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我国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_第1页
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我国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_第2页
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我国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_第3页
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我国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_第4页
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我国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我国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内容摘要: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土地要素与制度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使用我国1999-200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固定影响的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并得出结论。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要素面板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土地要素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其地位与税收、信贷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相并列,成为抑制经济“过热”的重要政策。理论界关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意见并不统一,且并未提出该措施的理论基础。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和完善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而我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则是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我国城市土地国有以及政府对农村土地的实际控制,为我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供可能性。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技术进步一样,制度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运用较少的投入生产较多的产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引入土地要素的扩展的索洛模型Y表示总产出,A表示知识投入,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I表示制度。制度与知识投入都是通过影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此,在知识投入和制度变迁二者共同作用下的劳动投入称为有效劳动投入,即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表现为哈罗德中性。R表示土地投入,用B表示土地利用技术进步,投入R单位的土地要素的产出相当于没有土地利用技术情况下投入BR单位的土地要素的产出。若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则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1)上式中,t为时间;,是常数,01,0传统的索洛模型生产函数存在平衡增长路径和均衡点,由于土地要素和制度变量的引入,必然会破坏其原有的平衡增长路径,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新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K/AL是否仍收敛于某一均衡值?新的平衡增长路径上各变量的增长率是多少?我们假设A、L、R、I的增长速度不变,因而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变量K与Y的增长速度均保持不变,资本K的增长率为:(2)1为折旧率,2为由于制度变迁而消耗的资本比例,从(2)式中可以看到,要保持K的增长率不变,Y/K必定是不变的,则要求Y与K的增长率相等。对(1)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并对时间取导数,可得:(3)由(3)式可知,当gK大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均衡值时,如果gK大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值,gY也大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均衡值,但是其增长幅度小于gK,则Y/K将下降。由(2)式可知,gK=s(Y/K)-,如果Y/K下降,gK也下降。则可以说明,当gK大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均衡值时,它正处于下降的过程。同理,当gK小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值时,它正处于上升的过程。因此,gK收敛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值,从而经济收敛于平衡增长路径。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每工人人均产出增长率为:(4)(4)式表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均产出或者增加正,或者减少。这是因为,知识投入和土地利用技术的提高会使人均产出增加,而日益减少的人均土地数量会使人均产出减少,如果知识投入和土地利用技术的提高所创造的动力大于土地要素所形成的阻力,那么土地要素的引入仍然会使人均产出增加。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一)变量与数据为保持数据连续性,将重庆与四川合并,样本时间选择1989-2010年,这样就形成全国N=30(横截面数)和T=22(时间序列数)的全样本面板数据。Gdp(经济增长):各省GDP产值增加数(亿元),折算为1978年不变价。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Inv(资本)数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中国资本存量的测算,分别从全国、省际和产业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贺菊煌(1992)、王小鲁和樊纲(2000)、宋海岩等(2003)以及张军等(2003),之后的研究学者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测度后面若干年的资本存量,本文所需资本存量数据的获得受益于张军、吴桂英等(2004)的中国省际物资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这篇文献公布了较为详尽的省际数据,恰为本文实证所需,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博士使用张军的方法将中国资本存量数据更新至2005年,其余年份则按照Kt=(1-)Kt-1+It进行推算。Lab(劳动):各省年底就业人口数(万人)。1989-2010年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Land(土地资源总量):各省土地资源总量(万公顷)。本文研究的时间段涉及了两种土地分类系统,为了使指标含意统一,具有可比性,将除了未利用土地以外的土地类型加总作为土地资源总量。1989-1999年土地资源数据的收集得到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专项-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的帮助。1999-2004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5-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Ins(制度):在制度变量选择上,国内外的研究都研究了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此可见反映经济市场化的市场化指数在实证分析中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采用这一指数来代表制度变量。本文市场化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一书,包括各地区市场化总得分,分项得分。(二)面板数据模型及其选择面板数据模型形式设定是否正确,关系到模型估计结果的好坏,如果模型形式设定有误,估计结果将与经济现实偏离甚远。面板数据模型形式主要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三种。如果从时间上看,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截面上看,不同截面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那么就可以直接把面板数据混合在一起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参数,则称为混合回归模型。相反,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截面上,不同个体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则成为变系数模型。如果对于不同的截面或不同的时间序列,模型的截距不同,则称其为变截距模型。本文采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F检验)确定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检验方法为:分别使用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后所得的残差平方和为S1、S2、S3来构造F统计量,使用F统计量在三种模型形式中进行选择。面板数据影响形式的确定。确定了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之后,接下来需要确定面板数据的影响形式。根据非观测效应(指截距)i,与解释变量是否相关,又可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建模的时候是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主要取决于对截距的不同设定。例如把i作为待估参数采用LSDV方法进行估计,这时无论i是随机变量还是固定常数都能得到参数的一致无偏估计量。而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若i为随机变量且与回归变量不相关,则可以得到参数的最佳线性一致无偏估计量;但是当与回归变量相关时,得到的参数估计量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非一致的,因此正确判断模型中参数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大多数都是凭着经验或者依照经济理论和现实情况,当不能把观测个体当作从总体中随机抽样的结果时,通常把截距项看作待估常数,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但这种经验的方法有时可能会导致估计结果不够精确,本文使用的是一种基于参数估计值的检验,称为豪斯曼(Hausman)检验。该检验构造的统计量为:其中,LSDV、FGLS是分别利用固定效应的LSDV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得到的回归系数估计值;-1为LSDV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经过估计后得到的协方差矩阵。该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k的2分布,这里k为回归量的个数。在给定的显著水平下,若统计量H的值大于临界值,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三)估计和检验结果考虑到不同经济水平的省份要素产出弹性可能不同,我们将各省市按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归类,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分别对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建立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建立变截距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和检验结果见表1。计量模型形式如下:从全国来看,资本、劳动、土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847251、0.624396和0.064598。根据表1中的估计结果以及各要素和产值的增长率,接下来计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表2)。从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资本的贡献,其中西部地区的资本贡献率最大(78.72%),其次是东部地区(74.82%),最后是中部地区(74.82%);劳动要素的贡献对东部地区省份较为显著(6.82%),其次是中部地区(5.4%),最后是东部地区(1.62%);整体上看土地要素的贡献率较小,但是土地要素贡献是显著的,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土地的贡献率为0.082%,中部、西部地区土地要素的贡献率分别为0.662%、0.0019%。结论与政策建议在分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我们使用了引入土地要素和制度变量的扩展的索洛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引入土地要素和制度变量后扩展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实证分析则表明,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0.065%)。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学者的测量结果相比偏小,认为本文的测度结果更为贴近中国的经济现实,以往的研究均使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要素投入的替代变量。而实际的情况是,按照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土地资源不仅包括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所占比重不容忽视,二者对经济增长均有贡献,若仅考虑城市建设用地,必然会造成测量偏差。本文分别测量了我国东、中、西三地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不同地区土地要素以及劳动和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相同,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考虑这种区域的差异性,对症下药,避免“一刀切”。参考文献:1.美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毛振强.再论土地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的贡献J.中国土地科学,2009(1)3.李明月.胡竹枝.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软科学,2005(6)4.毛振强,左玉强.土地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