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创意法教育转变“差”生_第1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创意法教育转变“差”生_第2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创意法教育转变“差”生_第3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创意法教育转变“差”生_第4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创意法教育转变“差”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创意法教育转变“差”生转变“差”生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难题,很多人就这一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在创意法教育实验与研究的几年时间里,我们深入教学第一线,针对学生个体与群体,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分析、有总结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真实的材料及体会。一、差生存在的病源1、满堂灌一般地说,老师备好课,就按教案上课,备多少内容就上多少内容,备多少节课就上多少节课,课前定好了目标,上课就按目标去执行,这好像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非常认真的做法。这样上课,连领导检查到也不会批评,反而会表扬这位老师能认真按教案上课。其实,这是一种满堂灌的表现,我们的教案,只是一种上课的备忘录,我们在上课过程中,执行教案的过程中,面对学生会遇到许多实际的问题,特别是“差”生问题。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某些词语怎么也搞不明白的。比如“桌面”、“路径”、“杀毒”等等,很多同学已是非常熟悉了,但偏有些不大喜欢电脑的学生,真是一窍不通。他们弄不明白电脑也有“路径”,想像不出电脑的“病毒”,他们脑中只有现实的“路径”,生活中的“病毒”。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从一开始上课,就管好纪律,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自己只管把教案上写的东西全部讲完,全部板书。下课钟响,就离开教室。我们的学生怎样呢?自己是一点也不了解。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差”生便会无人问津,差的会更差。2、学生要适应老师老师常常说,做人要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似乎是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原理。老师还说,各师有各法,每个老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我不能同某某相比,你学生更不能强求我像某某老师那样上课。听了这话,你学生不得不服啊!一个老师要适应几十个学生是很难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适应老师,那就容易了。因此老师怎样上课,学生你是管不了的,你只能老老实实去适应老师。如果适应不了,讨厌老师,那你成绩必然下降。“差”生的命运自然降到你的头上了。3、围绕应试教育现在的教育,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很多地方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一有检查材料全是素质教育,背后都是原汁原味的应试教育。成绩上不去,学校一把手“跳进黄河洗不清”,不出几个“重点”,有时“一票否决”。学校一把手为了保住自己的前途,轴心始终放在应付尖子生的培养上,照顾大面积。这样自然就忽视了“差”生,“差”生成了多余,成了垃圾,随着每一阶段的升学考试,学校就把“差”生进行清空,把“差”生泼到社会,把责任推给社会。4、大班额我们这里的初中学校班额七十人以上是普遍现象,有的多达九十人一班也不奇怪。老师改作文真是头疼,上班时间不大正常的老师,改一次作文,要几个星期,一个学期能改三次作文已是可以的了。如果学校又要求有作业量,测验次数,你老师就有你够受的了。在这样大的工作量压力之下,老师为了照顾“门面”,保住学校的声誉,让领导日子好过,就千方百计保住几个尖子生。差生只有抛到另一边,成为“普及”教育的废品。5、“差”生习以为常很多老师的眼里,只要有学生存在,就会有“优”生,“差”生存在,这是辩证法原理。“差”生的存在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不是老师的责任,无论怎么努力都会存在“差”生的,这是规律。因此说,“差”生现象已是习以为常的。作为教师有了这种心态,你“差”生只能怨命了,有谁救得了你呢?以上都是“差”生存在的病源,“差”生存在的原因很多,关键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二、融入创意法教育原理差生的存在是一个硬疾,在这里我们不防注入创意法教育,看看行得通没有。那么什么是创意法教育原理呢?创意法教育是“创立新意之法”,“个人不被社会淘汰之法”。创造学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学生被以标准答案来评价差生,其实,差作为非标准答案,是个人最原始的一种创造品质,因此,最差的学生最具备这种品质。所以说最差即最优,而现实中,差生因为差,往往被淘汰,其创造能力得不到展示。优生为了远离差,其创造力去被无情扼杀。优与差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有可能互相转化的。创意法教育认真反思中国教育改革中某些失败的教训,重视对现实教育大环境下的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它研究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度过应试教育的难关,如何帮助学生在应试教下不受到伤害,其操作模式是:1、把“最差”生的创意思维展示,使之转化成为“最优”生。2、把“最优”生被应试教育扼杀的创意思维激活,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优”。3、把“一般”生的创意思维修复,使之转化为“最优”的学生。一般的教育是单方法教育,创意法教育是多方法教育,保证教育在曲折中前进。在转变学生的具体操作中,能展示最差生的最优处是教育的硬功夫。这就是创意法教育原理的主要观点,我们懂得这些,应该怎样把它们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具体转变差生呢?下面就几年来对创意法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谈些体会。三、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应用创意法教育1、互动上面提到的满堂灌,就是老师唱主角,用的是注入式的方法,学生学的只能是前人知识的翻版,一切为了应试教育。学生学得怎样,很难知道情况。如果我们能一边上课,一边提问检查学生,就会很快得到教学上的反馈,哪个学生好,哪个学生差,也很快知道。我们在语文课中能有准备有计划去质疑学生,抽查学生,一方面有利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气氛的活跃,最主要是知道差生的实际情况,以便矫正差生,挖掘其潜能。比如,我们上一篇古文,在翻译词语、句子时,如果老师单纯在上面译,学生在下面做笔记,学生情况老师是一点也不了解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变成了传声筒,这样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在翻译古文的过程中,做到一边翻译,一边停顿下来提问学生,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知识巩固提高的余地。老师从中可查出哪些学生差什么,老师也能及时更正自己的教学。在上课中,老师能多发挥师生互动,就能及时发现差生的缺陷,及时让差生得到转变。这样防止了盲目的教学,又防止了对差生的忽视。当然互动的内容可以扩宽,比如朗读、练习、口语训练等等。互动的形式,也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优生可以带动差生,如果每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优差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合作关系,一有问题共同参与、共同解决,差生一定有获益的一面。2、民主在语言教学中要发扬民主的风气,讨论问题时要公平地展开讨论,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我们一上到课文分析时,有大量的问题要质疑学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也众说纷纭,“差”生的答案往往也很有道理。老师在质疑学生时要尽量照顾“差”生,让“差”生有发言的机会,让“差”生多点机会展示自己。比如:我们上到皇帝的新装时,提问学生:举行大典后,皇帝怎样了?很多“差”生都争着回答,回到皇宫后大哭一场后,痛改前非,做回个好皇帝。这个答案其实也很完美。优生回答的答案也基本一样。如果老师在上课时不给学生多点回答问题的平台,差生就得不到锻炼提高。因此,老师上课要多发扬民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善待“差”生,保护“差”生,只有这样才能转化“差”生。3、随机应变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差生不可能绝对的差,是可以转化的。根据这一点,我们在上课时往往会质疑“差”生,“差”生一般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对教师的提问反应迟钝,有时答案非常尴尬,真正是牛头不对马嘴。这个时候,作为教师的千万要沉住气,不能一口否定学生、或批评学生,相反要想方设法找学生的优点,表扬学生。或者是想办法去诱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其思维,矫正他的看法。比如有一次口语训练时,我出了一道题:元旦将到,每个同学给父母写一条短信。就有一位女同学这样写:祝爸爸天天买码成功!当时她在班上读了出来,好些同学忍不住笑了,可是我忍着,半点不敢笑,我对全班同学说,这条短信言简意明,她爸爸接到这条短信一定很高兴,称自己的女儿孝顺。过后我私下找到那位同学,从思想上道破其错误所在,那位同学很坦然地接受了。我们对“差”生的处理一定要妥善,多点关爱,多点激励,要做到此路不通,另辟蹊径。4、要备“差”生的课。我们在备课时,要打破常规,改变以前那种把要讲的知识写在备课本上。在对待差生问题上,我们作为老师的在备课中,要对差生作充分的估计,讲课的深浅度要合乎“差”生,质疑的问题要适宜“差”生,时间的安排要留一时间给“差”生,作业的设置也要为“差”生着想。比如上天上的街市,朗读应尽量留给“差”生,牛郎织女的故事理解可以留给中等生去思考,什么是联想这个问题,应留给“优”生处理。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很早就有了,放在今天的创意法教育是最确切的了。5、提倡“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在创意法教育里,我是感触最深的,作为一个教师的天职就是“教”,无论家长交给你什么样的学生,你的使命就是“教”,并且是毫无条件的。厌“差”生,甩掉“差”生的教师是失职的,误人子弟的。这样的教师是罪犯。今天我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定不能歧视差生,学额巩固要在97%以上,而有些学校把差生拒之门外,或劝退,这些都是有背了义务教育的要求的。有些学校人为地偏重点班,把“差”生放在一堆,这也是违法的,是没有良心的。老师都希望教好学生,这是人之常情。要扭转这一点,要靠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共同的不懈的努力,作为教育者应端正自己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从教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