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开展童话课文教学.doc_第1页
如何有效地开展童话课文教学.doc_第2页
如何有效地开展童话课文教学.doc_第3页
如何有效地开展童话课文教学.doc_第4页
如何有效地开展童话课文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有效地开展童话课文教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说:“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童话体裁课文发生以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深爱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它能让孩子们在理想世界里畅游,这正好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爱幻想的天性,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但是现今我们很多教师教学童话时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他们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童话,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兴致全无,教学效果也甚微。所以提高童话教学实效性是发展中低段学生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建议采用“听、读、演”教学模式,以便更大地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小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提高学习童话课文的实效性。 一、以听激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瑕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但他们的感性思维丰富,他们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马王子的英勇,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要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学童话课文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激起学生的兴趣可采用听故事的形式。一次班会上偶然发现学生对听看故事饶有兴趣,于是我决定在讲授巨人的花园前先录制好聪明的小裁缝课件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有精彩图片与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的。故事的结局是凶狠的巨人自食恶果。这时我发问:孩子们,如果当初巨人知错了,他以后的日子会如何呢?今天老师也跟大家一起读一读另一个巨人的故事,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同时勾起孩子气的好奇和兴趣,课堂就在孩子们浓郁的兴趣中展开了。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在音乐的衬托中听听课文,在听之前要求孩子们要认真听,听完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呢?你觉得巨人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便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音乐的衬托下,加上之前故事的精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以读燃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尤其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在朗读教学中,不妨像电视动画片里的配音演员那样,把语言的音调作一些有趣的夸张,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怕模仿不像,只要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想读书的激情,把握好字里行间的感情就行了。我们可以运用了富有变化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水平自然而然就可得到很快的提高。提高朗读的实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一)充满童趣地读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二)分角色地读童话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其中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如在学习去年的树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所扮鸟儿、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并在读之前适当提示: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急切、失望以及寻找到“大树”时和即将离开时悲伤的语气;“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要读出难过和同情的语气。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感受到鸟儿对朋友最真挚的感情。又如黄鹂和山雀课文中小黄鹂对老黄鹂所说的话例:“妈妈,给我吃,给我吃!”,读音要细而高,以形象小黄鹂的小;读的速度要快,以形象小黄鹂急切要食的神态。对于小黄鹂与山雀所说的话:“山雀阿姨,您怎么吃树皮呀?”要用细而高的语音读,以表现小黄鹂幼稚、短见、多奇的特点。对于老黄鹂所说的话:“这是卷叶虫。这种害虫真狡猾。它吐出比,把嫩叶卷起来,自己躲在里面吃叶肉。”和山雀所说的:“孩子,你们不知道。这不是树皮,是梨椿象。它们专门偷吃果汗,坏透了!”读音要低而混厚,速度要慢一点儿,以形象“长辈人”坦诚稳重,识多见广,和声善气。这种灵活恰当的语音变换,可以使文章中角色的个性明朗,给儿童的感受真切、新奇、深刻,使之越听越爱听。 (三)感情分明地读不管是故事童话,还是寓言童话,在内容中都有是非、爱憎的对立情感,要想把这些对立的情感表达清楚,朗读时必须首先把握住褒贬的对象,然后再针对褒贬对象确立褒贬语气。褒贬语气的种种表现,是立场情感表达的主要依托。例1、陶罐和铁罐中的铁罐自恃坚硬很骄傲,于是不断挑衅陶罐。例中作者对铁罐的骄傲是鄙视唾弃的,所以,对其要使用贬斥的语气:文中的“骄傲”,“傲慢”是对铁罐品行不佳的强调,要用重读慢语速表现:“陶罐子,你敢碰我吗?”要用高语音强力度较快语速读出贬意语气。“谦虚”要用低度音轻读,以示陶罐子的坦诚和郑重,“住嘴”高音快读,以表现铁罐的气急败坏与无礼。如果用低音轻读的话,产生的情感立场就会颠倒了。又如例2狼和小羊中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么去的”。 这段内容充满着对狼的蛮横无理的憎恨和对小羊温柔可爱的同情。朗读时,对狼蛮横无理的话不能绘声绘色地读,必须用带有否定色彩的佯音读。即,力度要弱,语音要低。如果用强力度、高语音读的话,就会在客观上起着宣传赞扬“狼气势汹汹”的效果。那样的话,憎恶的语气就一点也不会有了。但,语气又能落重,并且用升语调,否则的话,狼指问的口吻、强横的情态就表现不出来;对于小羊的语言,要用平力度慢语速读,以形象小羊的据理力争、弱不畏强。只有这样调配,狼“强暴蛮横”的嘴脸,小羊“弱小理辩”的形象才能鲜明地表现出来。(四)有表情地读也就是边演边读,以演辅读。演读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在表演中朗读,在朗读中表演,在演读中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迁移和运用,培养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堂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童话课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去挖掘,去拓展去想象。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深受学生喜爱。如小木偶的故事就最适合用演读的方式,这篇童话故事中包含许多描写表情的词语。学生通过表情的演译和朗读,帮助理解词意的同时也感受到小木偶被小红狐欺负,被黑熊警察误会,被小白兔取笑,老奶奶指责的种种无奈和有苦不能诉的痛苦,进而体会到课文的主旨:“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三、以读促悟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将朗读训练与培养语感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童话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主张边读边悟,读出情趣.。由于童话中的故事主人公大都是人格化的,本身就使儿童很感兴趣,他们迫切需要读而且喜欢读,教师要尊重他们读的需要,满足他们读的需要,让他们充分地读。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地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指导,如在读中感受形象美,在读中鉴赏意境美,在读中体会情感美,在读中追求创造美。多读,指导学生读,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文内容,更多的是读书的方法和技能。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范读能感受语感。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模仿力。而教师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指引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在教师投入的范读中深切感受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陶罐和铁罐是褒贬鲜明的课文,教师通过范读,把铁罐的蛮不讲理和陶罐子的谦虚表现出来,学生在模仿过程中,把握了课文感情的同时又感悟到作者价值观和评价。(二)演读能体现语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分析,朗读片段,借助表演课本剧,让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语感,演中感悟,催化体验。四、以演促悟表演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培养阅读兴趣,张扬个性的效果。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简洁生动,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通过肢体扮演,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自然天性。用“玩”的方式来对待童话,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玩方式。所谓课本剧表演,即把童话情节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表演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故事的重点词语,用神态、动作来表现,把重点词语的“神”外显,引导学生“演”中“悟”,“悟”中“演”。演又分有声的演和无声的演,也就是哑剧。不管是哪种形式都是中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孩子们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演之前可以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俱全,还可以顺着童话故事情节的发展,展开想象续讲,这样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强化记忆,又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了说话能力。做完这些工作后再演会让孩子们的思路更为清晰。讲完巨人的花园后,我们决定来演一演这个课文剧。孩子们带上自制的头饰与工具,讲演故事时配上夸张的语言,神态与动作,让我们时而为巨人的粗鲁而气愤,时而又为巨人的真心悔改变得欣慰。在一旁的我甚至觉得他们演得比课文讲得更精彩。是呀,让孩子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尽情地放飞。通过演对教材的再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主动投入的故事剧情中。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并有了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迸出了创新的火花。又如学习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就可以采用哑剧表演。哑剧,就是脱开语言的交流,用神态和动作等来表现内容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孩子在学习中的领悟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要同学们只是读关于小木偶由于不会笑而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孩子们是很难体会出小木偶内心的悲伤和委屈的,教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表演哑剧小木偶的遭遇。当表演者演到小木偶在向熊警察解释书包被抢的经过却因为自己的笑而得不到他的理解时,作为表演者的那种痛苦的表情以及很无助的神态让同学们都为他而感到着急,大家也才真正体会“人世间只有笑这一种表情往往是不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