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虾蟹养殖学课程论文考核 (作为科目学期总评依据)一 内容:写一篇与虾蟹类相关的论文,字数4000字以上,题目自拟,可以写养殖技术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写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内容。格式如范文所示,可自行设计封面。二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通顺,可嵌入表格以及图片。三 论文提交日期:6月11日前 。附:论文范本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水产学校分教点)毕业论文(设计)书题目: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关键技术作者姓名: 吴俊浩 所在专业: 水产养殖系 所在班级: 养专0301班 指导老师: 何嘉 完成时间: 2005.05.15 目 录目录.1摘要.2关键词.21.材料与方法 .2 1.1养殖池.21.2配置设施.21.3技术路线22.投苗前的准备工作.22.1清淤消毒. 22.2水体消毒及水质检测.22.3肥水.32.4苗种的选择.32.5苗种的运输及下池前消毒措施 .33.水质管理.33.1换 水.33.1.1进水33.1.2纳潮 33.1.3添水.33.2合理使用增氧机.33.3维持.及稳定单胞藻 .43.3.1 单胞藻的培养.43.3.2 检查浮游生物.43.4使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43.4.1石灰的使用.43.4.2白云石粉.沸石粉.麦饭石的使用.4 3.4.3 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5 4.日常投喂.5 4.1 投喂次数与时间.5 4.2 投喂方法.55.病害防治.56.收获.5参考文献8.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关键技术养专0301班 吴俊浩摘要: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养殖产量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其它两种为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该虾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肉味鲜美、加工出肉率高等优点,是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虾种,也是目前国际水产市场的俏销对虾之一.南美白对虾对温度和盐度适应范围较广,既可以在海水池塘中半精养和精养,又可以将淡化后的虾苗在咸淡水池塘中养殖.目前,对虾养殖业面对一系列的挑战:虾价低位徘徊, 虾病蔓延,海区污染,池塘老化,出口对虾产品药物残留检验的标准日益严格等等.采用生态养殖模式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可有效地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生产出安全的对虾食品,实现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生态养殖 关健技术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养殖池 养殖池深2.5米3米,塘堤用40目尼龙筛绢网护坡,池塘设有中央排污口.1.2 配置设施 按0.75千瓦亩配备水车式增氧机. 1.3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对虾养殖的成败。因此正确的路线才能养好虾,出高产。 晒塘清淤洗塘池塘消毒进水水质检测水体消毒肥水苗种选择投放日常管理收获.2. 投苗前的准备工作2.1 清淤消毒 池虾收获后,须及时刷洗池壁并将池水排干,进行晒塘。底晒干后,必须彻底清除虾池内的淤泥和杂物,对于池底污黑发臭的淤泥,尽量将其清除干净,并运至远离虾池的地方掩埋,以免给下造带来隐患。清淤后,须将虾池冲洗干净,直至没有黑色污水为止,并将脏水排干,后进适量的干净海水或淡水选用“水底净”生物制剂药物进行池塘消毒。消毒应选择阳光较好天气进行。药液须均匀地泼洒在池水中,在药浸泡到的地方(包括池壁堤坝),应用工具将药液泼洒上去,后浸泡3-天。在浸泡期间,如有脏物漂浮水面,应在下午5点钟前将其出。3-4天后将药液排掉,检查池塘,如有生物体遗留在池内除干净,便可进水。进水时应在入水加上80-100目的过滤网片网袋。也可在清淤后,翻耕池底,晒干,注入50公分水,开启氧机,。7-10天后,排干池水,再回进干净水。进水时应加套滤网。2.2 水体消毒及水质检测当池子进水到需要的水位80-120cm后(水位应根据不同季而定),先检查水体是否带进轮虫和甲藻(夜光藻)、夜光虫及检盐度、PH值,如有轮虫、甲藻等,应选用既能杀灭轮虫、甲藻能进行水体消毒的药物。如海水中不携带轮虫、甲藻,应选用一些既能杀灭有害细菌,而对藻类又无杀伤力或杀伤力不大的消毒剂行水体消毒。水体消毒后,再进行PH值和盐度测试,如果PH值达不到8.0以上,须泼入少量生石灰粉,提高PH值。消毒后2天便可进行肥水。2.3 肥水育藻肥水是一个重要环节,切不可轻视,池塘水中的浮生物种类及其繁衍量是否达到要求,这和苗种放养后的早期成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使放养的虾苗成活率高,活力好,一定要培养好池水中的天然饵料浮游动植物,要培养好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必须进行定向的肥水、育藻。南养白对虾早期(投苗前或投苗后40天)透明度要求在50-70厘米。水质清爽丽,水色为黄色或黄绿色。使用光合细菌,每亩35公斤全池泼洒,以增加水中有益细菌.2.4 苗种选择虾苗的选择也是对虾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必须选用经检测、无携带病毒和有害细菌的健康苗种。下面提供直观的选择方面供参考:南美白对虾(白虾)苗:体长0.9-1.0cm以上,体色透明高,个体差异不大,胃饱满度好、食欲强、游动活泼、逆水游动强、体表干净、色泽一致、体直、头大身小。2.5 苗种运输及下池前消毒措施苗种运输过程中,特别是距苗场较远的养殖场,在运输途难免会有损失和降低虾苗的活力,为确保苗种的成活率和活力,降低死亡率,在苗种装包前,预先在装包盛水用大桶(0.5m3)水体中加入100克免疫多糖或30-50克海发康灵或30-50克的G-D生命素(只选用其中一种),搅拌均匀、冲气,再用该桶内的水苗装包。回到养殖场后,配好消毒液(聚维铜碘或病毒克101,立方水用量1-2克,浸泡半小时)进行苗种消毒再投苗人池.每亩放苗67万尾.虾苗长度为0.81.2厘米.3. 水质管理3.1 换水 为了保持池塘水质环境的稳定,通常可以通过换水的方法来实现。粗养池塘换水可以补充营养盐类和天然饵料。换水可以适当调节盐度,有效降低肥度,控制浮游生物的密度,调节水的透明度,增加溶解氧。排水时还可带走池塘中一部分代谢毒物,有利于改善底质状况。高温季节换水可以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换水还可以刺激对虾蜕壳,加速其生长。但在养殖过程中不能盲目换水,而是必须根据虾池内水质情况和海区水质质量综合考虑,适时换水。3.1.1 进水要求添加的海水必须是清洁或经消毒处理的海水,有蓄水池的虾场,最好从蓄水池中换经过沉淀消毒的海在水,尤其在虾病高发季节,应尽可能避免从海区直接进水。3.1.2 纳潮若是通过纳潮换水,尽可能夜间或傍晚排换水,不要进潮头水,纳平潮前后的海水,水质较好。3.1.3添水养殖前期,一般只添加水,不排水,每天添加45厘米海水。养殖中期以换水为主,添换并重,可根据虾池水质,水量情况灵活掌握。日换水量在20%左右,维持较高的水位(1.82.0米)。养殖后期,因投饵量的增加,池底污染严重,可适当加大换水量,日换水量在30%左右。在养殖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的池塘,若淡水资源丰富,可向池塘注入淡水,使盐度调节到1020,可促使对虾的生长,减少病毒病的爆发。3.2 合理使用增养机增氧机的功能不仅可以增加水体的溶解氧,还有利于池水的水平环流和上下垂直对流。水平环流有利于池内有机碎屑,粪便,藻渣,残饵的集中于池塘中央,并易于排水池外,同时增加对虾摄食,活动,休息的空间。上下垂直对流有利于打破温度跃层和盐度跃层,增加底层的溶解氧。在精养池中,一般每12亩水面配置一千瓦的增氧机。增氧机安装时,要求开机后池水能沿同一方向(顺或逆)时针转动,使池水形成环流,把污物旋转到虾池中央排污口的位置,以池塘四周没有形成死角为原则。增氧机的开启时间主要依据放苗密度,对虾的规格,池水的溶氧量以及天气情况来确定。3.3 维持、稳定单胞藻在养殖全过程中,培养以单胞藻为主的适宜藻相和保持适宜的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这是因为浮游植物在虾池内可起到调控生态因子的作用。良好的藻相和透明度,不但溶氧高,而且可以稳定池水的各种理化因子。消除氨氮,硫化氢等对对虾的有害物质,减轻对虾生活环境的压力,减少应激因素,减少疾病的发生。一般要求池水中的单胞藻以绿藻或硅藻或金藻为优势藻类形成的绿色、黄绿色或褐绿色藻相较好。透明度控制在:养殖前期以2535厘米,养殖中后期3040厘米为佳。防止透明度、水色等因子的急剧变化。3.3.1 单胞藻的培养前期要尽快促进单胞藻的快速繁殖,保持合适的池水深度,降低池底的光照强度,以控制底栖大型藻类(特别是丝状藻、青苔、浒苔)的大量繁殖,是维持、稳定良好藻相和透明度的重要措施。3.3.2 检查浮游生物经常检查浮游生物的情况,避免轮虫,原生动物,以及有害藻类(如蓝藻)的大量繁殖.3.3.3 维持单胞藻连续阴雨,突降暴雨等不良天气,极易造成藻类死亡下沉,应及时开增氧机,引入其他藻相较好的藻液,施肥,调节营养盐等方法,维持单胞藻的稳定。3.3.4 使用生物制剂经常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等微生物制剂,有助于使良好的藻相得以维持。3.4 使用水质保护剂,底质改良剂为了保持虾池水质的良好与稳定,减少对虾应激因素的产生,净化和改良水质,就要定期使用一些水质改良剂药物。常用的有:石灰,白云石粉,沸石粉,漂白粉,二氧化氯,季胺盐,并适当投放有益细菌等。3.4.1 石灰的使用石灰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池水的缓冲能力,调节pH值,还可以杀菌,防病,降解重金属的毒性,并且还兼有促进有机质矿化和改良底质等功能。石灰分为生石灰,熟石灰和农用石灰。生石灰主要用于清塘消毒,每亩用量50100千克。当池水pH值降低至7.8以下或台风,大雨过后都要施熟石灰Ca(OH)2,每亩用量515千克。当池水透明度大于80厘米,换水后施农用石灰CaCO3,每亩用量1020千克。在养殖过程中出现pH值日变化大于0.5,或养殖前期pH高于8.5,养殖后期大于9.0,换水后需加510千克/亩的农用石灰。3.4.2 白云石粉,沸石粉,麦饭石的使用白云石粉,沸石粉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其极强的离子吸附性和交换性,吸附池塘底部的氨氮,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毒代谢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养殖前期施白云石粉,养殖中后期施沸石粉,效果较好。在正常情况下,每半个月每亩追加2030千克。3.4.3 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EM等有益微生物制剂。这些有益微生物制剂在虾池中能快速分解残饵,粪便,淤泥等有机物质,降低水质的恶化速度,预防病原微生物的增加,有利于对虾的健康生长。有益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方法,应遵照生产厂家规定的使用方法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微生物制剂,不能同时使用消毒药物和抗菌药物。4. 日常投喂4.1 投喂次数与时间对于粗养虾池,基础饵料生物丰富,在放苗后半个月可不投喂或少投喂饲料,(每天在傍晚时投一次)。而对于精养池,放苗后就必须投喂饲料。南美白对虾放苗后15天内,一般每天投饲料二次,放苗后2040天,虾苗长至3.55厘米,体重051.5克左右,每天投喂34次,由于对虾一般都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因此,投喂时间是一般要选择在上半夜投喂,特别是傍晚这一餐投喂量要足。4.2 投喂方法投喂时宜采取“少量多次,日少夜多,四周多投,中间少投,合理搭配,这样,才能符合对虾摄食的生物学特点,有利于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促进对虾的生长。投喂配合饲料时,要根据对虾的大小规格,选择好饲料粒度的型号,在幼虾体长在1.52.5厘米时,投喂0#饲料;对虾体长在2.54.5厘米时投1#饲料;对虾体长在4.57.5厘米时投喂2#饲料;对虾体长在7.5厘米以上选用3#成虾饲料。在转换饲料粒度的型号时,一般要求有34天的转换期,即相邻大小型号的饲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投喂。一般投喂前及投喂后关闭增氧机一小时左右(养殖密度较高时,停机时间要短些,避免缺氧)。养殖前期(一个半月内),饲料应均匀投在距池堤5米之内。养殖中后期,饲料投在增氧机清理过的清洁区内。在养殖早期,由于对虾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投喂一小时后,在饲料台的周围给小虾添加一些小型号的饲料,可以缩小对虾的个体大小的差异。投喂量的确定由于对虾各个生长阶段,养殖密度、饲料种类和质量的不同,对虾的摄食量有所不同;此外,对虾的摄食量还与天气、水质、底质、对虾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求每天所投喂的饲料达到最适量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一般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量适当时,养殖的对虾每十天的生长速度为:养殖前期(一个半月内)应达到1.01.2厘米,养殖中后期(24个月内)应达到0.81.0厘米,养殖全过程的饲料系数在1.8以下,通常是1.41.6。应当注意的是,当对虾生长缓慢时,首先,应考虑水环境因素,千万不要盲目增加投喂量。一般地说,确定投喂量最重要参数是池内对虾的库存量。因此,要确定合适的投喂量,必须先估计池内对虾的库存量,结合日常的观察、经验以及天气、水质等因素来确定。5. 病害防治 为降低发病率,保证对虾能够健康生长,必须通过消除传染源,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增强对虾的免疫抗病力,改善和优养殖环境等措施来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对虾的健康和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虾养殖要求有好的养殖环境,当养殖环境发生了对对虾不利的因素时,使对产生了压迫感和免疫抗病机能因某些原因而削弱,不能再适应环境的条件时,就会导致病害的发生。疾病的发生与机体内部因素也有着重要关系。内部因素包免疫机能和营养状态等方面。如管理不当,投喂不足,饲料劣及腐败变质,摄食量减少,停止摄食,都会造成对虾营养不良,休质差,抗病力下降,而发生病变。所以,在平时的养殖管理中,必须加强对虾的营养,增强对虾的体质和防微生物御免疫机能。当寒潮南下侵袭时,要往池里加适于保温的水量,避免水温大幅下降,造成对虾摄食量下降或停止摄食。引起对虾发病的外界素可概括为三大类。一是生物因素也是对虾致病的重要因素,当对虾受到病毒、致病微生物理的感染后,就会发生相应的疾病,此种疾病发病快,死亡率高。除了病毒和致病微生物外,一些原生物,如纤虫毛、寄生虫类寄生在对虾体上上也会引发侵袭性病害。二是理化因素,理化因素包括纤毛虫、寄生虫类,盐度、溶解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这些理化因子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对虾的活动。水温的变化会影响到对虾的摄食和生长,溶解氧的变化会影响到对虾的新陈代谢及升高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造成养殖水环境的恶化。三是人因素,人为因素包括日常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如放养密度大,饲料管理不当、水质管理失控,换水量及换水时间不恰当、放药物不当等。必须加强管理,经常巡塘,测定各种水况因子水色及观察对虾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做到“无病先防”,有问题及早处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通过消除传染源,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优化养殖环境和提高对虾自身免疫等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病害的发生,确保对虾的健康长。为了有效的达到以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5.1 放养前进行彻底的清淤消毒及消除染源海区及港湾内的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都可能成为病毒中间宿主,所以,对虾疏获后,要排干池水晒塘,清除淤泥,少虾池的污染程度,防止虾池的污染程度,防止虾池的老化,进持严格的清野消毒的传染源。5.2 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病毒要是通过生物体的方式进行传播,所以在进水和添加水时,都要进行严格的过滤。最好是能够开挖沙滤井或建立蓄水池,用水时从沙滤井提水供生产是经蓄水池进行严消毒、沉淀后再抽入虾池供生产用。这样可有效地防止携带病毒的甲壳类动物进入虾池。5.3 营造良好的水色有益单胞藻是虾池中食物链的初生产者,浮游植物生长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池水的水色和生态环境,要保护良好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长。浮游植物通过光合用过程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和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等营养盐,起到改善和净化养殖环境的重要作用。5.4 合理的放养密度 虾苗的放养密度要根椐不同的虾池和蓄水深度及增氧设备来确定。如果养密度太大,中后期就会加剧对虾对生态条件的竞争压力,容易造成缺氧浮头、生长缓慢,并会引起养殖环境恶化,提高发病机率。因此,建议虾池蓄水深度150cm以下,又无增氧设备的,每亩放养度最好在1.5万尾为宜。蓄水深度150cm以上,并每2亩配备1.0KW增氧设备,每亩放养密度为8-10万尾为宜。6. 收获 一般小收获采用专用定置网或装笼收捕,大收获可应用电网收获.南美白对虾在经过34个月的养殖.对虾个体平均大小为102尾公斤,平均亩产650公斤.参考文献1. 李应森 杨仁民 滕利荣 2002.6.20出版2. 陈淑吟 吉红九.水产养殖 2002年01期3. 宋盛宪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05.014. 杨丛海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015. 赖胜勇 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1范文二:提高锯缘青蟹人工育苗成活率的几项调控技术及病防措施何嘉(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广州 510320)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俗称红蟳或青蟹 ,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蟹类。近年来,青蟹人工养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青蟹养殖的种苗仍主要是海捕的仔、幼蟹,这一方面由于青蟹苗种价格越来越高,单位面积放养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青蟹养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对自然苗的偏爱,也制约了青蟹人工育苗的发展。如何提高锯缘青蟹人工育苗成活率及其苗种质量是当前青蟹人工育苗及养殖业的瓶颈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进行锯缘青蟹育苗生产和科研的经验,现将锯缘青蟹人工育苗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的调控技术及病防措施加以介绍。一 海水与饵料青蟹育苗用水建议选取天然海区海水,先经沉淀、砂滤,再经NaClO消毒、Na2S2O3中和处理后使用,盐度28-30为宜,水温28-30为宜。目前青蟹人工育苗所用饵料以生物饵料为主,同时辅以人工饵料配合使用。生物饵料中的单胞藻以小球藻、扁藻、角毛藻效果为佳,藻类必须经纯化、扩大、强化培育后使用,保证无污染。丰年虫、轮虫、裸腹藻的孵化和培育也要保证质量和营养,使用前必须经单胞藻及强化剂强化后使用。人工饵料可选用对虾育苗常用的微粒、微囊饵料(如虾片、黑粒、B.P粉等),此外,育苗场还要配备充足的杂鱼、鱿鱼、牡蛎等鲜活或冰鲜饵料。二 育苗过程中的水质调控技术在锯缘青蟹苗种培育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是育苗成功的前提。溞状幼体阶段保持合理的育苗密度同时,也应保持育苗水体一定的微藻浓度。青蟹育苗建议幼体密度保持在3万尾/米3以内,保持扁藻、小球藻、角毛藻等单胞藻细胞总密度在56万个/ml。这范围有利于微藻在水质调控作用中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多种微藻在整个育苗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黄绿水色。微藻在引入青蟹幼体育苗水环境过程中发挥着多重调控作用:其一,它们可作为青蟹前期幼体优质的植物性饵料供给(因其富含青蟹幼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脂肪酸);其二,它们对所投入的动物性饵料(轮虫、裸腹溞、丰年虫等)起着良好的同步强化作用;其三,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能降低并消除育苗水体中的有机污染和其他有害物质,并且为水体提供充足的氧气,保持养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改善水质目的。在水质调控过程中应每三天对育苗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等重要水质因子进行检测。遇到水质恶化情况可使用换水器进行换水,每次换水不超过全量的1/2。三 幼体的饵料调控技术幼体变态发育至不同时期如何选取和提供相应的适口饵料是青蟹育苗技术的关键。单胞藻、轮虫、虾片、B.P粉都是锯缘青蟹幼体理想的开口饲料,尽管如此,若其搭配不科学或使用单一都难以满足幼体的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并影响其发育变态和存活率。刚孵化出来的溞状一期幼体,投喂经微藻强化过的臂尾轮虫,且保持育苗水体中轮虫密度60个/ml为最佳,在Z3期后以6个/ml以上的卤虫密度进行投喂,同时保持20个/ml左右的轮虫密度,整个溞状幼体还应补充一定量的虾片、黑粒、B.P等人工配合饵料(用200目筛绢袋搓碎投喂),这样可以取得较佳的培育效果。到了大眼幼体和仔蟹阶段,在保持一定量的生物饵料同时应该增加杂鱼、牡蛎、鱿鱼等鲜活或冰鲜饵料的投喂,建议用碎肉机搅碎投喂。在青蟹幼体整个饵料投喂过程中必须在投喂后注意观察幼体的摄食情况和剩饵情况,及时补充生物饵料和清除残饵。以动植物饵料及人工配合饵料混合饲喂的方式能较好地满足青蟹幼体对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起到很好的营养互补作用,是获得较理想培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但是鉴于目前生物饵料培养存在着成本高、操作麻烦、产量不稳定等问题,如何研制开发更适合于青蟹育苗的人工配合饵料也将是今后实现规模化生产育苗的必经之路。四 后期幼体的环境调控技术 引起青蟹后期幼体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饵料、养殖密度、水质、个体差异等导致的残杀问题。保持水质清新、适当淡化、增加溶氧有利于减少后期幼体自相残杀的几率。缩短Z5期溞状幼体到大眼幼体和大眼幼体到第1期仔蟹的变态时间,适时换水改善水质条件,调节充气方式避免水动力造成幼体在局部过度集中,可有效降低育苗后期幼体的死亡率。在做好以上措施后,更应该注意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池体环境调控。当青蟹幼体发育至大眼幼体和仔蟹阶段,选择海泥或沙质作为培育青蟹大眼幼体最适的池底,同时投放合适的附着基(如网片、扇贝笼、牡蛎壳、江蓠等)于池体环境来降低幼体残杀几率。以此作为青蟹幼体良好的隐蔽和栖息场所,减少自残机会,是提高锯缘青蟹育苗成活率的另一个有效措施。五 育苗过程中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1、细菌病 病原:广泛存在于海水中的致病细菌。溞状幼体阶段均可发生此类病害,患病幼体活力下降,多沉于水底,不摄食,胃部没食物,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背刺断裂,临死幼体体腔内还可以看到细菌。 防治措施 :预防:在幼体下池前加入1210-6浓度复方新诺明有预防效果。治疗: 210-6浓度复方新诺明每天一次,连续3天,有治疗效果。 2、丝状细菌病 病原:最常见的为毛霉亮发菌,也叫做发状白丝菌。溞状幼体及大眼幼体阶段均可发生,菌丝主要附着幼体体表,包括幼体附肢、背刺、头胸甲、鳃丝及口器周围,影响幼体摄食、活动及呼吸。在显微镜下很容易分辨此菌,像头发丝,一端附着,另一端游离,游离部分可见慢速来回摆动。 防治措施 :预防:育苗用水经过严格的过滤处理,育苗过程中,多采用活饵,活饵在使用前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保持水质清新,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治疗:利福平0.30.510-6浓度每天一次,连续用两天效果明显。 3、纤毛虫病 病原: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及钟形虫等。肉眼可以看到幼体体表有绒毛状附着物,影响幼体摄食、活动及呼吸。有时在育苗水体中也可以看到绒毛状物悬浮在水中,显微镜下可见钟罩状虫体。 防治措施: 预防:预防措施同丝状细菌病。治疗:2010-6浓度福尔马林及110-6浓度制霉素效果较好。 4、真菌病 病原:主要有离壶菌、链壶菌。幼体活力下降,不摄食,肉眼可见受感染的幼体某一部位特别白,死亡个体体色很白,显微镜下可见树枝状的菌丝在幼体体内到处蔓延,有时还能见到成熟的菌丝排放孢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S 26762:2025 EN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allocation systems used in gas productions facilities
- 【正版授权】 ISO 19690-2:2018/Amd 1:2025 EN Disc springs - Part 2: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 Amendment 1: Durability chart for not shot peened springs (group 3)
- 【正版授权】 IEC 61300-2-5:2022+AMD1:2025 CSV EN Fibre optic interconnecting devices and passive components - Basic test and measurement procedures - Part 2-5: Tests - Torsion
- 【正版授权】 IEC 60614-2-1:1982 EN-D Specification for conduits for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Part 2: Particular specifications for conduits. Section One: Metal conduits
- 校园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 药学执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法院文职面试题及答案
- 骨科填空考试题及答案
- 海关模拟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解除共管账户协议书
- 心胸外科麻醉管理
- 《鸿蒙HarmonyOS应用开发基础》课件 第1-3章 初识鸿蒙、ArkTS(上)、ArkTS(下)
- 2025年医院血透室人员培训计划
- 《消防员心理素质培养》课件
- 倍智tas人才测评系统题库及答案
-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课件
- 九年级全一册英语单词默写表(人教版)
- 教育培训项目的质量控制与保障措施
- 会籍顾问礼仪培训
- 中医药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