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状与分析摘要:针对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状,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这样的选择对大学生本人及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本文以江苏省高职院校部分2010届毕业生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为基础,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专业不对口 就业现状 原因与对策一、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真实现状面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企业需求的职业,而这种职业与自己在校所学专业根本“无关”或相去甚远,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非常严重。资料显示,2010年江苏省大学应届毕业生达到53.2万,加上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及外省来江苏求职的大学生,总共约超过65万大学生在找工作。虽然江苏省初次就业率高达87%,但是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很多毕业大学生不得不选择不对口的行业谋求生计。江苏省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连年下降,2010降至51.3%。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本科及高职院校之中。其中,我们重点对全省十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全省2010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抽样达到600人,回收问卷301份,共涉及全省10所高职院校,覆盖了宁、锡、苏、常、徐、盐城等几个地区的高职院校。调查显示,江苏省10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7.9%,具体流向分布为:“有工作与专业有关”占55.2%,“有工作与专业无关”占327,“无工作、继续找工作”占10.1,“自主创业”占1.5,“无工作(其他)”占2.0。半年后的就业率上升为96%,具体流向分布比例依次变化为:56.2%,37.9%,2%,1.9%,2%。初次就业专业“不对口”率超过了三分之一,“无工作继续找工作”从初次就业的10.1%下降为半年后的2%,其中的大部分流向了“有工作与专业无关”,使得不对口率从32.7%上升为半年后的近38%。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比较稳定,半年后的就业指标能够真正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调查表明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江苏省毕业生求职中普遍存在,与全国情况基本相仿。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商务英语、日语、旅游管理、国际贸易、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就业面过窄或招生人数过多的专业对口率最低,不足50%,其中日语专业2010年降至5.49%;动漫、影视动画制作、市场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等国内近些年增势较快的行业就业对口率最高,约95%。对口率最高是动漫专业,几近供不应求;最低是日语专业,几乎无人问津。从区域分布来看,越发达的大城市,专业对口率越低,反倒是一些中小城市,情况偏向缓和,呈反比态势分布。二、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主要就业流向调查中高达38%的人工作与专业毫无关系,这其中一些人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另择其他专业就业,但更多的大学生是被逼无奈从事陌生行业,他们大多从事一些经济管理类、业务销售类的工作,这类工作社会需求量广,门槛低,不需要太多专业性技术知识,重视的往往是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人脉关系等。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压力大,于是这类上岗快、成效显著的行业成为了这些专业不对口大学生急于证明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各种中小型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这无疑为大量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大量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进入私企打拼,谋求发展。企业的发展潜力决定了大学生的前途,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三、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对我国教育前景、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从主观、客观和整体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1. 对大学生本人的影响从毕业大学生角度来看,由于他们刚刚毕业,还未深入接触社会,对就业压力认识不深,社会心理还不成熟,通常心高气傲,往往视初次就业选择的企业为垫脚石,踏入企业即想着如何离开,所以不对口专业就业的工作寿命都相当短,通常不会超过五年,跳槽率也一直居高不下,不稳定性非常严重。2.对企业的影响被上述大学生选中的企业,可称之为“跳板企业”,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选择大量的专业不对口毕业生对企业发展有利有弊。利是短时间内可召集大量高素质人才;弊是其不稳定性严重消耗企业培训成本,极端制约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于是“跳板企业”多采取低薪策略,招聘的员工工资通常仅相当于该城市的最低基本工资,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高的价值。这无疑制约了员工在企业内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束缚住了员工开拓进取的手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工资低-员工不满-跳槽-企业不信任-降低工资。3.对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对社会的整体影响力亦不容忽视,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然而在应届毕业生连年增长的环境下,面临重大的就业压力,冷门行业门可罗雀、热门行业又人满为患,在这样的循环怪圈之下,这种人才的流失浪费是十分可惜的。四、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产生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从学科专业来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不对口现象的产生。1.学校的教育体制及课程体系的原因我国学校教育体制结构存在不合理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严重,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曾使这一问题在1999年2004年暂时得到了缓解,但这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几年后随着扩招批次学生的毕业,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积累下的矛盾更加严重地暴露出来,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大幅增加与社会实际有效需求的增长远远滞后的矛盾成为当今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于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青年人就业问题正逐步转化为高学历人才就业的激烈竞争。学校教育结构和课程体系也存在不合理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存在着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扩招、合并、升格,片面追求成为高水平、大规模、全方位的大学。专业林立、课程体系不完善等现象在当今大学内极其普遍,一些学校甚至没有考虑增设专业未来就业情况,只是为了扩大学校规模,这在客观上,不仅影响了教育整体效益的发挥,也导致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不对口的现象。2企业奢侈用人、短期效应的原因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造成人力资源过剩,造成了用人企业选人的完全主动性和强势地位,人才唾手可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利益至上的用人原则下,奢侈用人现象极其普遍,往往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简单接触英语的行业就要求英语四级等等。这样的情况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度浪费,更使一些学历不高但是有真才实学或工作经验的人才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这种极不公平的“买方市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的规模和严重性。另外,一部分企业用人只注重短期效应,务求迅速达成用人目的,拒绝花太多时间培训人才,要求应聘者几年工作经验以上,报到即上岗等等,这对于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等同于直接将他们拒之门外,大学生就业步步维艰。3. 社会没有建立有效机制的原因形成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规范学校教育模式、指导大学生就业方向。 当今,大多数高等教育的招生体制毫无章法,没有对社会人才需求方向进行有效的调查,国家有关部门对此缺乏统筹规划与指导,任由其盲目发展,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予以管理。招生机制和就业机制严重脱节现象也很严重,社会有关部门没有进行合理的调控,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难题,社会并未给予应有的帮助,任由其“自生自灭”,这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做法。对于企业只注重自身利益的做法,没有做到良好的规范和建议,亦没有建立相关的部门或机构为就业大学生维权护航。五、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解决的途径1学校的教育体制及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要调整高等院校教育体制,国家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有计划地控制高等学校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要制定鼓励政策,利用普通高等学校的资源,发展更加开放多样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性强的知识。其次,加强高校招生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统筹。高等教育的结构要适应未来几年宏观经济的发展,不能哪个专业热门就扩招哪个专业,这不仅会对学生报考造成误导,而且会加剧该专业未来几年内的就业压力。要对学生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开发学生的职业潜力,教育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择业观念。2企业应从自身改变用人策略用人企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多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规划好企业长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杜绝奢侈用人的现象,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让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将企业发展与个人才能有机结合。在人才的选用上,要开拓进取,敢于启用新人,为企业注入新鲜、有活力的血液,采用以老带新的策略,将培训和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培训两不耽误。这样不仅公司得到了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还会加强职工的工作兴趣和对企业的信心,杜绝频繁跳槽的现象发生。3社会要建立有效机制高等教育的招生体制结构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政府有理由对此负责。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招生专业结构的统筹规划指导,建立有效的机制予以管理,不能任由各省、校漫无目的的盲目发展。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人才市场需求能力因素,调整高校的招生计划,建立招生就业挂钩的调控机制。其次,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就业点燃指路明灯,以求缓解并改善如今日趋严峻的不对口现象。最后,建立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