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品德教案珍惜劳动成果鲁人版.doc_第1页
五年级上品德教案珍惜劳动成果鲁人版.doc_第2页
五年级上品德教案珍惜劳动成果鲁人版.doc_第3页
五年级上品德教案珍惜劳动成果鲁人版.doc_第4页
五年级上品德教案珍惜劳动成果鲁人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珍惜劳动成果【活动目标】1学习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2学习整理分析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3懂得节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节约意识,厉行节约,为号召全民节约而努力。4关注社会发展,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活动说明】本活动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的家乡(社区)”第4条内容标准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有关要求编写的。珍惜劳动成果是本单元的第三个学习主题,包含“浪费现象调查”和“节约从我做起”两个活动。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学校餐厅、周围饭店、食堂等生活场所存在的浪费现象,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心灵的震撼。珍惜日常生活用品就是珍惜工农业劳动成果,就是对劳动者的尊重,提升学生的认识,强化勤俭节约的意识。1浪费现象调查“浪费现象调查”主要引导学生从身边消费场所入手,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并对调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运用资料来说明问题。教材是按照“怎样进行调查活动社会调查资料分析”的思路编写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的活动有:活动一:说说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教材呈现了四幅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现象图片,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这些图片,从学习用品、吃饭穿衣等方面,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活动二:调查了解(1)阅读调查活动指南,掌握基本的调查方法。(2)确定调查地点、时间,制定调查活动方案。(3)争取调查单位的支持。(4)准备调查所需的物品。(5)分工合作,实施调查活动。(6)整理调查资料,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活动三:交流讨论展示调查结果,互相交流。讨论、分析浪费现象存在的原因。活动四:自我反思想一想自己的浪费行为、家人的浪费行为,该怎样改正。2节约从我做起节约粮食就是拯救耕地;节约粮食就是爱护环境;节约粮食就是珍爱资源。教材引导学生从节约每一粒粮食的小事做起,认识到厉行节约的重要性,号召大家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勤俭节约。教材是按照“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粮节约的粮食能做什么说说应该倡导的节约行为写倡议书”的思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的活动有:活动一:小计算教材提供了一组数据,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0克粮食,全班同学一天、一月、一年各可以节约多少粮食?让学生通过计算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厉行节约就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活动二:节约的粮食能做什么明白为什么节约才能自觉节约,教材用资料库的形式告诉我们世界上还有很多缺少粮食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地方,儿童因饥饿死亡。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唤起学生的同情心,自觉树立节约意识。活动三:说说应该倡导的节约行为不仅仅是节约粮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方方面面我们都应该厉行节约。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浪费现象没有引起学生们的重视,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认为这是浪费。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说起,和学生一起分析常见的浪费现象,让大家一起纠正错误的行为。为厉行节约出谋划策,活动四:写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倡议书号召全民行动起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教材以资料卡的形式展示了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也说明了全民节约粮食的必要性。为了写好建议书,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使自己的事例更具说服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1调查访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被调查单位往往会不配合学生的调查活动。学生在调查中获得较准确的数据是了解浪费现象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学会留心观察,了解被调查单位的剩余饭菜是怎样处理的,通过访问这方面的负责人员,了解相关的数据。另外,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表现在方方面面,饭菜的浪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拓宽学生的思路,尽可能全面的了解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现象。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行为的指南,只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浪费的严重和可耻,才能激起学生厉行节约的意识和行为。在组织教学时,我们要通过数据分析、计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悟。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是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要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等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通过查阅料,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既引导学生关注正在进行的社会生活,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大生活,提高资源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4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问题。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明确社会公民的素质有待提高。也可以介绍一些发达国家人们节约资源的事例,让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社会现象,树立厉行节约的意识。【活动案例】第一课时浪费现象调查活动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及其原因,知道浪费可耻。2学习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了解社会问题的方法。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4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自觉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活动准备制定调查计划,开展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活动过程活动一:调查准备1教师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现象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说说你知道的浪费现象有哪些?2学生列举。3组织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现象大体分类。例如:食物浪费、学习用品浪费、用电浪费、用水浪费、垃圾不分类造成的浪费、使用塑料垃圾袋造成的浪费等。4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现象,为什么会存在这些浪费现象呢?这些浪费现象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去观察社会,去调查了解。你打算了解哪一方面的问题,怎样去调查呢?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中同学说一说。5小组内交流,根据自己喜欢调查的内容组织学生划分调查小组。6学习调查活动指南,制定小组调查活动计划。7交流调查活动方案。活动二:实地调查活动三:汇报交流1反思调查计划落实情况。各小组汇报计划完成情况和遇到的问题。2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调查材料,形成调查报告。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调查报告。4根据学生的调查,教师补充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资料,进一步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活动四:自我反思对照社会中的浪费现象,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有没有浪费行为,以后该怎么做。第二课时节约从我做起活动目标1了解世界上许多地方存在的粮食危机现象。2知道节约粮食的重要性。3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感悟日常生活中节约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4能够从日常的小事中厉行节约。懂得勤俭节约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5完成倡议书,进行节约宣传。活动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南非等地区粮食危机现象的资料和图片。教师准备:了解我国粮食状况。活动过程活动一:探究粮食问题1教师谈话:同学们,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就没有生命。粮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课前,同学们搜集到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根据资料,说说你对当前社会中的粮食问题有什么看法。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看法。3教师引导:听了这些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想?4教师总结、补充资料:是啊!虽然我们衣食无忧,但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儿童因为饥饿而死。在发展中国家,每5人中就有1个长期营养不良,有20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粮食无保障,饥荒已成为地球人的第1号杀手,每年平均夺去10000000人的生命,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不良,全球每4秒钟大约有1人死亡。我们国家的粮食状况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我国人口众多。世界上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达十二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吃饭问题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问题。有这么一组数据。199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吗?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粮食竟比唐宋时代还少了200多公斤。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2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万人就要吃50亿公斤的粮食!所以,增产粮食,节约粮食,对我们的国家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活动二:我们来计算1教师启发: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我浪费的那点儿粮食不算什么。其实不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我按照每人每天节约20克粮食计算,我们全班同学一天能够节约多少粮食?一个月呢?一年呢?2学生计算。3谈感想。活动三:厉行节约1教师谈话:同学们都知道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世界粮食日的那一周定为节粮周。从19811995年间,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