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健.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健.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健.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广州市白云区西洲中学 张健【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纬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目标1目标3B概念性知识目标2C程序性知识目标3D元认知知识目标4目标4一、 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杜甫的诗歌。单元提示指出:“本单元所选课文,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抒情的名篇。”学习本诗,适合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 学情分析:本设计所教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赏析诗歌的技巧。因而,学生通过认真的预习,在理解诗歌的内容上,相对来说难度不大。三、 学习目标:目标1: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目标2:通过反复诵读,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目标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目标4:理解诗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思想,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 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形象。难点:1. 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诗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思想,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五、 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一课时授课准备:ppt制作 导学案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竞竞赛:看图猜诗句(学生抢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在陕西民歌中也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现在,让我们沿着时光的隧道回到1200多年前的唐朝,在成都有一座最简陋、最普通的茅屋,然而就在这草堂内跳动着一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心,被后世尊为中国“诗圣”的杜甫就在这里栖居。(二)近走近作者。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获得“诗史”的美称。2.历史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三)检查预习,读准字音。(四)下面我们朗读本诗,注意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五)诗体知识。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六)进走进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1.初读诗歌。(1)看这首诗的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预设】地点茅屋 季节秋天 事情茅屋被秋风吹破(2)“我”有什么遭遇,诗中是如何具体描绘的?【预设】秋风破屋 风大、猛烈,运用了拟人八月秋高风怒号 群童抱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 夜雨屋漏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2.再读诗歌走进茅屋。(1)面对这一切遭遇,“我”叹息些什么?【预设】归来倚杖自叹息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2)由自己的遭遇,作者还想到了谁?为什么想到这些?【预设】天下寒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广厦庇寒3. 品读诗歌。(1)找出最触动你心灵的诗句,说说你的理由。4. 敬感受作者的胸怀。(1)联系杜甫的其他作品:春望杜甫 谒先主庙(节选)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迟暮堪帷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飘零且钓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向来忧国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寂寞洒衣巾。 (2)再说出一些忧国忧民的诗句。【预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七)镜知识迁移。1.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2.唐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3.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我为杜甫颁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