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研究_第1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研究_第2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研究_第3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研究_第4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课题名称: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研究 课题批准号: 题类别: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课题资助经费: 1 万元 学科分类: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课题鉴定时间: 2011 年 6 月 课题负责人: 陈媛 中南大学 主要成员: 周治军 李海燕 刘健 2 研究总报告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研究 序言: 近代是中国知识分子脱胎换骨、新陈代谢的时代,也是中国大学教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从知识分子 群体 中脱颖而出的时 代 。通过考察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形成 和角色 问题,揭示大学教授群体 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的历史联系,形成对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 角色比 较完整的认知。 本课题提出了“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是特殊时空和人性共同作用产生的特殊知识分子群体”的新命题 , 通过对近代大学教授群体产生的背景和历史过程,以及大学教授群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的研究, 再现了 作为近代中国社会、中国大学和知识分子系统结构 中的一个中心要素的 近代中国 大学教授群体与中国社会及 大学之间 互动的图景, 揭示了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 可以 为当今 研究型大学改革 提供 一定的借鉴或启示 。 摘要 : 本研究试图从多学科的角度,把 近代中国教授群体作为近代中国社会、中国大学和知识分子系统结构中的一个中心要素,以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与中国社会及大学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为研究主线,力图揭示教授群体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形成机制,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主要 研究内容 包括:大学教授群体角色身分内涵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知识分子视野下的大学教授角色的变迁,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形成的背景、形成过程及其特征,大学教授群体的学术角色、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的形成机制及其 留给我们的启示等。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教授 身份 角色 主要具 有 两层含义:一指大学教授的专业能力,二指其公共道德影响力。 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 承载着 “科学”救国与“民主”启蒙 的时代使命, 扮演 着 学术角色、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等多重角色。 西学东渐的推力、 大学 聘任制度的拉力、 教授 群落形态的张力和 身份 认同的活力是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角色形成的基本动力机制。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 形成及角色的研究, 对于当今中国如何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卓越大学教授队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3 本课题的 内容结构 如下 图 所示 : 一、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大学教授群体在 近 代社会中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知识分子阶层。 20世纪上半叶,大学教授群体伴随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而出现。在这里选中近代大学教授群体,而没有笼统地以知识分子作为研究对象,那是因为大学教授群体在整个知识分子的各类人群中是最能独立表达自己思想的,很少受党派利益制约,因而能够保证研究具有客观性、典型性。 自从近代中国大学建立以来,中国大学教授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我们对 近代很多著名大学以及其中著名教授的历史贡献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大学 教授 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的形成与 角色的认识却往往还比较模糊,或不求甚解。 一百年以来,大学教授这一特殊的知识人群体的角色也不断发展演变,其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也发生了很大教授群体 角色研究 教授群体 形成研究 教授群体 文化研究 近代中国 大 学 近代中国 社 会 近代中国 大学 教授 群体 群 体 教授角色概念界定 教授角色象征意义 教授角色历史变迁 教授群体形成背景 教授群体形成过程 教授群体特征 教授群体的社会角色 教授群体的政治角色 教授群体的学术角色 4 变化。 虽然 大学教授 群体 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扮演 着 文化传承 者的角色 ,但是,复杂的社会背景又 使大学教授 群体的 角色发生着潜在的异化。近年来, “ 大学教授 ” 受到舆论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不 都是主流教授的“崇高化”、“完美化”的一面, 更多的则是关注大学教授“妖魔化”的一面。 这 触动了笔者 的文思,引发了这样的思考:当今的大学教授与历史上的大学教授有 本质 区别吗?过去的中国大学教授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具有怎样的历史基因?他们对社会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人们至今还如此怀念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困惑和期望得到解答的心理,无疑也是笔者选择近代 中国 大学教授群体作为研究 课题 的一 个 直接动机。 (二) 研究意义 近代是中国知识分子脱胎换骨、新陈代谢的时代,也是中国大学教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从知识分子 群体 中脱颖而出的时 代 。 从教育史学的视角看,没有 哪个历史时期的教授问题能够比近代中国社会更 加 丰富多彩,更能给高等教育界以 无限的反思、联想与启迪。 笔者 研究 近代 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出发点有三:通过考察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形成机制 和角色 作用等问题,揭示大学教授群体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的历史联系,形成对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 比 较完整的认知。第二,由于教授群体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究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也是研究中国大学的传统,即从大学知识人的角度来审视近代中国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发展史, 这 应该说是一个新的视角,也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第三,大学教授群体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其自身 角色 也经历了一场观念和 行为的巨大改变, 从他们身上也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基本上是与国际接轨的,奉行的大学理念和制度也是国际上广泛遵循的游戏规则,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识教育等。而大学教授,不是出卖知识、出卖脑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是大学真正的主体。大学教授群体作为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政治上有追求、在专业上有自信。他们既是大学教学和科研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他们也是大学传统的承载者和践履者,并且在当时一些著名大学形成了大师云集、学者荟萃的盛况。从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大学的 学术传统,就是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浓缩。这一切都是由那个时代的特殊环境和学者的自我选择息息相关的。返观今日中国,虽然大学教授成堆,却根本就没有大师。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大学现状是只见大楼,难寻大师。今天的体制培养不出大师 ,很少有人触及我国大学培养不出国际一流人才的真正原因,那5 就是,中国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构,而是一个衙门化了的管理机构。大学不和官本位脱钩,一切都是空谈!魂不附体的大学何以出大师?刚刚逝去的历史表明:大学传统、教育家和大师是一个共生的过程。而人才辈出、大师云 集,主要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速成地催化出来的。回望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大学教授群体产生的背景和历史过程,以及大学教授群体 在文化界、教育界、政界以及社会各界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对当今中国大学教师队伍及学术团队建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这是研究近代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的现实意义所在。 (三) 研究假设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1本 研究 假设 近代中国 大学教授群体是在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被动适应社会变革的产物,反之, 他们 又是主动推动中国大学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正是在大 学教授群体和近代社会的 作用与反作用 互动 过程中,近代中国 大学 教授群体 扮演了学术及政治等多重社会角色 。 (四) 核心概念 在当今社会,提起大学教授是什么人,大家似乎都不陌生。教授( 原意简单明了,即教授是大学教师的一种职称 ,表示的是一些人为了谋生而从事的一种社会职业。然而,从学术的观点看,对大学教授角色的这种认识未免过于简单和表面化。由于本 书 研究近代 中国 大学教授群体问题,所以在阐述“教授”等 概念时,需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话语相联系。 “教授”( 从词义学上看可以辞海 或教育词典的释义为准。辞海认为教授是“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之一”,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最高职务名称”。 2教育词典认为教授是高校中取得最高学术等级的教师。 3对近代中 国来说,教授制度是西方的舶来品。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大学令中规定“教员设教授、助教授,必要时可聘讲师” ,这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教授”名称来称呼大学教师。之后,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开始规定大学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 ,这与当今中国的大学教师职称完全一致。因此,本课题所指的“教授”是指经过一定组织 机构资格认定 而聘任的学术职业称号,泛指在大学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具有教授和副教授称谓或1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3 页。 2辞海(下),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3363 页。 3教育辞典) 6 者相当于教授和副教授水平的教师。 “教授群体” 涉及到“群体”的概念 , 在生态学中,群体是指生活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的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群。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群体是指相对于个体的各种社会成员的聚合。在组织行为学中,群体是指在组织中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所构成的人群集合体。 1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个体是组成群体的细胞,群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大学是作为一个组织 而存在的,教授作为组织中的每个个体存在,教授群体是教授个体的集合,是大学组织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本 课题 所称的“教授群体”,是指在大学中符合“教授”含义的高级学术人员组成的学术精英结合体。作为知识分子精英群体,他们具有大致相似的教育背景、经济地位、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这也是大学教授形成群体的基础。 近代中国的大学教授, 泛指在中国被聘任为大学教授的全体学者,这里一般也包括外籍教授和不被称为教授的兼职讲师 2。近代中国大学 教授群体 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即使在 人数最多的 1947年 也不过 9000人左右,所以我们既不能把大学教授作为一个阶层看,更不能作为阶级看,而应当把它视为一个特别的知识分子群体。 角色“ 代表个人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包含着许多社会上其他人所期望于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社会地位相适应的一套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社会学理论中的角色指所有的社会角色,包括职业角色以及其他所有社会关系所产生的角色。本 课题 的角色概念是社会学角度的内涵,包括大学教授群体的职业角色、学术角色、社会角色及政治角色等多方 面的角色。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本 课题 的研究对象是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 角色 , 涉及到近代 中国教育史 、大学 教师研究 、知识分子社会史研究等多个 范畴。通过检索近 10 几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的看来,在 近代中国 大学教授 群体角色 研究方面 ,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间接研究多,直接研究 少。 其二,现实研究多,历史研1关培兰 著 :组织行为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18。 21949 年之前,教师都称为教员。这里的讲师不包括 1927 年之前的讲师,因为那时候的讲师并非水平低于教授的教员,而是指兼职教授。 7 究少。其三,孤立研究多,整体研究少。 具体来说,目前 国内 外 与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 角色 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可以 概括 为 以下 三大类 别 : (一) 通过对 大学教师群体研究来阐述教授群体问题 由于大学教授群 体客观上 属于大学教师群体的子系统,因此在大量近代中国大学教师群体的研究中,对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形成过程、聘任机制、流动问题、结构特征、角色地位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必然有所涉及。目前,国内对近代中国大学教师群体研究主要有: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年),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教师群体的形成概况、结构特征、生活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的问题, 但 对所涉及的几个问题的研 究都比较简略,但对本书研究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 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田正平、吴民祥近代中国大学教师 的资格检定与聘任(教育研究 2004年第 10 期),考察了近代中国大学教师的资格检定和聘任的历史过程及其与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关系。刘明论民国时期的大学教员聘任(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4 年总第 30 期),主要研究了民国时期政府的聘任政策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教师聘任制度问题。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年),主要探讨了近 代国立大学教师聘任的制度规范与实际操作情况。吴鹏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主要研究了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历史和现 状。 以上这些论文和研究成果对本 书 探讨近代中 国大学教授群体的聘任机制具有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吴民祥流动与求索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 1898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主要从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的原因、流动机制、流动对近代大学教师构成的影响、流动对近代大学教育的影响四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即从大学内外两方 面因素研究了包括大学教授在内的近代中国大学教师 群体 的流动状况 。 田正平等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 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人民教育出版 2006 年版) ,全面 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 百年 发展史上 的 发 展模式、制度变迁、财政运作、大学教师流动等 重大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本 书 研究中国大学制度变迁、大学教授群体的形成以及大学教授群体的经济角色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二)通过对 知识分子群体研究来阐述教授群体问题 由于 在广义上大学教授 群体 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精英,因此在 大量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问题的有关研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生活8 方式、经济状况的研究。 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 也非常丰富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马嘶 百年冷暖: 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年版 ),其 上篇中华民国时期( 1912述了 近代中国 大学教 授群体的生存状况。陈明远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 2003 年版),主要从经济收入和 生活 水平的角度,探讨包括大学教授在内的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人的生活实况。叶富贵 中国近代知识阶层与近代教育 1840 1922(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 学位 论文 2000 年 ),主要研究近代知识阶层 包括军人、商 人和文化人与近代教育的关系,其中的文化人知识阶层与近代教育一章对大学教授及其群体的研究略有涉及。胡金平 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角色困顿 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探讨了大学教师与 知识分子 及其二者的关系 等理论问题, 提出 大学教师 扮演 知识分子角色是对中国现代教育精神追求的必然选择。 王全林 精神式微与复归 “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主要研究了“知识分子”及其与大学教师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批评精神式微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以及如何复归等问题。这些观点对于 本书审视和厘清大学教授与知识分子的复杂关系以及 对大学教授角色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价值 。 (三) 直接以大学教授及教授群 体为研究对象 一是对一般意义上 大学教授的文化内涵、 职业特征、身份角色、评聘制度 等方面 的研究。 代表性的论文 主要 有: 刘剑虹 大学教授:文化评价及其意义(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 年第 5 期) , 阐述了大学教授 的文化象征意义及 大学教授知识分子身份 的现实困惑与艰难选择 的问题 。 胡银根 论大学教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6 期 ) 、 论大学教授的主要特征( 现代大学教育 2003 年第 1 期 ),主要阐 述 了大学教授 的内涵、标准、 类型 和主要 特征 等问题 。 陈剑华 “教授时代的丧钟”和“教授万岁” 对 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思考( 比较教育研究 1999 年第 3 期),从知识的状况出发 阐述了对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理解和看法。张意忠 论大学教授的学术水平(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5 年第 8 期 ) , 探讨了大学教授的 学术水平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 以上 这些论文的观点和资料对于本 书正确 理解大学教授的内涵 、特征 和角色等 方面 具有 重要 参考价值。 二是对近现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某个专题研究,如对大学教授群体的政治态度、 社会 角色 作用 、权力制度 等方面 的研究。主要 代表性的论文有: 闻黎明 论9 抗日战争时期教授群体转变的几个因素 以国立 西南联合大学为例的个案研究(近代史研究 1994 年第 5 期) , 将抗日战争时期的 近代中国 大学教授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介绍和分析了西南联大教授群体 的 政治态度及其变化。 王怀宇 研究型大学教授与教授群体(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 学位 论文 2003 年) , 主要从教授群体发展角度论述研究型大学建设的 问题 , 其中 对大学教授这一角色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大学教授 “ 集群化 ” 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阐述。 黄俊伟说过去的教授和现在的教授(书屋 2004 年第 5 期) ,认为 过去教授 具有 三个行为特征:视学问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惟一支撑、教授的自 由思想与独立人格、教授身上极强的人文精神 ,并通过 对比昔日教授的精神气质,分析了今日教授贬值及身份危机的事实及其原因 。沈卫威民族危机与文化认同 从国风看中央大学的教授群体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3 期) ,主要从中央大学的教授群体的活动 , 探讨了 国民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文化政策与文学、学术的关系。 张正峰 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版 ) , 是以近代 中 国大学教授权力制度为对象的一项历史研究 ,主要 讨论了董事会制度在近代 中 国大学中的职能、教授权力的具 体运用及体现 等问题 。以上这些直接以大学教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为本 课题研究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相关问题 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范例,具有 重要 的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三、研究程序: (一) 研究设计 本 课题 试图 从文化社会学和教育史学的视角,以知识分子的视域来关注大学教授群体的角色身份地位,即以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客观存在作为逻辑起点,以大学教授群体作为中心概念,以大学教授群体的角色研究作为逻辑终点,把 近代中国教授群体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近代中国大学和近代知识分子三维结构中的一个中心要素,以讨论 近 代中国 教授群体与 中国社会及 大学 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为研究主线,沿着近代中国教授群体的形成和教授群体的角色 研究方向推进, 回答近代中国 大学教授群体从哪里来以及 怎样 影响 社会等基本问题 ,并 在回顾与沉思中获得 有益启示 。 (二)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大学教授群体角色身分内涵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知识分子视野下的大学教授角色的变迁,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形成的背景、形成过程及其特征,大学教授群体的学术角色、社会角色和政治角10 色,以及大学教授 群体角色的形成机制及其 留给我们的启示等。 (三)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 采取文献法、社会学方法、集体传记法、数量统计法和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还试 图运用 生态学、统计学、组织论等多学科视角以及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相关理论 ,对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角色问题进行全面审视。 文献分析法是历史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文献检索获得相关研究信息,并为问题讨论找到 新的探索方向。 社会学方法: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是由各种社会地位和职务所构建出来的社会空间。根据人们之间不同范畴、不同性质的关系,存在着大大小小相互包含的场域,社会空间就是由这许多场域的存在而结构化的。 1近代 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生存空间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场域契合的结果。研究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问题,必须首先把中国大学教授群体问题的讨论放回到近代中国社会的时空之中,看事件的出现,人物的转变。 集体传记法: 大学教授群体 是 既特殊又 普通的人群,因此对他们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传记、回忆、年谱和日记等 能够真实反映人们 日常生活方式和生命轨迹的 记录 基础上,才 有可 能 更形象地 反映这一群体的真实面目。 数量统计法: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研究,必然涉及群体的数量和各种比例关系等数字和统计方法的运用,本 书 也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大量的数字 和比例关系来说明 大学教授 群体的规模、结构等方面的 实然 状态和演变 历程 。 历史分析法 : 对近代 中国 大学教授群体的研究需要“历史地对待历史”。借用易中天教授 讲史的方式 “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 2可以 避免简单化或用二元对立模式来判断历史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四) 技术路线 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先进行文献调研和实证研究,后进行理性思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局部研究到综合研究的技术路线。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大学教授角色的文化象征意义 1法 布尔迪厄、 美 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第 133。 2 11 教授( 原意简单明了,即 教授是大学教师的一种职称 ,表示的是一些人为了谋生而从事的一种社会职业。 但人们对“教授”一词的理解并非如此单一,而是赋予 教授角色 多种具有象征性的含义,从而使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蕴含着社会对“教授”的价值评判和角色期待,塑造了大学教授的文化形象,规定了大学教授的本性、天职和价值。 1大学教授的角色身份内涵和文化象征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我国近代大学诞生于清末的“戍戌变法”时期。从那时起至四十年代末,大学教授的文化形象随着近代大学的发展与成熟而逐渐定型,并且成为民众的基本看法。 王国维在教育小言十三则中提出教员应谓之“职业的学问家”并认为“高等教育之责任,在使英雄与天才得其陶冶之地,而无夭阏之虞”,因而,它“为国家名誉最高、学问最深之大学教授”。 2王国维的观点基本上反映了晚清对大学教员的社会评价。民国初年,大学教师的职务名称得以统一,“教授”居首。蔡元培在北大时,提出改造旧北大“止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3 1931 年开始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提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 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并强调“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4。这里的“大师”即指在学术上有国际影响的学问家。从上述简单的历史回顾中可知,在近代,我国大学教授的文化形象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沉淀而基本定型。 无疑,大学教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其二是科研,而且大学教授的教学与科研必须是高水平的,且可冠之于“家”的,即教育家、学问家或称“科学家”。当然,大学教授就其教学、学术水平而言,是有层次性的。这种层次性,给大学教授提供了一种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按承担教学任务分,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本科 教授、专科教授;按学术声望分,有诺贝尔奖教授、大师级教授 (即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院士教授、学者教授等,如史学大师陈寅恪,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按承担科研任务及作用分,有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无论处于哪一层次的教授,都应该是“讲课的学问家”,而且必须从合格教授努力向知名教授、著名教授努力。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大学教授”之称号。 1刘剑虹:大学教授:文化评价及其意义,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 年第 5 期,第 53 页。 2徐洪兴编选:求善求美求真 王国维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年 6月版,第 147、 121、 123页。 3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7 月版 ,第 627、 79 页。 4刘述札、黄延复编 : 梅贻琦教育论著选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3 月版 , 第 10 页 。 12 追述学术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知识体系明显带有教条主义和权威主义的色彩。 在西方,认识的权威长期由教会所掌握;在中国,认识的权威大多数时间被国家政治 系统所控制。近代科学的兴起对神学和世俗权威构成了挑战,并且最终取代了宗教获得了认识权威的地位。因此,与科学的兴起相伴随的是一场反权威运动。 一些科学社会学家也认为,科学是反权威的,按照科学的社会规范,科学家是受个人良心而不是受权威 驱使的,“科学拒绝任何有组织的特别是非科学的权威对真理的压制” 1。 科学权威取代神学权威和国家政治权威成为仲裁知识领域纠纷的主导力量,客观上提升了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知识分子在科学文化兴起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即真理的发现者和承担者。 作为真理的化身 ,一名大学教师需要无条件献身于学术事业,他行事的惟一依据就是高深知识的内在标准。 20 世纪 50 年代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曾陷入一场严重的争论。争论的起因是: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政府坚决要求该校所有雇员都签署一项效忠誓言。 面对这种要求,著名史学家 坎特罗威茨教授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反对签署效忠誓言的理由是:教授并不是要服从一般职业纪律的大学雇员,当教授是一种迥然不同的职业。用坎特罗威茨教授自己的话来说:“有三种职业是最有资格穿长袍以表示其身份的,这就是:法官、牧师和学者。这种长袍象征着穿戴者思想 的成熟和独立的判断力,并表示直接对自己的良心和上帝负责。它表明这三种相关职业在精神上的自主权:他们不应允许自己在威胁下行事并屈服于压力。为什么说假设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护卫法院、主教护卫教堂、教授护卫学校是很可笑的呢? 问题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法官就是法院,牧师及其信徒共同构成教堂,教授和他们的学生组成了大学他们就是这些机构本身,因此,对该机构或在该机构内部,他们具有特权,而传达员、教堂司事、差役、看门人却没有这种特权。” 2 依照西方古典大学的传统,大学教授不仅是知识上的先进,而且还应是道德的模范。纽曼曾说:“假使给我两个大学,一个没有住院生活和导师制度,而只1美 伯纳的 巴伯著:科学与社会秩序,北京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77 页。 2美 亨利罗索夫斯基著,谢宗仙 等译:美国校园文化 学生教授管理,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 143。 13 凭考试授予学位的;一个没有教授和考试,而只聚集着几辈少年,过三四年头的学院生活的。假使要我选择其一,我毫不犹豫地选后者。” 1 中国学术传统更加注重大学教授在德行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大学教授的本质特征是“有高尚道德、有很高修养的人”。中国大学教授最早的原型是“士”。“士”始于春秋战国的孔子时代。孔子曰:“士志于道”,且进而曰“女 (汝 )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把“君子”作为“士”的主体形象,并给“士”贯注一种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精神, 要求每个“士”者都能超越自己个性的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到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和对道德至上的毕生追求。此后,各朝代对教师的要求大多承继孔子的观点。南宋朱熹明确提出:“有道德之人,使为学官”。到了近代,有了“经师”与“人师”之论,倡导“人师”与“经师”合一已成为社会的普遍期望。大学教授已作为一种价值模范而受到人们的崇高敬意,因而“有高尚道德、有很高修养的人”成为大学教授的本质特征。 大学教授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作是社会的良心。大学教师的生活信念有着特殊性,即他们作为知识的 代言人奉行的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准则。为了保证研究学问的客观性,“学者的活 动就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基本)条件” 2。在洪堡看来,世界中存在终极的真理,只有人的理性才能认识终极的真理, 也只有人的理性才具有裁决真理的资格,任何外在的权威和力量都没有这种权利。 由于现代媒体的发达和职业的多元化,在大学之外存在着大批知识从业者,如新闻工作者、自由撰稿人、艺术家等,他们也都以从事知识生产为生存的方式和条件。 但是,这些外在于大学的知识分子由于职业压力和知识信仰的关系,他们的言行一般倾向于迎合大众 的流行口味,或者迎合当权者的旨趣,或者专注于宣传自己的信仰和观点,而对于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在理论上公平地对待各种不同的思想、 观念和信仰,他们并不看重。因此,大学里的学者与大学之外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是社会的良心,不会屈从于外部的压力,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某一思想或信仰的宣传机器。 大学教师的生活方式具有特殊性。它表现为日常生活的朴素性,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特殊性是知识分子角色要求的独特性、大学组织的独特性及教育工1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年版,第 19 页。 2美 约翰 布鲁贝克著, 王承绪 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3 页。 14 作的独特性在大学教师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是大学教师在生活价值、生活内容和生活态 度等方面所具有的总体特征。大学教师惟有构建起适应自身特点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幸福地生活 ,才可能自觉地承担起自我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进入现代社会 ,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大学教师的日常生活。但正如博克指出的那样 :“人们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大学的科学家会被商业击垮” , 如今的大学教授对致富虽无反感 , 但是“如果必须在他们喜爱的研究与财富积累间做出选择 , 他们很少会偏爱后者 , 对大多人而言 , 来自同行的尊重和从重大知识进步中获得的满足感依旧是第一位的” 1。也诚如萨义德所言 :“西方的大学 , 尤其在美国 , 依然能够为知识 发展提供一个准乌托邦的空间 ,在其中继续进行省思与研究 虽然会处在新的限制和压力之下。” 2中国学者更直率地说:“大学教师的任务是繁重的,生活却是清苦的,因此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因而 , 不管市场经济如何发达 , 也不管大学教师的身份如何多元 , 大学教师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对物质生活的超越态度和对精神生活的执著与迷恋。大学教授中虽然不乏“实用”者,但多数人都把精神追求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可谓是“精神贵族”。因此,“精神富有的人”是大学教授的生命写照,构成“教授”的文化象征的深层内涵。 (二)大学教授群体在大学中扮演 的角色 3 大学形象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与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完善起来的,大学中的行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是大学形象的共同塑造者。但就本质而言,大学形象的塑造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努力、通过他们完成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目标、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来实现的。因此,大学教师,特别是他们当中的那部分杰出人物 大学教授,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形象最主要的缔造者。究其原因,一方面,教授往往是大学中最持久的人物,他们在高等教育事业中职业生活的时间通常比行政工作者、学生或其他的大学 人员久长;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教授最直接地代表了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方面面,从而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公众评价。因此,可以说他们是大学形象的“化身”。 一所大学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影响,归根到底取决1 in 3. 2美 爱德华萨义德著, 单德兴译 :知识分子论,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 第 72 页。 3 参见王怀宇著:研究型大学教授与教授群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年。 15 于它有没有一批有水平、有社会影响力的教授。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教授的形象是大学形象的代表与缩影。 2. 大学教授是大学学术生活的核心 大学学术生活是由大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大学是围绕“知识材料”建构的学术组织,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知识是这个组织开展活动 的核心内容。 作为大学组织中的精英结合体,教授无论在探究学术真谛、提高学术水平、取得学术成就,还是在应用学术成果、传播学术思想等方面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学术组织,因此,围绕学术活动而进行的学术管理就成为大学管理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学术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专业性和不确定性构成了学术管理的特殊性,因此大学学术管理的主体应当是拥有渊博知识的学术人员。 教授作为拥有特殊和高级专业知识的人,凭借自身对知识较高的驾驭能力和在整个知识生产系统中的崇高威望便不容置疑地成 为大学学术管理的主体成员,他们在学术管理的各个方面拥有较大的发言权。 这种观点实际上已经阐明了,教授在学校学术事务中具有一种先赋的权力和权威。由于学术问题只能服从于真知,所以,学术管理呈现出权威性特征。作为大学主力的教师,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最信服的就是学术权威。在大学这样的高新知识的聚集地,教授拥有的渊博知识和学问决定了他们的学术权威地位。 (三)知识分子视野下的大学教授 角色 的变迁 “知识分子” 一词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它指的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自我意识,并对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的精英。因为大学教授常常被认 为是知识分子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的定型既与大学发展息息相关,大学教授群体角色的转变又与整个知识分子集团社会角色的变化息息相关。 1 知识分子是现代性的产物。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历代都有,如西方中世纪的教士或中国古代的士,但人们一般都同意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受过一定教育,以社会良知、普遍价值的握有者自诩,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的文化人。因此,本 课题 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指除了知识与文化外还有特殊担当的人,即所谓公共知识分子。 1朴雪涛:大学教师角色的制度性特征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1 期 ,第 117页 。 16 但从根本上说,就像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所深刻地揭示的那样 葛兰西把知识分子划分为“有机的”和“传统的”两类:“有机的知识分子”的主要特征是:他们具有为利益集团服务的意识,在实际生存中往往依附于某一利益集团;“传统的知识分子”,主要指称非体制集团的知识分子,他们富有所谓孤立的“行会精神”,并不屈从于某种“集团霸权”,有自己独立世界观,他们具有游离于社会体制之外的超越精神 1。在现代世界,知识分子不能独立于经济、政治的结构而存在,而是如有机体般依傍着这些结构而生存,因此叫“有机知识分子”。他们不 一定因此就一定机械因果地为统治阶级说话,相反,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声音。但从总体上说,他们或出于现实经济利益的考虑,或迫于制度的压力,而不得不最终被这个制度驯化。曼海姆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一书中,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及其归属状态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曼海姆的观念里,“知识分子”基本上是一个“社会无根阶层”。 2曼海姆的“知识分子论”既是对近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批判性格作诠释和注解,也是对知识分子有可能依附于既有的传统社会势力的暗示。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对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转变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立法者 与阐释者 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一书中,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论述了西方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转型。鲍曼指出,西方知识分子正经历着从现代“立法者”到后现代“阐释者”的转变。知识分子从“立法者”向“阐释者”角色的转换主要是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性降临的结果。 3 后现代文化资本的缺失使知识分子由普遍走向了专业。正如福柯所说 :“知识分子现已不再以普遍性代表、榜样、为天下大众求正义与真理的方式出现 ,而是习惯于在具体部门 就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把他们置于其中的那些地方 (寓所、医院、精神病院、实验室、 大学、家庭和性关系 )进行工作。” 4 这 就是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和位置。 知识分子角色变化的趋势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大学教授角色转换的特征。5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在其著作理念人 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中1意 安东尼奥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418。 2 to 1936 139英 齐格蒙鲍曼著, 洪涛译 :立法者与阐释者 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4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东西方文化评论 (第 3 辑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62 页。 5朴雪涛:大学教师角色的制度性特征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1 期 ,第 11717 提到:在早期的学院里,知识分子地位突出,构成了老师和学者的主体。今天的知识分子可以在大学内发挥作用,可能因任教于大学而受益,但他们不能再等同于大学 。 1 大学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区。知识分子的职业在社会中成为可能并得到承认,需要两个条件:首先,知识分子需要听众。听众不仅乐于听知 识分子宣讲自己的思想,还得支付用以供养知识分子生活的报酬。其次,知识分子需要经常与自己的同行接触,通过交流建立起知识内容和治学方法的共同标准,以及指导他们行为的共同规范。而大学可以同时满足知识分子阶层赖以生存的这两个条件。 在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领域更加广阔的当代社会,大学教授的传统角色发生了危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他们不再被看作是大学组织的象征,不再被认为是真理的化身和道德的榜样,而仅仅被认为是大学知识生产车间的一个雇员,专业化生产岗位上的一名从业者。 利奥塔在著作后现代状态 关于知识的报告中谈 到大学教授未来的地位时指出:“教授们的教学仍然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教学已经减少到教给学生如何使用终端机的地步。如果不具备合法的宏大叙事,就不需要教授们去教育学生,人们可以依靠机器交给学生在被表现行为所驱动的社会里所需要的知识。”他认为教授职业必将走向衰亡,因为“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解构合法化的过程和评价效果标准的流行,为教授时代敲响了丧钟。” 2 综上所述,学者活动的制度化产生了大学组织,大学组织反过来对学者的角色也有塑造作用。大学教师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阶层,其文化身份获得认同的过程,也就是大学发 展的过程和学术自由原则被接受的过程。在文化专制的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能够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的人生态度、学术理想和行事方式,除了知识分子个人的操守在起作用外,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学所倚重的内在知识制度的保护。大学教授的角色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就是说,他们受大学的保护,基于内在知识制度从事知识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他们是知识大厦的建设者和守门人,而不是向社会兜售其产品的知识商人。由于大学教授的角色行为不可能仅仅受单一因素规约,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授角色必然有新的变化, 但是大学教师作为知识人的传统角色 应该得到一定的保留。 3 页 。 1美 刘易斯科塞著, 郭方等 译:理念人 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8页。 2陈剑华:“教授时代的丧钟”和“教授万岁”,比较教 育研究 1999 年第 3 期,第 29。 3朴雪涛:大学教师角色的制度性特征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1 期,第 11718 (四)从文化精英身份之变解析近代中国教授群体的来源 从士大夫到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和大学教授角色变迁的理论,对考察中国历史上大学教授职业身份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工具。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大学教授群体脱胎于封建士大夫,并且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儒士到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化过程。 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初形态。余时英教授认为:“中国原始形态的知识分子 士既有仁以为己任及明道救世的使命感,又兼备一种近于基督教的宗教情操。就其兼有这双重性格而言,士毋宁更 接近于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介于贵族和庶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已呈现出知识分子的诸多特征:他们或举办私学以教学为业,或投身贵族府第以政治咨询为业,或进入官办的学校(如稷下学宫)以讲学议政为业。通过对士阶层社会角色的分析可以断定:士是中国最早的大学教师。秦汉以后,在大一统的格局下,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开始由学术与政治双重标准决定,自此,“官僚、士大夫、绅士、知识分子,这四者实在是一个东西,虽然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个人可能具有几种身份,然而在本质上,到底还是一个人。” 1 近代中国所经历的是由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这种变革说到底就是中国人不断地接受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想主义价值观的过程。在这种转换中知识的形态和知识分子的定位的转变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就知识阶层本身来说其存在的状态、角色定位和社会功能有着很大的变化。如果说儒家的士大夫是倾向于非专业性的、维护性的,那么现代知识分子则更倾向于专业性和批评性。 2 近代中国新的教育体制的建立,其核心是“开民智”,因此,人们所获得的是谋生的技能和具体的科学知识,新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