沮丧和绝望。”艾辛格是一位关怀人心灵的作家,他对吉姆佩尔的遭遇是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