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标准_第1页
设备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标准_第2页
设备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标准_第3页
设备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标准_第4页
设备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管理标准标准编号: 第1版 签发: 设备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要素评分标准评价标准阶数配分1.设备管理策划1.1设备管理体系策划从评估用户的需求出发进行策划,在策划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制订设备管理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确保设备管理体系对实现组织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以组织战略规划为指导; 了解组织生产经营目标; 对原设计或经改造后的设备生产能力进行评估; 根据设备状态分析设备检修需求; 根据同行业及历史维修实绩,针对不同产线或设备族群,设计设备维修策略; 策划过程中采用了科学的战略制定方法(如SWOT分析等); 形成设备管理中长期目标、规划及年度计划,确保设备管理体系的实施能够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组织进行过关于建立设备管理体系的学习; 在策划过程中没有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在制订设备年度计划时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一阶2分 组织进行过关于建立设备管理体系的学习和讨论; 没有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收集、整理,没有考虑或分析用户的需求;二阶5分 组织进行过关于建立设备管理体系的研究和讨论; 缺乏系统性以及对确保设备管理体系实施有效性的支持;三阶8分 从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用户需求角度对设备管理体系进行策划,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用户需求收集、整理和分析程序; 领导团队学习使用了科学的战略制定方法(如SWOT分析等),形成了设备管理中长期管理目标和规划,但规划的完备性和可行性存在一些不足; 开展过对原设计或经改造后的设备生产能力的评估等工作;四阶11分 从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用户需求角度对设备管理体系进行策划,有一套比较系统的、动态的、及时的用户需求收集、整理和分析程序; 领导团队综合运用多种战略分析工具和科学的战略制定方法,形成了设备管理中长期管理目标和规划,规划的完备性和可行性较突出,能够确保设备管理体系的实施有效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对原设计或经改造后的设备生产能力开展评估等工作。五阶15分1.2设备维修策略制定重视对维修策略的学习和领会,能够从设备一生管理等系统高度进行思考,制定设备维修综合效果最好、维修费用与停机损失最小、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最佳的设备维修策略。 经常组织进行有关维修策略的学习、研究、讨论; 维修策略的选择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开展主作业线和关键设备的损失风险评估及维修费用投入核算; 不同设备的维修策略思考; 有组合维修策略的设计。 组织进行过关于维修策略的学习; 开始了策略的设计、运用,但处于初级阶段;一阶2分 组织进行过关于维修策略的学习、讨论; 策略的设计、运用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主作业线或关键设备,策略的先进性、科学性、准确性尚有不足; 对不同类型设备策略的差异性缺乏研究,尚无组合维修策略设计;二阶5分 组织进行过关于维修策略的学习、研究、讨论; 策略的设计、运用已经覆盖了全部主作业线或关键设备,策略的先进性、科学性、准确性尚可; 考虑到了不同设备的策略差异性,但缺乏组合维修策略设计; 三阶8分 从设备一生管理出发,组织进行过关于维修策略的学习、研究、讨论; 策略的设计、运用已经覆盖了全部主作业线和关键设备,策略的先进性、科学性、准确性较好; 考虑了不同设备的策略差异性,设备的组合维修策略有系统设计,但策略运用与维修实践的对接不够;四阶11分 组织进行了关于维修策略的学习、研究、讨论,系统思考设备一生管理; 系统设计设备的组合维修策略,保证了维修资源的有效投入,策略的先进性、科学性、准确性好; 策略运用与维修实践有很好的对接,维修策略可以在维修实践中充分实现,取得良好效益; 开展主作业线和关键设备的损失风险评估及维修费用投入核算。五阶15分1.3设备维修模式设计研究和探索设备维修规律,根据不同的产品对设备的要求、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设备类型,不同设备的寿命周期,不同的故障特征和原因、不同的维修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费用,对预知状态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事后维修等设备维修方式进行选择,形成有效的设备维修模式。 经常组织研究和探索设备维修规律; 对设备的维修模式有研究、创新、应用; 采用科学的方法,如运用MFMEA工具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对维修保养方式进行辨识和确认; 采用PDCA方法,持续优化设备维修模式。 组织进行过关于设备维修规律的学习,但对设备故障产生机理掌握不够; 基本上采用以事后维修模式为主的方式;一阶2分 组织进行过关于设备维修规律的学习和研究,掌握部分设备的故障产生机理; 考虑到了不同设备的差异性,但未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选择以预防维修模式为主、事后维修模式为辅的维修策略; 二阶5分 组织进行过关于设备维修规律的学习、研究和探索,掌握重要设备的故障产生机理; 考虑到了不同设备的差异性,对不同设备采取的维修模式进行辨识和选择,并试点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采用以预知状态维修、预防维修模式为主,改善维修、事后维修等多种维修模式并存的设备维修策略;三阶8分 经常组织学习、研究和探索设备的运行、维修规律; 对主作业线和关键设备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采用以预知状态维修、预防维修模式为主,改善维修、事后维修等多种维修模式并存的设备维修策略,但根据设备役龄变化、技术进步的调整、创新不够;四阶11分 经常组织学习、研究和探索设备的运行、维修规律; 对主作业线和关键设备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采用以预知状态维修、预防维修模式为主,改善维修、事后维修等多种维修模式并存的设备维修策略; 能够根据设备役龄变化、技术进步及时调整、创新,通过PDCA循环,对设备维修模式和策略持续优化。五阶15分1.4 点检定修制点检定修制是一种以预防维修为基础,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执行点检定修制的目标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达到最佳化。 以减少设备故障时间,降低设备维修费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管理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坚持预知状态维修和预防维修为主的指导思想,突出为生产服务的观念,实行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设备管理体制; 采用PDCA工作方法;建立完整的维修标准体系; 推行设备隐患管理和倾向管理,准确地把握设备状态与劣化趋势,有计划地安排连续生产系统设备的定期检修; 员工的技能和工作任务的多样化。 组织学习过点检定修制; 在维修实践中忙于故障和事故的应急处理,基本上未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一阶2分 以减少设备故障时间,降低设备维修费用为管理目标,组织学习过点检定修制; 建立了维修标准; 设置了点检员,开始了诊断分析工具的学习和运用;点检员PDCA工作方法应用不熟练,对设备状态的把握尚不准确, 定修项目的计划性和计划准确性不强;二阶5分 学习和实践点检定修制,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 建立了维修标准体系; 设置并培训点检员,应用PDCA工作方法,把握设备的状态; 安排连续生产系统设备的定期检修的计划;三阶8分 以减少设备故障时间,降低设备维修费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管理目标,深入推进点检定修制; 建立完整的维修标准体系; 点检员熟练应用PDCA工作方法,通过设备隐患管理和倾向管理,较准确地把握设备状态与劣化趋势,但点检体系的自主维护状态不理想; 按照检修模型有计划地安排连续生产系统设备的定期检修,定修项目的计划性和计划准确性不强; 四阶11分 以提供可靠、增值的设备保障为管理目标,坚持安全第一,坚持预知状态维修与预防维修为主的指导思想,突出为生产服务的观念,推进并创新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设备管理体制,强化了全员自主维护,扩展了点检手段,管理重心向点检信息化和状态监测方向转移; 建立了完整的维修标准体系; 定修项目的计划性和计划准确到位,计划外修理项目显著减少; 点检员的技能和任务多样化。 五阶15分1.5维修管理体系对推进点检定修制的全员设备管理组织保障有足够的认识并落实到行动上,设备维护、日常点检、专业点检、检修等业务明确落实到相应的部门或岗位。 各级组织最高领导对TPM推进的意义、作用有深刻认识,落实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设备管理体制; 有一支专业从事点检工作的点检员队伍,以及专业化的设备检修队伍; 建立制度和规范流程,落实设备维护、日常点检、专业点检、检修等业务及职责,有专业搭接、边界覆盖的措施; 配备并培训一支执行力出色的推进骨干保障点检定修制的推进; 设备维修标准完备,维修管理流程清晰,维修质量验收标准可行。 组织最高领导有TPM基本概念; 未建立一支专业从事点检工作的点检员队伍,设备维护、日常点检、专业点检、检修等业务及职责未具体明确; 维修管理流程不规范;一阶2分 组织最高领导对TPM推进的意义、作用有认识,能够支持TPM的推进; 建立了一支专业从事点检工作的点检员队伍,明确部门及岗位职责和分工协议; 有维修管理流程,但缺乏执行力;二阶5分 组织最高领导对TPM推进的意义、作用有深刻认识; 设备维护、日常点检、专业点检、检修等业务明确落实到相应的部门或岗位; 管理流程比较规范,但缺乏有执行力的推进骨干和推进方法手段;三阶8分 组织最高领导对TPM推进的意义、作用有深刻认识,对推进点检定修制的全员设备管理组织保障资源给予支持; 设备维护、日常点检、专业点检、检修等业务分工明确; 管理流程规范,但缺乏有执行力的推进骨干和推进方法手段,存在专业搭接、边界覆盖方面的对接缺陷;四阶11分 组织最高领导对TPM推进的意义、作用有深刻认识,全力支持推进全员设备管理组织保障的资源; 设备维修标准完备,管理流程清晰规范,维修质量验收标准可行; 有一支执行力出色的推进骨干,确保设备维护、日常点检、专业点检、检修等业务的规范执行。五阶15分1.6制度建设按照综合体系的要求,制订支持设备管理规范有效运行的必要制度,制订的制度可操作性强,设计的流程简捷,并能够形成管理闭环。 编制的制度与组织的现有体系融合; 制度和流程的制定从推进设备管理的系统角度出发,没有出现矛盾和冲突,可操作性强; 制度中的管理流程形成闭环,职责分工和业务接口描述清楚; 制度与管理实际相符,并得到有效贯彻; 制度应覆盖所有必要的管理领域; 定期对文件的适用性、符合性进行评审。 制度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部分管理流程未形成闭环,业务接口描述不清晰; 制度与管理实际存在脱节的现象;一阶2分 制度不够完整,个别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部分管理流程未形成闭环,业务接口描述不清; 制度缺乏系统性,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二阶5分 制度比较完整,从推进设备管理的系统角度出发制定制度和流程,职责分工和业务接口描述清楚; 制度与组织的现有体系没有实现有效融合,只有60%左右的制度得到执行,执行效果一般;三阶8分 制度完整,从推进设备管理的系统角度出发制定制度和流程,制度中的管理流程形成闭环,职责分工和业务接口描述清楚; 制度与组织的现有体系基本融合,80%左右的制度得到执行,执行效果较好;四阶11分 制度完整,从推进设备管理的系统角度出发制定制度和流程,制度中的管理流程闭环,职责分工和业务接口描述清楚; 定期对文件的适用性、符合性进行评审,使制度与组织的现有体系完全融合,所有的制度得到有效执行,执行效果好。五阶15分2.设备经济管理2.1维修成本管理维修成本管理以设备一生管理为主线,遵循“总成本”、“价值增值”、“长效投入”的管理理念,按照“标准+”的维修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法与“设备停机价值化”管理的思路,对成本管理对象的使用和维修投入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既要关注维修投入,又要关注设备产出,使设备管理薄弱环节的改善措施更具针对性、维修费用调控更合理、维修成本利用效率更佳。 按维修成本管理的预算层级(厂部、分厂或车间、作业区、班组、点检员)和成本管理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编制成本预算; 分解并落实维修成本预算指标; 应有物料、检修外协、主控项目等实绩基础台帐; 做好维修成本的实绩管理,抓好结算的及时性管理,进行差异揭示、分析及改进; 不断优化“标准+”维修成本管理,即:研究最优维修费用模型,让“标准”精准、科学化,对维修投入高于“标准”的部分每年要求一定的下降幅度,实现持续降本;对维修投入明显低于“标准”的部分应该适当增加投入,以保障对设备劣化、损耗的及时补偿;根据不同的维修策略及模式,合理实施对“”项目(变动部分)的投入。 分解并落实维修成本预算指标工作不够到位; 物料、检修外协、主控项目等实绩基础台帐不够完善;一阶4分 能够分解并落实维修成本预算指标; 有物料、检修外协、主控项目等实绩基础台帐;二阶8分 物料、检修外协、主控项目等实绩基础台帐比较完善; 未能做好维修成本的实绩管理,结算的及时性管理、差异揭示、分析及改进等工作不理想;三阶11分 能够做好维修成本的实绩管理,抓好结算的及时性管理,适时进行差异揭示、分析及改进; 未能不断优化“标准+”维修成本管理,也未能根据不同的维修策略及模式,合理实施对“”项目(变动部分)的投入;四阶15分 能够不断优化“标准+”维修成本管理,能根据不同的维修策略及模式,合理实施对“”项目(变动部分)的投入。 分析成本管理对象的使用和维修投入的合理性,有效利用维修成本,持续改善维修费用管理的薄弱环节,维修费用调控比较合理。五阶20分2.2维修物料费用管理维修物料费用管理,主要是指合理平衡“三金”关系,将维修物料消耗资金、库存资金、采购资金做到事前预算合理,事中控制到位,事后分析改进。 合理平衡“三金”关系,将维修物料消耗资金、库存资金、采购资金的预算进行分解,落实责任者; 点检员根据当前设备状态以及维修费用控制指标,提出合理的物料申购和使用计划; 应有控制维修物料消耗资金、库存资金、采购资金的有效措施; 预算执行跟踪管理,如实、及时记录实际发生的物料各项费用情况; 定期分析物料管理实绩,定期(每月)对费用实际使用情况与计划预算进行差异值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拟定改善、调整及完善措施,使维修物料费用管理能得到持续优化。 合理平衡“三金”关系,将维修物料消耗资金、库存资金、采购资金的预算进行分解,落实责任者; 点检员未根据当前设备状态以及维修费用控制指标,提出物料申购和使用计划;一阶4分 点检员根据当前设备状态以及维修费用控制指标,合理且准确地提出物料申购和使用计划; 尚未对预算执行跟踪管理,未能如实、及时记录实际发生的物料各项费用情况;二阶8分 能够对预算执行跟踪管理,如实、及时记录实际发生的物料各项费用情况; 有控制维修物料消耗资金、库存资金、采购资金的措施,但不够有效;三阶11分 有控制维修物料消耗(领用)资金、库存资金、采购资金的有效措施; 未能定期分析物料管理实绩,也未能定期(每月)对费用实际使用情况与计划预算进行差异值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拟定调整、改善措施;四阶15分 能定期分析物料管理实绩; 能定期(每月)对费用实际使用情况与计划预算进行差异值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落实有效的改善措施,使维修物料费用管理能得到持续优化。五阶20分2.3设备资产管理规范以集中管理、专业技术支撑、使用部门分级负责为原则,通过规范管理、确保设备资产实物的完好,防止固定资产损失或流失。做到妥善保管、合理使用、精心维护,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并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设备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设备资产实物管理责任应落实到人; 设备资产实物从购置、验收、入帐、使用、调拨/划转、出租、出售、托管、闲置、报废等环节,应按规定的制度和相关流程办理(作业); 应确保设备资产实物管理数据归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及真实性、完整性; 应开展定期盘库工作,确保设备资产帐、物、卡(信息)一致; 应不断健全与完善设备资产实物管理的技术标准; 待处置的设备资产实物,应能得到及时处置。 设备资产实物管理责任应落实到人; 设备资产实物从购置、验收、入帐、使用、调拨/划转、出租、出售、托管、闲置、报废等环节,能按规定的制度和相关流程办理(作业); 未能确保设备资产实物管理数据归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及真实性、完整性;一阶2分 能确保设备资产实物管理数据归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及真实性、完整性; 虽然能够开展定期盘库工作,但经常出现设备资产帐、物、卡(信息)不一致情况;二阶5分 能够开展定期盘库工作,并能保证设备资产帐、物、卡(信息)基本一致; 设备资产实物管理的技术标准未能不断健全与完善;三阶8分 能不断健全与完善设备资产实物管理的技术标准; 待处置的设备资产实物,未能得到及时处置;四阶11分 待处置的设备资产实物,能得到及时处置; 内部闲置设备呈明显下降趋势。五阶15分3. 设备技术管理和相关的专业管理3.1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设备技术说明资料等,针对具体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修理而提出的技术规定和要求,是设备维修标准化作业的依据。对标准应定期进行评审,以确保标准的指导作用。 应识别和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及适用的行业标准规范; 应建立设备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设备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修作业标准等四大标准,以及设备运行与维护过程中有关设备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指导和规范设备维修活动; 对不同的设备应明确需建立的必备技术标准(如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等方式采用矩阵表识别所需建立的技术标准); 新设备或新方法、新技术应用时,应及时建立适用的技术标准; 现场执行应与技术标准相符,标准的内容应易于理解,操作指导性强; 技术标准的文件控制管理,如制(修)订、评审、执行、发放等应执行公司的相关制度。 有相应技术标准,但不够齐备,缺项较多; 技术标准的内容,有些描述难理解(如该配图的未配图),有的内容不具体(如公差范围不明确); 现场执行与技术标准文件内容不一致;一阶2分 技术标准齐备,无缺项存在; 个别技术标准不规范,描述不清晰、不具体; 标准执行与技术标准文件内有部分内容不一致;二阶5分 技术标准基本齐备、规范,标准的部分内容不易于理解; 标准执行与技术标准文件内容基本一致; 新设备或新方法、新技术应用时,未及时建立适用的技术标准;三阶8分 新设备或新方法、新技术应用时,及时建立起适用的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描述清晰,但操作指导性差; 技术标准的文件控制管理不够严格,制(修)订、评审、执行、发放部分环节不符合公司的相关制度;四阶11分 标准内容清晰、易于理解,操作指导性强; 技术标准的文件控制管理严格,制(修)订、评审、执行、发放等环节均符合公司的相关制度。五阶15分3.2 设备技术攻关对于影响产品质量、交货期以及安全、环保等设备的重大技术问题,需要技术攻关来解决,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和经济性。应有效开展虚拟团队协作,充分挖掘和提炼技术创新点,形成宝钢的自有核心技术。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目标、质量、环境、安全、能源等要求及设备运行状态(设备故障、异常信息)、相关技术标准等,组织设备技术攻关,并按相关制度实施; 技术攻关项目应组织评审,技术方案及对策措施应确保其科学合理和有效; 项目实施应落实责任者,采取项目管理方式,并确保管理过程受控; 技术攻关及技改、维修工程、科研、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等项目活动中,如对设备的结构、性能、润滑方式、保护整定值或零部件材质、电气传动、控制系统等内容进行改动,应及时修改图纸; 支持和鼓励技术人员通过有效开展虚拟团队协作,自主承担设备技术攻关项目,及时总结技术成果,形成自有核心技术。 能够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目标、质量、环境、安全、能源等要求及设备运行状态(设备故障信息和隐患)、相关技术标准等,积极组织设备技术攻关; 技术攻关应遵守的相关制度执行不够;项目缺乏组织评审,技术方案及对策措施缺乏科学论证;一阶2分 技术攻关项目均组织过评审,技术方案及对策措施基本能够确保科学合理和有效; 项目实施的责任者不明确,未采取项目管理方式,未能确保管理过程受控;二阶5分 项目实施均落实了责任者,采取了项目管理方式,制定项目推进模式和科学合理的季度评价方式,并确保管理过程受控; 技术攻关及技改、维修工程、科研、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等项目活动中,如对设备的结构、性能、润滑方式、保护整定值或零部件材质、电气传动、控制系统等内容进行改动,未能及时修改图纸; 三阶8分 技术攻关及技改、维修工程、科研、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等项目活动中,如对设备的结构、性能、润滑方式、保护整定值或零部件材质、电气传动、控制系统等内容进行改动,能及时修改图纸; 能自主承担设备技术攻关项目,但开展虚拟团队协作不够,未能及时总结技术成果,形成自有核心技术;四阶11分 支持和鼓励技术人员有效开展跨部门、跨专业的虚拟团队协作,自主承担设备技术攻关项目,并能及时总结技术成果,形成自有核心技术; 技术攻关成果、效益明显。五阶15分3.3 技术支撑推进设备技术发展,落实设备技术管理分工职责,规范设备技术活动,保证设备处于最佳技术状态,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可维修性、经济性。 组织制订设备技术发展规划或设备技术工作计划,推进并落实; 规定部门、专业、岗位的设备技术管理分工职责并落实; 严格执行设备技术标准,推进以定量数据逐步替代定性判断的设备状态检测诊断分析工作; 及时收集设备使用、维护、点检、修理等技术信息,组织现场维修技术交流,积极研究持续改进对策,制定预案,防止设备失效或重复事故发生; 组织专项及关键设备等技术调研、评估、分析,形成准确、及时的技术分析专项报告,指导维修技术的应用; 组织新技术应用交流,提高员工技术素养。 组织制订了设备技术发展规划或设备技术工作计划,但推进、落实不够; 部门、专业、岗位的设备技术管理分工职责不明确;一阶2分 组织制订了设备技术发展规划或设备技术工作计划,推进、落实较好; 部门、专业、岗位的设备技术管理分工职责明确并落实; 基本执行设备技术标准,但推进以定量数据逐步替代定性判断的设备状态检测诊断分析工作不够;二阶5分 严格执行设备技术标准,推进以定量数据逐步替代定性判断的设备状态检测诊断分析工作较好; 未能及时收集设备使用、维护、点检、修理等技术信息,组织现场维修技术交流、研究持续改进对策、制定预案、防止设备失效或重复事故发生等工作开展不够;三阶8分 能够及时收集设备使用、维护、点检、修理等技术信息,组织现场维修技术交流,积极研究持续改进对策,制定预案,有效防止设备失效或重复事故发生; 未能组织专项及关键设备等技术调研、评估、分析,未能形成准确、及时的技术分析专项报告,以指导维修技术的应用;四阶11分 能及时组织专项及关键设备等技术调研、评估、分析,并能形成准确、及时的技术分析专项报告,指导维修技术的应用; 技术管理成绩显著,为改善本单位的设备状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五阶15分3.4相关的专业管理3.4.1计量管理确定计量体系的范围和控制方式,建立和运行测量管理体系,控制测量过程失效引起的损失和风险。应制订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测量过程管理、测量系统分析、计量数据与异议管理等程序,建立符合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ISO10012:2003、 GB/T1902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JJF1112-2003)等标准的计量体系并通过认证。制订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测量过程管理、测量系统分析、计量数据与异议管理等程序,培训、推进落实差,未开展外部体系认证工作;一阶2分制订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测量过程管理、测量系统分析、计量数据与异议等管理程序,有开展外部体系认证的计划,组织了培训,推进落实一般;二阶4分计量体系通过外部体系认证,审核发现的问题(包括不符合项和建议项)整改闭环率在50%以上;三阶6分建立符合标准的计量体系并通过外部体系认证,审核发现的问题(包括不符合项和建议项)整改闭环率在80%以上;四阶8分计量体系通过外部体系认证,审核发现的问题(包括不符合项和建议项)整改闭环率100%。五阶10分3.4.2特种设备管理特种设备的维护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相关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 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应按规定办理使用许可(证),资料建档应按特种设备要求规范建立; 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要求应落实到相应的设备技术标准中; 检定计划应符合对特种设备的规定和要求,保证按期进行检定,检定标识应清晰; 在用到期未检或过使用期限而仍在使用的特种设备,应有具体、有效的控制措施(如缩短检定周期、增加检测频次、逐步更新等),且措施得到安全管理部门的许可或认可; 特种设备维修供应商及人员的资质应通过有效认定,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按规定已办理使用许可(证); 资料建档按特种设备要求规范建立,但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要求未完全落实到相应的设备技术标准中;一阶2分 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要求完全落实到相应的设备技术标准中; 检定计划满足对特种设备的规定和要求,但未保证按期进行检定,检定标识不够清晰;二阶4分 检定计划满足对特种设备的规定和要求,能按期进行检定,检定标识不够清晰; 在用到期未检或过使用期限而仍在使用的特种设备,没有制订具体、有效的控制措施(如缩短检定周期、增加检测频次、逐步更新等),且未得到安全管理部门的许可或认可;三阶6分 在用到期未检或过使用期限而仍在使用的特种设备,有具体、有效的控制措施(如缩短检定周期、增加检测频次、逐步更新等),且措施得到安全管理部门的许可或认可; 特种设备维修供应商及人员的资质未通过有效认定,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四阶8分 特种设备维修供应商及人员的资质均通过有效认定,作业人员均持证上岗; 特种设备管理有良好的定置化、可视化管理,特种设备异常得到有效控制。五阶10分4 设备基础管理4.1基础信息管理4.1.1设备管理基本信息根据管理目的确定和识别管理对象,建立的管理台帐或数据库应能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 应建立清晰的分类、分级规则,确定管理对象能满足不同的管理目的; 按分类、分级规则进行不同管理对象的识别; 建立规范的台帐或数据库,落实管理台帐或数据库建帐、建库的责任人,确保管理对象的基本信息完整并与实际保持一致; 设备管理基本信息的收集及统计要求应能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 建立起台帐或数据库,落实管理台帐或数据库建帐、建库的责任人; 台账的分类、分级规则不够清晰,确定管理对象不能够满足不同的管理目的,不能按照分类、分级规则对不同管理对象进行识别; 设备管理基本信息的收集及统计要求不规范;一阶4分 台账的分类、分级规则比较清晰,确定管理对象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的管理目的,并按照分类、分级规则对不同管理对象进行识别; 设备管理基本信息的收集及统计要求不能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二阶8分 台账的分类、分级规则清晰,确定管理对象能够完全满足不同的管理目的,并按照分类、分级规则对不同管理对象进行识别; 设备管理基本信息的收集及统计要求不够明确,不能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三阶11分 设备管理基本信息的收集及统计要求基本齐全,基本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 建立的管理台帐或数据库信息真实; 四阶15分 设备管理基本信息的收集及统计要求完整,能较好地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 建立的管理台帐或数据库信息真实可溯源。五阶20分4.1.2数据信息的建立和维护建立各类管理必需的基础数据信息库(台帐),及时收集、登录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类实绩数据,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准确。 应建立各类管理必需的基础数据(如设备、备件、更换件等)的基础数据信息库(台帐),数据信息库(台帐)与实物一致; 有建立和维护基础数据、运行实绩数据的相关规定或程序设计; 数据应及时收集、核实、登录、分析、整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共享性; 定期抽查数据的质量,有确保数据、信息完整、准确的改善措施。 已建立各类管理必需的基础数据(如设备、备件、更换件等)的基础数据信息库(台帐); 尚没有建立和维护基础数据、运行实绩数据的相关规定或程序设计; 数据的及时收集、核实、登录、分析、整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共享性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阶4分 有建立和维护基础数据、运行实绩数据的相关规定或程序设计; 数据收集、核实、登录、分析、整理的及时性,在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共享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数据信息库(台帐)与实物95%一致;二阶8分 数据能够及时收集、核实、登录、分析、整理; 没有定期抽查数据的质量,没有确保数据、信息完整、准确的改善措施; 数据信息库(台帐)与实物97%一致;三阶11分 定期抽查数据的质量,有确保数据、信息完整、准确的改善措施; 数据信息库(台帐)与实物99%一致;四阶15分 有确保数据、信息完整、准确的改善措施,数据、信息管理流程完整; 数据信息库(台帐)与实物完全(100%)一致。五阶20分4.1.3统计分析规范为使设备管理过程受控,便于采取措施持续改进,需建立统计、分析规范。 统计数据录入的责任明确; 设定统计分析的数据或信息对设备管理持续改进作用显著; 统计分析的流程规范清晰、明确; 统计的指标定义、计算方法或公式、责任部门、统计频次、统计时间、统计口径、数据单位等应有规范; 统计数据来源应统一和可追溯,确保数出一源。 统计数据录入的责任明确; 设定统计分析的数据或信息对设备管理持续改进有一定作用;一阶2分 设定统计分析的数据或信息对设备管理持续改进作用较好; 统计分析的流程规范不够清晰、明确; 缺乏统计指标定义、计算方法或公式、责任部门、统计频次、统计时间、统计口径、数据单位等应有的规范;二阶4分 设定统计分析的数据或信息对设备管理持续改进作用显著; 统计分析的流程规范比较清晰、明确; 对统计指标定义、计算方法或公式、责任部门、统计频次、统计时间、统计口径、数据单位等有相关规范,但不够完善;三阶6分 统计分析的流程规范清晰、明确; 对统计指标定义、计算方法或公式、责任部门、统计频次、统计时间、统计口径、数据单位等有相关规范,且比较完善; 统计数据来源不够统一,可追溯性不好;四阶8分 对统计指标定义、计算方法或公式、责任部门、统计频次、统计时间、统计口径、数据单位等有相关规范,且很完善; 统计数据来源统一,且具有很好的可追溯性。 五阶10分4.1.4图档资料维护为确保图档资料与现场保持一致,应对图档资料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 对设备管理必需图档资料的维护应有明确、可控的规定或流程; 设备、备件与必需的图纸应建立清晰的对应关系,查询应简捷方便; 设备改动后,相应的图档资料应按审批权限及时更新; 现场必需的图纸应有清单或由专人保管,使用的图纸应与实际一致。 对设备管理必需图档资料的维护没有明确、可控的规定或流程; 设备、备件与必需的图纸未建立对应关系,查询不够简捷方便; 个别资料不完整,部分图纸与实际不一致(未及时更新,或版本不一致);一阶2分 对设备管理必需图档资料的维护有规定或流程,但执行状态随意,设备改动后未及时更新相应的图档资料; 设备、备件与必需的图纸建立了一定的对应关系,查询比较方便; 资料基本完整,个别的图纸与实际不一致;二阶4分 设备、备件与必需的图纸建立了清晰的对应关系,查询方便; 设备改动后,相应的图档资料按审批权限及时更新; 三阶6分 现场必需的图纸有清单或有专人保管; 关键设备及其备件中,98%以上有相应的图纸资料;四阶8分 关键设备及其备件均有相应的图纸资料; 员工主动关心、收集图档、资料的动态变动信息,及时修改并共享。五阶10分4.1.5 软件备份及管理在线运行的软件、数据等应转储到合适的载体上进行可靠的离线保管,使系统能快速恢复正常。 软件的修改、备份应有规定的要求和流程; 软件备份工作的职责应明确,执行应有效; 实施备份的最新版本必须与实际运行软件保持一致; 备份应建立管理清单,便于查询、更新、检查、保管; 软件备份存放场所,应具备防潮、防磁、防火、防盗等条件。 软件的修改、备份有规定的要求和流程; 软件备份工作的职责不够明确,执行状态随意;一阶2分 软件备份工作的职责明确,执行基本有效; 实施备份的最新版本与实际运行软件未能完全保持一致;二阶4分 软件备份工作的职责明确,执行有效; 实施备份的最新版本与实际运行软件保持一致; 备份未建立管理清单,查询、更新、检查、保管不方便;三阶6分 备份建立了管理清单,查询、更新快捷; 软件备份存放场所,不完全具备防潮、防磁、防火、防盗等条件。 四阶8分 软件备份存放场所,完全具备防潮、防磁、防火、防盗等条件; 无因备份软件原因而影响系统正常恢复的事故。五阶10分4.2 设备信息系统辅助管理4.2.1信息系统辅助管理及时、准确地传递设备综合管理的数据信息,提供维修资源优化配置、设备运行状态控制、流程优化、管理决策等支持能力,促进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立了管理层级、管理信息、管理元素、管理作业等标准的信息结构和规范的设备资产数据结构; 建立了与组织结构一致的规范的、简捷的工作流程; 及时传递影响生产的有关设备运行和维护的数据信息,实现对工作计划和工作过程的有效控制; 管理者和执行层可以通过信息辅助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地执行设备维修管理业务。 建立了管理层级、管理信息、管理元素、管理作业等标准的信息结构和规范的设备资产数据结构; 与组织结构一致的规范的、简捷的工作流程建设未能彻底实现;一阶2分 建立了与组织结构一致的、规范的、简捷的工作流程; 相关管理人员未能熟练掌握并充分利用系统,及时传递影响生产的有关设备运行和维护的数据信息,实现对工作计划和工作过程的有效控制;二阶4分 经过培训和使用实践,相关管理人员基本能够利用系统,及时传递影响生产的有关设备运行和维护的数据信息,实现对工作计划和工作过程的有效控制; 管理者和执行层通过信息辅助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地执行设备维修管理业务的状况不理想;三阶6分 相关管理人员能够熟练、自觉利用系统,及时传递影响生产的有关设备运行和维护的数据信息,实现对工作计划和工作过程的有效控制; 管理者和执行层通过信息辅助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地执行设备维修管理业务的状况较好;四阶8分 管理者和执行层完全通过信息辅助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地执行设备维修管理业务,完全实现了无纸化; 信息系统对设备运行状态控制、流程优化、管理决策等支持作用显著。五阶10分4.2.2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支持设备管理的持续改进与持续发展。 识别并明确规定辅助管理用的数据信息; 掌握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有效工具及方法,对设备维修、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管理等决策能提供直接的数据依据; 挖掘、分析的数据,有明确的流向或标识,让应该参考利用这些数据的部门及时获取; 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应对设备管理的持续改进与持续发展有辅助支持作用。 识别并明确规定辅助管理用的数据信息; 未掌握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有效工具及方法,对设备维修、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管理等决策能提供直接的数据依据;一阶2分 掌握了部分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有效工具及方法,基本可以对设备维修、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管理等决策能提供直接的数据依据; 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对设备管理持续改进与持续发展的辅助支持作用不明显;二阶5分 充分掌握了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有效工具及方法,可以对设备维修、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管理等决策能提供直接的数据依据; 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对设备管理的持续改进与持续发展有一定的辅助支持作用;三阶8分 挖掘、分析的数据,其流向或标识不够明确,需要参考利用这些数据的部门未能及时获取; 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对设备管理的持续改进与持续发展有较好的辅助支持作用;四阶11分 挖掘、分析的数据,有明确的流向或标识,需要参考利用这些数据的部门能及时获取; 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对设备管理的持续改进与持续发展有很好的辅助支持作用。五阶15分4.3 现场6S管理4.3.1 6S管理的推进现场管理者应带领员工持续开展6S活动,使现场环境保持整洁有序,创造清洁、安全的生产现场。 生产现场落实6S推进职责,划分6S的责任区域,明确区域责任人; 制定6S管理的实施办法,编制6S推进计划,形成6S活动的规范; 开展6S活动的宣传教育,员工应了解岗位的6S规范,并能遵照执行; 开展6S活动的推进、检查、评比工作,定期检查现场6S的执行情况并公布检查结果,定期研讨并优化完善; 推进、监督与指导检修单位的6S管理工作。 生产现场落实6S推进职责,划分6S的责任区域,明确区域责任人; 未能制定6S管理的实施办法,缺乏6S推进计划,未形成6S活动的规范;一阶2分 制定6S管理的实施办法,编制6S推进计划,形成6S活动的规范; 开展6S活动的宣传教育不够,大多数的员工对其岗位的6S要求不了解;二阶5分 开展6S活动的宣传教育,员工了解岗位的6S规范,但遵照执行不够; 未组织开展6S活动的推进、检查、评比工作,未能定期检查现场6S的执行情况并公布检查结果,未定期研讨并优化完善;三阶8分 6S活动的宣传教育活跃,员工了解岗位的6S规范,能够较好地遵照执行; 组织开展6S活动的推进、检查、评比工作,定期检查现场6S的执行情况并公布检查结果,并定期研讨并优化完善,但偶尔会受到其它工作影响而间断; 未监督与指导检修单位的6S管理工作;四阶11分 组织开展6S活动的推进、检查、评比工作,定期检查现场6S的执行情况并公布检查结果,定期研讨并优化完善,持续不间断,坚持得好; 能够监督与指导检修单位的6S管理和推进工作。五阶15分4.3.2 辨识和清除六源各部门有开展辨识和清除六源( 污染源、清扫困难源、故障源、浪费源、缺陷源及危险源)的活动,结合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议等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改善。 建立辨识和清除六源问题点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流程,能够形成从六源发现、公示、立项、实施到评价、激励的管理闭环; 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能够让员工掌握寻找六源的知识及方法,学会制订消除六源的措施等; 对员工清除六源活动有资源、场地等良好的后勤保证; 能够按照流程持续有效地开展清除六源活动; 进一步开展“源头追溯与根除源头预案”活动,保证重大问题能够按照预案执行。 建立了辨识和清除六源问题点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流程,基本形成从六源发现、公示、立项、实施到评价、激励的管理闭环; 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不够,员工未能掌握寻找六源的知识及方法,未制订消除六源的措施等;一阶2分 对员工进行了相关培训,能够让员工充分掌握寻找六源的知识及方法,学会制订消除六源的措施等; 对员工清除六源活动的资源、场地等后勤保证不够,程序繁琐,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二阶5分 对员工清除六源活动有资源、场地等有良好的后勤保证; 员工尚未完全能够按照流程持续有效地开展清除六源活动;三阶8分 员工参与率较高,能够按照流程持续有效地开展清除六源活动; 对成功清除六源活动成果总结、提炼、知识分享不够; 尚未开展“源头追溯与根除源头预案”活动;四阶11分 员工参与率很高,能够按照流程持续有效地开展清除六源活动,并对成功清除六源活动成果及时总结、提炼,知识分享; 进一步开展“源头追溯与根除源头预案”活动,并保证重大问题能够按照预案执行。五阶15分4.3.3 定置化管理区分现场的设备、物料、产品等物品,科学地分析研究人、物、场所间的关系,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