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路上的枸杞文化_第1页
丝绸路上的枸杞文化_第2页
丝绸路上的枸杞文化_第3页
丝绸路上的枸杞文化_第4页
丝绸路上的枸杞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丝绸路上的枸杞文化摘要枸杞被誉为生命之树,在中国人的饮食起居中占据重要地位。枸杞子作为一种简单的食材不仅存在于中国现代社会中,对它的加工使用也凝结着历代国人的智慧。本文以宁夏枸杞为例,对中国枸杞文化进行简要阐述。关键词枸杞;枸杞文化;饮食文化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94-02谈到饮食文化,不得不提及枸杞。枸杞自古被誉为生命之树,它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不仅在制作食物、酿酒时作为原料,而且在饮茶时、日常饮食中,枸杞子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绝佳伴侣。枸杞,其果谓“枸杞子”,是宁夏的著名特产之一。“天下黄河富宁夏”,古老悠远的母亲河用她的乳汁滋养着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独特的气候孕育了具有“红宝”之称的枸杞子。枸杞作为药食同源的保健佳品在民间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如今,枸杞同茶、咖啡等被制成枸杞茶、枸杞咖啡等出口到世界各地,更加发扬了中国传统的枸杞文化。一、枸杞的历史渊源及食用价值有关枸杞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名家罗振玉依据说文解字解释说:“杞,枸杞也,从木,已声。”甲骨卜辞中的“杞”字,可指姓氏、地名、国名等,但追根溯源,应源于对生命具有神奇作用的“杞”树的崇拜。当时人们以“杞”树为植物图腾,后还以“杞”为姓氏、地名或国名。据史记、通志载,“杞氏”为“夏禹之后”。“杞”字见载于殷商甲骨文,其种植年代必在殷商之前。这说明在夏禹时代人们就已种植和崇拜杞树了。中国饮食文化涉及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民风民俗、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从而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诗经的“小雅”和“国风”中有六首诗描述枸杞,分别为小雅四牡、小雅杖杜、小雅南山有台、小雅湛露、小雅四月、小雅北山和国风将仲子。其中小雅北山中提到的应是今宁夏中卫市及其毗邻地区山川原野上生长的枸杞子。中医很早就有“枸杞养生”的说法,认为常食枸杞子能“坚筋骨、耐寒暑”,也可“留住青春美色”、“与天地齐寿”,因此,枸杞花被称为“长生花”,枝条被称为“仙人杖”或“西王母杖”。秦始皇时期的三大处方秘药返老还童丸、七宝美髯丹、延龄固本丸中,都有枸杞的成分。所以,它常常被当作滋补调养、延年益寿及抗衰老的食材。作为中医常用的滋补药物,其性平和,味甘甜,入肝、肾二经,有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养血明目、润肺止咳之功效;可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昏目眩、腰膝酸软、咳嗽、视力减退等症,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服用,有延年益寿的效果。成书于南朝齐梁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医药学著述,在其所列的365种药物中,枸杞属上品。刘禹锡曾有“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的诗句,至今脍炙人口。别录和药性赋中也指出:枸杞擅长补益精气。我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学家都很重视枸杞。本草纲目载有枸杞治病强身药方多达33条。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历代医学界的名士都很喜欢喝枸杞酒。我国民间也有泡制枸杞酒的习俗,并把它叫作“却老子”,意思是远距衰老。枸杞自古就被用于明目,“要想眼睛亮,常喝枸杞汤”,所以老百姓又把它叫作“明眼草子”。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书籍都记载了枸杞及其药用价值。名医别录如是说:“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梦溪笔谈:“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他处者。”千金翼云:“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大体出河西诸郡,其次江池间圩埂上者。实圆如樱桃。全少核,暴干如饼,极膏润有味。”本草衍义:“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子当用其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用之。”纲目:“古者枸杞、地骨皮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可用,后世惟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西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相关研究发现,枸杞子含有以甜菜碱为主的5种生物碱,16种微量元素,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胡萝卜素几乎是所有食材中最高的,还有近18种氨基酸,因而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降血脂等药理作用。也可说“天天泡喝枸杞茶,延年益寿非神话”。枸杞是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的专家推出的十大最具抗疲劳作用的中药,也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它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药用价值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本草汇言认为,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另外,成书于南朝齐梁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现存的最早医药学著述,在其所列的365种药物中,枸杞属上品。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通过大量临床实验,也发现宁夏枸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名贵中药材和滋补佳品,具有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保肝和抗衰老三大药理作用。二、枸杞的文化象征意义枸杞是中华民俗文化八大吉祥植物之一。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杞菊延年吉祥图中所画两种植物为菊与枸杞。红色自古是中华民族钟爱的颜色,而火红的枸杞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激情、喜庆、幸福,红色代表着成功、吉祥、健康。成熟的枸杞色泽透亮、鲜艳欲滴,恰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玛瑙。关于枸杞吉祥文化的象征,小雅湛露中提到,某宾客以枸杞、红枣和梧桐等树比兴,颂扬君子高贵的身份、显赫的地位、敦厚的美德和英武潇洒的气质。在诗中,诗人将沾满露珠的晶莹透红的枸杞与神圣的宗庙祭祀、不醉不归的盛大宴饮联系在一起大唱赞歌,使人感到枸杞与酒成了红红火火的激情象征。这说明在西周时代,枸杞就已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在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人们将洗净的豆类、泡圆的红枣、枸杞及各式稻米谷粒放在一起蒸煮食用,祈求吉利与福气。三、枸杞中的酒文化酒文化是灿烂博大的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杞酒文化自古有之。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经多年研究发现,“酒”字,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出现较多。“酒”的字形有两种:一种像酒壶;另一种在酒壶旁加上几点,表示液体。这表明殷人造酒其说不虚。从古文献记载看,杞树与枸树是两个不同树种,诗经小雅“南山有杞”、“南山有枸”就是明证。枸树亦称拐枣,属李科,系落叶乔木,其果实酱褐色,可酿酒。古人将其鲜果封入大缸自然发酵,酿成酒后,芳香四溢,甘美味醇,称为“枸酱”酒。据华阳国志记载,西汉建元六年(前135),鄱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南越人用蜀地“枸酱”酒招待他。“枸酱”酒甘美异常,唐蒙问清其产地及销路,回长安后上书汉武帝,建议统一西南疆域,并献上他带回来的“枸酱”酒。汉武帝品尝“枸酱”酒后,感觉味美异常,“乃拜唐蒙为中郎将”,率兵入蜀,征服了西南夷,建置了七郡。枸酱酒在西汉时就已名扬海内,为皇家贡品,俗称“枸酱”,为原始茅台。杞树自夏商以来就为人们种植、食用的珍品果实与佳酿美酒原料。汉代已将酿造美酒的枸树与杞树媲美,称杞树为枸杞,其意就是盛赞枸树酿造的枸酱酒同杞树酿造的美酒一样甘美醇香。这说明杞树果实同枸树果实一样,都是酿造美酒的绝好原料。杞树果实的采摘食用以及作为贵重礼品赏赐于人,早见于甲骨卜辞的记载。据考古发掘,河南伊川大莘遗址出土了距今8800至8600年红陶三足钵,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用饮酒器具。在我国的磁山文化、三星堆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出土了距今7000至5000年左右的杯、觚、壶等陶器或青铜酒器。山东莒县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酿酒器具。河南伊川南寨遗址属夏朝第五代国君少康(杜康)活动的地方,这里考古发掘出土了夏朝时期的大批精美绝伦的陶制酒具、酒器,这应是“杜康造酒”的印证。以上考古实物说明,我国酿酒在夏朝或夏朝以前就已开始。枸杞作为天然酿酒的原料树种,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多有记载,这既是枸杞子种植于夏商时期的第一手证据,也是枸杞作为夏商酿酒原料之一的直接证据,殷商甲骨卜辞对枸杞与酒的记载与夏商时代社会风气喜好饮酒的上古文献记载完全一致。南北朝时代的葛洪、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孟诜,都是医林寿星,他们都喜欢喝枸杞酒。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5酒、附诸酒方所载,枸杞酒即将枸杞煮烂捣汁,然后与曲、米拌和酿制而成,具有补虚弱,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止目泪、健腰脚等功效。李时珍介绍的枸杞酒与我国中医药紧密相连,这在世界酒林中独具一格。这是枸杞在被应用在酿酒上古代文献中唯一的记载。但千百年来,杞酒文化一直处于低靡时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和简单的枸杞浸泡酒使这古老的国粹没有发扬光大。所谓的枸杞酒指枸杞药酒或枸杞配制酒,这种做法非但使枸杞中的天然果香不能得到完全释放,反而其本身的蜡制层使得其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