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语文公开课有感_第1页
听语文公开课有感_第2页
听语文公开课有感_第3页
听语文公开课有感_第4页
听语文公开课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语文公开课有感【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25-02随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逐渐确立和巩固,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体现创新思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更是生机勃勃、异彩纷呈。前段时间县组织了一次青年优质课比赛活动,本人听了县内不少青年教师的语文课,精彩的课堂不少,听了使人如坐春风,如饮甘泉,百听不厌。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老师在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发现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就这些现象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一、重分析轻诵读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诵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唤起情感的共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通过反复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陶冶学生的性情,开阔学生胸怀,文明学生的言行,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在文学教育呼声日见高涨的今天,诵读更应进入语文课堂。但是,语文课堂中重分析轻诵读的现象,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仍无多大的改观。一位语文教师在上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时,让学生听了一篇课文录音后,教师把五幅春景图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一节课,而学生的朗读时间为零。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这种陈旧的观念、刻板的教法、无异于将篇篇脍炙人口、浑然天成的美文肢解得肢离破碎,毫无意境及美感可言。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过程,“个性化”是学生与文章对话的结果。体验和对话,都建立在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上。因此,要做到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教师必须先做到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诵读。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通过思考与品味,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文学形象审美的情趣。这样在诵读中,在思考与品味中,学生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其效果却比老师从头分析到尾要好得多。二、重提问轻质疑的现象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提问的时机、难度、梯度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精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促进师生的思想交流,创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但是,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教师注重的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这一形式,而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质疑解难。不久前我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契诃夫小说变色龙,当学生通过跳读理清小说情节之后,老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词语,并说说这些动作、语言表现了奥楚蔑洛夫是怎样一个人。应该说,面对台下几十个听课的老师,学生还是相当“给面子”的,一点儿也不怯场。先是放声朗读,再是讨论交流,接着举手发言:生1:我觉得奥楚蔑洛夫办事果断。当他听说赫留金被狗咬了之后,立即着手调查:“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绝对不能放过。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生2:我觉得奥楚蔑洛夫很有风度。他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还拿着小包,威风凛凛的,形象不错。生3:我觉得奥楚蔑洛夫是个不知道爱护小动物的家伙。他对巡警说,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面对这种见解台下听课者一片哗然。听课的老师对这种真实学情感到新奇,因为这年头见多了包装的“精品”课,如今听到这原汁原味的东西,都觉新鲜。因此大家眼光都不觉投向这位教师,想看他是如何去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来让学生改正对奥楚蔑洛夫的认识上的错误的论调。当时我也想:倘若这位教师能抓住这个契机,挑动学生斗学生,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展开辩论,以澄清对奥楚蔑洛夫的认识,消除学生思想上的误区,最终归纳出人物形象,那么这节语文课就非常精彩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却将这本可以大放异彩的地方放过去了,只是调侃了一句:“哟,看来你们还是比较喜欢奥楚蔑洛夫的嘛!”然后赶紧收网,抛下定论:“奥楚蔑洛夫是沙皇俄国的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小警官,既是一个小丑,又是一个牺牲品。”唉,真可惜!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不是好好利用时机,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解难,而是草草收兵,说到底这都是教师思想上不重视质疑的结果啊!三、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为提高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形式,不考虑是否有用,片面去效仿别人的一些新做法,结果使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显得苍白和贪乏,这些形式主要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滥用表演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接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因此,这种表演法常常见诸语文课堂教学。我到县外兄弟学校听过一位青年教师上陌上桑一课,文中第一节中写到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因只顾看罗敷而放下手中担、停下手中活、故意脱帽戴峭头的种种反应,以衬罗敷容貌的美丽和气质的不凡。这是用烘托的方法来突出罗敷的美,情节稍有点但不强。可执教者也要在此设计一段表演来活跃课堂气氛,他用投影仪映出一幅仕女图的画像后,叫几个学生走上讲台分别扮演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并按诗句所写在美女像前做出种种动作,一时间引得教室里嘻嘻哈哈,学生笑声不断,教室里气氛倒是活跃,但文章的语言和文学手法的欣赏却淡化了,一节课就在学生的哄笑中流逝,而学生真正得到的却很少很少。2.滥用讨论法。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的交流活动,其优点在于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大力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法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可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使用讨论法(特别是公开课上使用),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以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时髦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这就使讨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放羊式”的讨论,有位老师教愚公移山一课,课文教完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精神,于是出题讨论:“愚公愚不愚?你怎么看?”题目一出,学生进行讨论,教室里好不热闹,一会儿教师让大家静下来,然后各个小组代表站了起来发言,有说愚公不必要搬山,应该成立太行王屋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事业;有说愚公可以开隧道,不必千里迢迢地搬山倒土;有说愚公可以利用太行、王屋二山种果树,搞三产学生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讨论的内容,有些根本没有围绕课文中心去展开,而教师依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理论,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一概给以肯定,并表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文章要提倡的愚公精神却在热热闹闹的讨论中荡然无存。3.滥用读写结合法。读写结合本是所有阅读教学法中的一种,是让阅读和写作直接链接,然后让学生读后仿写,以收读和写双丰收之效。但此法似乎被愈用愈滥,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活动中,此法更是频频亮相。有的甚至不管这种结合在篇课文的学习上是否合适,是否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也不管时间是否够用,也机械地搬用,因此导致学生说假话、空话,甚至乱编乱造。记得有一位教师在上了荔枝蜜一课后,要学生写一篇以小生灵为叙事对象的文章。结果结尾都是夜里做了一个梦,有梦见自己变成小青蛙的、有梦见自己变成小蚯蚓的、也有梦见自己变成小蝴蝶的、小蜻蜓的。这种仿写表面给人收获颇丰之感,然而细想,不禁要问:这样写出的文章有几分真事,又有几分真感情呢?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样的仿写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病呻吟,无中生中吗?因此,尽管读写结合是好方法,但也要用得好,用得恰当才行。4.滥用电化教学法。适当运用电化教学,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一味追求过程的花样,讲究过程的排场,那么便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效果适得其反。记得有一位教师在上孤独之旅一文时,为弄清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杜小康的心理状况,他用投影仪打了一份故事情节的发展表格。然后要求学生顺着他给定的“故事情节”,填上能够表现杜小康心理状况的词,还未等学生看清表格内容,教师便拿下了表格。又在投影屏幕上,映出情节发展的五个画面,并用录音机配放音乐,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对照画面”,在书上找答案,而投影仪上的画面,一晃而过,学生匆匆翻书填表。在此,我们姑且不论这一“设计”是否合理,单看学生,完全处在了一种不知是该看屏幕还是该看书,还是该听音乐,抑或该听老师的催促,快快把表填上的忙乱之中,等到学生把诸如“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感到孤独”等概念搬上空格后,这一“过程”已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并明显感受到老师因时间点点流逝的焦躁不安。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教学过程中本该有的“对话”没有了,互动交流没有了,积累感悟也没有了。还有什么?剩下的只是“电化教学”这一过程的躯壳而已。四、重标新轻传统现象前不久听了几堂公开课,授课者基本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这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趋势,是目前方兴未艾而又能各显神通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时候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先进的硬件辅助,但是作为听课者,在感受高科技的先进性的同时,不能不让人思考:语文课堂是不是有了多媒体的介入,学生就不用读与写,教师也不用板书了呢?在那次公开课中,有一位教师上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一课,他所制作的课件大约有几十个,而且每一课件中还要链接很多问题和步骤,画面设计得非常美丽,文字色彩各不相同,可以想象得出老师为这一堂课花费了多少工夫!整个上课过程就是课件不断转换的过程,一幅接着一幅,图像显示有动态、有静态,文字出现或飞入或翻转,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课堂方式就是“一问一答一显示”短短的四十分钟一堂课,容量大得惊人,但是学生却没有了阅读和思考的时候,甚至连作笔记的时间都没有。因为当学生正想记的时候,屏幕上已经进入到了下一个画面,在这种“繁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掌握多少知识怕是未知数。我认为,语文课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颗师心带领几十颗童心,对那些人类优秀的精神产品进行共鸣的过程,这个交流过程应该是个“读、感、悟”的过程,这个交流的手段,便是语言和文字。现在有了多媒体的介入,使得课堂的形象性、可视性有了极大的扩展,但对语文课来说,它只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应该是喧宾夺主。况且就语文学科来说,对课文的“读、感、悟”的过程,决不是快餐式的。因而,在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还须还回学生读写的时间,也须还回教师重点板书的传统习惯。对以上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或许有些青年教师是为了迎合听课的领导或评委,图个热闹,得个好评,这种做法虽可另当别论,但从这些不良现象中却反映出一部分教师错误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语文课上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