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工附中200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终考试.doc_第1页
上理工附中200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终考试.doc_第2页
上理工附中200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终考试.doc_第3页
上理工附中200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终考试.doc_第4页
上理工附中200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终考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理工附中200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终考试 2005.6(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3分)缪斯的左右手(节选)余光中诗与散文除了形式有异,在手法上也自不同。大体而言,诗好用意象,尤其是比喻,散文则相反。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诗经的,赋、比、兴三体之中,“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体也颇重要,诗经里有许多诗,后代也有许多诗,都属于这种手法。所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白描,也就是不用比喻。远古老诗人如陶潜,诗中绝少比喻,陶诗天真自然,这也是一大原因。苏轼说他在诗人之中独好渊明,并且写了许多和陶的诗。其实苏轼在诗人之中是一位比喻大师,这本领用来状物说理,最为淋漓尽致。百步洪起首才八句,就用了七个比喻。读孟郊诗第一首,就用了五个明喻,三个暗喻。至于像“横看成岭侧成峰”一类的诗,根本全诗就是一个隐喻。但是中国的散文也久有用喻的传统,老子、庄子、孟子,莫不善于此道。哲学要说理,散文是说理的工具,比喻正是形象思维、具体说理的最好方式。例如秋水篇中,从河海的对话到鹤鸽的寓言,用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拿庄子的散文和陶潜的诗对比一下,就很难说比喻只是诗的专利。本文一开始,就指出诗是专任,散文却是兼差。诗和散文的难以区分,正在散文的种类太杂,有些散文与诗泾渭分明,有些散文却比诗更像诗。古人笔下往往诗文不分,例如李长吉文集明明只是诗集,杜甫要和李白“重与细论文”,白居易吊李白之句也说“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好散文往往有一种综合美,不必全是美在抒情,所以抒情、叙事、写景、议论云云,往往是抽刀断水的武断区分。且以前赤壁赋为例,此文从开始到“何为其然也”,主要是叙事和写景,却兼有抒情;“客曰”和“苏子曰”两大段主要是议论,但就地取材于历史与水月,形象说理之中蕴含了写景与叙事,且也完成了抒情;“客喜而笑”以至文末,别是单纯的叙事。前赤壁赋美得像诗,但是感性之中有知性,并不“纯情”。许多拼命学诗的抒情散文,一往情深,通篇感性,背后缺乏思想的支持,乃沦为滥情滥感,只成了空洞的伪诗。 苏轼以赤壁怀古为题,还写了一首词。拿念奴娇和前赤壁赋对比一下,仍然可以看出诗和散文的区别。首先,二作同为月夜珠江,散文却要交代那是何年何月何日,其地与汉口、武昌的相对位置如何,游江是通宵达旦等等,但这些在诗中却无须交代。所以散文比较现实,常有一个特定时空做背景,诗比较想象,常以永恒做背景。其次,诗较散文重细节与过程;也就是说,散文较具叙事性,例如游江之时如何饮酒咏诗,扣舷而歌,如何吹箫,如何主客问答,如 何食毕就寝等等;但念奴娇中,一开始诗人便已在江上吊古,其间并无游江的细节和过程。所以散文是渐入,诗要一举而擒,乃是投入。再其次,散文比较客观,诗比较主观。在前赤壁赋中,主客至少三人,因为“客有吹洞箫者”说明不止一个游伴,苏拭的一番议论也用对话呈现。念奴娇中的诗人则是独语,他神游于故国,他举酒不是属客,而是对月。前赤壁赋作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胸怀旷达,劝他的朋友要“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念奴娇的作者却是第一人称,激昂感慨之中透出寂寞,而华发也好,如梦也好,却是“自其变者而观之”了。客观,当较达观。主观,就不免自嗟伤了。诗,毕竟更近作者的内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我所知道的康桥,也可以这么比照分析。1、第段中,作者说诗经有赋、比、兴三体。孔雀东南飞 中,用“兴”的诗句有_。(1分)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 一般说来,诗好用意象,散文不好用意象。B 诗与散文有时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很难区分。C 抒情、叙事、写景、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在散文中经常是融在一起的。D 第段“感性之中有知性”句中“知性”意指思想。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散文和诗有明显的区别。两者特点可分别归纳为:(6分) 散文:_ 诗:_4、请另举一篇作品(或散文或诗歌),谈谈对它们各自特点的理解。(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12分)轩建筑是很有趣的。12世纪的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建造一座拥有600多根石柱的庙堂的时候,岳麓书院的建筑学家早在10世纪就已经修建了有数十根木柱支撑的百泉轩了,这种柱式建筑的共同性,使人类的居住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找到了结构上的统一。我不知道在西方建筑语汇中关于轩应该如何定义,中式建筑中的轩,古书上有多种解释。这里所指的轩是以敞朗为特点,而又临水的建筑物。读红楼梦:“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那种园林的气息从玄妙的远观中已透出来,通过建筑语言象征系统,便知那轩中主人的生活风貌。 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从建筑的诗性角度去打探这座庭院的轩舍,已经精美绝伦。廊柱漫不经心地排列,沉醉于自然的风华和文化的典雅之中。重叠的飞檐,即便在清淡的风雨中亦张开它畅想的羽翼,一副要往深壑中飞去的样子。成排的门窗,雕镂得如同一幅幅经典的水墨,庭院的风景一年四季要借它照自己的装束。轩前轩后的古树,像一群思想的宿儒,有着典雅的造型和神祗的魅力,轩内轩外的古井和池沼风花雪月,光亮照人。从建筑历史来说,百泉轩已经跨越了两个千年,设若做一种文物发掘,它的建筑堆积层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高贵悠远的情调在地层深处转动,一定有一些文化故事在内心漫步,其历史的气韵,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品赏。百泉轩建筑的精彩语汇集中在格扇、槛窗上。临水的一面为全开扇,高达数米,格心的棂条秀巧纤丽,花饰简约,裙板不作多余的装饰,显出淡泊的闲居情趣。百泉轩的精妙,在于环境融入了建筑,而不是建筑融入环境,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内部都有自然在歌唱。轩前轩后的溪泉像梦一样飘忽,万千的声响都是为这轩而鸣,而且,千年以来保持着坚贞如一的韧性,从不间断。对于岳麓山来说,溪流就像一条用来拴宠物的链子,时时刻刻将这轩拴着,它知道这“宠物”跑不到哪里去,随便将链子在树木竹石间绕两绕,然后四处望望,到后面闲卧去了。人、建筑、溪泉三者同处于一种融合状态。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文化人固守在这种融合里,将美丽的灵魂安放在溪泉竹石之间,为一些学理而穷其心力,体验文化中流泉恬噪、藤葛依依、书巷深寂的情调。灰墙青瓦、红柱花窗在碧泉沼池中清丽得不留一点余地,那时候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溪泉一定是看得很透彻。文化人从经过修茸的书窗下抬起头来,隔着疏疏的花栏,也将流水看得清楚。“流泉清自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张栻石濑)流水知这读书人的用意,叼着一瓣的书声就到园中转悠去了。至于那池塘,还睁着大眼睛望着那个穿道袍的人,沉重的书本消解了他的诗意,好久才将一种古老的启示悟出来:“半亩荒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有经验的读书人一有诗句就记在纸上,这读书人却很痴傻,缄默着用树枝写在水上,池塘自然欢愉,800年以后,见到游人,还能听到入池的流水朗诵这首诗歌。流水的精粹和文化人的迷醉在这样的时候是合二为一的。在万物酣睡的夜晚,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气、真情奉送给夜晚,在晨曦来临之前,像一条夜犬一样注视着世界,守护文化的万顷田畴。它的忠诚是这座庭院财产的一分子,是文化的一分子,是轩舍万年耸峙的原由。这条溪流的灵魂来自文化,最终将融入文化,作为另一种建筑的构件,打造成一切文化的灵魂。5、给段中空格处填写诗句。(1分)6、第段写“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根据-段,百泉轩“诱人的新意”可分条概述为:(3分) (1)_ (2)_ (3)_7、第段划线句运用了_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4分)8、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A 文章开头用玛雅人建造石柱的庙堂和岳麓书院的建筑学家用木柱支撑百泉轩作比,说明人类的居住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是有其共通性的。B 建筑的诗性特征,仅体现在其工艺的精美细巧上。建筑工艺所表现出的神韵和建筑本身与环境的融合,则是建筑的美学传统的体现。C 第段“百泉轩建筑的精彩语汇集中在格扇、槛窗上”,“语汇”之于 篇章是极小的单位,而“格窗、槛窗”之于百泉轩也是细节。两者有相通之处,故有此说。D 文章引用张栻和朱熹的诗,说明轩前溪流的谐趣、灵性、人与溪流的融合,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韵。E 作者认为建筑与溪流融合,才使得百泉轩有了高雅的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能万年耸峙。(三)完成下列填空。(5分)9、(1)_,二情同依依。(2)_,洪波涌起。 (3)采菊东篱下,_。(4)_,散入春风满洛城。 (5)_,卷上珠帘总不如。(四)诗歌鉴赏,完成第1013题(10分)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使我不得开心颜!10、在诗中空格处填上正确的句子。(1分)11、从体裁看,诗歌属于_体诗。作者李白,字_,号_。(3分)12、诗歌段写梦景。请对其中的“迷”、“倚”两字进行赏析品味。(3分)13、有人认为,篇尾主旨句“使我不得开心颜”与梦境脱节,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解。(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4分)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则或咎其欲出者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4) 何可胜道也哉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3)微波入焉 (4)然力足以至焉(5)险以远,则至者少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A (1)与(2)同,(3)与(4)同,(5)与(6)同B (1)与(2)异,(3)与(4)异,(5)与(6)同C (1)与(2)同,(3)与(4)同,(5)与(6)异D(1)与(2)异,(3)与(4)异,(5)与(6)异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7、根据文意,作者从游览褒禅山洞的经历中体会到:要达到目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并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从对山名的讹传中,作者提倡治学应当_。(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六)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1分)三戒 柳宗元 A文 临 江 之 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 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B文 黔 之 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C文 永 某 氏 之 鼠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注:麋麑(n): 幼鹿 慭(yn) 慭然:谨慎害怕的样子 跳踉(ling):跳跃。 闞(hn):怒吼。 畏日:怕犯日忌,古人迷信的说法认为有些日子要禁忌做某些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