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导游词.doc_第1页
佗城导游词.doc_第2页
佗城导游词.doc_第3页
佗城导游词.doc_第4页
佗城导游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佗城导游词(简约版)【佗城景区】Tuocheng Town佗城景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千年古县”龙川县佗城镇。佗城,原称龙川城,是“世界客家古邑、岭南文化名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龙川建制于秦朝,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至今已有2225年历史,是“百粤首邑”,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誉。1991年佗城被批准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它更是与“南越国遗迹”捆绑在一起,共同进入了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审项目。佗城虽历千年沧桑,至今仍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学宫、考棚等100多处文物古迹。考棚是广东省唯一遗存的古代科举考试设施,学宫与考棚并存至今的景象在全国范围内相当罕见,只有广东佗城和河北定州两处。而仅4万多人的佗城镇,就有179个姓,其中2000多人的佗城村就有140个姓,历史记载的古祠堂有89间,现仍存48间,被誉为“中华古祠堂博物馆”,这有力地证明了古龙川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结合地。荟萃于佗城的龙川客家山歌、杂技、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堪称岭南历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佗城的古门、古街、古道、古树、古民居、古祠堂、古码头犹如一部打开的史书,向您诉说着龙川的千年古风和历史故事。和佗城的历史对话,将带给您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牌坊】Gateway各位嘉宾,欢迎光临佗城景区!这是佗城景区的第一个景观。牌坊又称牌楼,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是一种有柱子的门形构筑物,设于要道口,作为街巷区域分界的标志。牌坊是许多古城的独特景观,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佗城牌坊的形制模仿汉朝的设计,总重量27吨,用整石构件组合而成,在布局上采用的是四柱三开间“冲天式”结构,高低错落有致。“佗城”两字为篆书。牌坊浮雕极有特色,细部装饰用了汉代龙图腾,柱基图案为“囚牛龙之大儿子”,意示着赵佗的“兴王之地”佗城,将重展当年的繁荣和风采,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北门】North Gate各位嘉宾,欢迎来到古龙川城北城门景点。眼前这座古色古香的城楼,是在宋代龙川城的北城门遗址上修建的,为秦汉风格。目前重建的北城门城楼,全长约35米,主体城门建筑部分长13.6米、宽7米、高5米,其余城墙高4米。城楼中间以拱形门洞供人与车马通行,宽3.2米、净高3米。门前设木吊桥横跨护城河。城门上方大理石板上刻写的“佗城”二字,是隶书字体。城门顶部平台,整个城楼以灰白色为基调,材料全部采用明、清时期城墙的砖石,所以完全保存了原来古朴的风貌。青砖广场的地面上有一幅古龙川城地图,大家可以仔细找找北城门的位置。在广场一侧有一砖砌的阶梯通向四方形的亲水平台,在它前面总长约200米、宽约30米的几个池塘,就是曾经环绕北门、流淌千年的护城河。【学宫】各位嘉宾,欢迎来到龙川学宫,学宫又称孔庙,是历代封建王朝用以修研经书、传播儒家思想的圣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学宫,是清康熙七年由知县彭俊龄倡议在城东学宫的旧址上重建的。学宫坐北朝南,建成时占地面积为7287平方米,当时前面有照壁、长廊、丹墀路、泮池、大门、棂星门,两侧为廊道,再进去有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五王殿等,可惜的是现在只剩下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大成殿,在进入大成殿门口的阶梯那里有一方石刻,上面有双凤朝阳、鲤鱼跃龙门等传统吉祥图案,大家请看,石刻的上部刻的是两只凤凰,下部刻的是鲤鱼跃龙门,这两只凤凰一方面象征着曾经权倾天下的武则天和慈禧太后,另一面又蕴含着莘莘学子能够鲤鱼跃龙门就会飞黄腾达的寓意,形象地体现了龙川客家人兴学育才的美好愿望。大家请看,门棂上悬挂的金匾就是清嘉庆元年颁给至圣先大师的金匾。大成殿的墙体和屋顶的建筑工艺采用的是重檐歇山顶式,整个大殿面阔八柱七开间24米,进深五开间15米,高18米,正面有卷棚式的通廊,通廊石柱的造型、梁架结构以及装饰物雕刻等,都体现出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大成殿的门槛比较高,衬托了孔子地位的高贵,右进左出是出入大成殿的规矩。好了,大家现在请跟随我进入大殿,大殿正中的是孔子像,不知您留意到没有,孔子的头上竟然有一顶王冠,孔子属于知识分子阶层,怎么可以戴王冠呢?原来这与历代孔子地位不断的被提升有关。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河,汉成帝封之为“殷绍嘉公”。司马迁撰史记,把孔子写进了世家,与王侯并列,并赞之为至圣。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北魏孝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公”,隋文帝杨坚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代曾四次追封孔子:唐太宗尊为“宣父”,唐高宗尊为“太师”武则天称其为“隆道公”唐开元二十七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并下诏要求郡县以上都要建文庙,创立儒教,春秋公祭,孔子从此以王者身份登上神坛。唐以后朝代,孔子头衔便越来越大。 大成殿两侧分别是四配和十二则。四配,即颜子、子思、孟子、曾子,颜子和子思的塑像位于孔子塑像的右侧,曾子和孟子的塑像位于孔子塑像的左侧,他们最受儒家门徒推崇的孔子四大传人。十二则,指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朱熹、颛孙师、言偃、冉求、宰予、冉耕,其中除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在大成殿内,还悬挂有十块匾额,悬挂于孔子塑像上方的匾额分别是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光绪皇帝题写的“斯文在兹”,悬挂在孔子塑像右侧的匾额分别是雍正皇帝题写的“生民未有”,嘉庆皇帝题写的“圣集大成”,这边的呢,分别是乾隆皇帝题写的“与天地参”,道光皇帝题写的“圣协时中”,这边位于孔子塑像左边悬挂的呢则是咸丰皇帝题写的“德齐帱载”,同治皇帝题写的“圣神天纵”,宣统皇帝题写的“中和位育”,民国六年大总统题写的“道洽大同”。除了这十块匾额呢,殿内还有两幅对联,这幅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是康熙皇帝题写的,康熙题写这幅对联比较特别,手写的“鬼”字上少一撇,“神”字右半边少一点,是说孔子信天命而不信鬼神;繁体字“师”上面少一撇,是说孔子自学成才无师自通。靠近门口的这幅对联“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是乾隆皇帝题写的。现在请大家前往大成殿后面的明伦堂。大家请看屋檐下的是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拱重檐出跳,梁上刻有凤、鸟、鱼、龙、莲花等各式漆金雕刻,显的古朴而大气。眼前的这个大钟,每天早上都要敲9下,意味着让孔子的儒家思想长长久久的流传下去。明伦堂是古代学宫的讲堂,现在的是政府拨款在原址上重建的,明伦堂建筑形式属单檐歇山顶,面阔5开间26米,进深12米,房高6米,中间用直径为30厘米的木柱承重。大家请看这个是文曲星塑像,他呢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明伦堂的名称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孟子说过:“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名余下。”意思是无论是乡学海师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伦理道德标准,处于社会阶层上面的诸侯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后面墙壁上挂的是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在请跟随我来明伦堂后面的尊经阁,尊经阁的门口有3株树龄152年的桂花树,是桂花树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叫银桂。尊经阁是学宫藏书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门口的这幅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是雍正皇帝题写的,古时候尊经阁里面主要藏十三经和二十一史,但在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后这些书籍则都已经不存在了。大家请跟随我从这边走,位于我们右手边的这个六角亭,是当时学子们休息、读书的地方。面前的这些石墩、石鼓、石柱,都是原来学宫留存的建筑构件,其中这个莲花墩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呢,佗城街有个40多岁的徐姓居民,他还小的时候,父亲和爷爷发现孔庙右侧的荒址上有一个莲花墩,觉得放在这里太浪费了,于是抬回家。有一次,其父用此墩垫着劈柴,结果柴未劈开,小孩却从楼梯上滚下来。事后不久,其父亲又用此墩来劈柴,柴又没劈开,小孩却肚子痛得哭爹叫娘。2006年8月28日,孔庙修缮峻工,并将孔子塑像请进了孔庙,时隔不久,电闪雷鸣,徐姓居民顿觉头晕目眩,不省人事。第二天一早,说当晚孔子托梦,要他将莲花墩还回孔庙。于是请来几个村民,将莲花墩抬回了孔庙,并对着孔子像叩拜:“孔圣人,莫怪、莫怪,保佑、保佑。”后来再没怪事发生。这边的这两株是有着130年树龄的罗汉松。好了,各位嘉宾现在请前往下一个景点。【佗城影剧院】祈福树各位嘉宾,在参观学宫之前,大家一定看到了广场左边这棵古树,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郁郁葱葱、生生不息。在建学宫时同植此树,即植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树龄,这棵古树真名木棉树,现在大家都称为祈福树,因大众在此祈福时相当有灵气并准确而得名。在2006年修缮学宫之前,木棉树差不多枯死,但动工时又恢复了生机,非常神奇。树身凹凸不平,形态各异:有像侧卧静思的长寿老人、有似眉开眼笑的慈祥老太、有似嬉闹天真的活泼小童据说,“一摸祈福树,身体健康,事事如意;二摸祈福树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三摸祈福树财丁两旺,繁荣昌盛”。影剧院各位嘉宾,各位刚刚体验了学宫的宏伟庄严和孔子在传统文化中地位的崇高,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座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就是佗城影剧院。正面门楼上墨书“佗城影剧院”是萧殷题写的。萧殷(19151983)生于佗城,原名郑文生,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艺报主编、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影剧院建于1962年,坐东朝西,整体呈长方形,宽19米、长34.5米,占地面积655.5平方米,外墙由青砖砌成,建筑类型属于金字架砖木结构。影剧院外墙的砖是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每家每户从家里捐献出来的,然后大家一齐动手砌上去,所以墙面看上去不太整齐。从里面看,影剧院的建筑结构分为两部分,有放映室的那一部分是三层楼棚,观众席这一部分是两层楼棚。【百岁街】各位嘉宾,百岁街是古城目前最繁华的街区,又名百岁坊、百姓街,原名儒学前街。从街道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有“两多”:一多百岁老人多。据2009年最新统计,佗城村90岁以上老人有65位,其中有5位100岁以上老人。这里的老人之所以长寿,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本地特殊的自然环境。龙川古县城山环水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无环境污染,是天然的养生佳地;二有独特的长寿食材。据调查,佗城寿星们的食物主要是大米、小米、红薯、黄豆等,常吃的蔬菜有南瓜苗、红薯叶、青菜、苦麦菜、野藤菜、野蘑菇、香菇、木耳、竹笋等,多吃素食,少食荤腥,肉类喜吃本地产的土鸡土鸭等;三是老人们一生辛勤劳作,筋骨活络,血脉通畅,身体健康;四是生活起居有规律、性格乐观开朗。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长寿基因的形成、巩固和遗传。二多姓氏多。在这条不足500米的街道上有13个姓氏,鼎盛时期集中了10余间宗族祠堂,保留下来的有刘氏、黄氏、曾氏、张氏等宗祠。请各位嘉宾自由参观。刘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300多年,是古龙川辖区内的刘氏族人到衙门办事和联络族人以及纪念先人举行祭祀的场所,同时也是本姓子弟到县城读书和参加科考落脚的地方。刘氏宗祠原址在佗城新渡村,是一座全城宗祠最大的宏伟建筑,建筑面积有1125平方米,现址宗祠复原修建总面积737.3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上、中、下三幢共三厅二井上下正间,从大门到上厅成梯度抬升,体现了汉族传统的辈份观念和对先祖的尊敬。祠内共有24个石柱,意指二十四史记载的中国古代数十个王朝的变迁中、西汉、东汉刘氏前后的二十四代皇帝。上厅神龛内供奉着各地刘氏开基始祖的牌位60多个。宗祠整体建筑全部采用古代建筑枝术,青砖砌墙体,缸瓦铺屋盖,柱、梁用材或石或木,且用雕刻、彩绘、鎏金等分别予以装饰。屋顶的装饰全为陶瓷的龙凤花鸟。宗祠正门左右两边镶嵌着“雄师百万”和“气象万千”的大型石雕,还有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以及“三帝遗训”等石刻。右侧的宗族历史长廊,内容丰富,有刘氏的起源,刘氏的名人介绍,刘氏先祖遗训遗作等,周围墙体全为“千字刘”石刻。整座宗祠富丽堂皇,足以彰显刘氏风范。黄氏大宗祠,建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0年)。它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22平方米,为三进两横的四合院式布局,既有岭南客家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又有西式建筑痕迹,雕饰工艺较精美,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黄氏宗族人才辈出,旧时有多人入朝为官,风水极好。例如曾任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参谋长、高雄市市长的黄强将军,历史学家、曾经国民政府广东教育厅厅长的黄麟书先生,就是黄氏族人的杰出代表。2008年黄氏大宗祠进行了重修,基本保持了原貌。(张氏宗祠暂缺)(曾氏宗祠暂缺)【明代城墙】龙川建制于秦朝,从秦代到民国,龙川基本上都是郡、州、县的治所,城墙自古以来都是龙川城的一大基本设施。赵佗任龙川县令时筑的县城,是个不规则的方形土城,周长仅约800米,东西南北各开有城门。到了唐代,周长有1200米,宋代,周长扩大到2400米。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古城墙是明代城墙,它长56米,宽0.7米,高3.3米。1939年春,由于日本飞机经常轰炸,为了方便疏散群众,国民政府下令拆毁了全部城墙,改成了环城路。仅保留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段。【龙川商会】龙川县商会会馆占地面积115平方米,始建于清代,民国期间重修过。为什么龙川要建立商会吧?原来,与龙川县商会会馆一水之隔的就是古代通航码头东坝岛。东坝岛就在前面那一片低洼的开阔地,实际是个江心洲。据说,赵佗古城是建在三条似龙山脉的龙头所在地,东坝则似龙珠。由于四面环江,水路交通便利,在唐宋时期东坝已辟为商埠。到明代中叶,东坝已经有200多家商店和豪门大户,并且建有大码头,商业经济非常繁荣,成为东江上游的经济贸易中心。龙川商会就是为了“联络各方信息共谋求存之道”而建造的。直到民国时期,会馆旧址这里都是本地水陆交通的接合点。后来因为东坝岛频遭水患,商埠逐渐衰落,商人陆续迁往10公里外的老隆镇,今天的商会虽然己人去楼空,但它承载了龙川一段辉煌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前往古民居与宗祠最有特色的一条街道参观。【横街】各位嘉宾,现在大家参观的横街是赵佗古城古民居和宗祠最为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对研究清代、民国客家民居建筑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横街原名近思街,“近思”是儒家的一种思想,意思是不要好高骛远,要多问问题,多想当前的、与自己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即“切问而近思”。这个街名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尊儒重教、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宗祠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是供奉祖先神主牌、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建祠祭祖始于殷商时期,盛行于周代,当时称为宗庙,那时,只有帝王和有官爵的人才有资格建立,黎民百姓不准设庙。由于宗族是传播同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且有调解内部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从此宗祠遍立。佗城的宗祠大都建于清朝,这不是偶然的。从客观原因看,一是清代康熙帝文攻武略、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宜兴土木;二是客家人耕读传家,尊儒重教,经过历代艰苦创业,亦农亦工亦商逐步积累财富,特别是在康乾盛世时期,客家人的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有了建祠立宗的实力,同时有不少客家子弟通过科考踏入仕途,建立祠堂可以光宗耀祖;三是客家人经过累代繁衍,人口不断增加,出现了需要向外移民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压力和机遇,为了便于后代归宗祭祖,建立祠堂自然成为宗族的大事。从主观上看,客家是以移民为主构成的群体,敬祖睦宗是他们世代难以割舍的情结;迁徙途中刻骨铭心的千辛万苦,使他们尤为重视族内的团结,建立祠堂是他们对家族团结的一种寄托。各位嘉宾将要参观的有骆氏宗祠、朱氏宗祠、罗氏秀三祖祠、黄屋、骆屋等古建筑。请各位嘉宾自由参观。朱氏宗祠各位嘉宾,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朱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其建筑布局采用的是客家民居传统的“三进二横”格式,有上、中、下三厅,厅与厅之间有两个天井相连,上厅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中厅为家族议事、重大活动及执行家法家规的场所,下厅为以前家族婚庆及贵宾到来时放置花轿之用;天井主要用来采光、排水,排水道的设计不是笔直而是弯曲的,寓意是勤俭持家,细水长流;两边的六个房间即二横,用于居住。在建筑原料上,整个朱氏宗祠采用的是砖石土木。大门前檐用的是红粉石柱,门框、门礅、中正厅柱承梁亦采用红粉石。墙体则用灰沙夯墙,内墙用青砖墙基土砖墙体。在建筑艺术上,朱氏宗祠随处可见砖雕、石雕及木雕,图案花纹多种多样、形式不一,有缠枝花草、人物山水。请各位嘉宾自由参观。骆氏宗祠各位嘉宾,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骆氏宗祠。骆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坐东向西,四进的总体结构布局和夯筑实墙的设计体现了客家先民的建筑特色。其实,此时居住粤东北的客家人已经是当地的主体人口,不会有人骚扰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建筑还是采用了牢固程度不亚于现在钢筋水泥结构的夯筑实墙。在建筑材料上采用了砖石、土木。骆氏宗祠面宽17.5米,进深44.8米,灰沙地面,建筑占地面积784平方米。土木结构,灰沙夯墙基青砖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总计有四厅、三天井、十二房间。请各位嘉宾自由参观。罗氏秀三祖祠各位嘉宾,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罗氏秀三祖祠。这大门上的“豫章世泽、吉水家声”的对联和“豫章堂”的横额,蕴含了罗氏宗族的一段历史。两千两百年前,汉朝大行郡县制度,当时的南昌城,是在大将罗珠的手里兴建完成的,竣工之日,罗珠曾经在城内亲植豫、章之树,并且举家搬到南昌定居落籍。因此,朝廷决定在此设郡并命名为“豫章郡”。而豫章一地,又很早就是罗氏的主要繁衍中心。罗姓顺理成章地以“豫章”为郡望。这座建筑始于清代,看起来比较新,是因为2004年12月曾经维修。原先坐南向北,由于横屋被拆建,现为三进正屋。面宽11米,进深35米,建筑占地面积385平方米。土木结构,灰沙夯墙基、土砖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灰沙地面。总共有六厅、二天井、八个房间、一门楼、一照墙。请各位嘉宾自由参观。黄屋各位嘉宾,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座民居是黄氏宅邸,始建于清代。类似黄屋这样的客家老宅,在本地属大户人家。大家可以看到这座房子的外表是西洋建筑样式,那是因为房子经过黄氏族人多次翻修,其中大门第四次重修是在抗日战争初期,那时候有点崇洋,所以修成这种样式。黄屋坐西向东,面宽28米,进深72米,建筑占地面积2016平方米。土木结构,灰沙夯墙基、土砖青砖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厅和房间均是青砖地面,过道和天井又是灰沙地面。大门是由红砂岩门框、门墩以及木门页组成,正屋仍然是三进二横,上五下五布局,总共有十厅、十一个天井、五十个房间、两面照墙,分别为前门墙和后门墙。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建筑早年已被拆毁,现在仅存正屋和部分横屋建筑。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黄屋的厅,分为上正厅、中正厅和下正厅,我们先来看看下正厅,下正厅有二圆木柱和屏风;中正厅前檐有二圆木柱承一梁,值得一提是中正厅的厅内是抬梁式构架;上正厅前檐依然是有二圆木柱和侧屏,屏额木刻“光前裕后”,后小门石刻“长庚西照”四字。大家请往右侧走可以看到右横屋后栋有一座角楼,四层结构;往左侧走是左横屋,中西合壁式建筑,三层结构,比较现代。黄屋的建筑规模较大,因为多次拆建、增建和有多户人家居住使得黄屋的布局比较复杂。本地盛传这座宅邸有灵气,在这里住的居民能生双胞胎,从而使它成为许多年轻父母向往的地方。请各位嘉宾自由参观。骆屋各位嘉宾,在横街并排坐落着三处骆氏宅第,现在我们参观的是11号骆屋。11号骆屋据说始建于民国,此处曾经有九厅十八井,5000多平方米的屋基。大厅有两块乾隆、嘉庆年间皇帝赐给的封诰木匾,因历史久远,木匾已被蛀蚀不堪,但足以成为骆氏族人曾经荣耀的见证。历经沧桑的骆氏老屋,墙坚壁厚,格局保存完整。11号骆屋坐东向西,三进二横,横屋前后各有2个角楼。这是客家方形屋,正屋上五下五布局。面宽32.3米,进深23.5米,建筑占地面积759.0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830平方米。土木结构,外墙灰沙夯墙,内墙灰沙夯墙基土砖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灰沙和青砖地面。计有九厅、六天井、二十四房间。在骆姓老屋处还能看到众多的建筑工艺品。在横街11号骆屋中正厅前檐有二方麻石和侧屏,下屏麻石质,雕刻有花草图案。在横街13号骆屋处,中、上厅和封檐板、二梁等处都有金漆雕刻龙凤花草,工艺水平较高。中宪第的花厅木门有6扇,上半段缕空雕花,就算关上门屋内都有很充足的光线,中下段用浅浮雕,有花草鹿鸟等,所有这些残垣断壁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它们辉煌的过去。请各位嘉宾自由参观。【西门古码头】各位嘉宾,现在我们来到了西门古码头。西门古码头始建于宋代,是除东坝外最重要的码头。(原)码头石阶是用红砂岩石条顺着河堤坡度铺砌的,共27级(居佗城各码头之最),长29米,宽3.2米,石阶的两侧用相同石条砌边,每根石条长约0.9米,宽约0.3米厚约0.12米。码头左边的这个面积约80平方米的梯形平台,方便客商装卸货物。原先对岸各有一样的平台,平台边墙用灰沙夯成的。据龙川县志记载,宋至清代中期,西门码头非常热闹繁忙。后来由于陆路交通的发展,东江航运逐渐衰落,古城也失去了曾有的辉煌,西门码头也已荒废,码头前曾经宽阔幽深的河道淤塞成沟渠,不能再行船。码头再也见不到货物集散及商人们讨价还价的繁忙场面,附近的货栈、客栈、饭庄、酒肆也因生意萧条而关门大吉,曾经繁华热闹的西门街自然就沉寂下来。我们现在走过的石桥建于清代。桥长14米,高4.2米,宽2.1米。桥面上平排铺着5根麻石条,每根石条长9米、宽20.4米、厚约0.4米。桥墩也是用麻石条砌成的。这座桥至今还保存完好呢。【苏堤】顺着桥,往西蜿蜒至远方的这条路,佗城乡亲们都叫她“大路田”,其实它的原名叫苏堤!或许有人会质疑,苏堤不是杭州西湖的吗?你这个苏堤是不是山寨产品啊?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稻田、菜畦,没有湖啊,哪来的堤岸?没有错,眼前这一片土肥水美的田地,古时候确实是一个湖,人们叫它嶅湖,湖面纵横有两公里多,水深可行舟。大家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苏堤,确实与苏轼兄弟有很大关系呢。宋哲宗元祐元年(1089年),大文学家苏辙被贬为化州别驾,在龙川住了17个月,居所在白云桥西。当时嶅湖屡遭东江洪水袭击,千亩良田受灾。苏辙见村民田园年不保收,生活艰苦,便倡仪村民在湖的东边再筑一堤防洪,从此年年旱涝保收。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堤称为“苏堤”。当时苏堤长1000多米,高2.5米,堤顶宽2.5米,底宽6米,横断面呈梯形。外墙为石砌,中间用沙土夯实,堤上的路面部分铺鹅卵石、部分铺青砖。作为嶅湖的堤坝,苏堤又是古时龙川驿道上重要的一段,往南可至河源、惠州、广州,往东往北可达梅州、潮州、福建、江西。苏堤曲折迂回,垂柳含翠,堤上拱桥如新月。嶅湖秋月是古龙川八景之一。大文豪苏东坡(苏轼)被调惠州任职后曾来龙川与弟弟苏辙相会,赋诗赞美嶅湖景色“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来月漾金,夜静问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轮沉”。可惜的是,元代、清代嶅湖两次遭到大洪水冲击,湖堤崩毁,此后屡筑屡毁,湖水逐渐干涸淤塞,而成为稻田。昔日景观已不复存,但湖内秋月潭、苏堤故迹仍在。【正相塔】相信嘉宾们都看到了,更远处的小山上有一座塔。那是平面六角形、高32.5米的七层楼阁式砖塔,坐北朝南,始建于唐开元三年(715年)。南宋后期,曾有两个文韬武略的“状元宰相”一个是文天祥,一个是吴潜,都来过循州。其中,吴潜在他近70高龄之时仍向龙川学人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南宋理学,竭力为百姓造福。龙川百姓为纪念他,将塔取名为“正相塔”。 1962年7月,正相塔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会在此建塔呢?从风水学上来讲,佗城,能成为赵佗的兴王之地,本身是有着一种“场”的,而且,这里是三龙贯穴的“三龙口”,因为嶅山山脉似龙,西山山脉似龙,龙台山脉似龙,龙自北向南蜿蜒而来伸向佗城。嶅山龙头和西山龙头都伸延到东江河边,古人为防止此两龙离川出海,在唐开元三年和明天启二年分别在此两龙的龙头上建了两座塔,目的是镇住两条龙,使其不能离开龙川,风水不能外流,从而造福龙川人民。后建的塔就叫新塔了。两塔东西相对,遥相呼应,蔚为壮观。【坑子里遗址】各位再看远处右边的小山岗,在那个东西走向约1500米的弧形山岗上,1956年开始发现大量器物,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战国都有,时间跨度很长,这个古文化遗址就是著名的坑子里遗址。石器和陶片散布于面积约75000平方米,厚约0.6米的文化层中。这里采集的石器种类繁多,有镞、凿、斧、戈、锛和环等磨制石器。陶器以泥质浅灰陶为主。1962年,坑子里遗址与正相塔一起,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位嘉宾,现在我们返回西门古码头,准备前往下一个景点。【考棚】刚刚我们游览了学宫,知道了在古代科举制度下,人们是怎样上学,但他们又是怎样考试的呢?在佗城这个古朴庄严的考棚,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佗城考棚是广东省现仅存的唯一科考场所,在全国可查考的 204 座学宫和14 处考棚中,学宫与考棚并存的目前只有广东龙川和河北定州。佗城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原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砖木梁架结构,总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我们现在所在位置就是考棚正门,大家朝上看大门牌匾“龙川考棚”,是在考棚刚落成时,当时龙川县知县莫东奎所题。两边对联,上联:学而优则仕哪问寒门士族,下联:出类拔萃者会聚白衣卿相。龙川考棚建成后,龙川每年的科考乡试均在此举行,场面热闹非凡。当时河源、和平、连平、紫金、兴宁、五华等县的学子都到此赴考。据统计,自唐宋以来,龙川有进士28人,举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正门前还有一块“鲤鱼跃龙门”石刻,据当代学者司雁人著作学宫时代:古代中国人怎样考大学书中记载,它是用红麻石刻成的,正面分三个部份,波浪翻涌中一条锦鲤抖身全力奋起在右边,一座牌楼式龙门在中间,左边则是一条金龙,石刻背面是一蹲踞的麒麟。 好,那我们现在就进去亲身感受下古代的学子们是如何考试?古代先生又是如何监考的?按古代考试进场程序我们必须是右进左出,中间的屏风要有重要贵客与高官才能开的。今天我就沾沾各位客亲的光了,请大家随我从正门进来。经过一个硬山顶大门之后,我们来到“二进正门”面前,二进大堂上挂“天开文运”牌匾,两侧有两幅对联,一幅是说明佗城人杰地灵上联:下笔千言听溪水声欢稻花香沁,下联:出门一笑望嶅湖月满渔火疾来;另一幅是勉励学子上联:考卷招贤须读经书怀远志,下联:棚中比试还凭才学跃龙门考棚总有四进,正门两进,考场为三进,考官寓所为四进,整齐排列,地势一进比一进高。主要由2栋考场、2栋考官寓所、1栋考卷档案房、1栋兵房兼仪仗房、大堂等六大栋建筑构成。各位客亲有没有发现你们脚下的青砖地有五个圆,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做五个圆吗?他们的大小大家也可以目测一下,这里面可以是大有讲究哦。有客亲知道其中的缘由了吗?那就让我告诉大家吧,这五个圆的寓意是“五子登科”,为什么五个简单的圆就代表“五子登科”呢?这是因为在古代建筑风水中用圆的直径大小来表示某种禁忌与期望,当时的有一种建筑工具叫“鲁班尺”,“鲁班尺”的每一个刻度都表示了不同的禁忌与期望大家看这五个圆,中间的圆直径为2.61米,左右两侧四个圆直径都为2.11米,这就是“鲁班尺”中考试及第与“五子登科”的刻度了。我们现在进入考场。考场宽28米,长9.7米,以中间天井为中线分为两边,两侧也各有两个小的天井主要是岭南建筑中起通风、排水、采光之用,中间的两棵古玉兰树,每棵都有122年历史。玉兰树中间的天井中间的排水渠为什么是除了两边有中间还有三条呢?“三”在客家话中与“生”相近,表示生生不息之意。考场总共有五个区域,从右至左依次是科举考场、古代教育制度及龙川才俊、武举考场、考官办公场所“至公堂”、科举制度及考官评卷场。大家请随我从右边过来,这里重点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清代科举考试场景,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小间,这是按照当年考试的小间复原的。考棚当年用许多木板隔成一个个2米见方的小间,每个小间对着一扇窗户。巡考人则在考场中间走动监视,考生在科考时就进入这一小间房里3天不出来,吃饭睡觉都在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可想而知读书考试取得功名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展板6369科举程序与纪律)接下来我们看到的陈列展示的是古代教育制度,通过展板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的了解到古代整个教育制度的情况介绍。(展板3442古代教育厅)这里陈列的是龙川才俊。自唐宋以来,龙川有进士28人,举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那我们的龙川才俊展厅就是以一幅幅皇榜的样式详细地介绍了龙川重要的功名人士,这里面还有很多他们的趣闻典故哦。首先看到的是“会经堂”牌匾,一幅对联上联:昌明始及进士题金榜,下联:俊彦辈出龙川耀五洲。(展板4362)从龙川才俊展厅出来我们看到的是考官办公场所“至公堂”,在它的右侧门进去是武举厅,让我们看看武官是如何考试的?这里现在还保存了当时武考用的举重石头,一块320斤,上面写着“京式,头号石”,另一块两百来斤。(展板3133武举厅)从武举厅出来,就是刚才的考官工作室“至公堂”,也是整个考捧的“三进”,考官在这块区域进行监考工作安排,比如通知开考及结束时间、处理舞弊等等。厅正中间有龙川第一个进士,也是东江第一个进士韦昌明,刚才我们在龙川才俊展厅已经看到他的生平。(展板44韦昌明)这里还主要陈列了当时考官的工作情况,这里悬挂的三块牌匾和一幅对联就也是对考官工作职责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牌匾依次是“至公堂”“明经取士”“为国求贤”,还有一幅对联,上联:赫赫科条袖里常存惟白简,下联:明明案牍帘前何处有朱衣。从至公堂进去就是考卷档案房及考官寓所,就是相当于现在的试卷保密室,横梁悬挂有牌匾“衡文堂”、“旁求俊乂”。 请大家随我来,经过至公堂,我们来到刚进门左侧的考场,这里现在是考官评卷厅和科举制度展厅,那我们先看看当时考官们如何改试卷的吧。首先看到的还是牌匾与对联依次是“内龙门”、“聚奎抡才”,上联: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下联: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上联:科场舞弊 皆有常刑 告小人毋撄法网,下联:平生关节 不通一字 诫诸生勿听浮言。(展板2830)最后让我们在科举制度展厅系统地了解一下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前前后后。(展板127科举介绍厅)好了,谢谢个位嘉宾、客亲,由于参观时间安排较为紧凑,考棚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相信通过世客会,佗城考棚将揭开其神秘面纱,通过各位嘉宾、客亲的大力口碑相传,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特色展示于世。【越王井】各位嘉宾请看,这就是岭南地区最著名的古井越王井。越王井誉为“岭南第一古井”,挖掘于秦代,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河源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保留完整能够见证赵佗历史的文物,就只有它了!它承载着当年赵佗在龙川的丰功伟绩。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认为:“这恐怕是岭南打井的最早记录。”此井年代比赵佗后来去番禺时掘的那两处越王井(位于应元路和清泉街)还要早。因此这应当是当时岭南地区的第一口井。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井不完全是秦朝时候的原貌,它经过了几个朝代的修缮。2009年底有专家来专门考证过,井壁的砖有秦朝的,还有唐朝的、清朝的。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行的那次重修,本地第一个进士韦昌明作越王井记并刻之于石。井旁立有石碑三块,一块是越王井记,一块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县王永熙的重浚越王井记,碑文字迹清晰,工整美观;还有一块刻着“越王井”三个字。井水源自佗城城北的嶅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赋诗描绘龙川古八景,其中一景就是“嶅顶峰高积雪多”。因此井水极其清冽,味甘而香。清代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称,越王井“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并说“佗饮斯水,肌肤润泽,年百有余岁,视听不衰”。也就是说,这井水有美容、保健功效,可以益寿延年、长命百岁。2006年,香港一个著名的地理先生慕名前来,他用罗盘测试后,深有感慨地说:“越王井,真是名不虚传,真是世间少有的一口井啊,无怪乎两千多年来一直都被饮用,好井,好井,神水,神水啊!”【赵佗故居遗址】请大家将视线转向这边,请看这尊塑像,猜猜是谁?对,这位就是赵佗,他面前的这块被挖出的古宅地基,就是赵佗故居遗址。据明清龙川县志记载,赵佗故居有月台、古井、有后花园。赵佗去世后,故居里供奉着他的神主灵牌。宋绍兴17年(公元1147年)由郡守韩京改建为光孝寺,仍然奉祀越王,元至顺3年(公元1332年)郡守罗翰思在此塑佛像供奉,元末时毁于战火。明洪武16年(公元1383年)由僧会、僧明善重修佛殿。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又被僧宗募捐修缮。明嘉靖25年(公元1546年),僧智经重修佛殿山门。明嘉靖28年(公元1549年),监生黄贞鼎增建观音堂,加在两房前作为三宝殿,房后有方丈五间殿,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前有山门,门外有越王井。此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雍正、乾隆、同治各代都对这些建筑进行了修缮,清光绪年间有一部分建筑被洪水摧毁了。民国年间,故居又被作为龙川一中的校舍。在文革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间的廊宇被拆,后来作了些修整,部分建筑又被改建为民宅。现在赵佗故居遗址上修建赵佗广场,竖立着赵佗的塑像,广场两侧建有文化长廊。【南越王庙】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