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doc_第1页
聊城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doc_第2页
聊城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doc_第3页
聊城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doc_第4页
聊城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 言“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国民经济将实现翻两番,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向全党全民发出了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继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的号召。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继续加强水利建设,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利发展规划作为政府主导编制并组织实施的重要规划,是政府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履行水利公共服务职能、指导水利发展和改革、确定水利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安排的重要依据。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水利厅的部署,结合我市水利建设的实际,特编制了聊城市水利发展 “十一五”规划报告。报告主要阐述了水利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了我市水利工作的重点,是今后五年我市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宏伟蓝图,是我市各级水利部门履行职能的基本依据。第一章 “十五”水利发展回顾和环境条件分析第一节 “十五”水利发展和改革回顾(一)“十五”水利发展和改革成就“十五”期间,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积极调整治水思路,认真探索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推进水利投资体制和建管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水利队伍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在各级政府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下,水利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为“十一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将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十五”期间,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水利建设工作力度,投入大幅度增加,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实施完成了十大重点水利工程。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截止到2004年底,“十五”期间我市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94854万元,使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利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我市经济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五”期间,彭楼引黄金堤北灌区建成供水,设计流量30m3/s,设计灌溉面积200万亩,涉及聊城市西南部莘、冠两县42个乡镇,130万人,工程的实施大大促进了聊城市莘、冠两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特别是“马西贫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连续多年成功实施。位山灌区2000年-2004年完成一干渠衬砌38.5km,二干渠35.15km,及其沿渠建筑物配套,并完成了灌区水情信息采集和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信息化建设。2002年,总投资近30亿元的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划报告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审查。郭口灌区2003年被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第二期项目工程。截止到2005年5月,完成了渠道衬砌17.3km,新(改)建配套建筑物79座和新建管理设施等。陶城铺灌区完成了输沙渠、总干渠4.5公里渠道衬砌及建筑物配套。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渠道输水、输沙条件,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改善了灌区的工程条件。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提前完成。2000-2004年底,全市共建成乡镇供水工程361处,建水源井241眼,铺设干支管道9675km,解决了806个行政村,61.3万人的吃水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2002年我市正式启动了农村饮水解困三年攻坚计划,2003年底提前一年全面结束,两年共解决467个行政村、39.5万人饮水困难。“十五”期间,对高唐友谊、郭庄、尚官屯,临清刘海子、后营,冠县骆驼山、乜村、倪屯,茌平阚庄、张宏、菜屯,东昌府区张炉集、王铺等扬水站进行了挖潜、降耗和技术改造。截至2004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0.23万亩,机井107333万眼,发展各类节水灌溉面积达510.7万亩,其中大田喷灌4.41万亩,微灌1.5万亩,低压管道灌溉75.13万亩,渠道防渗55.66万亩,移动小白龙374万亩,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防洪除涝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有力保障了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十五”期间我市加强了防洪除涝工程的建设,使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市重点完成了金堤河干流治理工程,工程共完成疏浚土方3863万m3,筑堤9万m3,金堤河干流近期治理工程竣工后,干流河道防洪标准由三年一遇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除涝标准由一年一遇提高到三年一遇,防洪除涝效益显著。完成了北金堤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工程共完成撤退道路、跨金堤河撤退桥梁新建或维修加固、上下北金堤路口硬化、新建围村堰及抽排站、村庄搬迁工程,北金堤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完工后,满足了北金堤滞洪区群众撤退的需要,同时也大大方便了当地滞洪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情况,其社会效益巨大。 “十五”期间还对全市70余条支流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总长度760km。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成。该系统自1999年开始研发,到2003年相继完成了全市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及电子会商系统的开发建设任务,初步建成了一个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讯计算机网络为手段、信息管理为核心、会商决策为目的的全市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基本达到了雨水情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处理实时化、指挥可视化。江北水城及徒骇河风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为江北水城增光添彩。“十五”期间,为保证东昌湖和热电公司用水需求和提高城市用水保证率,建设了谭庄水库供水工程,水库库容800万m3,通过水库调蓄每年向东昌湖供水1000万m3,电厂供水1522.50万m3。徒骇河昌东橡胶坝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橡胶坝至上游陈口桥全长5km的河道扩挖和绿化美化;完成徒骇河治污蓄水工程(上段)。上述工程的建设使徒骇河风景区初具规模,成为继东昌湖风景区、古运河风景区之后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有效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截至到2004年底,全市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2.05千hm2,其中农田林网154.52万亩,林粮间作73.80万亩,成片造林280.23万亩,成片果园43.61万亩,人工种草2.18万亩,治沙造田62.17万亩,建设水工建筑物563万座,新增耕地14.5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7.40万亩。在治理模式上,对成片沙荒地采用3331127工程模式,对涝碱洼荒地采用10631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水固沙为重点,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修复相结合的路子,使昔日的涝碱沙荒地得到初步改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为平原风沙区和涝碱洼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功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为缓解天津市严重缺水状况,国家于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相继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累计从位山闸引水32.94亿m3,天津收水15.43亿m3,有效缓解了天津缺水的危机,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工程累计核定投资53879万元。通过工程的实施,对三干渠27.9km的渠道进行了衬砌,对沿线建筑物进行了改建,对西沉沙池区进行了初步治理,改善了灌区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四次引黄济津工程累计引进泥沙1907万m3,其中输沉沙池区沉沙占40,再加上灌区引水,加重了沉沙区的泥沙处理负担。水利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形成了较完善的水利法规体系。先后颁布了聊城市农业供水计量管理暂行办法、位山灌区水利工程迁占补偿标准补充规定、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办法、聊城市乡(镇)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聊城市彭楼引黄灌区管理办法和聊城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市级规范文件,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的水法规体系,水利建设与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为水利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水务管理一体化取得初步成效。我市8个县(市、区)先后成立了水务局,统一管理和调配水资源,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了体制保障。三是初步实现灌区计量供水到乡镇。“十五”期间,实施了引黄灌区计量供水到乡镇设施建设,127个乡镇全部实现了计量供水,并签订了供用水协议,水费计收更加合理,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初步建立了科学的引黄调水管理体系。四是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大,逐步形成了政府投资、社会投入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入新格局。在谭庄水库建设管理中实行了股份制,成立了谭庄水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始启动。五是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积极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大胆探索水利工程所有制的多种形式,加快水利建设步伐,为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供了成功经验。六是调整供水结构,加快水价改革。位山灌区向城市和工业供水,补充了城市工业、生活、生态用水的缺口,对加快聊城经济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调整供水价格,为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总结“十五”水利发展的经验,市委、市政府对水利高度重视是水利发展的根本;解放思想,创新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是水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批国家、省、市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大规模的水利投入是水利发展的坚实基础;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的氛围是水利发展的有力支撑;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和强化管理是水利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依法治水和水利科技创新是水利发展的坚强保障。(二)水利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南临黄河、金堤河,西部隔卫运河与河北省相望,地处黄泛平原,处于干湿气候过渡带,属北方缺水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市解决水利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随着经济社会对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河湖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水利发展和改革任务十分艰巨,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资源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根据水资源评价,全市当地水资源量11.86亿m3,按2004年人口与耕地计算,人均占有210 m3,亩均占有147 m3,远低于全国人均2200 m3、全省人均308 m3的水平。目前全市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为20.57亿m3,其中黄河水资源量8.5亿m3,引金、引卫等客水资源量2.0亿m3,地表水0.38亿m3,地下水资源量9.69亿m3;而现状全市年实际取用水量约26亿m3,主要靠超采地下水和超指标引用黄河水满足。因此,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二是骨干行洪河道及主要支流淤积严重,排涝能力下降。由于水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太多,我市骨干行洪河道及绝大多数支流无防洪控制工程,堤防标准不高,纵贯全市的骨干行洪排涝河道马颊河,平均淤深超过2m,其中王铺上下11km和聊德边界津期店闸河槽淤深3-4.5m,基本丧失排涝能力,平均行洪排涝能力降低近60%;徒骇河、马颊河干流险工大部分坍塌失去控导作用;聊德边界及主要支流排水问题突出,农田抗涝能力差。三是水资源开发程度较高,水的利用率低。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实际引黄水量一般年份都要超过国家分配的8.5亿m3的引水计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西部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表水开发虽然还有一定潜力,但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当前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惊人的用水浪费。农田灌溉仍以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为主,灌溉水利用率低;许多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单位产值耗水量大,水重复利用率低,城市生活和公共用水节水器具推广普及程度低,浪费现象严重。四是水利工程老化、退化严重,水毁严重。我市大多数水利工程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又修了不少“三边”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标准低、经济寿命短,不少工程已超期服役多年,老化、退化严重,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五是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恶化未得到根本遏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污染日趋严重,2004年全市年污水排放量约1亿t,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干支流河道。通过对徒骇河、马颊河及漳卫河基本控制站的水质监测,水质综合评价均为类或超类,属重污染和严重污染河段;东昌府区和莘县、阳谷、茌平、高唐沿徒骇河及支流浅层地下水因地表污水渗漏形成二次污染,已经危及城乡居民生活及身体健康。另外,我市西部地下水超采严重,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03年6月1日全市地下水埋深大于6m的漏斗面积已达4430km2,占全市面积一半以上。漏斗中心地下水位最大埋深达22.47m,出现新的沙漠化趋势。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六是水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体制不顺。近年来国家虽已制定了一系列涉水法律,但地方配套法规仍没有完全建立;各县虽已进行了水利局到水务局的水务一体化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水利资产条块分割,水事活动多头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能力对水资源真正行使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协调机制不全、功能不强;节约用水机制滞后,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还没有形成。七是基层水利发展缓慢,管理工作薄弱。基层水利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对广大群众,为群众服务。但就我市而言,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现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田间工程不配套;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组织难、投工难的问题;绝大多数基层水利单位陷于瘫痪,队伍不稳,管理粗放,缺乏活力,发展机制不健全。八是供水缺乏市场化运作,价格长期偏低,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福利性用水政策影响,从事供水企业长期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生存,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用水需求和水环境质量,而另一方面水资源保护、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水资源稀缺性与水价格的低廉性并存,加大了供需失衡程度。产生的后果是供水企业不能正常运行,水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第二节“十一五”水利发展环境条件分析(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事业的需求分析1、饮水安全需求聊城市当地水资源量少,人均占有量仅210m3,约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2,属于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城市缺水状况将日趋严重;截止目前,虽然基本解决了历史在册缺水村庄饮水困难问题,但是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农村饮水存在不安全因素。根据聊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预测,2010年,聊城市生活需水量1.6亿m3。2、防洪安全需求黄河、金堤河、卫河及漳卫河自东南向西北环绕,这些边界河道,或悬河,或堤防标准低,或滞洪,或坡陡流急,一旦发生大洪水,将构成严重威胁。我市骨干排水河道徒骇河、马颊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其中马颊河干流淤积严重。聊德边界和支流排水问题突出,农田抗涝能力差。另外,城市防洪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防洪设施差,防洪形势亦较为严峻。3、经济供水安全需求我市工业发展缓慢,经济相对落后,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工业需水量也会随之大幅度增加。到2010年,聊城市工业需水量4.6亿m3。4、粮食安全用水需求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和发挥聊城市灌溉农业优势,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要求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高效农业,在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解决粮食生产所需水量。预计到2010年,聊城市农业需水量21.2亿m3。5、水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对水环境、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江北水城的建设、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都要求提供生态环境用水、有效保护水资源。到2010年,生态环境需水为0.7亿m3。综上,根据聊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需水预测,到“十一五”末,即2010年聊城市总需水量在28.0亿m3左右,现状供水能力仅20亿m3,因此,水资源形势严峻。因此,需要通过全面推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积极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黄河水,积极调引长江水等措施,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二)水利发展和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水利发展和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全社会对水资源和水利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我市各级党政领导部门都非常重视水利工作,水利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市委、市政府、省水利厅以及流域机构、计划等有关部门对我市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广大干部群众从长期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穷在水上、苦在水上、希望在水上”的道理,并且开始意识到了水资源的稀缺性,形成了全市上下都非常关注水利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加快水利建设。“十一五”期间,我是经济社会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水的安全保障要求将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都需要提供优质、高效、公平的水利公共服务,水利发展的需求动力强劲,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三是科学发展观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治水的指导思想,确立的水利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治水方向由区域型向全局型转变,防洪除涝由一味治理向管理洪水转变,投入主体由官办向民营转变,这些转变为水利的发展提供了开阔的空间。四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水利改革,不断推进水权制度和水市场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将有力地推进水价改革,逐步形成和确立水利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体系,并最终为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和规范水市场,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取水权转让制度等创造条件。加入WTO后,更多地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将进一步拓宽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转变管理与运营机制,为水利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五是科技进步与能力建设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建设,我市水利不仅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而且在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水利骨干队伍,为依法治水、科技兴水、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步伐、加快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水利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不协调。长期以来,在发展经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自然规律和水资源条件,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不考虑防洪要求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侵占河道进行开发建设,侵占洪水行泄和调蓄空间;缺水与用水浪费、污染水资源现象并存;上下游水资源开发失衡,致使下游河道断流和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不协调,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二是水利投入不足且不稳定。水利是公益性极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财务收益率低、社会筹资难等特点。我市经济尚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虽说每年对水利投入都有所增加,但是总量上对水利投入有限,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与管理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导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目前,易于实施的水利工程已相继建设,未来治水和水源开发工程的难度和成本将越来越高,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问题也将越来越复杂。投入不足以及缺乏投入保障机制,将严重制约未来水利事业的发展。三是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顺。水法规体系不健全,“多龙管水”的体制尚未理顺,不利于水事活动的统一协调与依法行政;水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管理经费,不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水价和水利服务价格长期背离价值规律,难以保证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有序进行,难以实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手段还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水利发展的要求。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我市水利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发展步伐,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确保我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是聊城水利面临的新命题。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宏伟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供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法治水、科教兴水、改革强水,加大水利改革力度,创新水利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促进节水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维护和实现好全市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五大安全”的用水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水利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水利建设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加强保护,加快建设,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我市水利实际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市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特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与布局,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和城乡水利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水平。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节水为主,治污优先,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水利的一项长期性任务,提高全社会节水防污意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根据我市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明确水利发展的重点,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有所为有所不为,保续建保投产,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加大水利改革力度,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完善和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二节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的需求的中心目标,加快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水利服务功能,依法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实践治水方向由区域型向全局型转变、防洪除涝由一味治理型向管理洪水型转变,投入主体由官办向民营转变,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政府调控,加大水资源开发、保护和优化配置的力度,初步形成有激励作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水价形成机制,巩固和发展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水资源供给为重点,统筹考虑蓄水供水、防洪减灾和生态建设综合效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建成水利工程网和水利信息网,实现“骨干工程布局网络化,水利管理决策科学化”。(二)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我市水利发展的总体布局为:构筑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灌排供水网格局,实现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的综合利用和多功能开发,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聊城市“数字水利”的初步框架,建设水资源保障体系、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预计全市水利建设总投资65亿元。“十一五”末,全市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显著增强,防洪减灾体系显著加强,水生态环境有显著改善。1、建设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推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搞好我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协调生活、生产和环境与生态用水,使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需要基本相适应,并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扩建城市供水和工业供水工程。全市新增年供水能力21万t,城市和工业供水量和保证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基本满足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和适当的环境用水。推广工业节水工艺,实行用水定额管理,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加强城市用水管理,推广节水器具,更新改造供水配水管网,同时,加快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到2010年,工业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60m3以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75,管网漏失率降至10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回用率达到50以上。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聊城市、临清市节水型示范城市。搞好灌区节水改造,大力发展田间节水灌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0万亩。加大对大型灌区及重点分干渠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工作力度,强化管理型节水,到2010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争取实现农业用水总量负增长。发展城市水利,以城市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加强城市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加快聊城市城区及其他县城区河道整治和水生态系统恢复,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建设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2、建设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到2010年,完成金堤河近期治理续建配套工程和马颊河治理工程,徒骇河、马颊河及其主要支流重点段堤防建设达标;聊城市、临清市和高唐县城区防洪达50年一遇,其他城市达到20年一遇;加快金堤北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和卫河、漳卫河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防洪应急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类防洪工程实现良性维护和运行,充分发挥防洪减灾效益。3、建设有效的水土保持和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综合治理,防治并举,使城市和乡村水生态环境有显著改善。到2010年,使沉沙池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3km2;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沿线回水区水质达到规定标准;主要湖泊、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重点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减少50以上。第三章工程规划要点根据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十一五”期间,我市拟实施的重点工程主要有:(一)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根据目前国家和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进展情况,国务院和水利部已初步确定南水北调东线鲁北一期工程过黄河流量50m3/s,供水对象为聊城和德州,2005年开工建设,2007年通水,具备应急向天津送水的能力。我市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的必经之地,水利部初步采用古运河方案。古运河方案即是扩大原小运河并进行局部裁弯取直作为引江输水渠,位山至临清邱屯长97km,位山至聊德边界109km。该方案聊城段估算投资18亿元。该方案的优点:可恢复古运河文化,提高江北水城品位;古运河是位山灌区二、三干渠控制范围的分界线,利用该线路输水基本不打乱现有灌排体系;开发利用古河道,迁占难度相对较小。缺点:地势两头高中间低,有40km长的水位平于或高出地面,若截渗措施不好,会引起两岸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是小运河沿岸有较多的村庄和集镇,工程拆迁量较大;线路弯多线长。在具体设计时,需要进行裁弯取直。(二)防洪除涝工程1、金堤河二期治理工程金堤河干流综合治理后,下游排水和黄河水顶托的矛盾愈加突出,内涝入黄不畅,偎堤水深加大,洪涝水滞留时间加长,造成北金堤严重坍塌和渗水,桥梁设计标准低、质量差、年久失修、桥面低于设计水位,每到汛期两岸群众过河时常造成人员伤亡,交通中断,原排灌系统被打乱灾情加重,非汛期部分地表径流和上游灌溉尾水亟需拦蓄。工程需重建30座;扩建、重建涵闸5座;新建排灌站15座;北金堤堤顶硬化27km,南小堤堤顶硬化60km;北金堤防渗加固3.0km;在道口、张秋建橡胶坝2座;南小堤堤防补残31km。工程投资26141.6万元。2、马颊河干流治理工程马颊河干流于60年代后期治理以来,已运行30余年,目前河槽淤积十分严重,一些河段已丧失排涝行洪功能。一旦遭遇大雨,必将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河槽淤积使一些拦河闸蓄水能力下降,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十一五”期间完成马颊河干流治理工程,主要治理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建筑物配套及管理设施建设等,计划土方1200万m3,配套建筑物140余座,恢复“六一年雨型”防洪,“六四年雨型”除涝标准。工程投资1.6亿元。3、卫河、漳卫河除险加固工程卫河、漳卫河堤防由于年久失修,老化毁坏现象较为严重,存在护岸工程基础埋深不够,基础淘空悬吊,穿堤涵闸(管)多不同程度地无启闭设施或启闭不灵,闸门无止水或止水破损,无进出口设施,甚至洞体或内隐蔽结构损坏等问题。因此,为保障聊城市的防洪安全,亟需对卫河、漳卫河堤防进行整治。“十一五”期间,计划对我市境内的险工险段20处16245米和右堤穿堤涵闸(管)46处进行整治,工程投资2000万元。4、边界防洪工程及主要支流治理工程作为我市两条骨干排涝河道的徒骇河、马颊河的主要支流淤积严重,防洪设施薄弱,一旦发生暴雨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亟需对徒骇河、马颊河主要支流与上游边界支沟、聊德边界支沟进行清淤治理。“十一五”期间计划对徒骇河支流赵王河、茌新河、茌中河、七里河、周公河、西新河、金线河、范莘干沟、上下四新河、羊角河、俎店渠,马颊河裕民渠、鸿雁渠及与上游边界支沟、聊德边界支沟进行清淤治理。等主要支流按“六四年雨型”除涝标准,进行清淤疏浚、加固堤防并配套建筑物。治理内容包括清淤疏浚、堤防加固,共计完成土方1200万m3,配套建筑物203座。工程投资9000万元。5、城市防洪排水工程按照防洪标准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城市排污、排涝、防洪要求,聊城、临清、高唐三城区防洪标准确定为50年一遇,“十一五”期间重点完成确保聊城、临清、高唐三城区第一道防线的防洪工程建设和市区主要排水网络的改造。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土方1100万m3,建筑物213座。工程投资8000万元。(三)灌溉工程1、灌区续建配套“十一五”期间,加快位山、彭楼、陶城铺和郭口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技术改造。(1)位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位山灌区是全国六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作为聊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位山灌区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灌区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灌区的持续发展,进而影响着区域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解决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必须对位山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十一五”期间,位山灌区完成一干渠24.56km和二干渠45.75km渠道衬砌、沿渠建筑物配套和地方道路建设;倪屯等分干渠渠首衬砌175km及沿渠建筑物建设;完成碱刘、七里河、茌新河、胡口4座渡槽和高营、固堆王、马明智、二刘4座节制闸的改建;七里河所、碱刘所、岳庄所三个管理所的改建;田间工程中自流引水渠道灌溉5万亩,提水渠道灌溉10万亩,提水加压管道灌溉10万亩;灌区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资3.05亿元。(2)彭楼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彭楼引黄入鲁金堤北灌区于2000年底正式建成通水。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灌区只是具备低标准通水条件,仍存在阻水、漏水、建筑物老化、损坏严重,节水效果差、管理设施陈旧、体制落后等许多问题。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必须对彭楼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十一五”期间,彭楼引黄灌区完成干渠衬砌31.84km;疏浚治理东池分干、张寨分干等8条分干支渠,长87.86km;需维修、改建、新建支渠以上各类建筑物98座;新建调蓄工程5处;范莘干沟、俎店渠和鸿雁渠治理及其建筑物配套;输水干渠最下段班庄一干渠至长顺渠新开挖,长6.0km;测水量水站点180处;田间节水4.084万亩;管理机构建设及量测水设施、交通及水文泥沙监测设施。工程投资1.08亿元。(3)陶城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F北调长江水调蓄,解决枯水年和特枯水年份城市应急供水。的经陶城铺灌区完成总干渠1.378km、北干渠17.474km及南干渠13.338km的衬砌施工任务,新、重建渠系建筑物24座,渠系量水设施45座,田间节水工程3.5万亩及骨干排水工程等。工程投资7500万元。(4)郭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十一五”期间,郭口灌区完成西干渠及新西干渠共计18.2km的衬砌任务、沉沙池改造和沿线建筑物的配套建设等。工程投资3674.4万元。2、拦漳穿卫引岳入鲁工程灌区主要涉及乜村、班庄两个引提卫运河灌区控制范围。班庄扬水站设计提水流量20m3/s,设计灌溉面积50万亩;乜村扬水站设计提水流量7 m3/s,设计灌溉面积16万亩。目前由于卫运河非汛期来水量少,且污染严重,致使这两个灌区年提卫河水量仅7000万m3左右,实灌面积仅30万亩。并且由于污染严重,已对区域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到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水源来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工程从漳河上游的岳城水库引水,设计流量30m3/s。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拦漳工程橡胶坝1座;在漳河河槽与卫河河槽间埋设聚乙烯大口径缠绕增强管工程,建设穿卫倒虹吸工程1处,在卫河河槽以东,开挖滩地明渠工程和穿卫运河大堤涵闸工程及管理所建设等。工程投资3600万元。(四)农田水利工程1、机井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黄上游区按每70亩地1眼井,引黄下游限制开采区按每100亩地1眼井布设。计划“十一五”期间,在搞好现有机井配套挖潜的基础上,更新25000眼,修复旧井30000眼,使井灌面积覆盖全市。同时,加强机井管理,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引黄上游灌区多用井,以节约黄水远送扩浇。工程投资2.1亿元。2、扬水站建设根据我市现有扬水站情况,进行挖潜、降耗和技术改造,对8处中型扬水站进行技术改造,对200千瓦以上的18处机灌站进行机改电的更新改造等。工程投资3360万元。3、农业节水工程“十一五”期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其中低压管道灌溉30万亩,大田喷灌2万亩,微灌3万亩,渠道衬砌5万亩。发展节水措施面积120万亩,工程投资7500万元。4、田间排水工程目前,我市农田抗涝能力差,经常发生较严重内涝灾害,“十一五”期间,计划对易发生内涝的田间排水工程进行治理。工程投资2000万元。(五)调蓄水工程1、河道建闸蓄水工程新建马颊河闫谭、徒骇河侯桥、博平3座拦河闸和10座现有拦河闸的维修加固以及西新河崔屯,七里河班庄,普济沟北董,管氏河孙桥,鸿雁渠焦庄、耿楼,金线河仁义村,西新河任堤口、赵王河姜堤、冠县一干渠戴屯、临清胡姚河、德王河张庄等12座蓄水工程,新增拦蓄量6000万m3,解决区域农业灌溉用水。工程投资8600万元。2、平原水库工程为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聊城市曹庄水库,茌平信源水库,高唐双海湖配套、大张水库、南王水库,临清市红旗水库扩建、胡家湾水库,冠县大沙河水库,阳谷县小迷阵水库为城市提高可靠水源;建设莘县徒骇河杨庄水库、马颊河马村水库、张洼水库、王铺水库解决区域农业灌溉用水。新增拦蓄库容9600万m3,工程投资11.2亿元。(六)城乡供水与农村饮水工程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镇经济将得到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将会快速膨胀。因此,发展城乡供水,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1、聊城市东聊引水扩建工程经过几年的运行,证明东阿水源地蓄量丰富,有扩大规模的条件,建设东阿引水扩建工程,供水规模达到日供水10万t,再新打深井10眼,工程投资5000万元。2、高唐城区供水扩建工程由于高唐县工业的迅速发展,其需水量大幅度增加。为解决高唐城区工业和生活用水问题,扩建高唐县城区供水工程,在尹集、崮河一带新辟水源地作为王架子、十里铺水源地的补充,向城区日供水能力由现在的2.5万t达到8万t,打深井7眼,城区管网61km,工程投资5500万元。3、临清市城区供水扩建工程以胡家湾水库为供水水源,经处理后,利用管道向城区工业和生活供水,设计日供水规模达12万t,可基本满足临清市区近期发展的需要,工程投资6500万元。4、冠县城区供水工程通过大沙河水库调蓄,经处理后,利用管道向冠县城区供水,设计日供水规模为2万t,可基本满足冠县城区近期发展的需要,工程投资1600万元。5、茌平城区供水扩建工程随着茌平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建茌平城区供水工程,供茌平县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供水规模达到日供水4万t,新打深井8眼,工程投资2000万元。6、莘县城区供水扩建工程随着莘县经济的发展和城区建设规划要求,扩建莘县城区供水工程,新打深井8眼,埋深供水管道62km,日供水能力达到3万t,以满足莘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需要,工程投资3000万元。7、阳谷城区供水管网建设工程近20年来随着阳谷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人口大幅增加,用水量急剧增加,虽然2002年建设了日供水3万t 的水厂,但是由于城区供水管建于20世纪80年代,网管径较细,现有供水管网已不能满足城区生产、生活需要,计划铺设供水管道127km,以提高供水能力,扩大供水面积。工程投资3200万元。8、农村通自来水工程结合当前聊城市农村饮水工程现状,到2007年使150万农民用上自来水,前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到2010年使315万农民用上自来水,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投资7.0亿元。(七)水土保持与水环境治理工程1、水土保持工程按照治一片、保一片、成一片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搞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重点治理黄河故道,引黄灌区输沉沙区的水土流失。引黄灌区输沉沙池区治理工程。位山灌区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除了向灌区及当地供水外,还承担了跨省市调水任务。自1970年复灌至2003年位山闸共引水425.21亿m3(含引黄济津、引黄入卫水量),引沙量39107万m3。由于清淤弃土目前已形成高出地面7m以上的沙质高地2.23万亩,大量的泥沙堆积使当地农民人均耕地减少、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因此,亟需对位山灌区输沙沉沙池区进行治理,治理内容包括沉沙高地开发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输沉沙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输沉沙区村庄搬迁建设、教育和医疗机构建设、输沉沙区交通道路建设等方面,工程投资2.7亿元。同时,对彭楼灌区、陶城铺灌区的沉沙池区已经形成的沉沙高地通过黏土盖顶、水利配套等措施进行治理,工程投资0.6亿元。黄河故道风沙区治理工程。“十一五”期间,计划对我市尚未治理的土流失面积943km2进行治理,其中水保林建设153km2,农田林网建设344km2,经济林建设98.3km2,水保耕作措施348km2,工程投资2.05亿元。2、水环境治理按照达标排放、控制总量的原则,建设一批导污、截污、治污工程,实现“谁污染谁治理、谁产污谁消化”,不达标不准入。搞好水质检测网络建设,使骨干河道及主要支流的水质明显改善。(八)水利信息化建设在现有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设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成农村通自来水地下水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水资源监控系统、灌区灌溉监控管理及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管理子系统,2010年构建聊城数字水利的初步框架。总投资10000万元。(九)城市水利工程1、聊城市徒骇河城市防洪扩挖和南部水系整治徒骇河“六一年雨型”的行洪标准,仅相当于20年一遇,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防洪标准,聊城市城市防洪标准应不低于五十年一遇。随着 “东扩南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徒骇河由城郊河变为城中河,徒骇河现有设计防洪标准,不能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因此计划对徒骇河城区段进行扩挖。工程建设内容为对徒骇河陈口南环路大桥段进行扩挖整治、堤防栽植林草植被等生态景观建设。为了确保徒骇河聊城城区段水质安全,建设城南水系整治工程,采取控制工程被动的截住赵王河、徒骇河上游污水,并通过周公河导入徒骇河昌东橡胶坝以下,使徒骇河、周公河水质都有明显改善。工程需兴建徒骇河南环路拦水坝结合船闸、赵王河拦水闸及南环路沟整治配套、周公河上游治理。以上两项工程投资共计8500万元。2、徒骇河莘县城区段治理工程根据莘县城区规划总体要求,徒骇河莘县城区段将成为城中河,为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十一五”期间计划对城区段十里槽至郑庄段进行扩挖、疏浚,滩地、堤防搞好林草植被绿化,使其成为集休闲、娱乐、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效益性工程,共治理徒骇河12km,完成土方60万m3,配套建筑物7座,工程投资1000万元。3、茌平县城区水系整治工程“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茌中河城区段2km和茌新河城区段4.53km河道衬砌、拓宽治理工程,以及完成一湖(信源水库)、四河(茌中河、茌新河、冯氏河、四新河)、一干(城关分干),三支(马沙支渠、十二支、郭高支渠)的贯通改造任务。工程估算投资6500万元。4、高唐县环城水系工程环城水系工程由鱼邱湖、双海湖、南王水库和大张水库及环城输水渠道串联构成。环城水系输水渠由新开渠段和原高唐分干、引黄二干渠部分渠段扩挖而成。由二干渠入高唐分干进入南王水库,经南王水库由韩尹公路北新开渠向东送水,经唐公沟西侧新开并行渠入二干渠。全长36.4km,工程占地5457亩,上口宽40米,总宽100米。工程估算投资12000万元。5、城市雨洪水资源利用示范工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区不透水面积随之增大,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减少,东昌府区、临清、冠县、茌平等市区由于超采地下水已形成漏斗区,因而有计划开发地利用雨洪水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和补给地下水资源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十一五”期间计划利用路面收集雨水,或建可渗式路面以减少径流系数;对新建车场、广场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