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及其机制_以芜湖市为例.docx_第1页
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及其机制_以芜湖市为例.docx_第2页
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及其机制_以芜湖市为例.docx_第3页
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及其机制_以芜湖市为例.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及其机制以芜湖市为例房国坤 1,2,王 咏 3,姚士谋 1,陆林 3(1.中国科学院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 南京 210008;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中国 北京 100049;3.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中国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1990 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以芜湖市为例,从城市的外延扩展以及城市内部结构重组两个方面对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了芜湖城 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并从城市经济、宏观政策、开发区建设、规划管理、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调整等 6 个角 度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城市形态;动力机制;快速城市化;芜湖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199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各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建设规模不 断壮大,城市的集聚扩散能力大大增强,城市形态 也产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变。作为安徽沿江城镇带核心城市的芜湖市自1990 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 扩大,城市用地扩展呈加速趋势,城市形态发生了 显著的变化,并且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演变特征。 急剧变化的城市形态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芜湖经 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发展产 生非常重要的影响。1 快速城市化时期芜湖城市形态的演变1.1 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城市 化加速阶段,英国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 0.30%,法 国和德国为 0.35%,美国为 0.52%1。而中国自进入1990 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每年均以 1.2%的速度 增长,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 段的速度,这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全新的发 展阶段。1990 年,芜湖市城市化水平为 31.1%,2007 年达到 54.3%,年均增长 1.36%,增长速度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标志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 段。统计数据表明,芜湖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1992 年37.7km2 增 加 到 2007 年 的 117.6km2, 年 均 增 长7.9%;而同期城市人口由 57.6 万人增至 115.6 万人,年均增长 5.5%。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k(k 城市用地增长率 / 城市人口增长率)为 1.44。研究表 明,当 k 1.12 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当 k 1.12 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足;当 k = 1.12 时,城 市用地规模扩展较为合理2。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芜 湖城市用地扩展的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高 出了许多,城市建成区处于高速扩张状态。进入 1990 年代,中国经济增长轴心发生了转 移,形成了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长3。1992 年邓小平 南巡讲话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 各地纷纷掀起兴办经济开发区的高潮,以此作为利 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和先进管理经验的重要 载体,开发区成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外资城市化 的共同领域和主要场所4,开发区的发展与建设极 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空间的扩展。同样,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对芜湖城市空间快速扩展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 1993 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是芜湖市主 要的新兴产业聚集和发展区域,主要行业包括汽车 及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其在全市经济发 展中所占比重很大,2007 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22.4%,合同利用外资占全市的 41.5%,实际利用外 资占全市 50%,进出口占全市 30.6%,工业固定资 产投资占全市 70%,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 全市的 53.0%,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达 76.3%。收稿时间:2009 - 04 - 18;修回时间:2009 - 07 - 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71059)资助。图 1 1993 年芜湖市建成区图 2 2003 年芜湖市建成区图 3 2007 年芜湖市建成区Fig.1 Built- up ar ea of Wuhu in 1993Fig.2 Built- up ar ea of Wuhu in 2003Fig.3 Built- up ar ea of Wuhu in 2007经济地理第 29 卷12781.2 芜湖城市形态演变及其特征芜湖市作为安徽省历史悠久的工商业城市,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78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芜湖市为开放城市。1985 年,升格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1990 年 7 月中 共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开放皖江、呼应浦东”的 战略决策,确定芜湖市为发展重点和突破口。1992年 7 月,国务院宣布芜湖市为沿江开放城市,实行 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1993 年 4 月,国务院批准设 立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的开放政策为芜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此期间, 芜湖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向前发展(表 1)。表 1 芜湖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增长 T a b.1 Gr owth of W uhu built- up a r ea 年份城市人口 / 万人增长率 /建成区面积 /km2增长率 /19841992200338.657.682.625.437.7805.13.35.17.12007 115.6 8.8 117.6 10.1 资料来源:芜湖市城市规划局。在快速城市化期间,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 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芜湖 城市空间开始向周边方向快速推进,特别是城市外 围工业用地的跳跃式发展,以及城市边缘区新居住 用地的蔓延式扩展(图 1,图 2,图 3),城市形态有了 很大变化。同时,旧城区改造步伐大大加快,从局部修补转向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全面改造,新的高层建筑大量出现,城市中心区向高密度、垂直化 方向发展;城市中心区陆续建设了一些新的城市景 观区,如商业步行街、城市广场、滨江公园等,城市 景观有了很大改变。从芜湖城市建成区的扩展历程 来看,城市形态在 1990 年代以后经历以下几个转 变:团快状北部四褐山据点团块状蔓延轴向 扩展带状城市组团型城市。在此程中,对芜湖 城市空间扩展作用最大的是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的设立和城南新区、三山新区、城东新区的建设。2 芜湖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2.1 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多层次、复合式特征 芜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市空间具有多个断面的历史遗存,既包括封建时代形成的空间 格局,又有近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商贸、工业、居住空 间格局,更具有建国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 空间脉络,这些空间组成部分不但在建筑上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对芜湖的城市空间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如芜 湖城市中心区的主要商业街道,自形成以来一直繁 荣不衰,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与此同时,新的城 市中心区和城市轴线也在快速形成之中,新旧功能 区相互呼应,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融为一体。2.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功能混杂,分区特征不明显 工业区与居住区混合、居住区与商业、办公区 混合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导致了居住环境质量 恶化,另一方面也阻碍了 CBD 的形成和发展。现在 芜湖城市的商业中心在中山路、镜湖、二街这一范 围内,而由于中心区居住功能过多,金融、办公等用 地只有转移至北京路、九华山路沿线。居住用地随 同工业用地向外蔓延,导致了城市内部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包围”与“反包围”现象。2.3 城市内部功能区扩展具有时空不同步的特点 在空间上,城市向北、向南拓展迅速,东西方向上城市空间延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东西两边分图 4 芜湖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Fig.4 The spatial str uctur e model of Wuhu第 8 期房国坤,王 咏,姚士谋等: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及其机制1279别有交通(铁路与过境公路)和地形(长江)构成了城市空间扩张的“门槛”。在时间上,工业用地与居 住用地、商业用地扩展不同步,北部的经济技术开 发区与南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业用地增加迅 速,而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则没有及时跟进,导致了 这两个大的区域功能过于单一,以至通勤人口大量 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带状城市的交通压力,也给两 区内工作的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2.4 城市空间扇形结构特征日益明显 由于历轮芜湖市总体规划都没有强调组团式城市扩展,再加上城市建设中“多快好省”的指导思 想,许多城市基础设施都是围绕旧城区缓慢向外延伸,导致了城市用地呈蔓延状扩张,具有一定的“单 中心式”圈层式结构,而由于工业用地的定向快速延伸,形成了南北两块狭长的扇形区域,城市空间 呈现一种扇形结构模式(图 4)。老城中心区:在镜3 芜湖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3.1 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演变的根本动力,从城市的发生到发展,从城市化到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到再城市化,都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 联系的。不同学者对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 GDP 之 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几乎完全一样的结论, 即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 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进 入 1990 年代以后,芜湖市经济发展迅猛,GDP 一直 以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2008 年,人均 GDP 已超过 4 300 美元,而 1990 年此指标仅为 205 美元 (按人民币与美元同期汇率计算)。与此相对 应,芜湖市城市化水平由 1990 年的 31.1上升至2007 年的 54.3。研究认为,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 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时间上可以分为发育期、成长期 I、成长期 II、成熟期 I 与成熟期 II等五个阶段5。一般认为,人均 GDP 达到 3 000 美元 后,就会进入郊区化阶段。芜湖目前显然还处于集中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区规模的迅速扩大。但从芜湖市的经济发展趋 势及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向来看,在不久的将来就会 迈入郊区化阶段。3.2 宏观经济政策与体制的影响政策与制度是影响城市集聚规模和布局的一 个重要的长期性决定因素,是政府作用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与住房制度的改革对城市形态演变产生的作用相对 更为重要。芜湖市从 1990 年代中期开始全面推进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调整,主要通过“关闭”、“破产”、“被兼并”、“产权转让”等方式来实施改造, 而实施的前提是需要将国企存量土地资产变现。土地置换开发的收益成为企业易地建设、设备更新、下岗职工安置费用的主要来源。以上两项重要政策 引发了芜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大幅调整,中心城 区“退二进三”的步伐大大加快。在 1990 年代中后 期,芜湖市区一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基本上全部外 迁,原地块完成了全面改造,新建了一批居住区与 商业区。同期全面启动的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直接推动 了城市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住宅建设既有中心城 区的危旧房改造,也有郊区新住宅的建设。在土地 价值、住宅档次和个人收入的综合作用下,居住空 间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异现象。湖区的中间区域,是芜湖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区域,最具地方特色,城市化程度高,城市功能齐全,居住 区、商业区及少量工业区混杂。新城区:包括镜湖 区的大部分地区,和弋江区、鸠江区的小部分地区, 是由老城蔓延发展而来,紧邻老城,城市化过程十 分剧烈,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强化, 工业区、居住区和新的商业区交错分布。边缘区: 包括弋江区、鸠江区的大部分地区和镜湖区的东区 地区,以及新成立的三山区,处于城市边缘和城乡 接合部,由新建的工业区、居住区、文教区及大面积 的郊区蔬菜生产基地、果园、林地等组成,是接纳中 心城区工业扩散的重要基地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基地,也是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外向型工业的重要 基地。在城市北部分布着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 大片新工业区,在南部则分布着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教园区和三山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经济地理第 29 卷12803.3 开发区建设的拉动作为工业发展的一种空间形式,开发区对我国 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重构有着重大的影响。截止到2003 年,我国仅国家级的各类开发区即达 160 多 个,遍布在全国各个省区6。除国家级开发区外,各 省市、区设立的开发区更是为数众多。开发区目前 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由于开发区的土地开发规模大,资金投入充 裕,建设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吸纳大量的当地农 村剩余劳动力和外来人口,并且造成了区域景观由 农村型向城市型的转变,因而会带来所在城市空间 结构的快速改变。一般来说,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其 对所在城市的影响较小,更多的是对母城的依赖。 而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开发区从最初的工业园区向 科、工、贸、商、住多功能复合方向转化,并逐步进化 为初具规模的新城区。开发区的高速扩张从根本上 改变了我国大多数城市传统的团块状结构,带动城 市空间由同心圆式蔓延转向轴向式生长,促进城市 空间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整个大都市区空间形态 的演变7。1990 年代以来,芜湖市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开发 区,形成了以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 以省级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为骨干,以三山绿色食品园区等 8 个县区特色 工业园区为主要支持的产业发展平台,开发区已成 为芜湖市区工业增加值的主要贡献者。开发区内产 业的逐渐壮大,必然带动城市的发展和人口集聚, 从而使芜湖城市空间形态由团块状向点轴式发展。 近年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建成了一批住宅 小区和一些高档住宅、写字楼、酒店等配套设施,区 域的生活、工作质量得到改善,开发区的功能正由 单一工业向工业、商业、居住等综合功能转变,未来 将发展为城市新区,带动城市形态向组团状发展。3.4 城市规划的执行力度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空间 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规划质量的高低及 其执行情况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优劣。自1980 年代以来,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两轮, 调整了一轮,过去的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指导芜湖 市城市发展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 多年间, 芜湖市的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延续性较强,历版总体 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规模、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 均较为合理可行,并提出了跨江发展大芜湖的构 想,形成了沿江带状延伸、块面拓展的城市平面布局形态。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市场经济的激励 机制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地方政府对“GDP 至上” 的追求和城市间(内)无序竞争的产生。在这种大的 社会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执行与控制力度无疑大打 折扣。例如,过去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 间发展主导方向与现实中芜湖城市空间拓展的差 异较大,历次总规中确定城市向东发展的愿望都未 能实现,城市空间事实上是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 又如,在老城中心区建设本应地处城市外围的大型 仓储式超市,密集的人流、物流给本来就拥挤不堪 的中心区交通带来了更大压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周边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造 成一定的社会公平问题。3.5 地理环境的塑造城市的发展与其空间形态与城市所处的地理 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 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城市形态。由于芜湖城市西临长 江,青弋江自东向西穿过市区,目前只有 1 座长江 大桥与 3 座跨青弋江大桥,跨江联系仍然不是非常 便捷。城市的东部与南部被大片圩区所环绕,易受 洪水威胁。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下,城市一直以来以向用地条件较好的青弋江以北 地区扩展为主,东部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青弋 江南部也只是在 1990 年代中后期随着交通联系水 平的提升才开始加速发展。因此,这种自然地理环 境在一定程度上是芜湖带状城市形态的基础条件。3.6 行政区划调整芜湖市在 2005 年底进行了市区行政区划调 整,市区面积由 230km2 激增至 720km2,城市建成区 面积突增了 17km2。市辖区由原来的镜湖区、新芜 区、马塘区、鸠江区,加上并入的芜湖县清水镇、火 龙岗镇和繁昌县的三山镇、峨桥镇,重新合并调整 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和三山区。经过市区行政 区划调整后,芜湖的城市形态由原来的“沿江带状 城市”突变为“组团型城市”(以清水镇为主体的东 部新城区和以三山镇、峨桥镇为主体的三山新城区 成为主城区东部、南部的两个组团)。由于城市兼并是通过行政手段一瞬间完成的, 这就呈现出由若干“马赛克”状的区块拼贴而成的 城市形态。这些“马赛克”由于受原来的行政区划及 其相应体制的制约,在发展和建设模式上有着迥然 不同的形态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兼并型城市非匀 质的城市形态。这种“马赛克”状城市形态具有 3第 8 期房国坤,王 咏,姚士谋等: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及其机制1281个主要特征:局部网络的完善性和整体网络的松散无序性;雷同的多中心和中心层级的不明确 性;边缘形态的多样性及其非城市属性8。4 结论综上所述,芜湖市自 1990 年代以来,城市形态 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个团块状城市在很短的时间 内就发展为一个组团型城市。其城市空间结构具有 多层次、复合型的特征,内部功能混杂、分区特征不 明显,且城市功能区具有时空发展不同步的特点, 具有扇形结构特征。芜湖城市形态的形成演变动力 主要源于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 1990 年代后城市社 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 10 余年来城市经济持续高 速增长,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 城市人口快速集聚,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与此同时, 开发区建设成就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城市空间的延 伸。此外,宏观经济政策、房地产业的发展与行政区 划调整等对城市形态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地理环境的制约与城市规划执行不力则成为了芜湖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空间发展的掣制因素。参考文献:Northam R. Urban Geography Second Edition 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79吴未,吴祖宜.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2000,10(专刊):20 21周振华. 增长轴心转移:中国进入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长阶段 J. 经济研究,1995(1):2530 姚士谋,等. 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 版社,2004王红扬. 80 年代以来苏州地区城镇土地演化特征与机制J. 地 理科学,1999,19(2):128 134张晓平,刘卫东. 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 制J. 地理科学,2003,23(2):142 149王慧. 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机理及空间效应J. 城市 规划,2003,27(3):20 25.徐雷,张晓晓. 城市形态不是“马赛克”由浙江省城市兼并引发的思考J. 新建筑,2002(3):54 - 5712345678EVOLU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 FORM IN THE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WUHUFANG Guo - kun1,2,WANG Yong3,YAO Shi - mou1,LU Lin3(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AS,Nanjing 210008,Jiangsu,China;2. The Graduate School of CAS,Beijing100049,China;3. College of Territorial 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