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物分析(第二次课).doc_第1页
爆炸物分析(第二次课).doc_第2页
爆炸物分析(第二次课).doc_第3页
爆炸物分析(第二次课).doc_第4页
爆炸物分析(第二次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爆炸物分析 刑事化验教案第三章 爆炸物分析(第二次课)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炸药爆炸与易爆物爆炸的现场特征,了解爆炸残留物的分布规律,掌握爆炸残留物的采取方法,掌握炸药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炸药爆炸与易爆物爆炸的现场特征、爆炸残留物的分布与采取、炸药的检验。教学重点:爆炸残留物的分布与采取。教学难点:炸药的检验。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讲授,演示,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及课时分配:1、炸药爆炸与易爆物爆炸的现场特征25分钟2、爆炸残留物的分布与采取25分钟3、炸药的检验40分钟思考题:1、简述炸药爆炸与易爆物爆炸现场的区别。2、简述炸药爆炸现场炸药残留物的分布规律。3、何谓爆炸残留物?爆炸残留物的分布与爆炸作用范围有何关系?导语:复习上次课内容,导入新课内容。第二节爆炸物分析一、炸药爆炸与易爆物爆炸的现场特征爆炸现场是因爆炸作用而造成生命财产损伤的场所。从爆炸事故性质的角度来看,爆炸现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爆炸案件现场,是指犯罪嫌疑人以行凶报复或破坏为目的,蓄意制造的爆炸现场,包括为了逃避法律制裁以爆炸方式来销毁犯罪证据和把自己连同志愿者炸死的自杀性爆炸现场;另一类是爆炸事故现场,是指因设计、保管、操作不按规程等因素引起易爆物爆炸的爆炸现场。为了确定爆炸事件的性质,为侦查破案提供第一手材料和证据,必须弄清爆炸现场特征,才能正确勘查现场和采集物证。(一)炸药爆炸的现场特征炸药爆炸现场特征是指发生炸药爆炸的现场上,人的感观所能感觉到的声、光、烟及空气冲击波,炸点及抛出物等特征。1、炸点炸点:也称为起爆点,一般是放置爆炸物的地点,所以它是爆炸的中心部位,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准确地确定炸点,对发现收集爆炸残留物和其他痕迹物证,以及研究爆炸物的种类、数量和爆炸引爆方法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炸点的形状、大小与炸药的种类、数量、装药方式、安放位置以及周围介质性质等因素有关。常见的炸点形状有坑状(也称为漏斗形或锅底形)、喇叭形等。若把炸药包放在人体、木材等较小、松软的介质上引 爆,介质被粉碎、抛散,形成粉碎分离炸点,需将断离抛散开的介质收集、拼合、“复原”后才能观察到炸点的形状。如果炸药包悬挂在空气中引爆则形成悬空炸点。对相同介质而言,距炸药包的距离越短,遭受破坏就严重。2、抛出物炸药爆炸时,爆炸装置中的各类物质和炸点及其周围的各种介质,受爆炸冲击波的作用而抛出,散落在现场各处,这些被抛出的离开原位的所有物质统称为抛出物。抛出物的抛出情况和炸药的位置、数量有很大关系。物质不同,重量、环境及气体条件不同,抛出的距离和方位也不同。抛出物一般包括三种:一是炸点的物质,二是炸点周围的物质,三是捆绑物等。研究抛出物情况,对于分析炸药的数量、放置位置、确定采取物证的方向及部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3、爆炸残留物爆炸残留物是指炸药爆炸后遗落在现场上未完全毁坏的炸药包装物、起爆装置、原形炸药及分解产物等。 如导火索的残段、残片,炸药的包装物、捆扎物的袋绳等残片,雷管、导线、引信、电池等引爆装置的残留物,爆炸添加物(即为加大爆炸杀伤力在炸包里放人的铁钉等铁制品)。爆炸残留物的分布与爆炸作用范围直接相关:在压缩区内,爆炸残留物很少或没有;抛掷区内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在抛掷区与破坏区的交界处最多,是密集区;自此向外围又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它是提供分析属何种炸药爆炸和引爆装置的重要依据。4、空气冲击波炸药爆炸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瞬间猛烈挤压周围的空气形成高压区,并以超音速由炸点向外扩散,这个在空气中高速传播的高压空气流称为空气冲击波。最初形成的空气冲击波,因其压力高传播速度快,对人员的杀伤力以及对建筑物的破坏力大。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压力逐渐降低,其破坏力也随之减弱。根据距炸点不同距离的各种介质被冲击波破坏的程度、状况、表现特征,可以估算爆炸装置中的炸药量及爆炸前的现场状况。5、烟雾及烟痕由于炸药的组成及氧平衡数值的差别,爆炸反应的各种产物也不相同,并伴随着闪光及声响。这些产物的气体及部分固体微粒可形成不同颜色的烟雾,这些烟雾的进溅和附着,使炸点及其周围物体表面上常有不同颜色的烟痕。一般情况下,氧负平衡炸药的烟雾及烟痕是灰黑色的,氧零平衡或接近零平衡的炸药的烟雾及烟痕是黄色的,氧正平衡炸药的烟雾及烟痕是灰白色的。气体产物的气味也因炸药种类不同而异。见下表: 6、闪光及声响 炸药爆炸还伴随着闪光及声响,不同炸药爆炸有不同的特征。闪光是因炸药爆炸辐射出大量热能而产生的,如硝铵炸药为橙色、黑索金和泰安为白色等。声响是因炸药爆炸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的迅速膨胀而形成的,如梯恩梯爆炸的声响巨大而清脆,硝铵爆炸的声响比较沉闷等。 (二)易爆物爆炸的现场特征 易爆物爆炸一般是易燃气体、粉尘引起的爆炸。气体爆炸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盛在密闭容器里的高压可燃气体或蒸气达到一定的爆炸条件而发生爆炸,二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已达到爆炸浓度极限遇到高温或火源或其他诱发条件时发生爆炸。爆炸极限说明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比例下都有可能发生爆炸的,它有一个最低的爆炸浓度爆炸下限,和一个最高的爆炸浓度爆炸上限。只有在这两个浓度之间,才有爆炸的危险。如果可燃物质在混合物中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由于空气所占的比例很大,可燃物质浓度不够,因而遇到明火,既不会爆炸,也不会燃烧。如果可燃物质在混合物中的浓度高于爆炸上限,由于含有大量的可燃物质,空气不足,缺少助燃的氧气,遇到明火,虽然不会爆炸,但接触空气却能燃烧。空气里含有可燃性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或蒸气(如乙醇蒸气、汽油蒸气等)时,在一定体积分数范围内,遇火花(或催化剂)就会使火焰蔓延而发生爆炸。爆炸混合物中可燃性气体或蒸气遇火爆炸的最低体积分数称为低限(或下限);最高体积分数称为高限(或上限)。体积分数低于这个限度时,遇空气和明火也不表现为燃烧,体积分数高于这个限度时遇空气和明火能进行安全燃烧。总之体积分数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遇明火都不会发生爆炸。爆炸极限二般用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在爆炸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来表示。在可燃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时,都必须注意其爆炸极限,以保证安全。 气体爆炸现场特征:一是引起爆炸受到一定的地点、环境、条件的限制;二是气体爆炸时因能量相对集中,炸点不明显,抛出物较大、较少,分布无规则,一般不留有爆炸残留物。粉尘爆炸:是由易燃固体微粒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等诱发条件而引起的。常见的爆炸性固体微粒(粉尘)有金属类、煤炭类、粮食类、饲料类、农副产品类、林产品类、合成材料类等。与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足够的粉尘飞扬在一定空间内与空气充分接触,达到爆炸极限浓度,;二是粉尘燃烧过程比气体燃烧要复杂,感应期长;三是粉尘爆炸所需的点火能量较气体的大;四是粉尘爆炸有产生次爆炸的可能性,而且粉尘爆炸有时会产生有毒气体。(三)炸药爆炸与易爆物爆炸现场的区别在爆炸案件现场中,经常遇到的是炸药爆炸和气体、粉尘易爆物爆炸这两类。为了正确的勘查现场和采集物证,确定爆炸性质,必须弄清炸药爆炸现场和气体、粉尘易爆物爆炸现场的区别。这两类爆炸现场由于爆炸物不同,爆炸产生的能量对其周围介质作用的机理和方式不同,因而特征也不相同,具体区别如下:1、构成爆炸的条件不同炸药爆炸一般要具备炸药、起爆装置和起爆能源这些条件,它不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气体、粉尘等易爆物爆炸必须有一定容器或空间、空气等助燃物和火源的条件,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发生爆炸。2、爆炸点不同炸药爆炸速度快,生成气体量很多,能量高度集中,破坏力很大,一般爆炸后有明显的炸点产生;气体、粉尘等易爆物爆炸由于炸前所占体积较大,能量分散,爆炸时主要冲破容器或设备的薄弱部位,所以没有明显的炸点。3、抛出物的不同因炸药爆炸时能量集中,击碎力大,故抛出物体积小,数量多,抛得远,包装物被炸成碎片抛出并带有烟痕和熔化痕迹;气体等易爆物爆炸由于能量较分散,击碎力弱,抛出物的体积大,一般有呈撕裂状,有烟痕或烧痕,但金属没有熔化痕。 : 4、烟痕不同炸药爆炸烟痕集中分布在炸点及周围的物体上;气体、粉尘等易爆物爆炸中,属物理性爆炸的没有烟痕,属化学性爆炸的通常有烟痕,但比较分散。二、爆炸残留物的分布与采取为了及时侦破爆炸案件,在熟悉爆炸现场特征的基础上,了解爆炸残留物的分布规律,掌握爆炸物证的采集方法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一)炸药残留物的分布在爆炸残留物中的炸药原形物和分解产物(主要指固体产物),统称为炸药残留物。炸药残留物一般混杂在现场的泥土中或附着在物品上,一般呈粉尘状态,极易同现场周围粉尘介质混在一起,用肉眼不易分辩。通过炸药残留物的检验可以确定爆炸现场的炸药种类及炸药装填量的估算。炸药残留物在现场的分布规律是以炸点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在炸点部位残留物较少,炸点向外逐渐增多,一定距离又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即从炸点依次向外分布为少多少直至消失。炸点处炸药残留物的含量受介质硬度,药量大小和药包放置的方式等因素影响,有的大些,有的小些。一般情况下,软介质受爆炸作用的冲击程度大、颗粒小、表面积大,对炸药残留物的吸附和阻滞程度比硬介质的大,所以炸点处炸药残留物的含量也较硬介质大。另外,小药量爆炸物爆炸后,炸点处炸药残留物的含量大于大药量爆炸物,而悬空爆炸中的炸药残留物的含量无疑是最小的。 (二)爆炸装置残留物的分布提问:爆炸装置包括哪些部件?包装物、点火器材、起爆器材等。爆炸装置是炸药爆炸中不可缺少的起爆材料,即没有起爆材料的激发作用,炸药就不可产生爆炸,这种由点火具(起爆能)、雷管(引发炸药)、导火索和导爆索以及炸药包的捆绑物等共同构成的爆炸装置,在发生爆炸时,其残留物多半分布在炸点处,有一部分被抛出散落在附近地面及物体表面。具体分布情况如下:现场的导火索多数外包线已不完整,线头参差不齐,有毛状纤维,药芯线已烧毁,外层牛皮纸也多呈毛状断边碎块,有的粘有沥青,主要分布在爆炸物安装导火索一侧的现场内;炸药的包装、捆绑物品,由于这些物品紧贴炸药,爆炸后被炸成碎片散落在现场各处,以炸点为中心成辐射状分布;引爆器材中雷管、定时器、电源、导线、各种引信等,由于雷管插入炸药深处,爆炸后残片破坏最严重,一般难发现,而其他引导装置多是附在炸药包的侧面,而其破坏残片则往往被抛射到安放一侧的现场或炸坑内(即炸点周围),有的还会嵌入附近周围的墙壁及木器介质中。(三)炸药残留物的采取炸药爆炸后残留的炸药成分和分解产物的极小微粒与爆炸卷起的尘土混在一起,散落在整个爆炸现场上,为有效地采取炸药残留物,避免因采取方法不当而影响检测结果,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炸点处:采取回填土和压缩壁上有烟痕的表层土作为炸点检材。特别是炸点附近未倒塌的墙壁、房梁处的尘土,这些地点往往不被抛出物所掩盖,混杂的其他杂质也较少,可用干净毛刷扫刷表面采取。2、不同方位处:应根据爆炸的冲击波方向从炸点开始向外围依次收集物体表面或地面的浮土。一般做法是5 m之内每0.5m收集一次,5m以外每隔1 m收集一次。每次收集尘土量不等,一般为50200g。收集的距离可根据现场破坏程度和估计的炸药用量来决定。一般收集10-20m范围内,如装药很大的爆炸现场,也可以在50100m范围内收集。收集的尘样应分别装入塑料袋或玻璃瓶内,并注明其方位,距离和面积有关情况。3、炸点周围:炸药爆炸时抛出的炸药残留物受周围物体阻挡影响,可能附着其上,应注意发现和及时采取。如果炸点周围有高于地面的干净平面且爆炸后未发生变动,则这些表面(桌面、屋顶等处)上的炸药残留物较干净,杂物少且相对含量 高,更应注意发现和及时采取。 为确保采取炸药残留物样品质量,达到及时不漏、不污、足量的目标,在采取炸药残留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采取炸药残留物的工作要在原始爆炸现场未被破坏之前及时进行;二是同时采取空白尘土,空白土是指爆炸前未被污染的尘土;三是特殊情况下,视具体情况在炸药残留物相对高密度处采取。如大风天气地表面的爆炸尘土被吹到低空处或背风处采取。(四)爆炸装置残留物的采取炸装置残留物,是爆炸案件的重要物证,是分析炸药包爆方法的直接依据,是侦缉犯罪嫌疑人的重要线索之一,爆炸装置组成及进一步分析犯罪嫌疑人职业与生活环境的依据。但是,由于爆炸力和高温的作用,这些物品一般都被炸成碎片,在颜色与形态上有明显的改变,如装炸药的玻璃瓶,爆炸后变成石灰块状物;捆绑炸药的铁、铝丝会扭拉变形、变色;包炸药的塑料、破布、纸张等被熔化、烧焦、撕碎等。因而有时不易辩认,它们散落面广,和瓦砾、泥土等混在一起,有的被射入松软的物体中,不易发现。因此,必须仔细反复地寻找。由于此项工作要翻动现场,所以必须在现场照相和收集炸药残留物后进行。具体搜寻采取方法如下:1、根据炸点位置、形状及抛出物分布方位等现场情况,划定搜寻方向、重点部位和范围。一般情况下,抛得最远的物体离炸点最近。位于炸点同侧的物体被抛到炸点的同侧,按此抛出物的分布规律,从炸点开始向四周推进采取。2、组织专门人员寻找。有的爆炸现场面积较大,为了及时将重要物证拿到手,避免遭受自然条件的破坏,必须组织专门人员分区进行反复寻找。3、寻找原则是先直观后翻动,先炸点后外围,先表后里,先室内后室外,分片分段进行。具体方法是:爆炸装置残留物中的铁质碎片用磁铁吸取;发现在现场周围墙壁、木质介质中有射入痕迹时,可进行挖掘采取;对现场泥土等物品进行过筛,寻找塑料、铜、铝及其他材料。为了不致遗漏,防止返工,对于现场上的一切可疑残片,都要收集起来,且标明方位、离炸点的距离,并注意保持其原状,便于进一步鉴别。三、炸药的检验炸药爆炸后,一般来讲可能有三种产物:一是气体生成物,如CO、CO2、H20、CH4、NH3等;二是固体生成物,如K2SO4、Na2S04等;三是未爆炸的微量炸药残留物。这是由于在密闭系统下,由于爆炸力强大,使得部分炸药在未及引爆分解前被爆震抛散而出,沾在爆炸现场周围介质的表面上。我们可以通过对爆现场的勘查,提取爆炸后的残留物进行分析检验,以确定炸药的种类和名称。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检验方法。(一)炸药的现场检验1、现场的快速检验主要是使用化学喷显剂及试纸与爆炸残留物显色而确定。(1)pH试纸法:将检材制成水溶液,用pH试纸检验。若试纸变红色,说明检液为酸性,则表明检液中有硝酸酯类炸药(如泰安);若试纸没变色,检液为中性,说明检材中有硝铵混合炸药(如黑索金和特屈儿);若试纸变蓝,检液为碱性,则表明检材中有黑火药或含铝的烟火剂。 (2)有机炸药的化学喷显剂A梯恩梯炸药喷显剂(TH1):先取圆形T试纸收取检材(可擦拭或将被检物撒在其上),然后喷上TH1;显色剂至试纸湿润,如有粉红色出现,则可能存在梯恩梯;如无颜色出现,说明无梯恩梯炸药成分。B黑索金及硝酸酯类炸药喷显剂(AD29):取方形HY还原纸,喷上用喷显剂至纸湿透,若在520秒内,有紫红色现象出现,则可能有黑索金或硝酸酯类炸药;如无颜色反应,说明没有这类炸药。C当检材极少时,可在同一样HY还原纸上,进行三类炸药检测(梯恩梯、黑索金和泰安)。用HY还原纸一张取检材,先喷用AD29喷显剂,在25秒钟内观察颜色变化,如有粉红色出现,则可能存在有黑索金等炸药;然后再喷TH1喷显剂,待试纸上溶液稍干后再重喷一次TH1喷显剂,使试纸上溶剂由酸性转化为碱性,在5秒钟内观察颜色变化,如有紫红色出现,则说明有梯恩梯炸药;如无颜色反应,说明无这类炸药。如两种喷显剂都有粉红色或紫红色出现,说明含有梯恩梯、黑索金或硝酸酯类混合炸药(如梯恩梯与黑索金混合的炸药)。 2、炸药的初步检验(1)外观检验在初步检验中,首先可进行外观检验,不同品种的炸药,其颜色、形态特征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于放大镜进行观察,初步确定炸药的种类。外观检验:白色粉状或块状可能为黑索金、泰安、雷管等;油状液体可能为硝化甘油;白色棉絮状可能为硝化棉;淡黄色或深黄色片状或块状为梯恩梯;土黄色或灰白色粉状可能为硝铵;黑色粉状(或粒状)可能为黑火药等。 (2)溶解度试验 其次是对可疑爆炸物进行溶解度试验。根据各类炸药成分不同,性质各异,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来判断为何类炸药。例如,溶剂用水,则根据溶解度和水溶液的颜色可区分。溶解度试验:微溶于水呈鲜黄色,手接触后染成黄色,不易洗掉的为苦味酸炸药;微溶于水呈棕褐色,手接触后染成棕褐色,不易洗掉的为硝基重氮酚;不溶于水为梯恩梯或其他有机炸药;能溶于水,无明显颜色,可能为硝酸盐或氯酸盐类炸药。(3)化学显色反应最后进行可疑爆炸物的化学显色反应检验。一些炸药与某种化学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结合体,以此来判断可疑爆炸物为某类炸药。化学显色反应:与氢氧化钠或乙胺溶液,显红色的为梯恩梯、特屈儿,黄色或无色则为其他炸药;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检材用醋酸溶解)出现红色的为苦味酸、二硝基重氮酚;与少量麝香草酚 (滴几滴浓硫酸)反应,出现深红色为黑索金,橙红色为二硝基重氮酚,绿色为特屈儿、泰安,含硝化甘油,若再加几滴水,由绿色变为紫红色的为泰安,含硝化甘油的炸药,变黄绿色为特屈儿炸药。以上化学显色反应试验可在白色磁板上进行。3、炸药量的估算炸药量的判定是爆炸现场检验的项目之一,也是爆炸现场勘查与分析的重要任务之一。估算炸药量的方法有很多种,现介绍两种。(1)根据炸药盛装物的容器估算经过对盛装炸药容器碎片的检验认定,拼接复原及测量后,算出盛装炸药容器的体积为v (cm3),炸药(已测定出其种类)的密度为(gcm3),则炸药量为w(g )。公式为: W=V(2)根据爆炸作用痕迹估算炸药爆炸时一般都形成炸坑和爆炸作用痕迹,根据现场破坏情况可按下面经验式估算: W=4/3(R/k)3 式中:W炸药量(g);R-炸坑半径(cm) 炸药密度(gcm3);k爆炸作用系数 k值的选定,与爆炸作用的介质有关,坚硬介质可选1.5-2;可塑介质可选2.53;炸药埋入地下则k值增大一倍,可取3-6。如若爆炸现场无炸坑,式中R可按爆炸产物抛掷痕迹或爆炸产物极限作用痕迹估算,此时k值可取710或1012估算。 (二)炸药中的无机离子和有机成分的检验1、检材处理(1)检材提取:炸药残留物存在于爆炸尘土、爆炸装置残片及其他物品检材上,通常采用溶剂法提取。一般情况下,单质猛炸药用丙酮提取,混合炸药中的无机离子用去离子水提取,雷管、二硝基重氮酚、迭氮化铅及斯蒂酚酸铅起爆药分别用氨水、苯胺、乙胺及醋酸铵提取,柴油用石油醚提取,石蜡、沥青用苯提取。(2)净化有机提取液中往往因存在油脂杂质而干扰有机炸药的检出,可用低温冷冻,薄层层析或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净化。若检材提取液的颜色较深或泥浆较多时可先进行脱色和过滤处理。检材中的炸药残留物经提取净化后,用化学法、薄层色谱法和仪器分析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确定炸药的种类和数量。2、炸药中无机离子的检验炸药残留物中的无机物主要是钾、钠、铵的硝酸盐、氯酸盐、硫化物和氯化物等。它们大多以离子状态溶于水中。通过对炸药中无机离子的检验,确定炸药中所含元素及其含量,并推断炸药的种类。(1)钾离子(K+)的检验钾离子是黑火药及氯酸盐炸药的组成成分,常用亚硝酸钴钠法检验。当试样液与亚硝酸钻钠液在弱酸性或中性水溶液中,生成黄色结晶沉淀,则证明试样液中含有钾离子。(2)钠离子(Na+)的检验钠离子是硝铵炸药的成分,常用醋酸铀酰锌法检验。当试样液与醋酸铀酰锌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生成浅黄色结晶沉淀,则证明试样液中含有钠离子。(3)铵离子(NH4+)的检验铵离子是硝铵炸药的成分,铵离子可用滴加强碱加热放出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方法检验。(4)氯离子(cl-)的检验氯离子是硝铵等炸药的成分,常用的检验方法是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与银离子作用,生成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氨水的白色氯化银沉淀。 (5)硫离子(s2-)的检验硫离子是黑火药的爆炸产物,可用亚硝酰铁氰化钠法检验。在碱性溶液中,硫离子遇此亚硝酰铁氰化钠,立即生成紫红色化合物,遇酸即消失。 (6)硝酸根(N03-)的检验几乎所有的炸药爆炸后的残留物中都有硝酸根,可用二苯胺硫酸法检验。因为二苯胺同浓硫酸作用后,可被硝酸氧化成蓝色的醌式化合物。 (7)氯酸根(C103-)的检验氯酸根是氯酸盐炸药的残留物,可用亚硝酸钠法检验.氯酸根在酸性介质中被亚硝酸根还原,生成的氯离子遇银离子产生白色氯化银沉淀。但检验时一定要排除试检中氯离子的干扰。(8)汞离子(Hg2+)的检验汞离子是雷管中所含离子,它可用碘化钾法检验。当汞离子遇到碘化钾试剂,能生成红色碘化汞沉淀。(9)炸药中无机离子的定量分析可采用目视比色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离子色谱法等进行定量分析。 3、炸药中有机成分检验(1)薄层色谱法提取剂:丙酮吸附剂:硅胶c展开剂:A.正己烷:丙酮(4:1) B.苯:石油醚(5:1) C.苯显色剂:5%二苯胺乙醇溶液斑点颜色:不显色时,特屈儿呈黄色,二硝基重氮酚呈姜黄色;展开后在紫外线阳光下照射510min,黑索金为紫灰色,泰安和硝化甘油为绿色;若喷5%二苯胺浓硫酸液,则黑索金为蓝绿色,二硝基重氮酚为黄色,特屈儿为黑绿色,硝化甘油为蓝色,梯思梯为黄色。 (2)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分析有机炸药,通常将炸药残留物的丙酮提取液浓缩后,直接涂在溴化钾片上,待丙酮挥发后上机检测。对于提取到颗粒状的炸药检材或炸药提取液经提取干燥后的固体物,可与干燥的溴化钾混合压片后再进行检测。如检材量少可以采取涂膜法检测。测得的检材图谱与标准品图谱比对,从而认定炸药的种类。(3)气相色谱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三)爆炸装置残留物的检验爆炸装置残留物检验的重点是雷管和导火索。雷管检验项目有管壳材料、雷管型号、主装药和装药成分、加强帽材料、管壁厚度。加强帽外径、内径、长度及传火孔径尺寸及脚线、垫、丝索、塞等成分。依据雷管装药可判断为何种雷管引起的爆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