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表现手法.doc_第1页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表现手法.doc_第2页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表现手法.doc_第3页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表现手法.doc_第4页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表现手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表现手法班级:06中文(1) 学号:H060150004 作者:凌颖 指导老师:周少雄摘要:本文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最成功的首推诸葛亮。罗贯中塑造诸葛亮人物形象,首先,以史书和民间传说为基础,然后按照作者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标准加以重新构造,从而成功地塑造出诸葛亮这一“智绝”的光辉形象,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其次,罗贯中在塑造人物时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同时遵照了文学创作规律。再次,小说的创作艺术手法大胆、夸张,使人物形象具有传奇色彩,使之成为艺术典型。关键词:诸葛亮;人物塑造;艺术形象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长于写人。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显著特点。毛宗岗在读三国之法中曾将本书的人物塑造成就,概括为“三绝”,即所谓“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一绝也。”这些艺术典型都有鲜明的个性,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之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其中,诸葛亮的人物塑造,在小说中无疑是最成功的。从小说的第三十八回一直到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一直处于作品的中心地位,他的智慧、忠诚、稳重、大度,深得读者的喜爱。假设三国演义没有诸葛亮这一人物,那会使小说失去不少魅力。一、诸葛亮的人物塑造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诸葛亮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我们认为罗贯中在创作时,首先,以史书和民间传说为基础,然后按照作者的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加以重构,符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一) 人物塑造的历史原型历史上,诸葛亮(181234)是汉末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十四岁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几经周折来到刘表控制的荆州。建安二年,诸葛玄病卒。诸葛亮和弟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便移居南阳(汉代属荆州南阳郡邓县,今属湖北襄樊市),隐居乡间,一边躬耕陇亩,一边关心天下大事,潜心研究治国用兵之道,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当时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后豁然开朗,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被其诚意感动了,答应出山。从此诸葛亮成为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创造出非凡的的业绩。历史上对诸葛亮有贬词的言论很少。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评以及他进诸葛亮集的表,都对诸葛亮非常地推崇。陈寿在评中说诸葛亮的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总之,评价诸葛亮是“诚信公道,赏罚严明”。正是这样,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二) 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宋朝和明朝屡遭女真、蒙古等族的威胁,以及地方群起势力的混战。人们很希望生活能安定下来,不再受战争的困扰。从陆游的“邦命中兴汉,人心大讨曹”诗句中就透露出南宋人民对北方异族的反感;又因为岳飞屡次抗金取得了胜利,使身处水生火热的南宋人民民心大振。哪怕在女真族胜利的靖康之祸中,人民也仍敢于反抗压迫。人们借类似的三国故事来充分表达他们内心寄托的希望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根据苏东坡的志林记载:“说书人讲三国故事,听众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些记录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心态。虽然当时三国话本,至少二三十种以上,但大至上可归结为“尊刘、抑孙、贬曹”的概念。在说书的话本中,为了美化刘备及孔明等人,不免贬低曹操及董卓,甚至于丑化孙权及周瑜等人。事实上刘备的仁义、孔明的足智多谋、曹操的忠奸、董卓的残暴不仁、孙权的平庸及周瑜的忌妒器小都不属实。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来确定历史人物的形象,这也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作者罗贯中的审美标准也深受其影响。(三)借鉴史传中的一些著名贤士良相的事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塑造借鉴了史传中的一些贤士良相的事迹。罗贯中将之改造,集中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形象描绘中。这样被借鉴的人物有:1、周代的姜尚。(被后世尊为“谋略鼻祖”)古代传说中曾提到吕望(即姜尚)多年怀才不遇,直到有一天周文王梦见玉帝告诉他:“赐你吕望。”于是,周文王在渭水遇到了一位垂钓的老翁,一问正是玉帝托梦之人,便拜他做军师。先秦的鬼谷子记载得更为奇妙:“吕尚三就文王,三人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这里的“三就情节”和“三顾茅庐”的故事有暗合之处。2、汉代的张良。张良是刘邦最得力的军师,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汉马功劳,关于他也有三顾贤人的传说。这就是班固汉书中的“记桥进履”的故事。故事说张良在桥上遇到了一位老翁,老翁故意扔掉鞋让张良下桥去拾,张良没有半句怨言帮他拾鞋并且恭敬的递上,老翁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个可造之才,于是,约张良黎明的时候在桥上见面,这样试了三次,终于决定把天书给他。于是张良得以辅佐刘邦成就大业。3、春秋时的管仲。管仲是齐桓公的丞相。曾经是差点射杀桓公的敌人。后经鲍叔牙竭力推荐,桓公赦免他的罪。桓公和他畅谈三昼夜,十分投机,发现管仲确实有才华,就拜他为相。管仲为报桓公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辅佐,成为齐桓公得成霸业的股肱重臣。上述三位古代贤相的传奇经历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有某种似曾相识之处,这证明罗贯中在创作构思时吸取和化用了传统典籍中的精华。与此同时,罗贯中在创作中还继承了尊崇诸葛亮的社会心理。他以历史上的诸葛亮为原型,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来塑造诸葛亮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诸葛亮形象,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这种崇高的美,作品主要是从诸葛亮人物塑造的性格特点来体现的。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性格特点:首先是“智慧”。小说中的诸葛亮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他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遇事能冷静地作出决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小说表现诸葛亮的才能是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来刻画的。在三十六回合(元直走马荐诸葛)中,徐庶曾曰:“以某比之,譬就驽骈譬麒麟,寒鸦配鸾凤尔。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徐庶的这句话正是作者用先声夺人的侧面描写,让读者了解到诸葛亮的智慧。当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时,诸葛亮这个人物终于开始了正面的描写。他为刘备提出了“千古奇策”“隆中对”。制定了强调人谋、重视任何、联吴抗曹、占据荆益、进取中原的正确战略部署。从而显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又有出人意料的“神机妙算”。他一出山就非同小可:火烧博望(三十九回合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再烧新野(四十回合),舌战群儒(四十三回合诸葛亮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四十九回合七星坛诸葛祭风),智算华容(五十回合),三气周瑜一桩桩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诸葛亮。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备打败曹操。取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此后又奉命入川,于定军山智激黄忠,斩杀夏侯渊,败走曹操,夺取汉中。又擅用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等。可以说是将计谋、智慧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次是忠诚。小说中的诸葛亮是儒家理想的典范。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将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献给了刘备的复兴汉室的事业。刘备在世之时,他辅佐刘备打下三分之一的天下,平定南方。刘备死后,他尽力辅佐后皇,六出祁山,几度北伐魏国,最后还是操劳过度死于九丈原,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次是稳重。小说中,诸葛亮办事很少出差错,只要他一出马,这桩事就一定十拿九稳了。这正是他的稳重。草船借箭(四十六回合),诸葛亮在周瑜面前不露声色,通过精心的谋划,利用清晨江面的大雾,很潇洒地“借”到了曹操的百万支箭。在刘备死后,魏国从五路围攻蜀国,蜀国危在旦夕,刘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是他却在宰相府里平五路(八十五回合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其办事纹丝不动,稳如泰山。最后是大度。诸葛亮事事处以公心的气度和胸襟,令人肃然起敬。当刘备三顾茅庐后,他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很无礼。(第三十八回合)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在赤壁大战之前,周瑜用十日造百万支箭来陷害他。但是,他顾全大局,凭自己的才智脱险,事后也没有计较。(第四十六回合)在平定南蛮时,他七擒七纵,对孟获的大度,令敌人降服。这些鲜明的性格特点怎能让读者不忘怀?透过这些性格,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二、诸葛亮的人物塑造遵循文学的创作规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塑造是遵循文学的创作规律。即利用典型的细节、典型的环境,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典型艺术形象。这部小说的创作,建立在史学著作与说话艺术的双重基础之上,所以它既汲取了史学的叙事经验,又继承了说话艺术的虚构手法。作者运用多方叙事谋略,采取了戏剧化的手段,从不同的叙事层面展现和强化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人物形象。1、人物的典型性从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来体现诸葛亮在历史上,尽管一出山就与刘备很投缘,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却是逐步提高的。他刚出山时的身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估计是幕宾之类。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夺取荆州江南四郡,诸葛亮开始担任军师中郎将,而此时,诸葛亮的地位还在关、张之下。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得益州,诸葛亮升任军师,署左将军府事,其官品与关羽、张飞不相上下,但在刘备集团中的实际地位却超过关羽、张飞。直到刘备称帝(221),诸葛亮才任丞相,正式成为蜀汉的头号大臣。而且,在刘备称帝之前,诸葛亮虽曾参与制定各种作战策略,但大部分时间是留守后方,负责调遣粮食和兵力,很少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作品如果按照史实来叙述,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就不便凸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一开始就用虚构故事情节的手法把诸葛亮写成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的军事统帅,使他一出山就一鸣惊人。“博望烧屯”(第三十九回),诱敌深入,杀退了夏侯淳十万大军,令关、张对他刮目相看。这样渲染气势让读者一眼就觉得这个人物很了不得。而且,在这次初出茅庐第一仗中,刘备毫不犹豫地将指挥权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调兵遣将,颇有军师风度,甚至连刘备也要接受他的安排。火烧博望的胜利,使诸葛亮在刘备集团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确立了他的指挥地位,从此一发不可收。以后,每遇大事,刘备总是对他言听计从,文武众官也是心悦诚服地执行他的命令,从未对他产生过质疑。赤壁大战期间,他出使东吴长达数月,刘备方面积极备战,一切准备就绪后,但仍要等他回去指挥调度。(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军令如山”,谁也不能违抗。就连身份特殊的头号大将关羽,由于违背军令在华容道私放曹操,诸葛亮也要下令将他斩首,只是刘备出面说情,请求容许关羽将功赎罪,诸葛亮才作罢。(第五十回五十一回)刘备得荆州,诸葛亮功不可没。周瑜施计,想拿刘备作人质,不料此计被诸葛亮用锦囊妙计化解。不仅让刘备化险为夷,而且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五十四回五十五回)这些描写使故事情节曲折,大大超越了史实,强化了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深信不疑地认为诸葛亮就是刘备集团的灵魂。2、人物的典型性通过渲染诸葛亮的智慧、尤其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来体现智慧是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突出品格之一,但那主要是善于把握天下大势,善于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的政治智慧。而军事方面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突出: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不擅长随机应变的本领;他治理百姓的才干,比当统帅胜一筹。然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不仅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而且通过大量的虚构,着力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谋略大师。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出山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火烧博望,这是有很大的虚构成分。历史上,刘备曾经和曹操大将夏侯淳、于禁等在博望坡大战,“久之,先生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件事发生在三顾茅庐之前,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联。罗贯中来了个移花接木,将它安排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这样为人物的出场创设了特定的环境,使他成为克敌制胜的英明指挥者。作品中曹军处于优势,作者极力渲染十万曹军与刘备数千人马的悬殊,酿造出泰山压顶的紧张气氛。面临这样的局面,诸葛亮沉着应对,他所布的每一个局,关、张二人将信将疑,就连刘备都产生过怀疑。结果,战斗的进程完全与诸葛亮的预计吻合,刘备军队大获全胜,使得关羽、张飞这两个心高气傲的大将不得不佩服。(第三十九回)这样,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军师形象初步得到了展示。随后的火烧新野,情节虽然纯属虚构,但表现人物的效果却很明显。在这次战斗中,诸葛亮水火并用,层层设伏,让曹仁、曹洪率领的十万大军损失惨重,使曹军受到了重击(第四十回)。从此,诸葛亮的无穷妙计,使曹军闻风丧胆,动不动就怀疑:“又中孔明之计也!”赤壁大战决定着刘备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罗贯中很好的利用了这一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塑造诸葛亮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这场战役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放光彩,“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让我们看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的诸葛亮。实际上,在历史上的赤壁大战中,最主要的英雄人物应该是周瑜。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外,其他作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可是,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却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人物。联吴抗曹,火烧赤壁,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东吴对曹魏施展的一切计谋都早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整个战役的进程无不在他的掌握之下,他是这场战役暗地操纵和指挥者。拥有绝对优势的曹操却狼狈地败走华容道,与其说是败给周瑜,还不如说栽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超人本领,在此,得益彰显。在“三气周瑜”、“刘备夺取汉中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故事情节中,罗贯中也安排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从多种角度入手,利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把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刻画得精妙绝伦。诸葛亮精通孙子兵法,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三国演义中,这些知识被他游刃有余地运用到军事上,更体现出他用兵如神。无论在政治斗争中,还是在军事较量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全局,牢牢控制制胜的主动权。他知己知彼,善于打心理战,善于“用奇”,一次又一次地赢得胜利。难怪,心高气傲的周瑜、善于用兵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他们都不得不承认不如诸葛孔明也!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落了个“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话柄。通过与这些第一流人才的较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到了极致。3、人物的典型性从多方面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来体现成功塑造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除了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身上具备了封建时代理想政治家所应有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在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作者熔铸了古代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可以说他是忠贞的典型。这正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成功的重要原因。诸葛亮生于汉末乱世,躬耕南阳,淡泊明志。他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是治理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同时他渴望扭转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局面,具有澄清宇内、兴复汉室的远大志向。他虽然隐居卧龙,但是静观天下的风云变幻,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择主而事,以待天时。因被刘备为天下苍生求贤若渴而感动,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献出了“隆中对”。他明知当时刘备的处境穷困,依然出山辅佐。可见诸葛亮的出山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看中汉室后裔那颗胸怀苍生的仁心,认为刘备是施行“王道”、“仁政”的理想统治者。他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对正义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刻,为了刘备集团的生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只身出使东吴,为达成孙刘联盟费尽辛劳,最终让刘备分享到三国鼎立的成果。这些充分表现了他对刘备集团的赤胆忠心。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白帝托孤”到“秋风五丈原”(223234),这十二年中看到“两朝开度老臣心”。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政局,日理万机,尽心竭力,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鞠躬尽瘁。他虽大权在握,但绝无二心。平定南方之后,他亲率蜀军北伐,临行时呈上著名的出师表,对后主谆谆告诫。(第九十一回)在“六出祁山”的漫长征途上,诸葛亮连连告捷,也遭受了意外的失败。因马谡自作主张,丢失街亭,蜀军不得不迅速撤退,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事后,诸葛亮不仅坚持原则,挥泪斩马谡;而且勇于承担责任,上表自贬三等。他严于律己,秉公执法,大公无私让将士们信服。(第九十六回)在外有强敌,内有庸主的艰难形势下,他以极大的智慧和毅力,作出了非凡的业绩。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他生命垂危时,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军的安危和蜀汉的存亡。诸葛亮胸襟博大,高瞻远瞩,事事处于公心。宽以待人,从不计较别人对他的不敬,也不居功自傲。他总是顾全大局,及时调解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维护队伍内部的团结。面对地位特殊的关、张二人,他以诚相待,以智谋折服他们,感化他们。诸葛亮对待下属和百姓很仁慈,最脍炙人口的是“携民渡江”、“七擒孟获”,这在人和方面占了优势。他体恤来降将士,凡要求回家的一律放行。看到战后惨景,他会留下沉痛的泪,并认为“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诸葛亮终生节俭,临终时,家里只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临终前,他立下遗嘱特意提出不要求任何照顾。(第一百零四回)他这种克己奉公、清贫廉洁的高贵品质历来被人们称颂。罗贯中用充满深情的笔触,传神尽意的描绘,极其鲜明地表现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和人物形象。很显然,小说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从人物的地位、作用、智慧、品质来突出诸葛亮人物的与众不同,达到了“一人有一个性格,一人有一个身份”的典型效果。三、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夸张而富有传奇色彩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紧紧抓住历史的命脉,着重关注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他大致按照史实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对这些事件作了不同程度的描述。他在表现这一历史时期重要人物性格时,都力求实现与其历史原型本质上一致。这样,就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然而,在具体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时,罗贯中主要是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像,运用大量的艺术虚构和夸张手法,使作品富有浓重的传奇色彩。诸葛亮的人物塑造就是这样的典型。第一,在创作方法上,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既现实又传奇。作品中的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基本上与其历史原型一致,又对他的智慧、品质进行了充分的理想化。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罗贯中本人“好奇”的审美倾向,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