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古代汉语代词.ppt_第1页
第十章   古代汉语代词.ppt_第2页
第十章   古代汉语代词.ppt_第3页
第十章   古代汉语代词.ppt_第4页
第十章   古代汉语代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古代汉语代词,一、代词概说二、人称代词三、指示代词四、疑问代词五、无定代词六、辅助性代词七、思考练习,一、代词概说,1.定义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者词组和句子的词。马氏文通:“凡行文所用代词者,免重复求简洁耳。” 2.代词的虚实归属结构功能上,代词可作主、谓、宾、定、状等,类似实词。但在词汇意义上,无实词那样的实在意义而具语法意义,又类似虚词。这就是引起代词归类分歧的原因所在。,3.代词的指代功能代词都有指代作用,被指代的不仅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不仅可以是单个的词,也可以是复杂的词组,甚至是句子。在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里,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以外,还多一类无定代词和一类辅助性代词。4.代词的分类古汉语代词可分五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前三类与现代汉语同,后两类为古代汉语所特有。,二、人称代词-1,1.人称代词可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2.第一人称的概念和内涵(1)第一人称代词: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马氏文通:“发语者”。杨伯峻文言语法:“自称”。 (2)“吾”、“我”、“予(余)”。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同上)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3.第一人称的功能在上古汉语中,“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和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例如:“今者吾丧我”这个典型的句子中,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者“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因为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中,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4.“朕”在先秦也可以用作一般人的自称。例如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朕” 指屈原自己。可见可以用作一般人的自称。“朕”在秦以前为一般人自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用自称。,二、人称代词-2,5.第二人称的概念和内涵(1)说话人称呼听话者的代词。马氏文通:“与语者”。杨伯峻文言语法:“对称”。(2)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 。例如: 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 今尔出於崖埃,观於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知:指赏识。),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不趣降漠,漠今虏若。史记项羽本纪6.第二人称的功能主要用作主、宾、定的有“女(汝)、尔、若”等。只用作定语,偶用作主语,不作宾语的有“而、乃”。译成“你、你们、你们的。例如: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二、人称代词-3,7.第二人称的语用功能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往往用于对对方不需要讲礼貌的情况(如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等),以及说话的双方关系亲昵到了不拘泥礼节的场合。试看以下例子可以体会出这一点来: 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这是孔子向他的弟子说的话。是长者对少者说话,因此用第二人称代词。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这是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来威胁要杀死他,刘邦对项羽说的话。由于是敌对双方,所以刘邦在这里用第二人称代词称呼对方。 史记陈涉世家:“若为庸耕,何富贵也?”说话的双方都是被雇佣来耕地的农民,彼此身份一样,不需要拘泥于礼节,所以用第二人称代词相称。 古代汉语里对人讲究礼节的时候一般以尊称相称。用第二人称代词称谓对方多少带有不礼貌的意味。,二、人称代词-4,8.第三人称代词的内涵上古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借用“其”、“之”、“彼”等指示代词来兼职。后来这些指示代词渐渐发展为兼作第三人称代词。9.第三人称代词的功能(1)“其”一般只作定语,“其”在谓词性成分前仍是作定语。(译为“他、她、它(们)的”。)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其”指代丈人,做定语。“其子”即“他的儿子”。 “其父信之。”“之”指代儿子,做宾语。”“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其往”相当于“曹商之往”,“其”虽然用在动词“往”的前面,但仍然是做定语。,(2)“之”一般只作宾语,译为“他、她、它(们)”。 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曹刿下车观看他们齐军的车轮印,登上车前的横木观看他们。) 左传曹刿论战 (3)“彼”有时可作主语、宾语,“彼”用于第三人称仍带有指示性,并有轻蔑的意味。(译为“他、她、它(们)”。) “彼可取而代也。”“彼”做主语,指代秦始皇,带有轻蔑的意味,大致相当于“那家伙”的意思。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他是男子汉;我也是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怕他!)孟子滕文公上,二、人称代词-5,10.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以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现代汉语复数加“们”,以区别单数。而古代汉语单复数均用同一个词去表示,不加“们”。 遇到人称代词,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究竟表示的是单数还是复数。有时为了强调多数,在人称代词后加名词“侪”(chi)、“属”、“曹” 、辈”等名词,意思是“这辈人”、“这类人”,并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我”指代刘邦以及他所率领的人,相当于“我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盍各言尔志?”“尔”在这里明显指孔子的四个弟子,所以应当译为“你们”。 “燕军夜大惊。五千人因衔枚击之。”“之”在这里指代燕军。相当于“他们”。,二、人称代词-6,11.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是名词而非代词。(古代的“礼”的体现:卑己尊人) 谦称代替第一人称。“臣、仆、愚、小人”等常用于一般人自称;“妾、老妇”等用于女子自称;“孤、寡人、不谷”用于帝王诸侯自称。 尊称代替第二人称。常用“陛下”称君王,“殿下”称太子、诸王,“阁下”称高级文官,“麾下”称高级武官。 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据此,“殿下”、“阁下”、“麾下”亦同此用法。 对一般人尊称用“先生、子、夫子、君、公、卿、吾子、大王、足下”等。 足下:刘敬叔异苑(yun)晋文公臣下介之推不愿封禄,隐迹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介之推抱树不出而被烧死,仅存残木,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文公流亡国外时介之推以己之股肉为文公充饥),俯视其屐曰:“悲于足下!”足下敬称始于此。另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三、指示代词,1.指示代词的分类 我们根据指示代词在说话者心里所表示的距离的远近将指示代词分为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系统比较简单,只有近指的“这”和远指的“那”。而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中近指和远指的内部系统要复杂得多。2.近指代词: 用来指代那些距离说话人较近的人或物。主要有“此”、“是”、“斯”、“兹”、“若”、“然”、“尔”等。(1)“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 A.“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一般可译为“那”、 “那个”、 “那种”。,“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齐将崔纾弑君杀臣,晏子闻之,至其门,立于门外,那个人守门人说:“想找死吗?”)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再如: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司马迁报任安书)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B.“之”,表泛指,表示一种广泛的人或物。作定语、宾语。译为 “那个”、 “那样”也 可以译为“这”。例:之子于归,远送于野。(那个女子回家去,远远送到城郊外。)诗经邶风燕燕“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三、指示代词-2,C. “兹”,表泛指,多作宾语。例如:挹彼注兹。(舀了那个罐又装满这个罐。) (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此”、“是”还可作判断句的谓语。例如:以此(宾)攻城,何城不克!(用这样的军队攻城,什么样的城墙不被攻破!)左传僖公四年 是(定)鸟也,海运则徙于南溟。(这只鸟,在海水翻腾激荡时,就飞往南海。)庄子逍遥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过去了的时间就象这样流水,不分白天黑夜。”) 论语子罕,再如: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史记项羽本纪)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左传案之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三、指示代词-3,(3)“尔”、“若”、“然”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由於它们构词相当於一个动宾结构,所以有人称之为谓词性指示代词。(此说不够恰当)“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若”只作定语,“然”多作谓语。 译“这、这个、这里、这样。例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有道德修养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这个人!)论语宪问 河凶亦然。(黄河以东闹饥荒也这样 供粮移民。) 孟子梁惠王上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思妇接到丈夫赠物,感叹:离开我万里之遥,可他的心居然还是这样。)再如:公盥荐尔信,二(公参与做这样的事情。)(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虽曰匪予,既作尔歌歌。(诗经大雅桑柔)(尔歌:如此之歌。)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孟子寡人之於国也),三、指示代词-4,3.远指代词用来指代那些距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物。主要有“彼、夫”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那个”(1)“彼”,指代性强,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例如: 彼一时,此一时也。(那是一个时候,这又是一个时候。)孟子公孙丑下挹彼注兹。(从那裹舀出来,灌注到这裹。)(诗经大雅洞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夫”(f)指代性较轻,亦可不译。以做定语为多。例如:食夫稻,衣夫锦。(吃那稻谷,穿那锦衣。)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复杂结构用作宾语,“夫”字放在动词何宾语之间,还是指示代词,例如: 左右曰:乃歌夫“长鈇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 孟尝君),四、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成三类:指人、指事物、指处所。其中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1指人的疑问代词 (1)“谁”和“孰”一般只指人。“谁”的用法基本上舆现代汉语相同,主要用於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裹,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例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敢间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孟尝君怪之曰: “此,谁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先进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2)“孰与”连用,表示比较任务的高下和事情的得失。如: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同上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些句式应该是语用变换的结果,例应该是常式,而其它几例则是变式,变式使文章句式丰富多样,如前二例;变换同样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文义使得句子更加简练,如后二例。,四、疑问代词-2,(3)以上“孰”之二例虽然是表人,但是也可以表示事物。例如: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4)当“孰”用来指人,但是不表示选择的时候,它就相当于“谁”了。例如: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孰为夫子?论语微子(5)“谁”可以作定语而“孰”不可以。“谁”作定语时,常在它和中心语之间加“之”。如: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左传宣公十二年,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主要指事物,般不指代人。(1)“何”的出现率最高,语法功能也比较广泛。例如: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余何面目以视於天下乎?国语越语上曰:是何也?荀子天论四个例句中的“何”都指具体事物,可以译成“甚麽”,分别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何”作宾语,需要前置,“何”用作宾语最多。,四、疑问代词-3,(2)“何”作定语一般都是直接与修饰语相连,不像“谁”,一般介以“之”。例如: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3)“何”也可以作状语。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吾何爱一牛也。孟子梁惠王上“何”作状语,表示“怎么”、“为什么”之义。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时候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例如:吾何快于是。孟子梁惠王上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这种作状语的“何”,也有的学者将其称为疑问副词(古代汉语虚词词典)。(4)“何”也可以偶然用于表示选择,如: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5) “胡”、“曷”、“奚”可以用作宾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和状语。前者如: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战国策赵策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此三者作宾语,功能与“何”相当,可译成“什么”。后者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四、疑问代词-4,天曷不降威?尚书商书或为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此三者作状语,一般表示询问原因,可译成“为什么”。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这类疑问代词主要有“安”、“恶”、“焉”,它们可以作宾语和状语,前者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此三者而为宾语者,义如“哪里”。,后者如: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赵策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同上)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且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战国策秦策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於现代汉语的“在哪裹”。此三词用作状语远多于用如宾语。,五、无定代词,1. 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只作主语,主要指人,译为“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 。 (1)独用:单独作主语。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现在有人听说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没有罪,秦二世胡亥改遗诏迫使其子杀。) 史记陈涉起义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2)先行词或:共同作主语。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宋人中有人拾到一块宝玉,献它给宋大夫子罕,子罕不受,说:“玉为汝之宝,廉为吾之宝,收之,皆失宝。”) 左传襄公十四年,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3)列举连用:皆为代词作主语。这时,它即可指人,又可以指物。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赵岐注:“蓰x,五倍也。”),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物品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 这种用法的“或”字并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译成“或者”。,五、无定代词-2,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1)可代人、代事物,作主语。译“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事情)”。 A.独用:单独作主语。 虎负隅,莫之敢撄。(老虎凭借着角落,没有谁敢碰它。)孟子尽心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莫”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没有先行词的“莫”一般都指人。,B. 先行词莫:共同作主语。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对公输盘:“先生想杀掉我,杀掉我,宋国没有谁能防守,就可以破城而入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莫”有先行词,表示强调范围的否定,这时“莫”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事物。先秦古文中的“莫”一般都可以认为是无定代词,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於“不要”。,六、辅助性代词:者、所,1.概念这类代词有“所”和“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任句法成分,必须同其他词或词组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用作句法成分。在这个整体中,“所”或“者”只起辅助性的语法作用,因此,有的语法著作把它们叫做助词。吕叔湘文言虚词、中学教材称“者”、“所”为结构助词,而王力、郭锡良教材称“者”、“所”为“辅助性代词”。我们依从后者。2.代词“者”的基本语法功能位於词或词组之後,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者字结构可以分成两类:,(1)谓词性成分+“者” (“者”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A.动词、形容词(短语)+“者”(译“的人”、“的东西”)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少者”都是形容词与“者”结合后构成的名词性结构,相当于年老的人、年少的人。 (作主语)“赦之,以劝事君者。”“事君者”为动宾词组同“者”字的结合,意思相当于事奉国君的人。 大者王,小者侯。(功劳大的封王,功劳小的封侯。)(作宾语) 於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国语越语上(作宾语),六、辅助性代词:者、所-2,B.数词者表一定范围、种类:译“几样”、“几种”、“几类”、“几方面”等。如: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贡问政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信任统治者。”子贡说:“迫不得已而去掉其中之一,在这三样中哪一样可先去掉?”子曰:“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立国。”)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例例“者”加在名词之後,例“者”加在所字结构之後,都是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六、辅助性代词:者、所-3,3.代词“所”的基本语法功能“所”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相当于一个名词的作用,常充当主、宾、谓、定。 “所”字结构可以分成三类:(1)所动(短语): 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汉书苏武传获秦王所乘云母车。资治通鉴巴水之战例“所载”“所画”的意思是“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所载”“所画”并没有表明载的是甚麽,画的是甚麽。因此,在所字结构之後可以补出具体所指的事物,如例“所乘云母车”。,这种补出具体所指事物的方法还可以在动词和名词之间介以“之”字,形成“所动(之)名”结构。 “之”作定中标志。例如: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欤?抑亦盗跖之所筑欤?(所居之室:住的房室。 )孟子滕文公下“所动(短语)”结构后面还可以添加“者”构成“所动(短语)者”结构 作用与“所动”同,指代行为对象。仍属“所”字短语。例如: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被爱的人就曲解法律使他活,被憎的人就曲解法律杀死他。),六、辅助性代词:者、所-4,(2)所”+介词+谓词性成分意义相当于介词的宾语,“所”字与介词(以、从、由、与、为)等结合,构成介宾短语,表动作行为的依据、原因、方式、处所、目的等。例如: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是乱之所由作也。荀子正论 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例句中的所字结构的意思是“禁暴除害的工具”;“坠下去的地方”、“兴起的原因”;“不敢接受的原因”。“所与饮食者”,即和他一起吃饭喝酒的人,“所与”指代动作行为的相关者。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介词的宾语,而不是动词的宾语,这是(1)(2)两类所字结构的区别。(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诗经小雅小宛(忝:辱没)。,六、辅助性代词:者、所-5,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吕太后本纪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左传昭公四年这类所字结构形式上同第一类“所”字结构,但表达的语义却同第二类以上四例中,例“所生”如果按第一类理解,中心语应是“子女”(生的子女),实际上“所生”指的是父母,“所”後可以认为是省略了介词“由”。例“所使之”是指“使用他的方法”,例“所杀大臣”是指“杀大臣凭藉的力量”,“所”後可以认为是省略了介词“以”。例“所生”相当于“所(以)生”,指代生的地方。,(4)“有所”、“无所”、“何所”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赵策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