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挖荠菜》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挖荠菜》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挖荠菜》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挖荠菜》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挖荠菜》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四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挖荠菜学案 北师大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 积累文学常识及生字生词,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2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3、学习本文的对比写法。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要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重点:(1)学习对比的写法。(2)学习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方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相关链接散文定义散文是啊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散文的表现手法:象征 联想 衬托 对比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自由,神不散是指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背景简介挖荠菜作于1978年。当时,国内拨乱反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走上了正轨,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高等学校恢复了招生考试。旧社会的痛苦,新社会的伤痕,永远铭刻在父母一辈的心里。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苦难,要珍惜现在,要开创未来,有一个他们未曾生活过的新的生活。走进文本1、 课题导入 同学们可能没有吃过“荠菜”这种野菜,可是在旧社会,这种野菜是穷人们的美味佳肴。抱养菜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新!日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2、走进作者张洁,生于1931年,当代女作家。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处女作和后来的谁生活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都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曾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读一读1、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浏览课文,标加文中的自己认为难读、难理解、难识记的字词。2、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词的意思。自学检测1、挖荠菜的作者是 , 代女作家,1981年他创作的 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根据拼音写汉字(bi)( )手 哆su( ) 马齿xin( ) 雪ho( ) 和x ( ) qing( )水 寻m(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绽( )码( )荠菜( )蔷薇( )琥珀( )癖好( )惩罚( )4、解释下列词语。(l)广阔无垠: (2)迁就: (3)漫不经心: (4)五味瓶: (5)出土文物: (6)凶神恶煞: 理一理1阅读课文,讨论并归纳(1):本文按 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根据结构的安排,试将文章划分两部分,并归纳内容。第一部分:从“ 到 ”内容: 第二部分:从“ 到 ”内容: (2)根据结构的安排,分析文章的线索是 。品一品(1)文章开头仅有一句“我对养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课文第2自然段不讲养菜的事,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小组讨论) (3)文章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时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与“我”当时的处境是否相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 (4)提问:“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 (5)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6)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找出议论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7) “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8)本文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对比。 四、总结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精彩段落展示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觅、发灰莱、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然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版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癣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芥菜达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使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1选出书写完全规范的一组()A殷勤 心照不宣 气馁 疑聚 荣华富贵B大病新愈 素味平生 广阔无垠 厌烦C凶种恶煞 昼夜 隔膜 微乎其微 怪僻D漫不经心 风和日丽 和煦 恭顺2“我”童年时候挖荠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3孩子们挖芥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 4“我”童年时吃荠菜觉得,孩子们吃荠菜的时候是_ 5“我”对荠菜有着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_。这说明了_.6“我”带孩子们挖荠莱、吃荠菜的目的是什么? 拓一拓榆钱饭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但是,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五尺多高的汉子,每年只得320斤到360斤毛粮,磨面脱皮,又减少十几斤。大口小口,每月三斗,一家人才算吃上饱饭;然而,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比大人还能吃,口粮定量却比大人少。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数着米粒下锅;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给孩子大人画饼充饥;她们就像胡同捉驴两头堵,围、追、堵、截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手提着口袋借粮。支部书记和大队长被逼得走投无路,恨不能钻进灶膛里,从烟囱里爬出去,逃到九霄云外。 吃粮靠集体,集体的仓库里颗粒无存,饿得死老鼠。靠谁呢?只盼老榆树多结榆钱儿吧! 丫姑已经年过半百,上树登高爬不动了,却有个女儿二妹子,做她的接班人。二妹子身背大筐捋榆钱儿,我这个已经人到40天过午的人,又给她跑龙套。我沾她的光,她家的饭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钱饭,混个树饱。 我把这些亲历目睹的辛酸往事,也写进了我的小说里。 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问题”,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时节,我都回乡长住。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见亏粮了,1981年饭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不知是想忆苦思甜,还是想打一打油腻,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着吃一顿榆钱饭。丫姑上树爬不动了,二妹子爬得动也不愿爬了。越吃不上,我越想吃;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却不能打动二妹子。1981年回乡,正是榆钱成熟的时候,可是丫姑又盖新房,又给二妹子招了个女婿,双喜临门,我怎么能吵着要吃榆钱饭,给人家杀风景?忍一忍,等待来年吧! 1982年春,我赶早来到二妹子家。二妹子住在青砖、红瓦、高墙、花门楼的大宅院里,花草树木满庭芳;生下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刚出满月。一连几天,鸡、鸭、鱼、肉,我又烧肚膛了。忽然,抬头看见院后的老榆树挂满了一串串粉个囊囊的榆钱儿,不禁又口馋起来,堆起笑脸怯生生地说:“二妹子,给我做一顿”二妹子脸上挂霜,狠狠剜了我两眼,气鼓鼓地说:“真是没有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你这个人是天生的穷命!” 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为荣,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钱饭待客,被街坊邻居看见,不骂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抠儿。二妹子怕被人家戳脊梁骨,我怎能给她脸上抹黑? 但是,鱼生火,肉生痰,我的食欲不振了。我不敢开口,谁知道二妹子有没有看在眼里? 一天吃过午饭,我正在床上打盹,忽听二妹子大声吆喝:“小坏嘎嘎儿,我打折你们的腿!”我从睡梦中惊醒,走出去一看,只见几个顽童爬到老榆树上掏鸟儿,二妹子手持一条棍棒站在树下,虎着脸。 几个小顽童,有的嬉皮笑脸,有的抹着眼泪,向二妹子告饶。我看着心软,忙替这几个小坏嘎嘎儿求情。 罚你们每人捋一兜榆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