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料的教学与评量.doc_第1页
运用史料的教学与评量.doc_第2页
运用史料的教学与评量.doc_第3页
运用史料的教学与评量.doc_第4页
运用史料的教学与评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運用史料的教學與評量以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為例建國高中 黃春木一、前言自95暫行綱要傳承過往十來年歷史教學的新發展,開始揭示核心能力以來,歷史教學所著重的歷史思維內涵出現了某種形式的正典化現象,但這樣的正典化過程並不順利,相關基礎研究的主客觀條件並未完全成熟,而且實務上還糾葛於不相關的政治現實及相關的教學現實之中,失敗幾乎是可以預期的。但這裡所謂失敗,指的是正典化的目標,並不意味著核心能力的學術研究價值或歷史教育意義的喪失,追求歷史思維的教育理想與實踐策略,應該還是歷史老師必須認真看待的一件要事。因為來自於部分學生的回饋而產生的啟發,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地理解:在緊迫的升學主義氛圍、蒼白又沈重的考試人生中,給一點意義、給一個make sense的喜悅,可以是一個休息、一種精彩!歷史課其實是可以辦得到的。而史料證據應該是很好的入手處,因為操作性較高,而且也與其餘三個核心能力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息息相關,可以相互發明。當然,我們都知道要學好每一個歷史課題,除了共通的核心能力之外,還需要個別課題不能或缺的相關知識架構及史事基礎,這是學習歷史最有趣的地方,我們永遠都在個殊及通則間交流互動,每一次的學習都有新的挑戰,都能開展新視野,回饋而拓展舊格局,漸次恢弘。由這樣的角度看待高三選修歷史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所帶來的麻煩,應該比較可以理解才是。緊接著下來的問題便是,學習這個專題有必要嗎?若有必要,哪些架構及內容是(高三學生)必需的呢?關於此專題的必要性,在95/98課綱或相關論述中已多有討論,本文不再贅述。基本上,高三的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旨趣於其命名中已經明白揭示,在性質上這個專題不是醫療史,而是社會史或文化史,此一課題關切的是傳統的身體、生命、生活,以及在歷史變遷中所經歷的轉折,只是探究的視角乃從醫療著眼,其所帶來的教材內容有舊有新,部分歷史老師因為無法賦予舊說新意,又無法承擔新說(乃至統整新舊),於是困惑於知識架構的斷裂與教材內容的增加,專題的課程設計遂成教學的麻煩。至於醫療與我們的生活是否關係緊密,中醫藥是不是一個遙遠的議題,在教學實務中很少成為爭議的焦點。本文主要目的,僅在從教學實務面提供建言,從操作性較強的史料證據切入,試圖提供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教學可行途徑的幾個示例,並希望從中呈現歷史教學的理想,或許能夠為寂寥困惑的教學生涯注入一點活力,帶動一些士氣。二、醫療與社會文化的教學重點選修歷史(上冊)第三個專題醫療與社會文化,是一個重大課題,國內外的學術研究方興未艾,想用高三一個小小專題來探究,自然必須有所取捨,或者更明白地說,應該只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不可太花心,得思念專一。若以三至四週,大約九堂課(八堂課教學,一堂課統整與複習)的規模來設想備課,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各單元的教學重點建議如下:1. 針灸與本草主 題必 要 內 容說 明備 註1-1 傳統醫療的起源與發展醫道的建立扁鵲的歷史形象經脈理論的建立唐代的歷史地位1. 使學生瞭解理性化的醫道之確立與發展,特別是正典化,既是古人,亦是今人的歷史解釋,而扁鵲則是一個恰當且有趣的實例。2. 經脈是中醫體系的基礎,呈現出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傳統身體觀。3. 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的動亂與瘟疫流行,促成傳統醫療理論與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應是學生較易理解的醫療與社會文化內容。4. 作為政治大一統的唐代,也是醫道發展的新里程碑,這是一個從醫療看歷史,或從歷史看醫療的重要課題,同時是演練時序觀念的好題材。1. 建議2堂課。2. 遠古傳說、巫術,或醫道源起建議不必細講,主要關切戰國、漢代以迄唐代的發展。3. 關於臟腑、穴位、營氣周流、數術等若要交代,建議將重點置於呈現具有時間、方位變化的一種天人感應式整體觀。4. 傳統醫學派別學說與分化過於艱深,建議捨棄。1-2由針灸到本草針灸與本草的普及儒醫與宋明以來醫療發展1. 發展於前的針灸技法與經脈理論結合之後,始成為獨步於世的治療方式。銅人於宋代出現、針灸歌賦於明代出現,可視為針灸療法益趨普及的證明。2. 本草學的確立應在東漢,歷經唐、宋、明的發展而趨於興盛,最關鍵的史料證據即是相關典籍的傳承與發展。3. 儒醫首見於宋代,自有其社會文化的特定條件,而本草優位於針灸的趨勢,亦與儒醫的特質息息相關。這是一個透過社會文化層面理解醫療發展的極佳例子。1. 建議1堂課。2. 灸法或針術的原始形態建議不必細講,重點應置於循經(脈)取穴所呈現出來的身體觀。3. 本草學的教學重點,首先應置於時序觀念的建立,而關鍵就在唐代。至於各本草典籍的介紹只適宜當作註解,重點仍在於以時空脈絡彙整理解,這部分或許運用圖表歸納比較即可。4. 此課題實有助於學生更加理解唐代、宋代的歷史特質與地位。2. 宗教醫療主 題必 要 內 容說 明備 註2-1巫術醫療與宗教醫療巫術醫療的特色比較巫與醫的根本差異宗教醫療的特殊旨趣與方法1. 使學生理解巫術醫療的歷史圖像和社會意義,而隋唐至元明時期祝禁科的設置,更能呈現官方包容、肯定的態度。2. 巫與醫的比較,旨在凸顯巫術儀式性治療的特色3. 道教醫療、佛教醫療應呈現其時代性、醫療特色,重點在於回歸道教、佛教的核心精神;至於沿革、醫療理論或方法等,只要能用來呈現道教、佛教的核心精神即可。1. 與2-2合併,建議1堂課。2. 遠古巫術與醫療的關係,在1-1應先處理,目的是帶出理性化醫道的建立。3. 巫術醫療在當代臺灣社會的現況應該交代,效果上可與本冊第二個專題連結,但其內容詳簡可彈性調整。4. 基督教醫療的教學,建議於3-1進行。2-2民間醫療的景況針灸、本草並用求巫又求醫1. 比較儒醫發展之後,知識菁英與庶民大眾醫療觀的差異。2. 經由庶民大眾對於醫療方法的排序或取捨,理解傳統民間的疾病觀。3. 當中醫遇到西醫主 題必 要 內 容說 明備 註3-1中醫與西醫的早期接觸西醫的特色兩種身體觀的比較西醫東漸的目的與中國的反應1. 使學生理解近代以來西醫是以解剖學、細菌學為基礎,結合公共衛生制度而有長足發展。這些特色,尤其可以從十九世紀接觸西醫的中國人觀點而得凸顯。2. 透過中醫、西醫對於人體的描繪,比較兩者的差異。中醫經脈圖像的史料極多,而西醫方面,16世紀Vesalius的人體結構圖是重要史料。3. 對於西醫的反應,其實屬於近代中國廣泛回應西學衝擊的範圍。西醫的事例,可以印證與豐富中西文化衝撞的歷史理解。4. 西醫東來在性質上是傳教醫療或殖民醫療,有其事實判準的理據,但亦有屬於歷史解釋的成分。1. 建議2堂課。2. 關於西醫治療與醫院、醫學校公共衛生制度在近代中國(或臺灣)的發展,相關素材極多,取捨鋪陳之際,應以呈現西醫特色,及揭示西醫取得主流地位的原因為依歸。3. 傳教醫療較能與學生原有的學習經驗連結,便於理解;至於殖民醫療的觀點是否呈現,建議斟酌取捨。3-2中西醫的論爭民國時期反中醫運動的出現中醫界的奮起圖存之道1. 反中醫運動雖有醫療上的衡酌,但性質上仍可從全盤性反傳統的觀點理解。余巖的主張與行動,自然是不可忽略的史料證據。2. 中醫定位為國醫,以及法制化、科學化的努力是中醫界抗衡的必要舉措。其所呈現出來的民族主義及科學主義立場是很好的事例,可以豐富學生對於中國現代史的理解。3. 在中西醫並存的景況下,近百年來庶民大眾尋求醫療救治的行為又呈現出新模式,中醫的有效性仍未被否定。1. 建議2堂課。2. 日治時期臺灣的漢醫、西醫之爭的題材,建議斟酌取捨。3. 中西醫論爭可以豐富近現代史的理解,同時又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多所聯繫,建議增加問答討論活動,增進學生的理解。應該加以說明的是,所謂必要內容的取捨,基本上乃基於從醫療看歷史、從歷史看醫療的相互對照,加上對於課堂教學的實務面考量而決定的。關於這樣的抉擇,甚至還得依各個班級個別情境的不同而酌予調整。三、史料運用於教學的建議高中生在史料證據的學習上,最關鍵的應是學會判別史料的性質,具體來說,即是一手史料或二手史料的判別;但其判準,應是基於史料運用者根據研究題目對於史料所發出的問題,在這層意義上,學生所要瞭解的史料證據課題是:一手史料(通常意味著證據力較強)或二手史料的性質乃隨著運用史料者的問題意識而轉變,問題意識賦予了相同史料不同的性質(亦即決定其是一手史料或二手史料)。要達成上述學習的深度瞭解,自非一蹴可幾,從比較簡單的要求出發而循序漸進,史料證據的學習課題可歸納條列如下:1. 直接從史料中找出足以呈現動機、態度等的關鍵線索。【示例一】 現在有少數的西醫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好像要把中醫一口氣吞得樣子。他們的學說是從日本來的,日本的學說又是從西洋學來的。論起輩份來,西洋好比是祖父,日本好比是父親,這些少數的西醫不過是孫子罷了。(陸淵雷,西醫界之奴隸派,1928)陸淵雷的這段話明顯是在批判西醫,而且充滿鄙夷的語氣,一般學生應能清楚看到這層意義。但這則史料比較重要或獨特之處,是將西洋、日本、中國比喻為祖孫三代,直言中國的西醫是孫子,能明白指出這個訊息或線索,才算是掌握到陸淵雷的原意。2. 識別史料的問題焦點或立場。從【示例一】的語句,可以進一步推斷陸淵雷很明顯地站在民族主義立場發言,把西醫的反中醫運動與列強殖民的行動掛在一起。基本上,多數學生未必能夠立即指出這層意義;程度較低的學生尤其需要老師引導,把史料放到歷史脈絡中比對考量後才有辦法回答。當學生能理解民國時期中醫、西醫之爭最後已抬升為民族主義問題,雙方在民族、民生的正當性上毫不相讓,中醫界則另訴諸民權,強調病人的選擇權,而反中醫運動者則強調國家應以政治力量徹底建立理想的醫療衛生體系。這顯然是一個醫療作為社會文化史的好題材,相關史料的運用及論述之形成,可參見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3. 判讀史料是否能夠充分證實一個肯定的結論。【示例二】 瘧疾的治療法因治療師而異。道士用桃花葉、綠竹葉、金紙製成符咒,將之繫於病人的衣服或髮辮。有時在病人手腕綁一條紅線,綁數個星期。或者用印章,例如道教始祖老子的印章,蓋在病人的背部。但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道士吹號角或搖鈴把魔鬼升起來,然後用鞭子把鬼趕走。(馬偕原著,林漢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頁300)這則史料的價值是因為記錄者馬偕為外國傳教士且實際從事醫療活動,對於臺灣社會已然存在多時的道教醫療行為,作了第一手的觀察與證實;感染瘧疾被視為邪魔入侵,因而需要經由儀式性治療方能見效。另一方面,這則史料對於馬偕在臺灣的活動細節之探究,亦有助益。4. 依據某一探討主題,評估個別史料作為證據的適當性。【示例三】 咒禁科:咒禁博士一人(從九品下)、咒禁師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除邪魅之為厲者。(舊唐書職官志)這則史料若是基於唐代巫術醫療之探討而運用,自然相當合適。若是用來證明唐代為傳統醫療發展的關鍵時期,則不恰當,如果改引用唐會要顯慶二年蘇敬的上疏對於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批評,對照本草經集注所載藥物七三種,但北方地區的藥物很少,且存在諸多錯誤,之後再運用新修本草這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國家藥典成書過程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的宗旨,從而說明唐代在醫藥史上的關鍵地位,便比較能夠順理成章。當然,課堂教學中未必要直接提供相關史料,其實只要提示各史料的重點,足能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便具有成效了。在這層意義上,提供一個學者優秀的研究過程及結論推導的幾個關鍵處,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5. 依據史料嘗試提出自己的判斷或說法。【示例四】 黃帝八十一難經是醫經之秘錄也。昔者岐伯以授黃帝,黃帝歷九師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湯,湯歷六師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歷九師以授醫和,醫和歷六師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立章句,歷九師以授華陀,華陀歷六師以授黃公,黃公以授曹夫子。(王勃,黃帝八十一難經序)曹夫子是唐代王勃學習醫學、易理、陰陽之術的老師,這則史料呈現的是王勃對於黃帝八十一難經傳承系譜的編造,或者可視為王勃對此議題的歷史解釋。重要的是,它也呈現了一種正統觀,使得王勃可以上承岐伯、黃帝,自取一種直系傳人的崇高地位。此外,秦越人(相傳是扁鵲的真實姓名)始定立章句,無疑地十分符合扁鵲在中國醫療史上的特殊地位,這也可以和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賦予扁鵲的地位,兩者相互比較。【示例四】雖然重要、有趣(譬如不外乎歷六師、歷九師),卻是一個比較難的例子。若在中西醫相遇一節找材料,譬如魯迅、余巖批評中醫的意見,加上適度的引導,學生應該比較好發揮。接下來史料證據的學習課題,在於聯繫與衡酌不同的史料以尋求或呈現證據效力。基於教學上的考量,各版本課文分析論述的段落,均是根據學者研究成果而寫就,其實蠻適合引用藉以解說、練習。相關要求包括:6. 瞭解因不同的史料運用,可能會造成對於同一史實或人物的不同解釋。譬如關於美國醫師伯駕(Thomas R. Colledge,1796-1879)的討論,在留下來的史料中,可以發現他在華工作期間對於醫療的貢獻,或者對於傳教、商業利益上的關切,伯駕的歷史面貌會因不同史料的運用而呈現出相當不同的輪廓。一個人可以具有兩種面向,這對高中生而言應該不難瞭解,只是在歷史學習中他們長期忽略了這個事實。7. 理解因解釋者(包括他人或自己)立場的不同,可能作為證據的各種史料,在判斷及取捨上,會因此而出現差異。第7項和第6項可視為一體兩面,第6項著重不同史料的取捨運用不同的解釋,第7項則著重不同的立場不同史料的取捨運用。關於癩病,是一個好例子。翰林版的編著者放在殖民醫療的層面取捨史料而立說,龍騰版的編著者則置於佛教醫療的層面取捨史料加以探討。8. 瞭解同一史料因解釋者(包括他人或自己)的立場不同,而可能意義殊異。這可以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提到的病有六不治之說為例,其中最受關切的是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可以作為漢代已經出現巫醫分途但巫仍然興盛的依據,但亦可朝向漢代已然出現理性醫學建構的趨勢而加以理解,醫者不再藉助而且還貶抑巫術儀式祈禳。兩種立論,一在巫、一在醫,雙方其實都可以找到許多支持的史料證據。9. 發現不同史料之間的關聯、差異或矛盾。【示例五】(栗山茂久,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頁14,15)【示例五】呈現的便是中醫、西醫兩種不同的身體觀,這是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的重要課題之一。圖左是解剖學的觀點,圖右是經脈理論的觀點。若以把脈來對比,西醫關心的是測量脈搏的韻動,而中醫關心的其實是覺察經脈裡頭氣的動作流轉,兩者大不相同。在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三個單元的教學結束後,【示例五】應是作為統整與複習的極佳材料。10. 將史料與既有的歷史敘述進行對比,分析其間的關聯性。【示例六】人參: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叚樹相尋。(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菊花:菊花散熱苦甘平,惡沮頭風服即輕。濕痺腰疼皆可療,輕申利血更明情。(周天錫,圖經備要本草詩訣)諸藥之性,各有奇功,溫涼寒熱,補瀉宣通。君臣佐使,運用于衷,相反畏惡,宜忌不同。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榮養衛。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當歸甘溫,生血補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龔延賢,藥性歌)各版本教科書處理到本草學知識的流行,率以歌訣當作證據,這是很恰當的作法。本草歌訣雖普及於明清時期,但基於臨床需求,強調簡要易記的歌訣於南宋已經逐漸興起流行。南朝梁人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輯錄的只是轉引自朝鮮的語句,元朝周天錫的圖經備要本草詩訣應該是第一部本草歌訣專書,而明朝龔延賢廣為流傳的藥性歌,採錄實用藥物二百四十味,一直被後人摘引或改編。【示例六】呈現歌訣樣貌,可引導學生注意到其主要內容,可能包括:藥物生長環境、寒、熱、溫、平藥性、複方主從宜忌的考量等。此外,也可以比較,從早期的七言體轉變為明清時期的四言體,呈現出力求簡明的時尚。11. 聯繫相關史料以確證、修改或推翻原已得出的判斷或說法。【示例七】 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故能避邪魅杵惡。凡人家宜懸大鏡,可避邪魅。(李時珍,本草綱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本草學的集大成,他精通臨床用藥,善於格物窮理,但書中仍收入一些道教醫療的觀點,以及符咒等,顯然李時珍是肯定其效驗的,如此一來,也頗能反映傳統民間社會的宗教醫療觀,本草綱目一書無法僅從本草學層面加以解讀。12. 運用相關史料形成一種主論述,必要時可以保留多元解釋論述的可能性。最後這項史料證據的練習是比較艱難的,在課堂教學時,老師運用手中的課本找出適當的段落,引導學生探究編著者的主論述,再呈現差異或矛盾的材料,提供不同思考的可能方向,應該是比較可行的作法。在教科書所附資料的運用上,龍騰版、翰林版、南一版、康熹版等均提供不少素材。總括來說,以上洋洋灑灑十來條關於史料證據核心能力的學習課題只是呈現最大範圍的幾種可能,在課堂教學實務中很難一一實踐;因此,退而求其次的方式,應是由老師預先篩選幾則比較簡單的史料作為練習,在課堂教學中,必要時也可以提供建議的問題或引導思考的方向,乃至呈現可能的參考答案等。這樣的方式旨在讓學生逐漸熟悉歷史思維的過程,而就消極意義言,至少讓學生認知到歷史並非背科,在看待與處理史料作為證據時,有其特定的運思過程與必須遵守的規矩。如果學生程度比較好,則可以提供比較多一些的學者研究成果,適度地揭示其史料證據運用的規矩、程序和方法,進而再提供其他的學者研究資料,讓學生從史料證據的角度加以練習。如果學生能夠知道原始史料自有立場、未必客觀、史料運用者往往試圖將史料轉化為回答特定問題的證據,運用史料證據進行論述時不可避免地會帶進更多的解釋成分,那麼關於史料證據的學習應該就及格了;如果學生能夠清楚面對、練習,從而確認史料證據為歷史研究所帶來的合理性與豐富性(開放性),那麼關於史料證據的學習便接近滿分了。必須再度強調的是,歷史課堂教學並非等同於史料證據判讀的學習,提供過多或過難的史料,不斷練習處理史料的史家技藝,反而可能加速扼殺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一堂理想的歷史課,應該還是得著重歷史知識與概念,並在充分的歷史脈絡中理解與處理史料,這才是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四、關於評量的建議關於史料證據學習成果的評量,基本上是無法從選擇題測出來的,問答或申論是比較理想的形式,至於是口語或書寫表達,是形成性評量或總結性評量,應該可以視情況彈性運用。為了因應實務上的條件,評量的重點應該比教學更加簡化,建議的具體項目如下:1. 識別史料的時空脈絡或觀點立場。2. 比較二至三筆相關史料的異同。3. 比對史料與歷史論述,判斷史料運用者將史料轉化為證據的觀點立場。4. 比對史料與歷史論述,評估史料運用者將史料轉化為證據的合理性。前兩項算是基本要求,後兩項是進階要求。此外,如果學生運用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學習所得進行史料證據練習而表現良好,接下來運用此專題其他未曾處理過的議題(譬如性別),或是後續的專題(譬如茶與市民社會)中,能夠較少地或不經老師的引導,亦能在評量中表現出一樣的水準,這樣的遷移轉化成果,自然是學生習得史料證據核心能力的最佳證據了。五、結語在古代,史籍的典藏或史事的解說,與天文星象歷數的觀測解釋等,常歸屬於史的職務,而巫的職務則是掌管求神占卜,由於所需能力及所負權責相近,這些職務往往由一人兼任,統稱巫史;所謂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禮記禮運,(焦)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萗禱群神。後漢說臧洪傳,巫史並列,可為證明。一般而言,巫史分家在周代已經顯見,此後天人合一的走向,已是神人有殊,人文思維最精彩的表現,首見於孔子的由禮歸仁,以仁為體;而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論載實踐,則是上承孔子春秋意旨,以身作則揭櫫與規範了史家的職責。到了近代,受到西方史學影響,史學在中國(或臺灣)出現新的建制,但晚近史學發展雖然與司馬遷所範定的褒貶義法有極大差異,講究史料證據,以證據為基底著述立說的精神卻是相近的,而當代史學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