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_第1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_第2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_第3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_第4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随着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多元解读文本,什么是多元解读呢?我认为:阅读是读者从作品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这种获取的过程不仅仅融入了读者已有的情感体验、知识的积累、文化背景,还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生成了不同的对于作品的理解,这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心智行为,它本身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的理解、体验和感悟,那么阅读的结果必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性就构成了对作品的多元解读。那如何进行多元解读呢?本文从文本的构成要素:主旨、人物、语言三个方面对文本的多元内容进行探究,以达到多元解读的目的。一、从文本的主旨入手文学作品的主旨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因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更重要的是不同读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做教参的复印机,应该打破文本主旨“一元”的倾向,不要碰到祝福一类的文章,就往“封建礼教的罪恶”上边靠拢,而应该尊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的主旨。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寓言、诗歌主旨都可以让学生入手进行多元解读,如教莫怀戚散文的散步一文时,同学们就对它的主题进行了多种解读:有的人认为写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的认为是写了中年人担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承前启后的责任;还有的人认为是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关爱。诗歌就更是如此了,董仲舒说“诗无达诂”,白居易说诗歌往往是“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所以,对待诗歌的主旨就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李商隐锦瑟一诗是最能体现诗无达诂的,多少年来,因为其隐晦的含义和朦胧的意境,人们对它喜爱有加,但是又对它的解读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所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说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吟咏锦瑟乐器的诗;有的人认为是悼念亡妻的作品;有的人认为是自伤身世的作品;有的人认为是李商隐在总结自己一生的作品。这些说法细细想一想似乎都有它的道理,所以,我们在阐释文本主旨时不仅可以从意识形态、历史、哲学等角度分析文本,也可以从社会、人生的角度分析文本。虽然文体不同但是读者都可以从文章中诠释不同的主题思想,这不正说明了读者在阅读文本时的审美差异,那我们就更要注重从文本的主题入手多元解读文本。二、从人物形象入手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个体,文学作品中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绝不可能是单一的性格,也应该是多面的,所以,我们在多元解读文本时,可以从解读人物形象入手。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由于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被贴上了“阶级”的标签,其实如果我们再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就能全面而客观的看待人物。如在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大部分人和教学参考书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具有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享乐主义思想的人,这就为她贴上了阶级的标签,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看待她。但是仔细分析文本,我们就会发现,虽然玛蒂尔德因为虚荣心惹了祸即把项链在舞会结束后丢失了,但是她没有选择一走了之,没有选择把事情的真相告诉自己的好友而求得原谅,也没有选择出卖色相还债,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用十年的艰辛劳作去偿还债务,结果她由一个优雅、漂亮的女子变成了一个“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了她的自尊、勤劳、坚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那我们对于这个人物同时充满了肯定。又如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传统的分析认为鲁庄公是一个反面的人物,他是一个头脑简单、行为急躁的统治者。但是我们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这样分析鲁庄公有点偏颇,其实他还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君主,当曹刿给鲁庄公提出作战的政治条件是“取信于民”时,鲁庄公是同意的。当在战役开始的时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曹刿皆认为不可,到后来的“可矣”,鲁庄公作为本次战役的主帅听从了曹刿的意见,他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君主,如“公与之乘”,就说明了鲁庄公对曹刿的信任。所以,虽然鲁庄公在战略战术上不如曹刿,但是如果只把鲁庄公说成是一个无能的昏君,就难以公平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了。面对同一文本的同一人物形象,由于读者的年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生活阅历等的不同,所以诠释的也有所不同。如在阅读课外书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有的同学认为哈姆雷特身上体现着人文主义精神,而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封建王子,还有的同学认为他是一个机智的复仇王子等等。总之,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从文本的语言入手著名学者金岳霖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所以,它是世界上最为丰富、最为多义、最为含蓄的语言。不同于别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不仅有表面的含义,透过文字表面更有深层的含义。那么我们就要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启发学生的多元解读。语言的多义性主要体现词语的引申义,词语的引申义在这里主要谈词语的比喻义、双关义和借代义。第一,比喻义。它是指因比喻生发出来的意义。如在读于谦的石灰吟中有一句“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青白”一词表面含义是指青白的颜色,比喻义是指“纯洁高尚的品质”,通过文字的解读理解于谦高尚的气节。第二,双关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和词的多义使词语具有双重意义。双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谐音双关,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依依不舍的心情,其中的“柳”既是写景,又表达“留”的意思。又如在学李商隐的诗无题时,其中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丝”与“思”谐音,表达了诗人对恋人无尽的思念。一种是语义双关,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有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其中的“昏鸦”就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黄昏下乌鸦,一个形容乌鸦没精打采的样子,通过此种描写把秋天夜晚的景色写了出来,还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悲凉。第三,借代义。是指由于借代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意义有固定和临时的,如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索比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两手插在裤袋里,对着黄铜纽扣微笑”。其中的“黄铜纽扣”指的就是警察。它就是临时的借代。总之,由于汉语言多义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表层的意思,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多元解读文本深层的含义。中学生在理解语文教材的时候,不能把文本的文字看成单一的文字符号,而是要把它看成是作者传情达意的工具,透过文字去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加深刻的多元的理解文本的内涵。通过分析文章的主旨、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