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_第1页
替罗非班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_第2页
替罗非班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_第3页
替罗非班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_第4页
替罗非班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替罗非班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抗缺血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替罗非班以负荷量0.4g/(kgmin),30min内微量泵泵入,继以维持量0.1g/(kgmin)微量泵泵入48h。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血小板、凝血功能(APTT)、肌钙蛋白T及主要出血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ST-T改变方面有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96.97%)与对照组(7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h后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对照组治疗前后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h后观察组肌钙蛋白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80/110mmHg)者;近期外科手术、血小板低于50109/L;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心包炎等。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他汀类、低分子肝素钙针及抗心肌缺血药物,观察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武汉远大制药集团生产),替罗非班用法:负荷量0.4g/(kgmin),30min内微量泵泵入,维持量以0.1g/(kgmin)微量泵泵入48h。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用药前及用药48h、2周时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变化、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T,cTnT,本研究检测cTnT参考范围0.1ng/mL)、血小板数目、凝血功能以及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在36h内消失或减少80%以上或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性ST段压低或T波倒置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在3672h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或缺血性ST段压低或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或达50%以上或T波由低平转为直立;无效:超过72h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未达50%或心电图无明显改善2。总有效=显效+有效。1.5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取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35,P=0.012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前后APTT均未见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48h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对照组治疗前后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3,P0.05)。肌钙蛋白T检测结果示对照组治疗2周后cTnT恢复正常,观察组在治疗48h后基本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治疗48h后比较cTn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6,P0.05)。如表2所示。3讨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及远端血管栓塞所致的一组临床症状。血栓的形成主要是血小板的聚集,即所谓的“白色血栓”,因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抗血小板治疗很关键。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目前有3种:(1)主要通过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减少了血小板通过此旁路发生的聚集,主要是阿司匹林。大量数据表明,阿司匹林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死亡率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2)拮抗ADP受体诱发的血小板聚集,主要有氯吡格雷、塞氯匹定,目前主要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提高抗血小板疗效。(3)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有阿西单抗、替罗非班等。激活的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这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和唯一途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这两类抗血小板药物只能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一种途径,而盐酸替罗非班为一种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能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冠心病介入治疗中都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死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3-6。本研究显示,应用替罗非班的观察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波改善等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这与替罗非班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关。观察组在用药后监测48h及2周后血小板数目,与应用替罗非班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表明替罗非班对血小板数目无明显影响。对治疗前后凝血时间的检测可以看出,观察组在治疗48h后凝血时间延长,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替罗非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可能与其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结合有关。由于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当静滴本药停止3h左右后,可使出血时间恢复到正常7,因此在治疗2周后凝血时间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心脏标志物肌钙蛋白T(cTnT)较传统的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更敏感、更可靠,cTnT阳性表明心肌损害,超过正常值的3倍可考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8。本研究观察到对于严重心绞痛患者,会出现心肌损伤指标较正常稍有增高,属于心绞痛的高危级别。本研究检测了治疗前后肌钙蛋白T,观察组在治疗48h后较对照组在同时段明显降低,说明应用替罗非班能更早改善心肌损伤。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替罗非班能更好地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临床上有明显的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缺血的治疗效果,从而更早地改善心肌损伤。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未见严重出血、肝肾功能损伤、胃肠道等明显不良反应,可见替罗非班是比较安全的药物。通过本研究及国内外的多项研究显示替罗非班是高效、安全的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是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治疗冠心病的良药。参考文献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2-283.2王永新.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76-77.3吉小利,陈桂芬,訾娟.替罗非班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13):81-82.4汪亚芸,陈曼华.3种药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25):2527-2528,2531.5张利华,王伯良,刘军,等.替罗非班治疗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8):564-566.6陈洁,王敬萍,雷新宇,等.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