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下游几次大型改道的原因及启示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 刘金成 061500笔者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说中国古代史地图册全一册(人教版2004河北专用)中的黄河标示错了。因为从地图册中可以看出,从夏至秦各图,西汉、东汉时期的全图,北宋、南宋时期的形势图,明时期全图以及中国近代现代史地图册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等图幅中,均可看出黄河下游走向发生的明显不同。为什么黄河在先秦时期流入渤海,而到东汉流入黄海?到北宋时期黄河的入海口又移到了渤海?南宋时黄河又向南流,夺淮入海?1855年后黄河与现今相似呢?一 黄河改道概述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多次大改道和迁徒。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貌变化分析推断,周定王五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现行河道多向北决溢,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夏、商、西周三代黄河基本稳定。在先秦文献中,黄河最早为禹贡所载,故古黄河的下游河道被称为“禹河”,它在冀中平原漫流而成多股河道,有“九河”之称。在从夏朝到秦朝的地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教材综合选取了北流入海的二股河道,其中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良好。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人与自然基本上是协调发展。黄河下游也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灾难。秦汉时期黄河下游暴虐相当严重,多向北决溢,流入渤海。西汉时期,据汉书沟洫志王莽大司空橡王横语:“周谱云,(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而河决之初,水无定槽,泛滥于平原、千乘之间。公元前168年黄河在今河南延津决口,公元前的132年;黄河又在河南濮阳决口,虽然汉武帝曾经亲自治黄,西汉末年,黄河再次决口,河道南移。东汉初年因无力修治,直到公元69年,汉明帝派王景率几十万人治理黄河和汴渠,黄河始得以稳定。他们在从荥阳到千乘(今山东高青)修渠筑堤1000余里,从而使河、汴分流。此河大致走今濮阳南,经利津南而入渤海。经过这次治理,加上西汉末年在黄河中、上游的屯垦减少,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中期始塞而决口。北宋中期改道北迁,流入渤海,其下游与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河决澶州,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此河“经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大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向东北,经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经橡(今惠民县)J、滨(今滨县)二州之北入海。”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但到庆历王四年,“横陇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下流既淤,必决上流,终于在庆历八年发生了商胡决口改道。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河决商胡埽(濮阳东北)”,改道北流,经大名(今县)、恩州(清河县西北)、冀州(冀县)、深州(深县)、瀛州(河间县)、永静军(东光)等地,至乾宁军(青县)合御河入于渤海。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其下游与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南宋初年改道南迁,夺淮入黄海,直到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大变。黄河改道江苏北部入黄海,决河的地点,据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记载,在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今滑县境内)之水以灌宋军”,黄河河道又一次较大的变化。决河之水南流,经封丘西、开封东入陈留县(今开封县陈留镇)境,以下分而为三,中间一支为主流。后三河之水合而为一,全由涡河入淮。此河行水60余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决杞县蒲口,沿旧河东流合泗入淮为止。明朝黄河在下游淮河流域曾多次发生小的变迁,但总体趋势是在今河道以南,最终夺淮入黄海。这种局面直至1855年。晚清(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北移,不入淮河和黄海,而从山东利津入渤海。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兰考旧镇)无工堤段溃决,决口后,溃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三河至张秋汇穿运河而入山东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塞治,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民国27年,黄河改道南迁,夺淮入黄海。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从河南郑州花园口改道南徙。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颜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至民国36年(1947年)3月15日堵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二 改道之因一、 历史因素:(一)、古人对黄河中、上游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危及下游。我国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而农业的发展又只是依赖于增加生产资料,即扩大耕地面积。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成为最发达的地区,而这种发达或繁盛的背后却是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地表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阻塞下游河水,必然出现改道。自春秋后期战国及初期私田开垦的迅速增加,黄河下游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自汉武帝以后,黄河中下游的可耕地几乎全部被垦辟,以至于中游的黄土高原和下游平原的森林和草地也未能幸免。诗经魏风中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那曾是一幅多么令人向往的古老图画,无奈此时已成明日黄花。西汉末年,由于大规模垦殖和大兴土木,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水泥沙量增多,由于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淤积,河床因淤积而抬升,已使“河水高于平地”(汉书卷二九沟洫志),改道成为无法挽回的定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甚至呈现出一片“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的景象。这种“田尽而地,地尽而山”的后果,便是后代子孙们遭受了大自然的无情惩罚水土流失,环境恶化。(二)、黄河下游地区的战争。黄河流域多次出现分裂战争,尤其是民族间战争,河堤年久失修,也是导致黄河多次改道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古代黄河治理难度很大。治黄工程浩大,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四)、当权者出于的一定的利害关系考虑,人为使黄河改道。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1234年,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今滑县境内)之水以灌宋军”;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南下,派军扒开黄河。二、 地理因素:(一)、地形因素。下游长期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易决溢改道。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而自秦汉以来对土地的过度开垦,使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造成土质松散。黄河水挟带大量泥沙而流向下游,,流出河南孟津后,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进入第三阶梯,由于流速减小,泥沙迅速沉积,人们开始筑堤防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11米)。这种现象,存在着严重的泛滥隐患,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决溢,改走新道。(二)、气候因素。黄河中游地区,夏季降水比较集中,且多暴雨,加上中游渭河、泾江的贯入,增大了流量,一旦形成洪水,流向下游,对下游防洪威胁严重。如果河堤年久失修,排洪能力降低;再加上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变,一旦水大溜冲大堤,也常发生洪水漫过堤顶决口而成灾。(三)、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逐渐右偏。黄河流经下游后,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这也是黄河改道南迁比北迁次数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三 启 示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学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
- 户外露营活动创意方案
- 民族服饰简笔画课件
- 新质生产力新锐青年设计奖
- 海关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物流行业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形态
- 力的平移定理
- 民族娃娃剪纸课件
- 2025年心脏病学患者的护理技能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急救技术科急救操作流程与团队协作训练模拟考核卷答案及解析
- 智能城市建设中的能源消耗预测与节能措施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上半年威海桃威铁路有限公司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学校智慧黑板采购方案 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无人机基础概论》无人机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滇桂黔文旅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比较
- 安全总监培训课件
- 陕西物业资质管理办法
- 甘油二酯油与心脏健康科学指南
- 英语电影配音教学课件
- 办公场所消防培训课件
- 2025-2030年中国铜包铝线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