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doc_第1页
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doc_第2页
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doc_第3页
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doc_第4页
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北大湖镇中心校 兰凤云很高兴能坐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业务。其实,很惭愧,来的有些晚,大家可能都在忙于期末复习,多少有些打扰。今天在台上和大家谈教学,多少有些班门弄斧,尤其是咱们刘校长坐在下面,以前我当班主任的时候,咱们的刘校长就是主抓我们教学的业务领导,刘校长对业务是相当的精通。所以说,接下来我要班门弄斧了。今天来主要是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么,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学,都需要在课标理念下进行。可以说,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标。关于对语文课标的学习,相信我们西阳学校的老师也一定学了不少次。也一定听到过专家对课标的解读,那么专家在解读的高度上,理念的高度上,已经讲得很到位了。今天,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课标,我肯定没有专家的高度来解读课标,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想大家更需要的是具体的方法。也就是,在课堂上,我们该怎么做。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我应该怎么做。下面,我主要结合课标,谈谈我的理解和做法。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语文课程的性质(课件)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以缩写为: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件)也就是过去我们研究的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积累的问题,现在我们研究的是以运用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问题。那么,(课件)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呢?借用窦桂梅的一句话:那就是“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的化身”。语文教育的本身应该是多维而饱满的。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怎样体现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呢?举个例子:(课件)比如:识字教学(课件)一堂识字课,不但要完成识字任务,还要注重识字过程:(课件)在识字过程中,应有识字方法的学习、交流与探讨。首先,我们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向生活中识字。如街道两边广告牌上的汉字“洗浴”“麻辣烫”“美发”“服装”等,很多广告牌,都是学生识字的资源;那么,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老师有必要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课件)你认识哪些字,你是怎么认识的?(可不要小看这样一个问题,这句话会让很多识字量多的学生自信地说我认识,在他们炫耀是怎么认识的过程中,不但更加坚定他们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也会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去到生活中识字。而且,我们要认识现在的孩子,课外识字能力是很强。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有的学生上小学前,家长就已经教会孩子很多字,有的学生喜欢读书,从书上自己就认识了很多字,有的学生比较细心,在生活中,随见到字就随时认识了。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及时去表扬,去鼓励。)其次,一定要有识字后的应用。识字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考试打一百分、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为了学生们有基本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识字后,让学生有运用的机会,在运用中,感受到识字的作用。如学完本课生字,可以把学过的字组成一句话或一段话,让学生读出来,或把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读。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当他能完整地、不用借助拼音就能把一段话读出来,那对他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在识字过程中,交流识字方法,是我们需要做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字的热爱。(课件)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那就要在识字过程中想办法。也就是充分体现多种方法识字的乐趣:(课件)如字理识字“初”这个字:学生最易错的地方就是“衣字旁”和“示字旁”区分不准,经常把衣字旁写成示字旁,把示字旁写成衣字旁。如果向学生呈现字的演化过程,造字原理,那么学生就一定不会写错。(课件)初字的造字原理是,衣服最初需要用剪刀裁剪出几块,然后通过针线缝合,做成衣服。祖先在造字时,便把衣服和剪刀画下来,表示做衣服的最初工序,(课件)后来慢慢把衣服和剪刀简化,(课件)最后简化为衣服的衣字旁和刀,表示初。(课件)汉字的造字原理明确了,学生自然了解了汉字的本意,便不会写错这个字。基于这个字,可以拓展“补”“衬衫”“袜”“袖”“裤”,这些字都与衣服有关,所以是衣字旁。还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都可以结合造字原理,讲述它的造字和演化的过程。对于这些字,我们可以把它的演化过程用课件动态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识字其实很有趣,原来我们祖先在造字过程中,也是有一定缘由的。(课件)把没有生命的抽象的汉字,赋予了生命,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学起来会更有趣。通过课件动态演示或教师生动的讲述,学生会更直观地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课件)还可以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如关怀一课中有两个生字“挣扎”,那么就可以回到具体语境中,“一只美丽的蝴蝶被刺破了翅膀,它挣扎着怎么也飞不起来。”让学生想象此时蝴蝶的动作,(两只翅膀拼命的、快速的、用力的拍打着,这就是挣扎),也可以找学生表演蝴蝶,从而感受挣扎的意思,并且知道挣扎和手有关,所以都是提手旁。这样不但在语境中理解了字意,也认识了字形。有时语文学习,就是把没有生命的文字,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而这一转化的过程,想象,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课件)有的字可以借助画面帮助识记。如:“拔”字,“拨”和“拔”最不好区分,包括我们很多成年人对这两个字都不能准确区分。所以,在识记“拔”字时,就一定要把这个字的字形和字义紧密地紧密起来。为此,(课件)可以出示一张小朋友拔萝卜的画面,看小朋友用手拔萝卜,累得小朋友的头上都有汗珠了,所以是提手旁+友+一点。这一点就是小朋友头上的汗珠。这样,学生一看到友多一点,就是知道是拔萝卜的拔字了。相信,他不会再把这“拔”和“拨”混淆的。当然,还有很多种识字方法,我们大家都在运用着。有时一个字不一定只有一种识记方法,所以,可以给学生充分交流识字方法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交流中迸发智慧,在交流中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在交流中喜欢上汉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2、阅读教学以上是我对识字教学的一点看法。那么对于阅读教学,语文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有必要关注:(课件)“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里应该关注两个词“语感”和“整体把握”。在平时听我们学校老师的课时,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课,那就是老师为了深入分析课文,采取的行动是肢解课文,把很美的文章掰开了、拆碎了、提出了纲要、去除了血肉、连珠炮式的追问,让学生紧紧地跟随老师的思维小路走,很少给学生独立读文、完整读文、感受文章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也不轻松。那么,这位教师就是在背离课标中强调的“整体把握”精神。我认为阅读教学可以(课件)以“大问题”做统领,给学生独立读文批注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一节课集中就研究一个大问题,话题集中,在大问题的引领下,给学生独立读文、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课件)用心去阅读、用直觉去阅读,把读文时心里最真实的感受、看法和观点用批注的形式写出来。在交流中,生成认识、深化感悟、产生共鸣。举个例子,一串快乐的音符这篇课文,我们往往在备课中会确定重点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小音符们的来历?这串快乐的音符都经过了哪里?老奶奶开始的心情怎样?后来为什么快乐了?开始小音符们愿意到处飞跑,可后来为什么不想跑了?留在老奶奶这里,它们是否快乐?和起初的快乐比起来,有什么不同?怎样理解“老奶奶含着晶莹的泪花,她笑了,笑得很动情。”这五个问题解决了,课文深刻的内涵便会被挖掘出来。虽然这五个问题是重点问题,但不可如此赤裸地抛给学生,只需要放在老师心中。这五个问题提给学生,太理性、太严肃,势必让学生有压力感,势必让学生一板一眼地回答标准答案。所以,往往教案上理性、专业的语言,并不适合课堂与学生沟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取代上述五个问题:这是一串怎样的音符,你是从哪知道的?这个问题与上面五个问题相比,这个问题的形式更简单,从学生的角度看,太简单了,没有压力感,更有话题可说,这一串怎样的音符,谁都能说上几句,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开口交流。表面看似简单,实际容量很大、涵盖面很广,围绕这个问题,可以不断深化,层层深入地走进文本。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到文本中去读文交流,你说这是一串快乐的音符,你是从哪知道的?你说这是一串善良的音符,你又是从哪知道的?只要学生对音符有评价,就必然要到文中找到能证明的语句或词语,用于交流。所以,说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并不简单,就看课堂学生们交流的有多充分,交流的越充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就会越多。如从文中(课件)“飞跑”“轻风”感受小音符的快乐,从“刚一获得生命”知道,它们都来不及回头看是谁演奏出了它们,便满世界飞跑,知道小音符们热爱生活。(课件)读课件,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这是老爷爷唱给老奶奶的情歌,从中我们知道了小音符唱的歌更深情。(课件)读课件。从小音符放弃飞跑,选择留下来,知道小音符的善良。这样在学生的交流中,小音符的面纱一层层地被揭开,最终认识到小音符的善良,在感受小音符的善良的同时,感受到老奶奶与老爷爷虽然阴阳两隔,但是这份深深的情却深深地感动了小音符,也感动了读者。那么整堂课,始终围绕一个问题,那就是(课件)。所以说,只有大问题才能真正统领整堂课、统领全体同学主动去读文、去交流。关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多种形式的读文是最基本的,比如:感情朗读、默读、齐读、接读、赛读等等,但是,不论以怎样的形式读,我认为,(课件)用心读文、读出作者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是关键。这也是避免朗读矫揉造作、拿腔拿调地朗读的根本方法。怎样才能让学生用心读文、读出作者的感受、读出学生自己真实的感受?我认为想象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让学生边读边发挥想象,把没有生命的文字,在头脑中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唤醒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文,必然会读出真实的感受,达到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的目的。还是拿一串快乐的音符为例。在引领学生感受小音符的快乐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读文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小音符们手拉着手连成一串,咧着嘴笑着,唱着。有的说,我看到了小音符们连成一串,像轻风一样在田野上飞跑着,唱着歌。它们很快乐。有的说,我看到了它们刚一出生就手拉着手,连成一串,到处飞跑,它们都来不及回头看是演奏出了它们。这时不要跳出情境,继续引导,现在你就是这一串快乐的音符,你正飞跑在美丽的田野上,此时,你最想说什么?有的学生说,田野太美了!有的说,花儿开着真漂亮啊!有的说,河水好清澈啊!这时作为教师就要点明了,你们真是一串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小音符。你能把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那么此时学生的朗读必会是用情的,必会是发自内心的朗读,不再是拿腔拿调的,不再是做作的了。(课件)立足文本合理想象,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为什么有的学生一看书就头疼、眼睛疼,很难看进去,很痛苦的样子,就是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文字,并没有画面。而有的同学恰恰相反,很喜欢看书,甚至于痴迷,完全陶醉于书中,那时因为他拥有了走进书中的钥匙,那就是透过文字,他们脑海中出现了相应的画面,想象让他们走进了书中的世界。一般都认为诗歌比较难读懂,因为语言少,思维跳跃性大,很难把握。但是,如果让学生立足文本合理想象,就会发现诗歌中也存在一个世界,或精彩、或忧伤、或美丽、或神秘等等。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出示诗歌读起来,比较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我们就要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第一句:远远的街灯明了从这个“远远的” 想象一下,在这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海边的沙滩上,静静的。他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远处城市的街灯,看到了夜空中的明星。想象此时的夜空是怎样的?是辽阔的,像黑色天鹅绒上点缀着颗颗钻石,还不时地闪烁着。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夜空。这样,首先进入这样一个情境中,再来学习诗歌。再抓住“珍奇”一词,引导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有什么?(学生会想象得很华丽、很炫目)总之是我们人间所没有的,那么,诗人希望天上有什么呢?那学生自然会到下面的两小节中找。从“骑着牛儿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引导想象,牛郎织女终于可以挣脱束缚,在天街边骑着牛儿,边欣赏天河的景色,终于可以在天街上游玩,织女衣带飘飘,迈着轻盈的步子,边走边笑,脸上流露着幸福的笑容。学生脑海中有画面了,进入下一步,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在学生充分地感情朗读后,引导: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自由、幸福;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正是因为学生的想象,让这样一首内涵深刻、跳跃性强的诗歌,被学生所感悟。以上主要围绕“整体把握”“语感”和“想象”这几个关键词,谈了我对阅读教学的一点想法。关于整体把握能力,不单单是一篇文章需要我们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更应关注一个单元的整体性,一册书的整体性。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很重要。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课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标从三者对话,增加到四者对话,多了教科书编者,可见课标在建议我们应整体把握教材,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的能力。我们就四年上册教材,一起来分析一下教科书编者的意图。(课件)以第5板块为例。第五板块的主题是“人间情”围绕人间情,编者先后选择了一串快乐的音符病房里的故事平分生命一个降落伞包四篇文章和一个习作这件事令我感动,一串快乐的音符讲述的是人间互相关怀之情,病房里的故事讲述的是朋友情,平分生命讲述的是手足情,一个降落伞包讲述的是伟人的大爱之情,这四篇文章的共同点就是真情,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表达,富有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习作这件事令我感动,立脚点是感动,事情的哪处令人感动,这是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是目标。(课件)所以,在学习四篇文章的过程中,需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情感内涵,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真实感受人间情;在此基础上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发自内心的表达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关于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在本板块的最后一篇文章一个降落伞包中有所体现。文章围绕一个降落伞包,按照“遇险前遇险时遇险后”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是学生们习作的范本。纵观整个板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便可以有所侧重,前三篇文章侧重于文章情感内涵的挖掘,最后一篇文章侧重于写作方法的学习。习作侧重于“感动”,注重事情经过的具体 那么关于作文教学:课标中提到,(课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积累语言,发展语言,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里提到了发展语言,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把阅读与习作、表达联系到一起,学为所用。也就是课程性质中,强调的“运用”一词。(课件)那么,如何将阅读与习作结合得更紧密,如何将阅读中品味到的靓点之处,借鉴迁移到我们的习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件)如:有的文章,语言或优美、或激昂、或质朴、或平和,那么,我们就可以模仿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进行一次小练笔;有的文章写作方法独特,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一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也可以进行主题式练笔,围绕课文这一主题,拓展练笔(续写,或同主题练笔等是最常见的形式);(课件)还有的文章,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课件)有的文章,对景色的描写抓住了细节之处,描写栩栩如生;(课件)有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课件)有的文章选题新颖(课件)我们都可以抓住这一独特之处,细细品味。在品味过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将感受到的好的一点,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中,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相信这样的训练,长此下去,必定能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一个层次。然而,我们会发现,学文后的课堂小练笔,很多老师也都在做,可是却并不理想。(课件)学生学文是学文,练笔是练笔。学的方法、积累的内容总是不能运用到他们的习作中。学和用总是两层皮,这应该是我们老师最困惑的地方。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篇课文,看看如何才能将学和用有效的结合起来。(课件)下面我们以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为例,谈谈如何把学与用有机结合。这篇课文,(课件)主要讲了因为刘姥姥的幽默和土气,引发荣国府老少主子们的不同笑态。那么面对这篇文章,可能我们很多老师会根据本文特点,让学生抓住众人不同的笑,发现作者曹雪芹高超的文笔,一个笑字,却被他描写的如此淋漓尽致、丰富多样。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可以把一个“笑”字描写的丰富动感。(课件)从而也会组织学生像作者一样练习写一个“哭”字或“怒”字等。然而,在学生实际写的时候,会发现很不理想,学生一点都模仿不上来。模仿不上来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的学生能像曹雪芹一样将一个字写的百态重生,那就不是学生,而是作家了。所以说,我们为学生布置的这个练笔,并不符合实际,难度过大。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走进教材,对教材深入挖掘。在深入把握教材后,会发现,其实,这篇文章更值得学生学习、也更适合学习的写作方法方面的靓点,不止于一个“笑”字。(课件)我们完全可以在引领学生品味文章的基础上,在充分感受到刘姥姥的幽默、土气、贪吃、大智若愚的基础上,在众人不同的笑态中体会人物性格,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的基础上,追问学生一个问题:好热闹的场面啊,焦点是谁呀?(课件) 点刘姥姥由刘姥姥的这样一个点,引发了荣国府老少主子们的一阵笑声,(课件)每个人的笑又是如此的各具特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这里的众人,我们把他们称作面。 面众人要想把一个场面描写的生动具体,点固然重要,面也是缺一不可的。(课件)只要点与面的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完整而生动形象的场面。这就是场面描写。让我们也来当一把小作家,描写一个场面。(课件)(读作文要求)课件出示刘翔雅典夺冠的录像短片这里的点是谁?面有谁?(课件出示)明确点与面之后再组织学生,动笔写片段。这样,在我们充分品味文章靓点,即: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的基础上,马上迁移到写作中,在写作中,我们老师也不能大放手,我们很多时候是给学生一个练笔要求,然后马上就写。其实,在学文与练笔两个环节之间,还需要加一个环节,那就是你作为教师如何把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进行引导后,再用到练笔中,这个环节的指导很重要。这里,播放完刘翔的夺冠场面后,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动笔写,而是寻找学文后的立脚点,学与用的结合点,把学到的东西到这个场面中一一找到,夺冠场面中的点是谁?面是谁?明确后,再让学生动笔写,这样,才是真正地起到借鉴迁移,让读和写真正有效的结合起来,做到学为所用。(课件)(3)关于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也就是对文本的思想内涵的挖掘,要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切忌让学生说空话、套话、假话,切忌让学生唱高调。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要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哪怕他的观点不正确、引发争议,但是可贵的是他真实,它发自内心。阅读中,我们要注重这样的个性化的阅读,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才能达到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目的。(课件)3、习作课,不能只为习作而习作。大家往往认为,学生能按要求,把作文写好,就算完成了习作任务,这也是目标单一化。把一篇作文写好,只能说,我们完成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还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件)习作中,应有交流与沟通,应有学习与借鉴,应有合作与互补,应有深入内心的挖掘与表达。(课件)我们不但要关注写作文这一环节,更应该关注写作文前的构思和写作文后的修改、评价,这一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课件)在构思这一环节中,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构思全班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完善。(课件)在修改评价这一环节,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修改小组内互相借鉴、互相修改完善全班交流修改、评价。学生能发现他人作文的问题所在,能发现他人作文值得学习的地方,能帮助他人修改作文、完善作文,能评价他人作文的成与败,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习作能力提高的过程。(课件)综合识字、阅读、习作这三方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简单概括,就是我们要把一堂课上的丰富、上的饱满、上的多维度,上的有立体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润物无声、全面推进、厚积而薄发的作用。以上结合识字、阅读、作文教学,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最后和大家探讨一下老师的角色。(课件)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在告诉我们,课堂中,我们要摆正彼此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包办代替,不能主观意识太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他们的,舞台是他们的,我们充当的是组织者、是引导者。如果课堂是舞台,学生是主角,我们就是导演,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引导,何时引领,何处深入,如何为他们创设更为宽广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能更利于他们理解、领悟和发挥的人文环境。基于这点,我们就必须在备课中对课堂预设下功夫,充分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充分地预设课堂情景,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答案和状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才能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大家都听过任贤齐的心太软,那么有网友便结合我们老师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将心太软改编了歌词,而且广西来宾市的一位数学老师,便把这首改编后的歌词配以任贤齐的心太软的曲子,唱了出来。后来,广西来宾市教育局,每当搞教研活动前,都要组织全场老师先唱一遍新版的心太软然后再上课。我外出学习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过,唱的很好听,可是,我在网上没有搜到,只搜到一首带歌词的曲子。那么,今天播放给大家听,让我们也感受一下。(引入“心太软新编”)(课件)这里有几句歌词值得我们思考:你这样讲解到底累不累?明知学生心里怨你傻傻等待,我会学会依赖你总该为学生想想未来不是你的就别再多讲(课件)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提出这样一段话,今天在这里我们共勉: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们的教育环境对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宽容与培养都是十分稀缺的。(课件)我们教师的高尚,不在于讲台上用过多的时间来表现自己的富有,而在于为学生腾出尽可能多的阅读、思考与表达的时空”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有这样几句话,有必要我们一起品悟(课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课件)综合课标中的几句建议,我归纳为一个要点,阅读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珍视,(课件)教师要做的就一个任务:指导、引领和点拨。(课件)一句话,还是要摆正各自的位置。(课件)那么作为教师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氛围?如何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