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解读.ppt_第1页
肝功能异常解读.ppt_第2页
肝功能异常解读.ppt_第3页
肝功能异常解读.ppt_第4页
肝功能异常解读.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功能异常解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谢春娥 前言 肝脏的基本功能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肝脏病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肝脏的基本功能 肝脏的代谢功能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肝脏的代谢功能 90 以上的血浆蛋白质及全部白蛋白 多种凝血因子都由肝细胞合成 部分球蛋白也可在肝脏合成 肝脏的代谢功能 肝脏能使血糖保持恒定 餐后血糖浓度升高 8 2mmol L 时 肝细胞迅速摄取葡萄糖 并将其合成为肝糖原储存起来 空腹时 血糖浓度降低 3 9mmol L 时 肝糖原迅速分解生成葡萄糖补充血糖 肝脏还能将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原或葡萄糖 参与血糖调节 肝脏的代谢功能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 吸收 分解 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肝脏分泌的胆汁促进脂肪乳化及脂类的消化吸收 利用脂肪酸 糖及某些氨基酸合成脂肪 胆固醇及磷脂 肝脏在维生素及激素的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 参与胆红素 铁 铜及其它金属的代谢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血清酶检测 ALT AST ALP ChE GGT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胆红素代谢检查尿内胆红素 尿胆原检查血氨检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测定 血清酶检测 转氨酶测定 ALT AST 碱性磷酸酶测定 ALP 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GT或GGT 胆碱酯酶测定 ChE 转氨酶测定 ALT AST ALT和AST均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 正常时它们的血清含量很低 当肝细胞等损伤时 它们的血清浓度会发生变化 在轻 中度肝损伤时 由于肝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胞浆内的ALT和AST释放入血 导致血液中ALT和AST升高 此时以ALT升高为明显 ALT升高远大于AST升高 当严重肝细胞损伤时 线粒体受损 可导致线粒体内的酶被释放入血 此时以AST升高更明显 血清中AST ALT比值升高 转氨酶测定 ALT AST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 ALT5 40U LAST8 40U LALT AST 1 Transaminases Mildelevations moretocomeMarkedelevationsAcutetoxicinjury ietylenol ischemiaAcuteviraldiseaseAlcoholichepatitis Symptoms HBeAg anti HBe Totalanti HBc IgManti HBc anti HBs HBsAg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52 100 AcuteHepatitisBVirusInfectionwithRecovery TypicalSerologicCourse WeeksafterExposure Titre ALT和AST增高临床意义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显著增高 常可达参考值上限的20 50倍以上 甚至达100倍 但以ALT升高更明显 ALT AST 1 通常在肝炎病毒感染后1一2周转氨酶达高峰 3一5周逐渐下降 ALT AST比值恢复正常 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ALT和AST仍不能恢复正常或再上升 提示急性肝炎转为慢性 急性重症肝炎 病程初期即表现出AST升高比ALT升高更明显 说明肝细胞损伤严重 有线粒体损伤 急性重症肝炎病情恶化时 可出现黄疸加重胆红素明显升高 但转氨酶却减低 即 胆酶分离 现象 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 预后不佳 ALT和AST增高临床意义 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ALT AST 1 AST升高较ALT明显 则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转为活动期 ALT和AST增高临床意义 非病毒性肝病药物性肝炎 脂肪肝和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时 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ALT AST 1 酒精性肝病时因酒精有线粒体毒性使线粒体破坏及酒精能抑制吡哆醛活性 使AST升高明显 ALT可能正常 ALT和AST增高临床意义 肝硬化血清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坏死和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其终末期血清转氨酶活性可能正常或降低 ALT和AST增高临床意义 胆汁淤滞肝内 外胆汁淤滞时 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此可与肝实质细胞损伤做鉴别 ALT和AST增高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 AMI AST升高 发病后6 12h开始升高 24 48h达高峰 AST值可达参考值上限的4一10倍 升高程度与心肌梗死范围及程度有关 3 5天后可恢复正常 如AST下降后又再次升高 提示梗死范围又有扩大或又有新的梗死出现 ALT和AST增高临床意义 其它疾病因ALT和AST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 其血清浓度增高还可见于肝病和心肌疾病以外的其它疾病 如皮肌炎 进行性肌萎缩等骨骼肌疾病 肺梗塞 肾梗塞 胰腺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流感病毒感染时 但上述疾病时转氨酶通常为轻度增高 碱性磷酸酶测定 ALP主要分布于肝 骨 肾 小肠和胎盘中 ALP在肝脏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的血窦侧和毛细胆管侧的微绒毛上 经胆汁排入小肠 当胆汁排泄不畅 毛细胆管内压升高时 可诱发ALP 产生增多 因而ALP也是胆汁淤滞的酶学指标 ALP在骨组织中由造骨细胞产生 骨疾患 尤新骨生成 时血ALP增高 碱性磷酸酶测定 参考值成人 40 110u L 儿童 350u L 碱性磷酸酶测定 临床意义肝胆疾病各种肝内 外胆管阻塞性疾病 ALP明显升高 且ALP升高与胆红素升高平行 肝炎等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 ALP仅轻度升高 碱性磷酸酶测定 临床意义ALP与ALT及胆红素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表 碱性磷酸酶测定 骨骼疾病变形性骨炎 骨软化症 成骨不全 骨肉瘤 骨转移癌 骨折愈合期等 ALP升高 佝偻病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ALP升高 妊娠后期及儿童生长期 ALP也增高 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主要分布于肾 肝 胰腺 存在于细胞膜和微粒体上 参与谷胱甘肽代谢 血清中 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 肝脏中的 G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侧和整个胆管系统 因此肝内 GT合成增多或胆管系统病变胆汁排泄受阻时 均可引起血清 GT增高 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参考值 50U L GT增高意义 胆道阻塞性疾病胆汁淤滞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硬化性胆管炎等 肝癌 肝内阻塞 诱发肝细胞生成 GT增多 同时癌细胞也会合成 GT GT明显增高 并且 GT增高与ALP BIL 5 核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增高相平行 GT增高意义 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急性肝炎 GT中等度升高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非活动期 GT正常 活动期或病情恶化时 GT持续升高 GT增高意义 酒精性和药物性肝炎 GT中度或明显升高 但ALT和AST仅轻度升高或正常 酗酒者戒酒后 GT可下降 GT增高意义 其它胰腺癌 胰腺炎 前列腺癌 脂肪肝等时 亦可有 GT轻度增高 GT在反映慢性肝细胞损伤及其病变活动时较转氨酶敏感 GT活性75 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 当慢性肝病有活动性病变时 诱导微粒体酶合成增加 在急性肝炎恢复期ALT活性已正常 如发现 GT活性持续升高 即提示肝炎慢性化 慢性肝炎即使ALT正常 如 GT持续不降 在排除胆道疾病情况下 提示病变仍在活动 慢性持续性肝炎 GT轻度增高 慢性活动性肝炎 GT明显增高 肝细胞严重损伤 微粒体破坏时 GT合成减少 故重症肝炎 晚期肝硬化时 GT反而降低 胆碱酯酶测定 胆碱酯酶 ChE 分为两类乙酰胆碱酯酶 AchE 主要分布于红细胞和脑灰质中 酰基胆碱酰基水解酶 SchE 主要分布于肝 脑白质和血清中 胆碱酯酶测定 参考值SchE比色法为30000一80000u L 连续监测法为620一1370u L AchE比色法为80000一120000u L ChE参考值范围较大 但个体参考值较恒定 胆碱酯酶降低的意义 有机磷中毒 两种ChE活性均减低 一般以SchE活力降低做诊断依据 有急性接触史而无明显临床症状者 SchE常降至正常均值的70 急性轻度中毒 ChE活性在50 70 急性中度中毒ChE活力一般在30 50 急性重度中毒ChE活力一般在30 以下 亚急性及慢性中毒 SchE可降至0 而症状体征不明显或不严重 此时应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胆碱酯酶降低的意义 肝实质损害 肝脏具有合成胆碱脂酶的功能 肝实质性损伤时 ChE合成减低 当肝功能恢复后 ChE合成亦随之逐渐转为正常 如急 慢性肝炎 肝硬化 肝癌 肝脓肿等肝功能不全时 ChE明显减低 胆碱酯酶降低的意义 恶性肿瘤 营养不良 恶性贫血 进行性播散性硬化症和某些药物 也可引起ChE减低 胆碱酯酶增高的意义 肾脏疾病 排泄障碍或合成亢进 脂肪肝 营养过度性或酒精性 肥胖 甲亢 遗传性高ChE血症等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90 以上的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白蛋白 A 是由肝脏合成 是反应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白蛋白是正常人体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成 总蛋白含量减去白蛋白含量 即为球蛋白含量 G 血清总蛋白降低一般与白蛋白减少平行 总蛋白升高同时有球蛋白升高 只有当肝脏病变达到一定程度和在一定病程后才能出现血清总蛋白的改变 因此它常用来检测慢性肝损害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正常参考值范围 总蛋白60 82g L白蛋白35 55g L球蛋白20 30g L A G1 5 2 5 1 蛋白质代谢功能异常分析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升高 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 使单位容积总蛋白浓度增加 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 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 严重脱水 休克 饮水量不足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蛋白质代谢功能异常分析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见于肝细胞损害影响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合成 常见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 慢性中度以上肝炎 肝硬化 肝癌等 血清总蛋白 60g L或白蛋白 25g L称为低蛋白血症 患者出现严重浮肿和胸 腹水 营养不良 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蛋白质丢失过多 如肾病综合征 蛋白丢失性肠病 严重烧伤 急性大失血等 消耗增加 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重症结核 甲亢及恶性肿瘤等 血清水分增加 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液 先天性低蛋白血症较少见 蛋白质代谢功能异常分析 总蛋白和球蛋白升高 当血清总蛋白 80g L或球蛋白 35g L 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 总蛋白增高主要是因球蛋白增高 常见原因慢性肝脏疾病 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 肝硬化 慢性酒精性肝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球蛋白增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性相关 M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热 类风湿关节炎等 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 疟疾 黑热病 麻风病及慢性血吸虫病等 蛋白质代谢功能异常分析 血清球蛋白浓度降低 主要是合成减少见于生理性减少 小于3岁的婴幼儿 免疫功能抑制 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先天性低 球蛋白血症 蛋白质代谢功能异常分析 A G倒置 白蛋白降低和 或球蛋白增高均可引起A G倒置 见于严重肝功能损害及M蛋白血症 如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多发性骨髓瘤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参考值范围 3 4 17 1umol L 成人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意义 判断有无黄疸 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 当总胆红素 17 1umol L 但 34 2umol L时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34 2 171umol L为轻度黄疸 171 342umol L为中度黄疸 342umol L为高度黄疸 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溶血性黄疸通常 85 5umol L 肝细胞黄疸为17 1 171umol L 不完全性梗阻性黄疸为171 265umol L 完全性梗阻性黄疸通常 342umol L 判断黄疸类型若总胆红素增高伴间接胆红素明显增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 总胆红素增高伴直接胆红素明显增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三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直胆和间胆测定 参考值范围 直胆0 6 8umol L间胆1 7 10 2umol L 直胆和间胆测定意义 根据直胆与总胆红素比值 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 如直胆 总胆 20 提示为溶血性黄疸 20 50 之间常为肝细胞性黄疸 比值 50 为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炎的黄疸前期 无黄疸型肝炎 失代偿期肝硬化 肝癌等 30 50 患者表现为直胆增高 而总胆正常 尿内胆红素检查 参考值 正常人为阴性 尿内胆红素检查意义 尿胆红素试验阳性提示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 见于 胆汁排泄受阻肝外胆管阻塞 如胆石症 胆管肿瘤 胰头癌等 肝内小胆管压力升高如门脉周围炎症 纤维化 或因肝细胞肿胀等 肝细胞损害病毒性肝炎 药物或中毒性肝炎 急性酒精性肝炎 黄疸鉴别诊断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尿内胆红素阳性 而溶血性黄疸则为阴性 碱中毒时胆红素分泌增加 可出现胆红素试验阳性 尿胆原检查 参考值范围 定量0 84 4 2umol L 24h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尿胆原检查意义 尿胆原在生理情况下仅有微量 但受进食和尿液酸缄度的影响 在餐后或缄性尿中 由于肾小管对尿胆原重吸收减少和肠道尿胆原生成增加 故尿中尿胆原稍增加 在酸性尿中则减少 若晨尿稀释4倍以上仍呈阳性 则为尿胆原增多 尿胆原检查意义 尿胆原增多见于 肝细胞受损 如病毒性肝炎 药物或中毒性肝损害及某些门脉性肝硬化患者 循环中红细胞破坏增加及红细胞前体细胞在骨髓内破坏增加 如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 内出血时由于胆红素生成增加 尿胆原排除随之增加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肝淤血时 影响胆汁中尿胆原转运及再分泌 进入血中的尿胆原增加 其它 如肠梗阻 顽固性便秘 使肠道对尿胆原回吸收增加 使尿中尿胆原排除增加 尿胆原检查意义 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见于胆道梗阻 如胆石症 胆管肿瘤 胰头癌 壶腹癌等 完全梗阻时尿胆原缺如 不完全梗阻时则减少 同时伴有尿胆红素增加 新生儿及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时 由于肠道细菌缺乏或受到药物抑制 使尿胆原生成减少 正常人及常见黄疸的胆色素代谢检查结果表 血氨检测 正常人体中含有少量游离的氨 NH3 主要来源于肠道中未被吸收的氨基酸 未消化的蛋白质及由血液中渗入的尿素 经大肠埃希杆菌作用脱氨基生成的氨 以及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氨 血氨检测 氨是有毒物质 通过以下途径解毒 肝内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 经肾脏排出体外 转变为氨基酸上的氨基 在肾脏泌氨中和肾小管腔中的H十形成铵盐 随尿排出体外 肝脏将氨合成尿素 是保证血氨正常的关键 当肝脏功能严重损害 80 肝组织遭破坏 时 氨不能被解毒 氨在中枢神经系统聚集 会引起肝性脑病 血氨检测 参考值 谷氨酸脱氢酶法11一35umol L 140 490ug L 血氨检测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高见于 严重肝损害 肝性脑病 肝硬化 肝癌 重症肝炎等 尿毒症 上消化道大出血 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 生理性增高见于 过多进食高蛋白饮食和运动后 减低见于 低蛋白饮食和严重贫血等 血清总胆汁酸 Totalbileacid TBA 空腹采静脉血2ml 不抗凝 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总胆汁酸是胆甾醇在肝脏分解产生的 随胆汁排入肠腔 大部分又被肠道吸收 经门静脉回到肝脏 形成肠肝循环 异常结果分析 急性肝炎时 血清TBA显著增高 可高达10 100倍 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对慢性肝炎的鉴别以及检测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预后和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血清TBA测定对胆汁淤积的诊断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肠道疾病可引起BA代谢异常 慢性肝病肝硬化時血清总胆汁酸升高可早于胆红素的升高 胆汁中BA 卵磷脂和胆固醇比例失调是胆固醇结石的重要原因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 目前已明确的肝炎病毒有5种 甲型肝炎病毒 HA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戊型肝炎病毒 HEV 除HBV为双链DNA病毒外 其余均为单链RNA病毒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尤以HAV HBV HCV的感染更为突出 准确 快速地检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 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HAV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主要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 HAV在体内主要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 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 HAV可分4个基因型 目前主要通过ELISA检测抗 HAVIgM和抗 HAVIgG两种血清标志物对甲型肝炎进行病原学的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参考值ELISA 阴性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临床意义血液中抗 HAVIgM型抗体在发病后1 2周内出现 3个月后滴度下降 6个月后不易检出 抗 HAVIgM型抗体阳性 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抗 HAVIgG出现较抗 HAVIgM稍晚 几乎可终身存在 抗 HAVIgG型抗体阳性 则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 但体内已无HAV 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可用于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HBV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血液途径进行传播亦可由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三种抗原抗体系统表面抗原 HBsAg 表面抗体 Anti HBs或抗 HBs e抗原 HBeAg e抗体 Anti HBe或抗 HBe 核心抗原 HBcAg 核心抗体 Anti HBc或抗 HBc AdiagnosisofacuteHBVinfectioncanbemadeonthebasisofthedetectionofIgMclassantibodytohepatitisBcoreantigen IgMantiHBc inserum IgManti HBcisgenerallydetectableatthetimeofclinicalonsetanddeclinestosubdetectablelevelswithin6months IgGanti HBcpersistsindefinitelyasamarkerofpastinfection Anti HBsbecomesdetectableinpatientswhodonotprogresstochronicinfection Thepresenceofanti HBsafteracuteinfectiongenerallyindicatesrecoveryandimmunityfromreinfection InpatientswithchronicHBVinfection bothHBsAgandIgGanti HBcremainpersistentlydetectable generallyforlife Inaddition anegativetestforIgManti HBctogetherwithapositivetestforHBsAginaserumspecimenusuallyindicatesthatanindividualhaschronicHBVinfection SerologicalmarkersofHBVinfectionvarydependingonwhethertheinfectionisacuteorchronic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通过ELISA RIA等方法进行检测 健康人检测结果为阴性 HBsAg测定 HBsAg主要在感染HBV后1 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 可维持数周 数月至数年 也可能长期存在 HBsAg阳性表示肝脏中有HBV 虽然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 但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 常被用来作为传染性的标志之一 HBsAg测定 HBsAg阳性见于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 慢性迁延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 肝硬化 肝癌 慢性HBsAg携带者 HBsAg也可从许多乙肝患者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 如唾液 精液 乳汁 阴道分泌物等 抗 HBs测定 抗 HBs是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 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表明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抗 HBs一般在HBsAg转阴后出现 是疾病恢复的开始 抗体可持续多年 其滴度与特异性保护作用相平行 抗 HBs测定 抗 HBs阳性 表示既往曾感染过HBV 现已恢复 而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 接种乙肝疫苗后 一般只出现抗 HBs单项阳性 被动性获得抗 HBs抗体 如接受免疫球蛋白或输血治疗的患者 HBeAg测定 HBeAg阳性 表明患有乙型肝炎 常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检出 是病毒复制活跃 传染性强的指标 HBeAg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 易转变为慢性肝炎 HBeAg和HBsAg阳性的孕妇可将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给新生儿 其感染的阳性率为70 90 抗 HBe测定 抗 HBe是HBeAg的对应抗体 但它不是中和抗体 出现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持续时间较长抗 HBe和HBeAg一般不会同时阳性 抗 HBe阳转 HBeAg即消失 抗 HBe测定 抗 HBe阳性 多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 意味着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 复制减少 传染性降低 部分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癌病人可检出抗 HBe 抗 HBc测定 抗 HBc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种指标 主要包括IgM IgG和IgA等三型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检测总抗 HBc 也可分别检测抗 HBc的IgM IgG或IgA 抗 HBc测定 抗 HBcIgM是机体感染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 在肝炎的急性期滴度高 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 并提示病人血液有强传染性 抗 HBcIgM阳性还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抗 HBc测定 抗 HBcIgG在机体感染HBV后1个月左右开始升高临床上测定的总抗 HBc主要反应的是抗 HBcIgG 其阳性高滴度 表明患有乙型肝炎 是指正在感染抗 HBCIgG低滴度则是既往感染过HBV的指标 在体内持续时间长 具有流行病学的意义 HBV DNA定性和定量测定 血液中HBVDNA的存在是HBV感染最直接 最灵敏和最特异的检测指标 目前HBVDNA的定量检测范围为102 108拷贝 ml HBV DNA定性和定量测定 参考值定性PCR法 荧光定量PCR法 阴性 HBV DNA定性和定量测定 HBV DNA阳性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靠的诊断指标 当机体感染HBV时 在外周血中HBV DNA的出现要早于血清学抗原抗体指标 并且只有HBV DNA存在才会引起感染使用极为灵敏 特异的PCR方法检测HBVDNA可为急性HBV感染提供直接证据 HBV DNA检测结果与血清免疫学结果的综合评价 与HBsAg检测结果的关系 一般来说HBsAg阳性 HBV DNA测定常常阳性 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HBsAg测定结果阴性 而HBV DNA测定阳性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HBsAgELISA测定敏感性低 对极低浓度的HBsAg测不出 而PCR具极高的灵敏度 HBV DNA含量即使很低亦可检测出来 或在HBV感染早期 此时所有乙肝的免疫标志物尚未产生 HBV DNA检测结果与血清免疫学结果的综合评价 与抗 HBs的关系HBV感染恢复期 抗 HBs阳性 血清HBV DNA检测一般为阴性 但少部分亦可为阳性 特别是肝组织HBV DNA测定阳性率仍很高 说明HBV还没有从肝脏中完全清除掉 只有HBV DNA测定阴性才是病毒消除的明确指标 HBV DNA检测结果与血清免疫学结果的综合评价 与HBeAg 抗 HBe和抗 HBc的关系 HBeAg阳性 HBV DNA检测几乎全为阳性 HBeAg阴性而抗 HBe和抗 HBc阳性者 仅表明病毒复制减弱 但并未完全消失 血清HBV DNA的阳性率仍可高达80 HBV DNA检测是评价HBV传染性的最可靠方法 HBV DNA检测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疗效评价使用定量PCR测定乙肝患者血中HBV DNA的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可以判断相应药物的疗效 从而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HBV DNA检测 筛查献血员 防止乙肝病毒输血后感染 监测血制品的传染性 乙肝疫苗的安全性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高传染性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 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或慢性乙肝 弱传染性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HBV感染康复期或有既往感染史 目前保持免疫力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恢复期 弱传染性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HBV感染 窗口期 或既往曾感染过乙肝 有流行病学意义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疫苗接种后或HBV感染后康复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乙肝康复期 开始产生免疫力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非乙肝感染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HCV检测 通过血液传播 是引起输血后肝炎的病原体之一病人感染HCV后 主要在宿主的肝细胞内复制引起丙型肝炎 病情虽较乙型肝炎轻 但更易转为慢性临床上诊断HCV感染的主要依据为抗 HCVIgM 抗 HCVIgG和HCV RNA测定健康人检测结果为阴性 HCV检测 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 加上不同的患者抗 HCV阳转的时间差异较大 短的1个月 长的1年 因此 抗 HCV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丙型肝炎 HCV检测 抗 HCV为一种非保护性抗体 测定阳性是诊断HCV感染的重要依据 HCV检测 抗 HCVIgM阳性常见于急性HCV感染 是诊断丙肝的早期敏感指标 是HCV活动的指标 在慢性HCV感染时 若抗 HCVIgM阳性只表示病变活动 常伴有ALT升高 是判断HCV传染性的指标 HCV检测 抗 HCVIgG出现晚于抗 HCVIgM抗 HCVIgG阳性表明体内有HCV感染 但不能作为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 由于实验试剂的限制 患者免疫力的差异 在疾病早期抗 HCVIgG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 必要时行HCV RNA的检测 HC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