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的生活一样的春天.doc_第1页
留守的生活一样的春天.doc_第2页
留守的生活一样的春天.doc_第3页
留守的生活一样的春天.doc_第4页
留守的生活一样的春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留守的生活 一样的春天-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德育现状及教育方法洪湖市老湾中心学校 冯常坤 定明艳关键词:留守 德育 教育 方法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由于他们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他们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有缺失爱的环境中,体会到内心深处可怕的孤独,他们的感情需要寄托,他们的心灵需要慰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应当给予这么一个群体以充分的关爱,下面就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教育问题,谈一点看法。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我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流动人口将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留守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代为管理,成为留守儿童,据了解,目前,有些农村学校 “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在校生的13,有的甚至达到12或更多。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德育教育,尤显重要。1.监护现状堪忧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4.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在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的地方大人赌博成风,孩子也跟着学。有些孩子经常赊账购物,无形中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二、学校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和系列措施(一)加强管理,倾注无私关爱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应作为专项工作来抓,成立 “留守儿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应要求各班级建立起“留守学生”花名册,统一部署管理学校留守儿童工作。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档案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学校要制定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学校应要求老师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学校教师要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学校班主任、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要求班主任、教师要多了解“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经常与“留守儿童”促膝谈心,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学校教师要经常在节假日把留守儿童带回家和他们一起过过节,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此外,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教育。在课余时间,学校还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家校互动,强化育人效果. 为强化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学校应定期组织老师家访,湖北省教育厅近期开展的“课外访万家”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以此对留守儿童作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给留守学生送去关爱,送去温暖。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联系监护人,与监护人交流。学校老师应利用有利时机(如家长会等),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如电话、书信、家访等)与家长、监护人交流,使老师、监护人相互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地对“留守儿童”加强教育,使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如学校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让孩子与父母建立亲情热线,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这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其实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政教处应要求各班主任建立家校联系卡,根据孩子在校内外的表现,及时与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并利用寒暑假、“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激活了内心的柔软验证了老师的教育,重新返校后会让人刮目相看;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家校互动,可强化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三)系列活动,走进留守春天留守儿童的生活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月日上午,由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等个部门共同推出的“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在中国个省区市同时启动,这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实施的具体措施之一。在今年的全国和地方“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重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议案、提案。中国领导人也先后对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近几年,我省更是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大批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得到了生活和学习资助,使学习和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使留守的生活不在艰难。学校也极富爱心和人情味的组织了系列活动,关心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的茁壮的在爱与温暖中成长。各学校可安排老师午间进班辅导陪守留守学生,加强非工作时间的管理来提高留守学生监管力度,提高留守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留守学生的成绩;学校可设立的亲情电话教育学生,让他们泪流满面,还让他们感觉到了温暖与幸福;学校可结合洪湖市青少年书信比赛活动,让留守学生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既沟通了情感,增进了了解,又锻炼了能力,增强了教育效果;各校政教处可根据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开展诸如“留守的天空”等主题班会活动,教育全体学生尊重、理解留守学生,关爱帮助留守学生;还召开德育工作专题会,布署关注留守学生的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党组织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