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 绯(fi)红 标志bio zh 落第 lud 不逊xn:谦逊 诘ji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油光可鉴jin:照 抑y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w痛疾 物以希为贵 芦荟hu 匿n名:隐藏 2 眼翳y 责罚 管束 气量 广漠 宽恕sh 质问 文绉绉zhu 3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4 黝yu黑 滞zh留 愚钝dn 犀x利 禁锢g:束缚,限制。 侏儒zhr 酒肆s 尴尬gn g 炽ch热 器宇:气概,风度。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gu 郁郁寡欢 无可置疑 黯n然失色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jn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hn首低眉: 低着头显得谦卑恭顺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mo无垠:广阔无边。 5 搓cu捻 企盼 繁衍yn 迁徙x 觅m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c 美不胜收 繁花似锦 风云突变 不可名状 落英缤纷 冥mng思遐xi想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1、藤野先生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本文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 第二部分:在仙台 第 三部分:离开仙台后(第一部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出下文的描写“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叙写藤野先生有何关系?明确: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是在写与藤野相识、相交、相别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教学认真关心实习正直热诚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助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2.“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反语的修辞,表达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极度的愤慨之情。“他们”指:日本爱国青年3.“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指:看电影的日本学生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愚昧麻木的中国人。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5.“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刺耳”是因为这一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表现了作者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6.“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中“那时那地”分别指“仙台学医时”和“讲堂里”,“我的意见”是“学医救国”,“意见变化”指“弃医从文”。7、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对国民不觉悟感到巨大的悲哀,对他们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无比痛恨。8、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9、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10、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1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12、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13、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1作者在仙台不仅感受到了同学和老师对他的关心,也遇到了两件对他刺激极大的事,这两件事是什么?它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明确: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第三部分1“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中,“似乎”“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深恶痛疾”该如何理解?明确:“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2、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第二课第二课 我的母亲 胡适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本文分层:一、(1-4) 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二、(5-12)母亲对我的管教三、(13) 母亲对我的影响1、本文写了哪几件关于母亲的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答:本文一共写了7件关于母亲的事。1)母亲叫“我”起床训导,催“我”上学严格督促2)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打骂“我”保护“我”的自尊心,教子有方3)“我”说轻薄的话,受到母亲重重责罚对“我”要求严格4)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爱子情深5)母亲处理大哥欠下的债务宽容,温和,仁慈6)母亲处理两个嫂子之间的矛盾宽容,温和,忍让7)母亲受到五叔的侮辱,要五叔当众认错,讨回公道有刚气归纳小结 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一个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对大事又不失刚气的人;她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2、 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怀念、感激、敬爱之情3、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前三段表明,作者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与文末相呼应。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母亲对我的影响不单体现在对“我”的“言教”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我的“身教”上。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在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一点儿”则是作者实事求是、自谦的体现。2、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注释:1选自胡适自传。胡适(1891-1962),字适之,原名胡洪骍,安徽绩溪人,学者。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七月诗派) 爸爸对我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 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上学的乐趣快乐和梦幻:1跟小动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2跟父亲相处(父子之情) 3同学朋友之情1、父亲摸摸我头上的“马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听到儿子取得好成绩的欣慰2、父亲深深叹着气:一方面对儿子的做法表示赞同,也为乔元贞家的贫困表示同情 3、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4、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作者在文中说的“人不能忘本”,“本”指的是什么?枉,白白的,无价值的,无意义的。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表明他走进求知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书中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在苦难中抗争的心路历程。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人不能忘本:双关,字面意思指书本,更是指人生成长过程中最有价值、最基础最初的东西。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父亲: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第四课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本文结构:一(1-5)托翁的外貌特征(比喻和夸张联用,使得画面气韵生动,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多用抑笔) 二(6-9)托翁非同寻常的眼睛(高度赞美)段落大意:1须发特征 2脸部轮廓结构 3面容表情4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拜访者对他的外貌表示失望6犀利的目光 7富有感情 8眼睛的威力9缺少幸福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有深刻的洞察力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夸张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第五课 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安妮莎莉文老师:爱海伦,有责任心,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