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doc_第1页
《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doc_第2页
《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doc_第3页
《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doc_第4页
《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第14卷?第4期2011年8月宿州教育学院Journa1ofSuzhouEduCatonInst1tuteVo1.14,No.4Aug.2011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丁女胃娟(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中文系江苏?宿迁223800)【摘要】作为乾隆时期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小说,绿野仙踪有着复杂的思想意蕴,儒释道思想间充满了融合与碰撞.本文将结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格局,立足清前,中期儒道文化发展的现状,解读其”儒道互补”的理想文化人格追求.【关键词】绿野仙踪儒道思想融合碰撞【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98534(2o11)04-0037-03吴圣昔先生说:”中国文化是明清小说的母体.”隋唐以来,儒佛道三家鼎立,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补充,这样儒家为主,佛道为辅便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构特征,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明清时期随着三教融合的进一步加剧.明清小说呈现出”儒释道文化心理的互补以及新旧文化的冲突”2的文化心理特征,这一时期的很多文化意蕴浓厚的作品,如儒林外史,红楼梦,其中往往既有儒家的元素,也不乏道家和佛家的元素.作为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同时的清中期三大小说之一的绿野仙踪也不例外,它整个故事的脉络是围绕道教修炼这个方向展开的.在表现道教修炼文化的同时.还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意识.本文将就其儒道思想间的碰撞与融合展开论述.一,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格局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是指导思想.主导着人生的外在人世进取;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支配着人生的内在心理慰藉.它们共同促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心理结构,总是在出世与人世中实现着对社会的参与和自我的超越.儒道两家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是截然不同的,儒家思想支配着士大夫和文人的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它重视人伦,以人为中心,在伦常的基础上形成了”仁礼”之学.热性人世的儒家思想,主张在社会中确立个体的价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进而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和强烈的义务感,认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着”如欲平治天下,今之世,舍我其谁也”3(附)的文化担当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道家抱着冷性出世的人生态度,提倡返朴归真,高蹈远引,以超脱,逍遥无为作为人生理想;教人远离人间秩序,他们往往以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和批判者的姿态出现,而它所追求的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为历代知识分子营构一个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其实.儒道两家本无根本冲突,而是彼此交融,表里相辅.它们分别从出世,人世的不同角度维护着社会伦理秩序,如南怀瑾先生所言:”道家宗主的老子思想,与儒家宗奉的圣人孔子的思想,除了文辞,语言等表达方式,与主张淑世救世的方法有异同之外,实在没有多大的冲突之处.后人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人格,塑造得太过对立,形成门户之见,犹如水火的不能相容,那都是儒家与道家之徒自己制造的是非.与原本两家的思想无关.”4儒家和道家本来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豁然通脱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心态.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5(阱)”道不行.乘桴桴于海!”5(嗍)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3(v29)而道家也不是完全没有社会责任心,只不过道家提倡以退为进,以曲求伸的人世态度.对此,冯友兰先生也指出,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6(,”只是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儒家强化了其人世的一面.而道家则强化了其出世的一面,”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人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也就是”以积极人世之精神,而参以超旷出世之襟怀”(.米【收稿日期2011-26作者简介丁娟娟(1975一),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明清小说.372011年8月第14卷?第4期宿州教育学院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在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受挫时,往往会转向道家,多以道家为调适.在道家的超然出世,逍遥自适中得到解脱,儒和道就这样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形成民族文化与心理上这种”儒道互补”的格局.中国文化的这种”儒道互补”的格局为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提供了思想基础.二,清前中期儒道文化发展的现状道家以成仙出世为主旨,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儒家积极人世的伦理观念大相径庭,对儒家的这样的人生理想一向持否定态度.但是在以人世为特征的儒家伦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道德的巨大压力下.道教的”出世”观念无时无刻不受到影响.从丘处机开始,道教伦理和教义已和初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提出”无为即有为”的道教理论.要道教徒们存”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无为即有为”的入世修道理论,改变了以往”远引高蹈,灭景山林,漠然不与世接”s3(1o-)的修炼方式,提倡在尘世中积功行善同样可以修道成仙.将道教的社会作用发挥到极致.明清时期.内丹诸家多数虽仍承袭传统内丹学,劝人割舍爱缘,看破功名富贵,成仙修道,但还都表现出了”向儒学伦理靠拢的倾向.强调忠孝等伦理的实践,调和人世和出世”s】(麟).儒道思想尽管有着很大的差别,儒道思想在维护封建伦常方面具有一致性,道教借得道成仙来宣扬孝,悌,仁,忠,义,信等儒家道德规范.因为信道者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定会受到社会道德准则的制约.所以“自然不能逾越这种社会规范,而必须于之相适应.道教之所以全面吸取儒家伦理学理论的原因就在这里”9l.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尊崇儒学.提倡文治.形成尊孔敬儒的基本国策,儒家伦理在当时社会道德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道教要想生存下去,它的观念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妥协.清前,中期道教一脉全真教中的龙门派,曾一度呈现中兴的局面,这与清统治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康熙曾褒封全真中兴主将王常月.雍正帝封南宗祖师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乾隆十三年敕令拨内帑修葺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三丰全书?大道论认为”人道为仙道之基”,谓”只要素行阳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8(唧)康熙朝全真教龙门派的中兴主将王常月在龙门心法中说:“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若不了此八个字,人道就不全了,如何讲得仙道!”8(嗍)发展到此时的道教已经被儒家伦理社会化和世俗化,表现出向儒学伦理观靠拢的倾向,如初真戒律所论:”余观戒律者,于三教典籍本一也.唤是道教,恰是儒规;唤为道法,即是王法.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王律治人,二者表里,以扶世教.”s(啷)雍正帝也说:”而释氏之明心见性,道家之炼38气凝神.亦于吾儒存心养气之旨不悖.且其教皆主于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道家所用经篆符章,能祈情祷雨,治病驱邪,其济人利物之功验,人所共知.”8(嘶)清前中期儒道文化发展的现状为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提供了现实土壤.三,绿野仙踪”儒道互补”的思想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基于此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始终存在着人世与出世这两个如影随行的基本主题.这是因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常常会面临干禄与归隐的艰难抉择,它也是一直困扰着中国古代文人让他们无所适从的一个问题,干禄不得而归隐,仕进不利而守道,这似乎也是古往今来很多知识分子都会经历的人生道路,在积极人世,济世的背后几乎都存在一定的出世情结.冷于冰的身上也渗透了出世和人世,干禄与归隐间的矛盾和焦灼.冷于冰走出书斋融入广阔的社会,参加征战,铲除权奸,惩贪官,赈灾荒,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治世才干.而绿野仙踪如此张扬文人大济苍生的理想,有着深刻历史渊源.如余英时先生所论:”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已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一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这是一种近乎宗教信仰的精神.”【m从自序中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李百川应出生于诗礼之家,早年家境很富裕.当然也接受过很好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他的思想中有强烈的人世思想并不足为奇.再加上这一时期考据学极为兴盛,”考据学引发对儒家经典的重视和儒教精神的复兴,对文人济世热情的高昂有不可忽视的激发作用”1】,原始儒家的济世理想再一次被张扬,点燃了文人心中炽热的济世热情.但是反观自身的现实处境,李百川长期沉沦下僚的的窘迫生活,前途的渺茫,人生处境的浮游不定,更加上才华难以施展的苦闷,这股热情却很快被现实消解殆尽,崇高的理想与卑微人生之间巨大的落差,让他很可能产生出世的思想.而知识分子身上的责任感又每每让他难以释怀.于是矛盾地徘徊在出世和人世之间.欲进不得.欲退不甘.这也是当时很多像他一样的下层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困惑的折射,于繁华热闹时黯然隐退,或退居田园或入山求道成仙,其实这也是文人反观自身处境后的无奈安排.冷于冰的出世同样有现实中深沉的无奈,他从人世到出世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他本是个才华横溢,汲汲于功名有着远大抱负的士子,他抱着儒家的”济苍生”,”匡社稷”的政治信念,期望能够有机会一展宏图伟志,然而,他的仕途却一再受挫,先是会试的接连失败,后由于权奸严嵩的弄权,于是灰心仕进;更让他对世事灰心的是.业师王献述的骤然离世及好友潘知县一夜之丁娟娟: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间暴亡,他痛感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产生了对死亡的畏惧与无奈,以及对人生”趋名逐利,毫无趣味”的彻悟.他的政治理想逐渐由”热”转”冷”,在fi,灰意冷之余便接受了道家的看破红尘,弃浊求清的思想,毅然地走上了求仙访道之路.在无可奈何的出世中对生命最高本体的追求.出世的一面.道家主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向往一种淡薄宁静,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为了保持人格的自由和独立,把世俗所看重的一切.尤其是功名利禄,都弃如腐鼠,冷于冰的形象就反映了这样的文化人格追求.冷于冰从尘世的科举和功名中退出,选择遁世修仙的生活方式,吃素食,或隐居山林,或周行天下.四处降妖斩祟,济度众生.然而他又不屑于人间的功名利禄.从不刻意地炫耀功劳,总是功成不居名,在斗败秦尼之后,他不许随行的兵丁谈及斗法一字;后打败蒋金花,知贼营无用法之人,只同军士说了句:”吾之事毕矣”嘲n.没与林桂芳等人告别就驾遁光回泰安了.在林岱,俞大猷抗倭过程中,因预知有飓风,怕伤到中国军士,暗中派连成壁用风将军船送到杭州的安全地带,这一切却元人知道.赈济平凉灾民后,他把功劳不全归自己,认为不过是承师命代劳而已.他于世无争,于功无求,总是在功成之后黯然隐退,这又体现了他对功名淡然处之.无为出世的一面.人世的一面.冷于冰虽已出家,却有强烈的用世之心,干涉军政大事,保国安民.从表面上看,冷于冰似乎远离了尘世的纷争.但他修行的脚步却一直行走在”人间的绿野”之上;尽管作品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幻灭感,但从整个成仙的修行过程来看.却体现着传统士人的价值取向拯物救世,建功立业的人世情怀.他降妖除魔,救济众生,热衷于在人间积德行善:归德平叛,在怀德总兵府充当幕僚,帮助朝廷镇压师尚诏的叛乱;帮助俞大猷,林岱取得浙东抗倭斗争的胜利.使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之苦,保卫了一方百姓的平安,同时也帮助困厄中的朱文炜和林岱并成就了他们的功名:用道术惩戒严嵩及其党羽,借扳倒权奸严嵩成就了林润的功名;先后两次赈济百姓,将陈大经和严世蕃利用叛案勒索来的银子及平凉知府冯剥皮剐削的民脂民膏摄来赈济平凉百姓,使他们免遭流离失所和饥饿的折磨;冷于冰预知数十年后,李自成,张献中犯上作乱,涂毒百姓,派四个弟子前去分行天下,救灾解难,这都是其人世情结的典型体现.王进驹认为:”冷于冰的修道过程实质上是主人公以神仙的身份,超现实的手段.积累功德的形式,干预人间的政治斗争和世俗生活,变相地实现士人的人生理想的过程.”13这其中寄寓了作者济世救民的人生理想和重建社会秩序的主张,寄托了封建社会读书人难以割舍的儒家济世情怀,是身处封建末世的读书人没有机会人世,但又不甘fl,出世的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自己无法获得功名,通过帮助他人建功立业,在他人的成功中体味到一种补偿式的精神满足.侯定超在序中说:”今观其贩灾黎,荡妖氛,藉林岱,文炜以平巨寇,假应龙林润以诛权奸,脱董炜,沈襄于桎梏,摄金珠米粟于海舶.设幻境醒同人之梦,分丹药玉弟子之成,彼其于家,于国,于天下何如也?故日天下之大冷人,即天下之大热人也.”12l(P4)冷于冰既是远离尘世的”大冷人”.又是关心社会的“大热人”,外冷内热,内儒外道,他不像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神仙.倒是一个法力无边披着道袍行走在人间的儒者.就是在这冷与热的结合处,体现着既出世又人世的儒道互补的文化精神.这是神仙冷于冰身上所散发的浓厚”儒学气息”背后所承载的真实文化内涵.儒道互补,实际上是封建时代士大夫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平衡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冷于冰出世却不超脱.身隐而心仕,把儒道精神渗透于道家生涯中,对世俗采取不执不拒的”大隐”态度,他的”内儒外道”正体现了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参考文献:1吴圣昔.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3.2王平冲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4.3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4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禅宗与道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2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