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数学课的“数学味儿”_第1页
也谈数学课的“数学味儿”_第2页
也谈数学课的“数学味儿”_第3页
也谈数学课的“数学味儿”_第4页
也谈数学课的“数学味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谈数学课的“数学味儿”【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35-02自课改以来,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些花俏,有的演变成了表演式的活动课、生活经验再现课、动手操作课。在五花八门的数学课堂中,数学课堂固有的“数学味儿”似乎被冲淡了,甚至成了附属品。于是,同行们有关“数学味儿”的经验文章相继发表,在于反思,在于讨论,更在于共同提高。在拜读了许多相关文章之后,我也在反思、思考和实践。如何更好地上出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儿”?它成了我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2009年4月,我校有幸承担了福建省泉州市“十一五”课题结题研讨课的任务,作为学校的一名教研员,我也有幸参与了备课、磨课的全过程,持续不继的反思、质疑,于是图形中的规律教学有感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生涩而不成熟,但一吐为快。一、立足实际,有效开展数学活动图形中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以前属于奥数的内容,新教材增加了这一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了解了目标,并对教材作了充分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像这样摆成一排的等边图形,其中蕴含着两种规律:一是横向的规律,即从逐个增多的摆成一排的等边三角形,发现它所需小棒根数可以用2N+1(N表示三角形的个数)来表示;二是纵向的规律,即摆成一排的等边三角形、等边四边形、等边五边形,它所需小棒根数可以用(M-1)N+1(M表示图形的边数,N表示三角形个数)来表示。为了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数学知识,我们在备课时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摆成一排的等边三角形、等边四边形、等边五边形,等边六边形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同时进行操作探究,原以为课堂将会精彩纷呈,不曾想试上了三节课,没有一节课能完成教学目标的,常常下课堂铃响时,学生对摆成一排的等边三角形图形中的规律还模糊不清,勉勉强强进行到了探究摆成一排的等边四边形图形的规律。像这样把握教材行吗?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是立足学生实际,依照教材先重点探究摆成一排等边三角形图形中的规律呢?几经思考、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教学预设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认知活动缺乏实效性。表面上学生操作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但组里的规律模糊不清,组间的规律互不干扰,学生思维的碰撞、思维的完善几乎没有。这样怎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课堂的数学味又体现在哪里呢?于是,在创造使用教材与立足学生实际之间,我们又毅然选择了立足学生实际,依照教材先重点探究摆成一排等边三角形的规律。二、创新利用,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究摆成一排等边三角形的规律时,教材呈现了一个这样的表格:立足于教材,又试上了两节课,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是先摆出图形,再数出小棒的根数,从数出来的数的变化发现规律。10个三角形所需小棒根数学生是懂了,但当问到摆2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要小棒时,学生却鸦雀无声了。显然,学生虽然找出了摆成一排10个等边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数,但并没有真正探索出其中最本质的规律。如果三角形的个数很多的情况下呢?学生还去摆,还去数吗?几经思考,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数”与“形”的脱节,学生把摆图形的过程与寻找数的规律完全分离开来。其实,教材隐含着一个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即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形成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那么,怎样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呢?促成它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在哪里呢?反复思考,我们把切入点放在表格的设置上,在表格中删去一列“摆成的图形”,增加一列“用算式表示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最后增加了一行“联系摆的过程,和同伴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如:课堂上,学生准确找出了连成一排的1-10个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数,并在增设问题的引导下,有意识地把“数”与“形”结合起来。学生的思维从稍微模糊到逐步明朗,到了对10个摆成一排等边三角形所需小棒根数列式的解释时,更让课堂显得精彩纷呈:生1:我列式为310-9=21(根)。3表示每个独立的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10表示有10个三角形,把10个三角形连成一排,可以省掉9根小棒,减9表示省掉9根小棒。(师用课件演示,着重显示省掉的9根,并逐一向右边移去。)生2:我们列式为3+29=21(根)。3表示第一个三角形要3根小棒,2表示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只需要2根小棒,需要增加9个三角形,也就需要增加(29=18)根小棒,所以一共需要21根小棒。(师用课件演示,先出现第一个三角形,接着每次出现2根小棒与原来的连在一起,连续出现9次。)生3:我们的列式是1+210=21(根)。1表示先摆第一个三角形的第一根,2表示每次组成一个三角形需要2根小棒,要组成10个,所以要210,再加上第一根就是21根。(师用课件演示,先着重显示第1根小棒,再逐次出现2根小棒,10次完成。)关键突破以后,“摆成一排的20个等边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问题迎刃而解,对“摆成一排的N个等边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学生也根据规律正确地表示为:2N+1或3+(N-1)2或3N-(N-1)。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算式表示”及“增设问题”有效驱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教师用课件演示更生动而又形象地把学生头脑中“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展现出来,有效地凸显了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儿”。三、拓展应用,让数学能力得以持续发展通过有序地、逐个增加地摆三角形,学生多种角度思考,借助“摆图形算根数找规律”的具体探究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发现了摆成一排的等边三角形图形中的规律。其间,学生要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推理的方法。那么怎样让学生的这些数学能力得以持续发展呢?这需要一个巩固和发展的过程。教材提供的素材“探究摆10个连成一排的正方形图形中的规律”只能达到巩固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在课后持续发展呢?联系教材潜在的两种规律,为了拓展学生思维,发展数学能力,我们以作业的设置为载体实现这个目标。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小棒摆连成一排的等边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小棒根数与所摆图形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下课堂铃声快响了,但高高举起的小手却持续着学习的热情。于是:生1:如果摆20个连成一排的等边五边形需要5+419=81根小棒。生2:如果摆成30个连成一排的等边六边形需要630-29=151根小棒。生3:摆100个连成一排的等边八边形需要1007+1=701根小棒。问题开放、思维拓展使课堂散发着浓浓的“数学味儿”,一节课在学生的依依不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