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_第1页
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_第2页
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_第3页
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_第4页
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浙江省春晖中学 金嵩洲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虽然是一节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但我们还是需要通过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物理观念是学习者褪去公式、定律后,用物理的视角、分析手段、感知能力来正确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一种素养。它统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本节课中主要是对一些运动的定性认知,以及牛顿设想的魅力。2科学思维:利用已有的关于力的特性和运动特性的知识,来研究匀速圆周运动中,力和运动的定量关系。3实验探究:本节课真实的实验比较难,用多个课件模拟。试图用课件模拟的形式,结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4科学责任与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航天故事的分享,感受探索者的勇气与精神,获得民族自信心,树立科学报国、知识回馈社会的理想。二教学内容分析课本第六章第1节行星的运动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第2节和第3节分别是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万有引力定律,阐述了万有引力本身的特性、对应公式、适用范围等。那么,到了第5节宇宙航行,已经水到渠成,可以来研究力和运动有怎样的定性、定量关系。三教学对象分析经过之前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1)直线运动、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 (2)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离心运动);已经初步具备了力和运动的基本观点,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力和运动的观点解决物理问题。但由于知识的限制,学生还不具备能量的观点解决问题、动量的观点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安排课堂教学时,就运用力和运动这一条主线。四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学习,了解曲线运动中,提供的向心力与所需的向心力的供求关系。供求平衡、非供求平衡下,对应的不同运动类型。(2)通过感知,能对生活中不同曲线运动(圆周运动、近心运动、离心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出定性判断。(3)通过师生交流、思考,真正体会牛顿的设想具有的震撼力与魅力。2科学思维(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2)会分析人造地球卫星的受力和运动情况;(3)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4)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3实验探究本节课真实的实验比较难,能通过课件模拟,通过创设的探究情境,结合设问,自主思考、探究。4科学态度与责任(1)感受人类用汗水、甚至是生命,去不断探索宇宙、探索客观世界的精神和勇气。(2)树立知识回馈社会,科学报国的理想。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2)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掌握一般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及受力。2教学难点:(1)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的较简单的问题;(2)定性分析,参量对应关系的正误;(3)会分析、计算近地卫星、地球同步卫星等圆形轨道的有关参量。六教学设计思路1创设情景情景:视频引入。即使是普通人,也会有飞天梦,在生活中,做着一次次大胆的尝试。2提出问题为了实现飞天梦,我们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至少应该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识。3学习、交流图13.1 力和运动的关系3.1.1曲线运动中力和运动的关系 (如图1)曲线运动中力的大小对应运动F供F需近心运动F供=F需匀速圆周F供F需离心运动3.1.2牛顿的设想 (1)物体做平抛运动的一般规律物体做平抛运动时,怎样抛射比较远?结合课件思考,如果地面不是水平面,而是斜面,会对物体平抛运动产生什么影响?课件1(2)牛顿的独到视角牛顿联想到地球是球体。你站在牛顿的肩膀上,对抛体运动有什么新的想法。课件探究(课件1)。(补充解读:一般人只想到,地面是平的,物体是要落回地面的;而牛顿联想到,地球是圆的,如果抛射的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落回地面了,就变成人造地球卫星了。这在当时,没有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是一个伟大的、跨时代的设想。)(3)什么力提供向心力?(4)近地处,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多大?课件2方程左右两边,r的物理意义是否相同?r是不是地球半径?什么情况下,r能近似地看成是地球半径?(5)发射速度至少要多大?引出第一宇宙速度(6)发射速度大于7.9km/s,卫星就挣脱地球的束缚了?(7)卫星挣脱地球束缚,发射速度至少多大?引出第二宇宙速度。课件演示(课件2)。教师讲授第三宇宙速度。3.1.3三个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7.9千米/秒,含义: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大绕行速度,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千米/秒,含义:卫星挣脱地球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16.7千米/秒,含义:卫星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图23.2 人造地球卫星 3.2.1 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1)所有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2)卫星的受力,方向如何? 3.2.2 探究:卫星运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已知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G,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可见:v、T 与 r 为一一对应关系判断:假如一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其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仍做圆周运动,则根据公式v=r,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 3.2.3 周期最小的人造地球卫星据某报报道,某国发射了一颗周期为75分钟的人造地球卫星。若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判断这则新闻的真伪。 可用数据: 引力常量 G=6.67 10-11 N m2/kg2 地球的质量为M=6.0 1024kg 地球半径R=6.4 103km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g=9.8m/s2 第一宇宙速度 v=7.9km/s 多种方法探究。3.2.4 地球同步卫星 已知同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确定地球同步卫星的相关参量。 可用数据:引力常量 G=6.67 10-11 N m2/kg2 地球的质量为M=6.0 1024kg 地球半径R=6.4 103km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g=9.8m/s2 (1)运行T=24h (2)运动轨道半径r=_ 距离地面的高度h=_(3)圆周运动线速度 v=_ (4)位于地球赤道上空(与赤道共面)课件演示近地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课件探究,随着r的增大,环绕速度的变化(课件3)。课件3(a)课件3(b)3.2.5简要介绍拓展: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过程 3.3 梦想成真3.3.1 人类航天史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将人类送上了月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将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利用视频重现课本内容。利用视频展示我们航天的最新成果,天舟一号发射成功。3.3.2 科学态度邀请请一位学生上台,与大家分享航天故事,感受探索者通向宇宙的勇气与信念。4总结(1)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方法: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人造地球卫星的向心力。 (2)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v7.9km/s 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第二宇宙速度:v11.2km/s,是卫星挣脱地球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v16.7km/s,是卫星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3)人类宇宙航行 5迁移应用“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根据以上消息,近似地把飞船从发射到降落的全部运动看做绕地球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地球的质量M=6.010 24 kg,地球的半径R=6.4103km。试估算:(1)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时距地面的高度;(2)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的速度。6形成性评价(1)课本 P48 问题与练习2、3 ;(2)阅读教材中“科学漫步”和“STS”的材料;(3)课后自主探究:椭圆轨道上人造地球卫星力与运动的关系。 七教学设计评价1通过分析曲线运动中提拱的向心力与所需的向心力之间的供求关系,以及对牛顿设想的解读,落实物理观念。2多次设问,多种方式(师生问答、学生思考、生生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