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永生的眼睛2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永生的眼睛2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永生的眼睛2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永生的眼睛2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永生的眼睛2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永生的眼睛2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教学媒体:网页、课件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做关于角膜活器官捐献的社会调查教学过程: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教学意图: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捐献角膜在现在现今社会的推广阻力,从而为下面感悟琳达一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奠定基础。 2.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教学意图:加深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 3.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学生回答: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4.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教学意图:突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行深刻理解 5.全班交流。(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2)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女儿温迪的话充分印章了琳达的父亲的话,她也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在那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遗留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生接答)(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生回答: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这么小也为别人着想。指导朗读:你能读出之中骄傲吗?教学意图: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上下结构全文的理解体系,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感悟能力。 6.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7.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生回答: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生回答:不是,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意图:对中心的理解,明确捐献角膜的人具有的精神。 8.在我们的社会调查中,共采访了58个人,只有12人不愿意捐献角膜或其他器官,1人表示要考虑,45人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或其他器官,可是事实上又是怎样呢?请你看看网上提供的资料。生阅读网站上的国内外的数据资料看了这些数据,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教学意图:拓展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感受到我国器官捐献的匮乏,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 9.但是在我们当中也有人非常积极的捐献角膜,看,这就是她的角膜捐献证(投影捐献证正面)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看!(投影背面的捐献者情况记录)知道白雪莲是谁吗?看,白老师今天就在这儿,你有什么话想对白老师说吗?或者你想问问白老师什么问题吗?我想白老师定会毫无保留地解答的!生自由问答或表示心声教学意图:出示白老师角膜捐献卡,使学生直观感受,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现场采访,营造师生口语交际机会,学生的好奇心、钦佩之情自然流露,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捐献器官的意义。 10.我在想,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生出主意:写传单、加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教学意图: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将主观意愿化为行动 11.如何来写一份感人至深的倡议书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希望通过我们的倡议书,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充满幸福和快乐!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永生的眼睛3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2.过程和方法: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课前谈话】讲美军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录找阵亡士兵遗骸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人遗体的尊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母亲)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3.出示课题及作者(、永生的眼睛),再范读: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页,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盲童、屡屡、搂住、遵从4.交流读文体会: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课件出示句子一: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课件出示句子二:“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抓住“当然”、“ 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反复引读: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学生读文)2.交流,引导质疑:课件出示: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四、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志愿者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结尾的疑问旨在唤醒学生的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从文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触动心灵,升华情感。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句子一: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引用资料,比较理解: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句子二: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引导联想:(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想像,感情朗读。再度想像,回归课题: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句子三:课件出示: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 “我” 的影响)感情朗读。拓展想像: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二 、回归课题,升华情感1.引读(课件出示):是啊,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2.解读句子: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3.回读父亲的话: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