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_第1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_第2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_第3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章节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诗词,读出节奏,读出情感。2、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诗词中营造出的意境,并从中总结归纳出词人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总结归纳出词人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ppt课型新授课 导学案教 学 过 程评价任务: 1、通过课前预习,回顾有关月亮的诗句,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习诗歌的归类记忆,也从而营造气氛,进入主题。 2、通过听读、自读,自我感悟并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弄懂词义。 3、结合写作背景,说出词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教学过程:环节一:忆月 自学指导一:课前预习 1、你能说出哪些有关月的诗句?(至少2句) 例:(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对故乡的思念)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内心苦闷)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隐田园的怡然心情)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孤独的心境) 2、你对苏轼了解多少,能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苏轼吗? 苏轼 (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他是北宋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词雄浑豪迈,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著有东坡全集。 水调歌头这首词写于丙辰中秋,此时,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这些字音你能读准吗?请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 琼楼 不胜寒 低绮户 共婵娟环节二:赏月自学指导二:理清词义,提出疑问 结合课下注释,理清这首词的内容,并提出你在学习时产生的疑问。(至少一个) 例:1、“把酒问青天”,苏轼对着青天问什么? 2、“我欲乘风归去”,为什么是“归去”? 3、苏轼为什么会“恐”琼楼玉宇? 4、“高处不胜寒”为什么苏轼会感到“寒意”? 5、“不应有恨”,到底有没有恨?该不该恨? 6、苏轼到底心中有没有恨意呢?你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到? 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小组合作探究组内提出的问题,来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内容。 学习时间:5分钟(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 注:水调歌头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环节三:品月自学指导三:说出意境,总结情感 1、词的上片重在写月景,那么试着描述一下诗人所展现出的意境吗? 明确:月色明亮 夜色凄凉 2、在词的下片,词人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能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谈吗? 明确:思念亲人 身处逆境苦闷 豁达乐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能力拓展: 宋词真的能唱出来吗? 苏轼的水调歌头,歌曲名水调歌头 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名月满西楼 李煜的虞美人,歌曲名问君能有几多愁 陆游的钗头凤,歌曲名钗头凤 岳飞的满江红,歌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