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1页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2页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3页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4页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部 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 主 任: 方勤 时 间: 2016年10月13日 目 录1中心发展与建设目标11.1发展历程11.2指导思想21.3工作思路21.4建设目标21.5建设内容32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42.1教师队伍42.2师资的职业发展62.3教师教学投入63实验教学资源建设63.1硬件资源建设63.2教学软件资源建设73.3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83.4实验教学资源建设83.5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84实验教学管理94.1实验室管理体制94.2教学运行经费与管理104.3编写规范完整的实验教学材料124.4教学运行质量保障125实验教学改革125.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125.2实验室环境建设改革135.3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改革145.4实验教学方法改革145.5实验教学管理改革146实验教学成效156.1模式多样课堂实验内容丰富156.2技能扎实学生创新成果丰硕166.3思路宽阔教学改革成果丰收166.4平台先进网络教学如火如荼166.5智能开放管理信息化成效显著177中心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77.1特色总结177.2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197.3改进思路与措施24I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 电话:83816947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我校秉承“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努力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作用,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体系中的支撑作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高度重视实验课程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协同性,成立了校级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我校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扩展、不断升华,有专职管理人员11人,校内实验师资39人,校外兼职师资10人,实验室面积10257.13平米,49个实验室,设备总资产4173万元,为我校各经管类学科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1 中心发展与建设目标1.1 发展历程中心的发展按照管理模式和功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建设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2003年):自上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各学院课程实验要求,我校开始建设院级管理的实验室,如会计学院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工商学院的管理模拟实验室、统计学院的统计分析实验室等;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2013年):为了提高实验资源的共享,于2004年整合全校经管类学院实验室,成立校级经济管理与创业模式实验中心,为全校所有经管类专业学生和老师提供公共实验平台服务,于2007年成功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善提高阶段(2013年至今):为了更好地提供智能开放的实验平台,2013年成立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2014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中心将按照“智慧、虚拟、共享、开放”的格局不断提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校经济管理创业与模拟实验中心已经成为全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平台、学生创新科研训练平台、教师科研实验平台、公共基础类计算机实践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1.2 指导思想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刚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等国家部委有关建设要求,按照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坚持体现内涵式发展和高水平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进探究式、项目式、案例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要求为准绳,突破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建设适合“专业基础”、“专业综合”、“跨专业综合”、“创新创业”实验递进模式的实验环境,以“继承发展、创新建设、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的理念统筹设计,创新融合最新教育技术,采用云端设计架构,构建智慧课堂,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不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1.3 工作思路工作理念:高标准、创新路、勤服务、出实效。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抓内涵,精心打造树品牌,即以开展学习“三严三实”活动为纽带,狠抓思想政治工作;以创新服务为理念,提高实践教学服务水平;以完善规章制度为前提,促进规范化管理;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强实践教师培养;以搭建平台为基础,推进教学改革;以建设虚拟仿真中心为契机,打造中心品牌,开创中心工作新局面。1.4 建设目标建设一个可供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实验、实训和科研的,能完成实验、比赛和实训教学和体验的,能打破专业、学校、地区、校企壁垒的,实现多专业、多层次、多学校共享的,无时间、无空间限制的“虚拟 、智慧、共享 、开放”功能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中心将在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建设、虚拟仿真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实验资源建设应用与管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实施力度,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立一个具有江财特色的、全国领先水平的经管类实验中心。1.5 建设内容按照中心的建设目标,建立一个能够仿真“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企业运作”、“市场业务”的“虚拟”实验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缝对接”、“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为经管类各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多学科融合、高度仿真、无物理边界、精细化远程管理的虚拟实践教学平台,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在一个高度仿真的虚拟经济社会里完成专业学习,融专业教育与实践实务为一体、积累知识与提升能力为一体、学习与乐趣为一体;建立一个能够统筹管理实验资源和实验过程的“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实验预约、实验考勤、实验过程考核、实验综合评价、反馈跟踪以及实验设备管理、教学档案存储与查询,满足智能化的数字教学与管理的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共享”的所有实验资源的机制,实现“多专业共享”、“多层次共享”、“多校区共享”、“多学校共享”,形成集产、学、研、培多位一体的经济类综合实训公共服务基地;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实现“无时间限制”、“无空间制约”的实验过程。具体包括五个方面:(1)建立一个“三类实践、三个平台、四大模块、四项能力”的多层次、立体交叉的实践育人体系。依据我校“三三四四”实践育人培养体系,按照基础性仿真实验、综合性仿真实验、创新性仿真实验的体系,师生共同建设系列化、层次化、系统化的“菜单式”开放实验项目库的“实验项目超市”;(2)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智慧型实验室管理平台。建立智慧型实验室管理平台,完成实验教学管理、科研实践管理、教学资源管理、队伍人员管理。具体包括门户网和即时通子系统、实验室实时控制子系统、门禁和监控子系统、云科研和移动子系统等子系统;(3)组建一支实力强劲的实践教学教研团队。建立一支由专业教师、实验人员和外聘企业或校友组成的高水平、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立实践教学协同研究机构。(4)建设一个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实现经济环境的高度仿真、机构组织的高度仿真、角色的高度仿真、业务流程的高度仿真、规则制度的高度仿真、企业运作的高度仿真。(5)建设一个高品质的实践教学共享资源库,共享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验课程大纲、实验课程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课件、实验教学视频、实验课程教学组织方法、实验项目、实验师资、实验开发师资、实验管理平台、实验教学软硬件、学科竞赛等实验资源。2 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2.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关键,中心师资队伍采取“内延外聘”方式建立了一支由中心、学院、企业职业人员组成的结构相对合理的“三位一体”师资团队,承担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2.1 教师队伍一、教师队伍数量至2016年7月份,中心现有实验教学教师和实验管理师资共50人。其中:专职实验师资39人,专职实验管理员4人,管理信息化技术人员7人,并外聘师资10人。二、教师队伍结构在中心实验师资队伍中,各项结构分析如表1至表6所示。表1 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师资队伍性别结构项目35岁以下35岁50岁50岁以上合计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总师资百分比男1071%2374%240%3570%女429%826%360%1530%表2 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师资队伍职称结构项目35岁以下35岁50岁50岁以上合计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总师资百分比正高00%00%240%24%副高00%310%360%612%中级643%2374%00%2958%初级857%516%00%1326%表3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学历结构项目35岁以下35岁50岁50岁以上合计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总师资百分比博士研究生00%310%120%48%硕士研究生1286%516%00%1734%大学本科214%2374%480%2958%表4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学位结构项目35岁以下35岁50岁50岁以上合计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总师资百分比博士00%310%120%48%硕士14100%2477%360%4182%学士00%413%120%510%表5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学缘结构来源人数占比本校1122%外校(境内)3774%外校(境外)24%表6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工作类别结构类别人数占比管理类48%技术类714%兼职教师2244%专职教师1734%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从年龄来看,中心人员平均年龄合适,62%的人员介于3550岁之间,需要加强年轻老师培养力度;从学历来看,中心大部分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但博士比率偏少;从毕业专业来看,中心计算机类、经管类专业占比最多,相比经管类专业偏少;从职称结构来看,副高以上职称8人,占比16%,整体职称结构偏低;从学缘结构看,中心78%具有非本校教育经历,具有较好的学缘结构;从教师工作类别看,中心78%为专业实验教师,7人负责技术支持,占比14%,具有较好的技术开发和支持能力。2.2 师资的职业发展师资建设作为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心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和吸引优秀人员加入中心师资团队。按照学科发展需要,重点引进计算机和经管类优秀毕业生,并加以重点培养。中心通过各种方法提升教师教学和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包括通过送出去、请进来以及内训等各种方式开展培训;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对口教学研讨会和全国性的教学仪器设备展;定期组织课程建设研讨会等。中心按照课程建设需求,分别建立企业运营沙盘模拟、ERP实验、创业模拟与实践、学科竞赛等4个不同的师资团队,每个团队均设有中心、学院、企业各一人组成团队组委,通过参观调研、专家讲座、学术研讨开展教研活动,以及与企业合作等不同方式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近两年来,中心共有34人次分别参与全国性、校级师资培训。2.3 教师教学投入按照国家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中心师资通过课程实验、课外开放实验、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不同方式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实验课程建设、改革和开发,近三年来开出实验课程203门、服务实验课程人次为10万多、教学班1901个,每门实验课程按照教学处要求均全部或部分实现课程网络化、开发教学案例,近三年来,中心师资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编写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近年来。凤凰网、江西教育电视台等校外媒体多次对我校中心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报道。3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3.截止至2016年7月,中心拥有实验室面积10257.64平方米、计算机3706台、服务器36台、教学软件140套等,仪器设备价值4173.08多万。3.1 硬件资源建设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10257.64平方米,其中:学生实验室49间,面积9237.13平方米;仓库4个,面积54.26平方米;教师休息室1个,25平方米;维修室1个,25平方米;服务器机房1个,面积35平方米;办公室10个(部分兼维修室),881.25平方米。中心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要求为出发点,按照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室、跨专业实验室的分层、递进、共享的架构建设实验室。现拥有创业管理仿真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统计分析实验室、经济分析与管理决策基础实验室(公共管理实验分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数据分析实验室、模拟财税综合业务实验室、国贸职业特质训练与测试实验室、开放式综合金融实验室等25个经管类专业实验室、24个基础实验室、1个实践教学数据中心。中心实验室分布在四个校区,可一次容纳3300多人,面向全校各专业开放,日常实验室使用率在50%左右,由于实验室分布未与学生分布匹配,实验室使用率差异较大,使用率偏低。中心实验室已实现光纤到实验室,具有良好的网络带宽,可以实现实验资源校内外共享。3.2 教学软件资源建设中心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采购或开发了有SAP SBO、保险实务模拟教学软件、财务管理教学系统、成本会计教学系统、创业团队管理平台电子对抗系统、创业之星竞赛版、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平台教学软件、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系统、钱龙、公共财政管理软件、公共管理实验平台教学软件、国际结算模拟教学系统、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软件V1.0、金蝶EAS、金蝶软件K/3、经营之道竞赛版、理财之道-财务管理电子对抗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社会保障综合业务实验平台教学软件、鼎信诺审计系统、世格外贸教学软件、税务综合业务实验平台教学软件、统计分析软件、投资项目可行性软件、网中网财务分析实训教学平台、营销模拟系统软件、用友单位企业管理软件U872、用友单位企业管理软件U890、用友集团管控软件-NC5.7版、湖南升阳中级财务模拟、Eviews、SPSS、SAS等共计140套教学软件,建立中心企业ERP实验平台、保险实务实验平台等30多个实验服务平台。3.3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我校于2015年搭建了江西财经大学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简称:网络教学平台),实现web的统一身份认证和课程学生数据的学分制对接。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了校内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对包括慕课在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信息化管理创新,实现集“课程平台中心、资源中心、教学中心、学习中心和教学管理中心”为一体的在线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支持现代教学技术,推动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与管理服务能力的提高。该平台突破了传统的课堂的时空限制,向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广泛的学习内容,实现教学互动、资源共享、移动学习等功能,并朝理念领先、技术先进、国际化特色突出的网络教学中心迈进。自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以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PC端和手机APP的推广,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无组织的网络学习转变为有组织、可管理、有引导的网络课堂学习,实现了课程线上线下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的良性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3.4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将决定实验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基于中心各实验平台,我校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实验课程开发,精心组织开发学科竞赛案例。通过规范实践教学文件、开放性实验项目、本科实践教学项目资助、学科竞赛等不同方式建设各种实验教学资源,要求每门实验课程都要有实验计划申报表、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要求等规范性教学文件,近几年,中心实验师资团队编写实验教学大纲203门、基础性实验项目912个、综合性实验项目535个、创新性科研项目234个、酱菜商贸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3.5 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中心承担的工作涉及学生、教师面广,课程教学、大赛项目组织复杂。为了适应工作发展,中心不断将工作中形成的管理经验落实为信息化成果,实现精细化、智能化、标准化管理。先后建成或在建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门户网站、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江西财经大学实践教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江西财经大学大赛网、实验室综合查询系统、服务器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我校实验教学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江西财经大学实践教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建设信息、数据和资源的智能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节约化、细致化的资源管理;智能化、优质化、个性化的主动服务和可视化、多粒度的统计分析与监测功能。使我校范围内的所有实验室(包括机房、教室和学术报告厅等物理空间)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项目管理、实习实训管理、学科竞赛管理、实践教学经费管理等)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从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从人工管理转变为信息智能化管理、从被动型管理转变为主动型管理,推动江西财经大学智慧校园的建设,增强我校的智能化水平。此外,江西财经大学大赛网为江西省经管类省赛和我校校赛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赛项发布、在线报名、信息发布、获奖公示等功能;实验室综合查询系统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可视化的实验室课程课表,为师生迅速了解课程安排提供信息化途径;服务器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以教学质量保障为第一核心服务”这一理念基础之上的,围绕这一理念,该平台通过积极检测、主动修复、及时通报的信息化技术保障教学服务器的服务质量。4 实验教学管理4.中心在为经管类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服务的同时,负责组织和实施经管类跨专业实验,为培养我校具有“信、敏、廉、毅”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做出重要贡献,积极开展教学改革。4.1 实验室管理体制我校设立江西财经大学经管类专业综合仿真实习管理委员会,负责我校综合仿真实习协调与指导等工作。下设仿真实训指导委员会、督导组、以及中心其它实体部门,实验中心负责日常工作。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协调网络中心、教务处和各专业学院,配合中心工作。实行“学校规划、中心管理、专家建设、全面共享”,职责分明,协调一致,发展进程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为全校师生科研与实验提供更好的环境,中心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管理规范等多个维度为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有一正二副,有办公室、实践教学一部、实践教学二部、运维部、实践教研部、实践技术部等六个科室,各部门职责分明,协调一致。中心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开发和建立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从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安全等方面给予规范管理。4.2 教学运行经费与管理中心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为校拨经费。每年管理经费包括设备仪器设备维修经费20万元、实验耗材经费20万元、日常管理经费4万元、临时工11万元、大学生参赛创业培育经费5万元,每年经费合计约60万元,在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严重的情况下,经费稍显不足。中心实验室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省部共建项目以及教学经费。一般以立项方式独立建设。中心近三年来申请的建设项目项目11项,累计建设经费近2100万元。其中由中心申请的项目经费主要有:全球竞争与创业特质训练中心建设经费550万元,2015年计算机设备更新项目建设经费350万元,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建设经费65万元、云桌面系统建设经费251万元、财务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以及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教学系统217万元,三个项目预计在2016年底投入使用。经对中心教学仪器设备分析可以看到,2007年以来,中心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资金共3408万元,年均建设资金340万元,主要集中在2007年、2010年、2011年以及近两年。中心自2007年申报国家级、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以来,每年更新设备总值(表7中心2007年以来年设备更新总值表)及分类情况(表8中心2007年以来各类教学设备更新情况表及其分析)分析看,存在实验室设备无论总值还是年均建设资金偏少,资金主要集中在教学软件和计算机设备方面,总占比达74%,符合经管类专业的特征。表7 中心2007年以来年设备更新总值表。12表8中心2007年以来各类教学设备更新情况表。设备分类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总计占比办公设备3077019020185015294070002115800.62%操作系统软件210002900026300763000.22%灯光及系统附件700070000.02%机柜6600163006300191000250015002242000.66%计算机7902029.947035452798254.75117752024556012933508199.752162700264102518932184.4455.54%监控设备22502211010070066763.139710012750301673.130.88%教学软件及系统72370099460088050027082007452003800008700374000681490019.99%空调机12070023860076300148799.9124620609019.911.79%网络设备1163526445431801954080175260305000243009600538800607260379828611.14%影音播放设备104950305796434253662155015518876015928321920024585016836344.94%桌椅讲台18877180012223304600082697.9947440100001429144.994.19%总计8901051.94112152512380575762972.88618046515496652011210275480.743518739.91352875534087922.47100.00%图1中心2007年以来各类教学设备更新情况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 电话:838169474.3 编写规范完整的实验教学材料为了规范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中心要求对每一门实验课程按照实验教学规范,分别从实验课程开出申请、实验环境建设、实验项目的开设、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进度、实验计划申报、实验指导书、实验耗材申报、实验考核、实验教学检查、实验报告等编写实验教学材料。4.4 教学运行质量保障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我校实验课程管理采取学院、中心、教务处三维一体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图2实验运行机制我校实验需求驱动采取多种方式,可以通过课程计划提出实验需求,教务处统一安排开展实验;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类项目,由学生申请项目研究,锻炼科研能力;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技能竞赛项目,通过组队参与各类学科大赛,展开实验;教务处、创业教育学院、校团委分别负责课程实验、创新创业项目等实验的质量评估、实验中心提供环境和指导或支持,师生完成预定实验目标。5 实验教学改革中心在为经管类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服务的同时,负责组织和实施经管类跨专业实验,为培养我校具有“信、敏、廉、毅”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做出重要贡献,积极开展教学改革。5.5.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精神,我校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实践教学为目标,按照“三课堂联动、长短学期结合”的要求,对于跨专业的实验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企业运营沙盘模拟、ERP财务实训、创业模拟与实践和学科竞赛等学、赛一体的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实现“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现场与仿真结合”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仿真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企业运作流程,锻炼学生IT环境下的企业资金信息获取的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更好地实现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业务流程建立中心的课程关联,教学流程,形成了由单项模拟、复杂模拟、综合模拟、到创意模拟的课程体系,从业务仿真、任务仿真到社区仿真的层级教学内容,支持知识领悟、技能运用到创新创业的教学需求。在建设企业运营沙盘模拟、ERP财务实训、创业模拟与实践三门递进式的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外,我们同时建议开设计算机维修、ERP系统安转与管理、创新创业模拟经营等动手能力强或者各级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并就此方案向教务处以及各经管类学院举行不下于50人次的沟通与调研,最后达成相对一致的建设方案。图3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架构5.2 实验室环境建设改革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初期仅作为给予专业和单一学科的实验需求而建,空间设计不合理,缺乏整体文化建设,设计简单粗放,功能单一。自2007年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以来,我校积极投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加强各专业实验室的融合建设,按照企业管理的理念,提高实验室环境品质,加强实验室过道和内室文化建设,更多地满足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满足各学科的教学需求,提高实验室利用率,使师生实验过程交流更为便捷灵活。5.3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改革实验室建立之初的实验内容主要是配合理论课程的教学需求,无论是实验项目数量还是实验内容的品质以及实验项目的共享都存在投入不足,甚至重复建设。近年来,我校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细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框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制定实践项目规范、发布开放性实验项目、评选创新科研项目、开展实验项目建设教学质量工程等方式聚集一批高品质的实验项目,制定相关规范,建立实验项目资源库,通过虚拟化、云化、移动化、慕课化、微课化等形式提供实验指导和环境,不断提高实验资源的数量、品质和实验效果。5.4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为了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我校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在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大三阶段,开设了创业模拟与实践课程,课程通过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模拟经营以创业初期公司,在竞争市场环境下,进行企业模拟经营。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多学科,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老师的专业水平,我校采取课程组、分楼层教师团队、实验室指导教师团队、辅助教师四层架构,各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创业模拟与实践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5.5 实验教学管理改革随着实验室建设资金的不断投入,不断增开的实验项目和需求给实验室的管理带来新的需求。为了满足现代信息化环境的实验管理需求,我校投入资金建立智慧型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对全校毕业论文、实验室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源和过程的智能管理,通过基于云计算平台和千兆校园网,为我校实验教学提供一体化的管理平台,包括信息门户、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管理、实验项目管理、实习实训管理、学科竞赛管理、智能表单、统一分析等功能。6 实验教学成效6.实验中心秉承我校培养“信、敏、廉、毅”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按照我校百年名校及“双创”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组织运作能力。通过2012、2014、2016年的人才培养计划修订,设计了一个“四年不断线”的多层次、系统化的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项目体系,依托“三课堂联动、长短学期结合”机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通过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6.1 模式多样课堂实验内容丰富在实验模式方面,师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现场、云端虚拟实验中心等多种方式开展实验。中心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实验、公共基础计算机类课程以及跨专业创新创业实验方面,提供实验环境,承担实验教学工作。经对近三年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实验项目一览表分析可知,中心实验室在131学期至152学期期间的使用情况如表9 20132014、20142015、20152016各学年实验室使用情况对比所示。三年来,服务全校师生10万余人次,全部经管类47个方向、每学期都有45个研究生教学班,年平均634个班次,三年累计提供近百万人时实验服务。除了正常教学服务外,中心还为学生课外活动、师生课外科研、校内有关师资培训等提供实验环境服务。表9 20132014、20142015、20152016各学年实验室使用情况对比。学年课程人次教学班数人时数人次数实验项目数课程门数131-13231798596835470339891229102141-142385077071116276481957269117151-15231049598944216369050318116合计101354190128959621190898816335平均33784.67633.67965320.67396966.00272.00111.67从表中数据来看,实验课程门数基本平衡,实验项目数逐年增加,说明实验课程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2015-2016学年的实验项目增长最快,这与我校在2015年开展的实验项目规范有直接关联。6.2 技能扎实学生创新成果丰硕近三年来,我校经管类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参与的赛项分别为25项、65项、55项,获得丰硕成果,取得各类奖项共计460项。其中,全国性特等奖2项,全国性一等级8项,全国性二等奖22项,省级一等奖89项;完成创新创业科研项目420项(含国家级创新项目70项),发表科研论文582篇,由工商学院学子组队参加第八届全球ERPSim国际大赛获得第八名的好成绩。在校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证书的考试,据统计,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资格、电子商务等各类从业资格考试。6.3 思路宽阔教学改革成果丰收近三年来,我校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服务、规范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质量工程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累计完成科研项目849项,其中:建立实验网络课程203门,校级以上教学项目40项,校级以上教学成果获奖37项,科研论文148项,出版实验教材、自编讲义421项。凤凰网、江西省教育电视台等相关媒体对我校的实践教学进行新闻报道。6.4 平台先进网络教学如火如荼我校网络教学水平一直位于全省高校前列。自2006年至2014年,我校先后引入天空、网梯、毕博等网络教学平台,在2014年毕博教学平台即将到期时,为了适应当前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需求,我校投入180多万引入超星网络教学平台,为我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二次定制开发,以更好地满足我校网络教学服务。截止至2016年9月,新的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课程15329门,注册教师3806位,注册学生44286位,开出教学班级442个,页面访问数达到2701245,访客数16481,IP数38976,网络教学平台首页推送优秀课程资源数185门 ,作业数97270项,批改作业数33858份,资料上传数23684份,发表讨论数10159条,讨论回复数60061条,为我校推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有效支持。为了扩大网络教学平台的社会效应,我校平台自2015年开始,支持外校学生注册,学习我校网络课程,累计注册外校学生已达16799位。从使用情况来看,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但从实际建设课程和实验情况来看,课程内容建设亟待大力投入,不断从内涵方面提供课程内容支持,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6.5 智能开放管理信息化成效显著中心管理遵循智能开发与信息化原则,围绕服务教学这一核心理念,除上述网络教学平台取得的喜人成效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除外购平台外,我中心在总结自身管理经验,按照智能开放原则先后自研开发了江西财经大学大赛网、实验室综合查询系统、服务器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江西财经大学大赛网主要承担了省级和校级经济管理类竞赛组织工作建设,平台累计报名学生有1719名、432个团队、12个赛项、32个参赛单位、32个事务管理类别。该平台的研发和使用从信息采集和发布两个方面替代了手工流程,简化了管理流程,有效提高了竞赛组织效率,使管理者更关注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服务器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对我中心36台服务器和机房环境进行及时监控并对故障机器进行主动管理,在服务器硬件可响应情况下可对服务在1分钟内进行自动恢复;在服务器硬件不可响应情况下可对管理员进行通知。可对服务器状态进行跟踪并以图表等可视化手段进行状态展示与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实践教学综合信息管理为当前我中心承担的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前后经过1年多时间考察,行程7千多公里,走访5所代表性高校,详细对比7家产品,多次组织专家会议对方案进行修正和补充,3易其稿,最终形成100多页的内容详实的需求文档,为招标工作打好基础。7 中心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特色总结经管类实验教学平台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塑造的重要场所,中心坚持“高标准、创新路、勤服务、出实效”的工作理念,努力打造开放互动的经管实验教学平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的改革成果。主要体现在:(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六结合”的教学理念经管实验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把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以虚拟仿真的基础,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验结合、仿真与实战结合、实验教学与真实项目相结合、实验与创业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和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六结合”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三个现代化手段相结合”。课程全程贯联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人授课与团队教学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实现教学全程连动与监管。(2)以能力提升为主线,构建“立体式”的实践育人体系中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构建了“三类实践、三个平台、四大模块、四项能力”的多层次、立体交叉的实践育人体系;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行动体系课程、“过程实时控制、多维量化评价、结果诊断分析”的考核评价方式以及开放性、自主性、线上线下、手工、信息化多种实训模式,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企业运营沙盘模拟、ERP实验、创业模拟与实践和学科竞赛等学、赛一体的分层次、递进式经管类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构建集教学、模拟、创新为一体的智能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服务平台、学科竞赛平台、虚拟仿真实验云平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五大教学平台;建立了以专业教师、实验人员和外聘企业或校友组成的高水平实验教师队伍,形成了三级队伍结构,基础师资由校内专业教师经过培训选拔组成,承担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综合实验师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老师和部分聘请外部专家组成,承担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指导,创业实训师资由具有实战经验且经过培训的教师、以及企业和政府部门专家组成,承担创业实践的教学指导。在此基础上组建实验课程教学指导团队和跨专业实训教学指导团队。(3)以满足自主学习为基础,创新“仿真化”教学模式根据实践课程体系要求,构建“三结合”虚拟实验教学的模式,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基于产学研良性互动的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建设模式,丰富虚拟实验教学资源;依据学校“三三四四”实践育人培养体系,按照基础性仿真实验、综合性仿真实验、创新性仿真实验的体系,师生共同建设系列化、层次化、系统化的“菜单式”开放实验项目库,为开放实验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心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实验室开放,成立“未来企业家俱乐部”,让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实践活动;以学科竞赛为依托,设立竞赛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打造经管类品牌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服务平台,推动互联+开放性学科比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和过程控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制定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实验过程考核手册等,明确了具体教学要求,学生考核要求,制订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通过实验操作、慕课学习与手机签到、互动,进行过程控制和过程考核。(4)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在经管类实验教学和推进创业教育转型升级方面又迈出了新步伐,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而且对我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崭新模式和创新思路。同时也挖掘了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鼓励大学生挑战自我,锻炼自我。利用实验基础设施,通过实验管理平台,按照我校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要求,在四合院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教师指导水平、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7.2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一、 教师队伍结构和水平有待提高从中心实验和管理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来看,拥有博士、经管类专业背景、经管类从业背景的人员明显偏少,师资队伍结构不足以支持创新创业实验需求,不少个人业务水平还停留在对实验室简单管理及设备的技术维护上,还没有参与到学生实验与训练指导;实验教学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经验不足;实验管理人员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需要提高,急需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高学历教师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加大实验指导(辅助)老师队伍,积极配合实验主讲老师,提高实验课的效率。长期以来,实验课程主要由新进年轻教师承担,在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方面都有所欠缺,年轻教师由于从业时间较短,一般缺乏实践机会,无论素质和水平都急需提高。实验往往比理论知识更高要求,由于我校薪酬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等客观原因,一般较难吸引优秀师资加入实验师资队伍来。二、 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效果欠佳从总体来看,教学效果还是偏低,其原因有多个方面,除实验教师素质和水平需要提高外,缺乏规范实验教学文件外,教师教学方法简单,讲实验而不是做实验,教学软件陈旧都对教学效果偏低产生影响。近年来,虽然我校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候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比率需求,但投入不足和政策引导不明确,普遍存在有实验课缺乏实验项目、有实验项目缺乏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等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投入不足,对学生的实验效果和实验工作量的预估差距较大,致使实验效果整体还是偏低。据统计,中心近些年来的教学软件分年度采购情况如图4、图5所示。图 4各年度软件采购情况图5各经管类学院软件配置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负责管理的教学软件采购较早,许多软件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规则体系都与相关学科存在脱节,无法满足教学内容更新的需求。我们分析了132至152学期的课程使用教学软件,现有教学缺乏符合现代企业管理需求的虚拟仿真类教学系统、企业运营感知仿真软件以及学科竞赛软件,特别是基于ERP环境下的企业管理系统,虽有金蝶、用友等厂商的商业版ERP系统,但缺乏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系统和评价系统,难以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过程化评价,并缺乏教学案例。急需对现有教学软件进行升级或重新采购。通过如表10 131152学期各学院提交实验大纲和实验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