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画家创作经验之范曾先生白描琐谈.doc_第1页
转 画家创作经验之范曾先生白描琐谈.doc_第2页
转 画家创作经验之范曾先生白描琐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 画家创作经验之范曾先生白描琐谈中国的白描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千五百年前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的论画六法中首创古法用笔之说,其涵义就是中国画家在观察形象时,重在形体本身的结构,而在表现物象时,则基本上排除从固定光源出发或条件色出发的西洋素描、油画手法,以笔墨放笔直取。这形成了中国画以白描为造型基础的审美要求和民族特色。千百年来,无数画家和民间画家在白描上竭智尽虑,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一种臻于成熟的艺术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程式,有些程式是艺术完美的标志,有些程式则是艺术公式化的开端。中国古代在人物画线描上的十八描即属于后者。所谓十八描,其中有重复的,如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蚯蚓描,均大同小异;有的如钉头鼠尾描、秃笔镢头钉描也仅在用笔长短粗细上略有区别,有的则全属杜撰。(一)中国画的白描,基本上可分两类:即绵长有力的铁线描,和顿挫鲜明、起落有致的钉头鼠尾描。其他描法盖源于此,都是他们的变种或者演化。粗短一些便是镢头描,简略一些便是简笔描,柔和一些便是行云流水描等等,没有必要在描法上巧立名目。初学白描,在描画物象的时候,范曾先生建议先学会用细线精到的刻画,不轻易放过所见的一切,牢牢抓住物象的细部,在这个时候还是宁繁勿简为好。因为初学者感性认识还不足,在取舍上还没有本领,但这并不是提倡繁琐,初学时养成巨细无遗地观察事物的习惯总是有好处的。有的青年学画,一开始便学齐白石、傅抱石。孰不知二石青年时下的功夫多么硬朗。齐白石为了学治印,挑了一旦石头回家;傅抱石能在方寸之石上刻一部屈原的离骚。他们艺术成熟期的作品大笔排奡,粗中有细。倘若一开始便急于求成,那么可以断言,我们的大写意永远是粗中有粗。学会用铁线描,兼之用一些钉头鼠尾描作基本练习,坚持数年必有所获。嗣后,线条无论如何演变,都会变得的法。(二)范曾先生曾说我跟从蒋兆和先生学艺二十年,对蒋先生在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上苦心孤诣的探索,以及在教学上的严肃认真,是深有体会的。蒋兆和先生在理论上强调中国画的古法用笔。他认为这是中国画家有别于西洋画家的出发点。蒋先生写生,是对他的理论进一步认识的最好办法。蒋先生画华模特前,总是心平气和地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在平铺的生宣纸或高丽纸上放笔直取,先画眼珠,后画眼睑,然后画眉骨及鼻翼、口角,均以极简约而精到的线条出之,这是人物的线条已跃然纸上。在必要的地方,略施皴擦,以显骨骼、经络,或以淡墨稍加渲染,以成浑圆。从未看到蒋先生以炭笔打轮廓,也不做任何修改,那是一种纯粹中国画家成竹在胸,笔无妄下的画法。蒋先生还认为点、皴、擦、染都是线描的演化。所以他作画,吸收了中国山水画的大、小斧劈皴的技法,更兼先生擅长书法,因此,他的话总使人感觉笔墨酣畅,意兴浓郁。蒋先生一贯教学生要全面的观察事物,而不要支离破碎的逐一描画。刻画每一个细部时都注意是它们统属于一个整体。在大轮廓i无误的前提下,则要求学生尽精刻微,如眼睑的开合、口角的松紧、眼角、眉梢的轻微变化,鼻翼、鼻唇沟的细小动态,都十分重视。他不能容忍学生浮光掠影地观察物象,要求精微,但意在用宏。决不主张繁琐。这一点,他与徐悲鸿先生论画尽精微,致广大是完全一致的。他要求学生花模特儿必须毕肖对象,对于初学的人,要求尤其严格。他经常引南朝哲学家范缜的一句话形存则神在,形谢则神灭来警醒那些连基本把握形象的本领还不具备就妄图所谓变形的人。蒋兆和先生曾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论屈原、李时珍或者战士、农民,那仅仅是以形器渴求的吗?但倘若蒋先生对形象的认识不那么精微,则神采又从哪来呢?谈到变形,在人物画上,尤其是中国人物画上可作为一格,而不宜提倡。(三)前面提到了初学白描的人,要用细线去精微地刻画对象,和刚才提到的初学白描的人,要用细线去精微的刻画对象,和刚才提到的蒋兆和先生的教学方法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人物写生上,范曾先生主张学蒋先生那种肯定的用笔,不要狐疑涂改。涂改而得到的精确性,不是造型能力,那要一半归功于橡皮。在白描人物创作上,范曾先生也主张深思熟虑以后,用毛笔直接勾画,这当然要在造型的基础比较坚实之后才能达到。中国画家画山水,要胸有丘壑;画马,要全马在胸;画竹,要胸有成竹;画人物也不例外。不妨做这样的实验,摄像一个复杂的构图,一笔不改地用白描去勾画,成败利钝在所不计。久之,会形成一种极好的习惯,那么在作画之前必然深刻领会主题,仔细考虑章法疏密,以致每一个人物的细部。作画时,会有充分的自信,有宽裕的随机应变的可能,有线条之间相互诱发的乐趣。这样画出来的东西,往往生动有致,远比把铅笔轮廓在素描纸上画的纤毫不差,然后猛在拷贝台上一笔一笔地以稿描画要好的无法比拟。在当学生的时候,我们很多学生的写生作业,在风格上酷似蒋兆和先生,蒋先生认为初学的时候,这种情况在所难免,但日后却不必这样亦步亦趋。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大匠能较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老师尽管可以教会你入门,然而登堂入室,形成自己的风格还得自己努力。范曾先生说我无论作画面有数十人的巨幅创作或者画精细的白描人物插图,都不再用炭笔和铅笔打轮廓。这样,虽偶有小失,但不碍画面的总气势,当然也有全盘失败的时候,那就重来。与这种创作方法相符的作业便是不断化默写,化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了画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插图,我对孔乙己的的形象曾画了数以十计的习作,吃透这个悲剧性人物的特征,带到他那失意、凄凉的眼神,在我心中闪动的时候,我觉得任务就可能在笔底活动起来。另外我还经常发现自己绘画中的薄弱环节,如人物的手,是极富表情动作的器官,我曾做了很多手的白描写生。手的关节最多,在动态中透视变化最大,中国古代画家就讲画人难画手,这真是甘苦之谈。同时范曾先生还提到抒发对线描有直接的影响,书法和绘画不止使用的工具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