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独家总结.doc_第1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独家总结.doc_第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独家总结.doc_第3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独家总结.doc_第4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独家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一) 复习目标: 1、 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5、掌握文言固定结构 6、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 复习课时:十课时 复习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讲析汉字造字法及通假字 一、汉字的构造 1、汉字的特性 汉字是含有表音倾向的表意类型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构造。 2、什么是“六书”? 所谓“六书”,是秦汉间的学者分析汉字结构的特点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按照许慎说文叙所用的名称和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排的顺序,它们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我们以许慎的定义、例字为基础来进行解说: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q),日月是也。”(所谓象形,就是画成那种物体,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这样。)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就是看到它的形体就能够认识它,但是需要经过观察分析才可以领悟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这样。) 会意“会意者,比(b)类合谊,以见(xin)指撝(hu),武信是也。”(所谓会意,就是把表示事类的字放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合在一起,从而表示一个新意义,武信二字就是这样。)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形声,就是用表示事类的字作为意符,用在语言中接近于该词的声音的字作为声符,用声符配合意符而成,江河二字就是这样。)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所谓转注,就是先立共同的义类,再注上表义的字为其类之首以统一之,使这些字同受意于这个标首的字,考老的关系就是这样。)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所谓假借,就是对于某一个词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找一个语言中的同音字用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训君之令与长上之长这二字就是这样。) 我们认为,六书中的象形、形声、假借这三类是最重要的。那么,这三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是在它的基础上造出来的;一部分指事字也是以它为基础而造出来的。如:日月,明,萌 其次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法,形声字占了汉字总数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最后假借字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使字获得了假借义,是不造字的造字。第二,它有时也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假借义一旦独占该字,那么本义只好另造新字,这也推动了新字的创造。如:新(取木也)其(其簸也)求(皮衣也) 二、古字通假 本有其字,古人临文时却用了同音或音近的字,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这是读古书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这种“本有其字”的通假,属于训诂学上的问题,与文字学上的“本无其字”的假借不是一回事。 文字学上的假借,那是文字学家们要研究的问题,而大多数读者却可以不管。假如要求普通读者在读古书时,遇到诸如“新”、“旧”之类的字也要想着“新,原本是指取木;这里当新近讲,是借来的。旧,原本是指猫头鹰一类的鸟;这里当陈旧讲,也是借来的”的话,这未免太苛求于人了!而事实上也无此必要。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认真对待的应当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破通假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语音条件,二是文献条件。所谓语音条件,就是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具体地说,就是两字的声母必须相同或相近,韵部也必须相同或相近。所谓文献条件,就是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这就是清儒所说的“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一种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县”通“悬”,“责”通“债”,“反”通“返”,“知”通“智”。 另一种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替代某个语音或字,这种情况叫做假借。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读音而没有字,于是借一些读音与第二人称代词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硕鼠)中的“女”是假借字。 (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写的人偏不用,而借用一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而这两个字的字形不一定有联系,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简言之,即“形异义异而音不异”。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通“性”;“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中的“得”通“德”。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 三、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指在某个意义上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字形,先出现的叫做“古字”,后起的叫做“今字”。如:莫暮,然燃。各组古今字内部的时间杠子是千差万别的。如:反返,返字已见于公元前433年楚曾侯钟。孰熟,孰字加火,始见于玉篇(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著字书)。造成古今字的具体原因是:、假借字久借不归,只得给原义另造新字。如:亦腋。、词的分化引起字的分别。或加旁以别义,如:辟避、僻、譬;或换旁以别义,如:说悦,赴讣。今字的义项少,较单纯;古字的义项多,较复杂。古字的义项大多等于今字的义项与它本形今保留义项的加合。如:古“说”悦今“说”。对古今字问题,古书注释的规范是:,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的古字。,今字作。常见的古今字:卬-仰 暴-曝 被-披 辟-僻避嬖譬 采-彩睬差-瘥 柴-祡 陈-阵垂-陲 错-措大-太当-挡到-倒 道-导弟-悌第 队-坠 反-返风-讽奉-捧俸 孚-孵府-腑 赴-讣 感-撼告-诰 共-供恭拱 昏-婚火-伙 或-国域惑 贾-价结-髻 解-懈廨介-界景-影 竟-境敬-警匡-筐框眶 雷-擂 利-痢厉-砺 两-辆 名-铭莫-暮 内-纳 其-箕齐-剂斋 禽-擒 顷-倾求-裘 取-娶全-痊然-燃 沙-纱 适-嫡受-授 孰-熟 属-嘱衰-缞蓑 说-悦 司-伺孙-逊 台-怡 唐-塘汤-烫 田-畋听-厅亭-停廷-庭 童-瞳尉-慰熨 罔-惘 文-纹息-熄 夏-厦 箱-厢县-悬 写-泻 新-薪虚-墟 畜-蓄 厓-涯厌-压餍要-腰 益-溢亦-腋阴-荫 爰-援原-源 臧-藏脏 责-债章-彰 争-诤 支-枝肢止-趾 知-智 州-洲尊-樽坐-座古今字与通假字辨:通假字,是本有其字,临时借他字表音。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因而通用的关系,没有什么直接引申关系。如:蚤早,原愿,填镇。古今字,在未有今字之前,就是由古字兼职。在某个意义上,古今字其实是同一个字的先后不同的写法。古今字中,古字其实才是本字,而加旁或换旁(或另造)的今字倒是后起的。我们不能不顾事实,反倒说今字才是本字。如:说悦,亦腋,莫暮,北背。 备课参考资料 浅论汉字 世界各国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方块字,但在社会活动中,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加深,逐渐感到象形字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活动的需要,于是很多国家都纷纷抛弃了象形字,而转为字母拼音。只有中国人,利用自己高超的智慧,始终没有放弃方块字,并且不断的深化,丰富,使汉字终于成了世界上唯一的形美,音美,意美,简练的文字。如果将来有一天,世界要统一文字的话,我相信,肯定是选择汉字。 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了汉字的构造法,也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这就是六书。下边我们就对六种方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象形 象形是摹拟事物的外部形状造字的方法,用象形法造出的字是象形字。例如: 人体类:人、手、口、舌、足、耳、目、女;日、月、山、水;鱼、鸟、艸、竹的篆书,和具体的物体很想象。象形字容易辨认,但对一些复杂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则无法表达,例如,“世界”,“天涯”等虽是实在的物象,却不宜用象形的方法表现,再譬如“思想”“气质”,“风度”这些抽象的词语就更难象形了。 2、指事 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的造字法,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是指事字。指事字分两种:一种是纯象征性符号构成的,例如:一、二、三、四、上、下等,这类指事字很少;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符号构成的,如“刃”在“刀”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等。指事字和象形字都是独体字。 3、会意 象形字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于是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是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例如“不正”是“歪”,两棵树为“林”,三棵树为“森”,草生田中为“苗”,人靠在树旁为“休”,人在牢中为“囚”,上小下大为“尖”等。会意字一般都是合体字。 4、形声 形声由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和表示读音(韵母的音)的声旁组成,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叫形声字。 例如左形右声:河晴;右形左声:胡,剃;上形下声:空芳;下形上声:勇 盛;外形内声:阁固;内形外声:闻问等。形声字都是合体字,而且是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多。 5、转注 语言中有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它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例如“考”字的解释是“老” (古时父亲为考、母亲为妣)反过来,“老”也是“考”的意思,所以是一对转注字。还有“少”和“小”,“万”和“方”都分别是一对转注字。 6、假借 汉字经常使用的意义和构形的意义不同,而这具有同音词的关系。例如,假借“簸箕”的“箕”表示代词的“其”,假借“乌鸦”的“乌”表示“呜呼”的“呜”等等。上边这些例字都是采用象形法造的字,但是使用的意义都与所象之形没有关系。因此,从使用来看,都属于假借字。假借法启发了汉字的创造由形义关系发展到音义关系,从而启发了“形声法”。假借法在汉字构形理性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不是所有的字都是由上述六种方法组成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觉有些字,无论用什么造字法都无法解释,这是由于古时候和今天的读音不同造成的。例如徘徊的“徊”字,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的双人旁表示走路,读右边的回字的韵母的读音。但是如果这样就应该读(pai hui) 而不是(pai huai)原来,回字古时候是读(huai怀) 杜甫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韵脚是哀,来,台,杯( 杯字古时读bai) ,韵母都是(ai )。还有贺之章的“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中也是如此。直至今日,大理一带还保持着古时的读音把回字读(怀)。 还有些字,不论你用那一种造字方法都无法解释,譬如“射”字,由“寸身”两字合成,应该是会意字,但却解释不清楚。其实这是历史上弄错了的。射字和矮字相互换错了,射字由“寸”和“身”组成,身子只有一寸,应该是矮。而矮字由“委”字和“失”字组成,委是动词,表示放的意思,那么把“失”(箭)放出去,应该是射。还有“出”字和“重”字也相互换错了,山上有山,表示重叠,两座山在一起,还表示很重,所以“出”字应该读重量的“重”,同时也读重叠的“重”。而“重”字由“千”“里”两字组成,千里之外,表示人出去了,应该读出。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古今同形异义 一、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补充内容: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现代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 文言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的演变 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致有三种情况: 1、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或前缀),加后缀的如:鼻-鼻子,石-石头;加前缀的如:师-老师,姨-阿姨。 2、在原来单音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例如,率-率领,议-议论,亡-逃亡,恭-恭敬,予-给予,奇-奇怪,寒-寒冷,饥-饥恶,旗-旗帜,巩-巩固。 3、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例如:岐-岔路,夷-平坦,傍-靠近,邦-国家,眠-睡觉,冥-昏暗。 不要把文言里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有时文言里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和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词形相同,往往容易被误认为一个双音词而用现代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愿意。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是两个词,地-土地,方-方圆,周围。 文言中的复音词 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1、单纯的复音词。这类词包括: 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等; 有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须臾、窈窕、仓皇、披靡等。 译音词:如,单于、可汉、葡萄、琵琶等。 叠音词:如,奄奄、翩翩、霏霏、区区等。 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2、合成的复音词。从构词方式上看,包括: 联合式,如,社稷、旌旗、婚姻、殷勤、首领、干戈、倾覆等。 偏正式,如,天子、布衣、足下、太息、横行等。 附加式,如,阿母、森然、率尔等。 偏义复词,这类词是指两个由意义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实际使用时,意义只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缓急”(谭嗣同)中的“冀缓急或可救助”)偏指“急”,“利害”(指南录后序中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害”。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一人,一桌(口技) 数目 古今一也(察今) 相同,一样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统一 用心一也(劝学) 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满,全一至此乎(史记 滑稽列传) 竟,乃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偏义复词和二、三两课时练习 一、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3.附偏义复词汇总表 例句偏义复词偏指义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出入偏指出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指入吉凶未卜吉凶偏指凶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偏指国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父母、弟兄偏指母、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少偏指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远近偏指远死生,昼夜事也死生偏指死房子内没有动静动静偏指动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成败偏指成 二、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属余作文以记之 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三、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馀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迁散骑常侍。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及诞平,转尚书,进封鲁阳乡侯,增邑千户。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俱开府,加给事中。及帝受禅,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邑三千户。 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憘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闇昧。于是甄擿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 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而属意舞阳侯攸 属意:留意。 B中抚军人望既茂 人望:名望。 C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 益:帮助。 D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推正:追究。 2、选出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因以奇表示之 B交关人事,诩之罪耳 C求禁止秀 D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 3、比较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 ) 尝使进馔于客 秀后言于文帝曰 其勿有所问 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A两个“于”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B两个“于”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于”相同,两个“其”不同。 D两个“于”不同,两个“其”相同。 4、能表现裴秀被魏主宠信、倚重的一项是 见者皆为之起军国之政,多见信纳由是世子乃定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 A B C D 5、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裴秀在小的时候,就有良好的名声,人们对他非常看重,从而使他出身低贱的母亲也受到尊重。 B文帝在决定继承人的时候在舞阳侯和武帝的取舍上犹豫不决,最后在裴秀的建议下,选了武帝为继承人。 C裴秀被人控告有循私情,贪占公田的行为,但由于他受到武帝的宠信,结果没被治罪。 D裴秀知识渊博,完成了禹贡地域图这部重要的地理著作,他创制的礼仪制度,及刑政方面的主张,全都为朝廷采用而成为定例。 6、翻译下面语句 (1)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2)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冤滥。尝免一死囚,少顷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返至于数四,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答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因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神龙初,为给事中。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调侍,数日而鬓发变白。寻加朝散大夫。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乃苏。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服阕,累迁黄门侍郎。时乐安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论者多之。 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进拜侍中。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开元三年卒。 7、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此囚终无生理 .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 .明年,进拜侍中。 .及归田园,不事产业。 8、对下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 发引:车启动 .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服阕:服丧完毕 .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 别业:谋求其他的职业 .书生至此,已过本分 本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多引后进,与之谈宴 引次江北 B.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及苏 顷之,烟火张天 D.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 若辈得无苦贫乎 10、下列几句话,全都表现李日知淡泊名利,追求田园生活的一组是 日知独存规诫 频乞骸骨,请致仕 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 不事产业 但葺构池亭 多引后进,与之谈宴 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日知因免一死囚,与少卿胡元礼发生矛盾冲突,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秉公执法的品质。 B.李日知为人耿直,不追求显贵,只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C.李日知在位不谋私,不为子弟谋官职,为官清正廉洁。 D.李日知归田园后,仍关心青年,多引后进,善于为朝廷选拔人才,富有远见卓识。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 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 附:参考答案1. AA项中加点词意为中意、倾向于。2. DA项意为露出来给人看。B项中“人事”指人情方面的事情,与今义不同。C项在文中为“拘禁、关押”之意,前三项用法及意义皆与现代汉语不同。D项古今词义基本相同。3.C两组虚词所处位置相同,可以根据语意进行分析。两个“于”字:句意思为“曾经让他向客人进奉酒食”,“于”相当于介词“向”;句意思为“裴秀后来向文帝说”,“于”也相当于介词“向”,两个“于”用法相同。两个“其”字:句“勿有所问”表示的是期望的语气,“其”是语气副词;句的意思为“他所裁定的事物,没有违反礼法的”,“其”相当于人称代词“他”,两个“其”用法不同。由此可以断定为C。 4.B若用排除法,可先排除句有句的AC两项,此句是写裴秀母亲的,与裴秀本人无关,与他被信任、倚重更无关系。BD两项的区别在于两句。句写魏主不追究他的过失,表明了对他的信任与保护,符合题旨要求。句写一般政务,且是为“朝廷”采纳,非魏主。5. DD项叙述不当。裴秀所作禹贡地域图是对前人著作的补充、注释;另外,他创制的礼仪制度等“大多”为朝廷采用,而非“全都”。从此题可看出,对信息的把握要全面,特别要注意有关细节,防止以偏带全及绝对化、夸大化的理解。 6.(参考)生得一副非凡的仪表,确实不是做他人之臣的相貌。他所裁定的问题,没有违礼的。 7.B哀恸:十分悲哀地大哭。A.生理,活着的理由。C.明年,第二年。D.产业,农业劳动。8. C别业:另外的房屋或居住的地方。9. C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A.引:招致、招来;退却,动词。B.辞:辞掉、推掉;辞谢、辞别、告辞,动词。D.若:如果、假如,连词;你、你们,代词。10. C 11. D补充“偏义复词出处”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早在诗经、论语、战国策等先秦古籍中,便已出现,秦汉以后就更多一些,有的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此,它也有自己不可忽视的地位。复音词有双音复词,如“牺牲”、“方园”、“社稷”、“虽然”、“然而”等;也有多音复词,如,“藉第令毋斩”陈涉世家,“藉第令”三字都有“假使”的意思,为三字复词。“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疾痛惨怛”与前句“劳苦倦极”相对,一为困倦,一为病痛之意,因而应视为四字复词。复音词的结构大体有:由同义(近义)、反义词素构成,形成并列复音词,如“怠慢、面目、乾坤”等; 由具有修饰、补充、动宾等关系的词素构成,因而有主有从,构成主从复音词,如“中国、下榻、首级”等;虽为复音词,但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因此构成单纯复音词,诸如“参差、窈窕、耿耿”等。复音词中,有两种特殊的情况:第一、同义复词,即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构成的复音词。被历代语言学者称之为“重言”、“复语”、“连言”或“词语复用”。例如:“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二词一义单指眼泪。又如“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屈原列传,“曰以为”三字一词,就是“说”的意思。 第二,偏义复词,如前所述。由上可见,偏义复词在古汉语词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三、实例搜索 一是从古典作品(首先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收集偏义复词实例;二是寻找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遗迹。 大搜索的结果,令人鼓舞,大家一口气就找出了余个偏义复词。摘选如下:孔泛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 / 逼迫兼兄弟 / 便可白公姥 / 昼夜勤作息 / 我有亲父母鸿门宴:孰与君少长 后序:死生,昼夜事也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谭嗣同:冀缓急或可救助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石种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练习巩固 第一、对同学们共同搜索并经验证确属含有偏正复词的句子,一分析释义,二译出全句,详加体会。 第二、先判断选出含有偏义复词的句子,再分析释义: 1、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廉公失权势,门馆有盈虚。 4、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5、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诬罪之。 6、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7、父子异部,更相毁誉。 8、援之以鼎俎,则罢(疲)健效矣。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10、趋走不足以逃利害。 11、无羽毛以御寒暑。 12、(凤姐)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 13、先帝处我于此,本欲寄以安危。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如何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下面提供的八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对考生复习也会有帮助的。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通五经,贯六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简析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句中“怀”与“握”同义,则“瑾”和“瑜”也同义,均指“美玉”。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句中“亡”与“北”同义,均指“因打了败仗而逃跑的人”。句中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 三、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信义著于四海 怀信侘 傺 简析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 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请看2001年高考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以上四句中加点实词,皆可在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试题选项实词课文例句解释课文篇目A拔拔石城攻取廉颇蔺相如列传B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归附论积贮疏C乘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涉江D北追亡逐北,流血漂橹败逃者过秦论 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再如: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名副其实(副,符合)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运斤成风(斤,斧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蹴,践、踏,用脚踢) 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尽职守(恪,谨慎而恭敬) 五、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