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_第1页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_第2页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_第3页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_第4页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一、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例1“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题干中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求我们准确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者的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世界本原。其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王守仁“心外无物”,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某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当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朱熹的“理生万物”、“理主动静”,中外“神创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两者的联系:二者根本观点是错误的,都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二、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固有属性例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它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是把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概括出来的共同性。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则没有。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除了运动这种属性之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但在物质所有这些属性中,只有运动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三、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3(2012年大纲版全国卷,第32题)邓小平根据香港、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提出的“一国两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这一伟大构想()承认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承认矛盾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A.B.C.D.解答该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搞清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1)两者的区别。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依据的原理不同: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属于辩证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属于唯物辩证法。着重点不同: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各有特点,反对一刀切。(2)两者的联系:两者都要求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两者都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都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例4(2012年重庆卷,第38题)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灿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在近一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于1.562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920元。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认识有明显差异”的哲学依据,从唯物论角度讲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从认识论角度讲主要是社会实践的不同。基于认识,我们必须掌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之间的关系。(1)区别:原理内容和方法论要求不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实践决定认识,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第二,认识指导实践,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属的哲学范畴不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归属唯物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归属认识论。依存对象的性质不同:意识的依存对象是物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认识的依存对象是实践,它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2)联系: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源于实践;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依存对象都具有客观性;它们的形成都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反作用都有两种性质:积极的促进和消极的阻碍,都是通过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五、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例5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关于认识的来源与途径可以这样理解:(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获得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是来源于实践的。要真正地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总之,人类的知识总体只能产生于实践,而个人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习。前者是认识的产生问题,是“源”;后者是知识的传授问题,是“流”,两者并不矛盾。六、真理和谬误例6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本题主要考查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表现在:(1)区别: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是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联系:两者都属于主观范畴,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都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第二,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七、人为事物的联系与人为联系例7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B.C.D.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区分人为事物的联系与人为联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都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为联系是指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或人为割断事物的联系。八、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8(2012年北京卷,第27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A.B.C.D.“总体规划”、“重点解决”、“全面协调推进”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解答该题关键要学会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1)区别。含义不同。(略)两者外延不同:在同一个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许多矛盾当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要矛盾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一般用在解决问题之中;矛盾主要方面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一般用在认识、分析问题之中。识别的关键词不同。识别主要矛盾:抓重点工作、抓关键、抓中心、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第一要务等。识别矛盾主要方面:以为主体、以为主导、总体是好的、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等。(2)联系:两者都是讲矛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是矛盾特殊性问题的具体化和深化。两者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主要矛盾当中也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九、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例9(2012年福建卷,第34题)在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说明()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A.B.C.D.福建精神有利于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说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就会不同,行为的动力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区分以下概念:1.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与要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一个具体表现。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与要素两者都强调要立足整体,统筹局部。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素也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一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所以,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完全等同。2.发展的实质和发展的总趋势区别: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