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杜甫诗三首.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杜甫诗三首.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杜甫诗三首.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杜甫诗三首.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杜甫诗三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的有关情况。2. 体会诗歌语言特点3.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4.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诗词背诵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把握感情基调三、教学设想:以朗读、背诵为基础,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背诵教师:查阅准备作者、作品的有关资料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同学们,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更是独树一帜,熠熠生辉。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 属湖北),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 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陷长 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 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 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 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 ,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 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 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 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 杜工部集。1、 听读资料1、 了解作者2、引入学习情境整体感知望岳一、 读录音,注意正音二、 指导学生朗读三、 朗读检查:个别背、齐背四、 诗歌欣赏1、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24年,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省亲(他的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2、 内容感知诗题叫望岳,“望”字统摄全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既有惊慕之情,又气势不凡。“造化”两句是近望;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虚实相映,秀美壮丽。“荡胸”两句是细望;用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会当”两句是俯视。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它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是作者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具体体现。 层次:全诗分两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领会思想感情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气秀丽的景色,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指导背诵提示:远望近望细望俯视春望一、 读录音,注意正音二、 指导学生朗读三、 朗读检查1、齐读 2、个别读四、 诗歌欣赏1、 写作背景天宝14年11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今陕西富县。7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解长安,因他官职卑小,未被囚禁。第二年2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所作。3、 内容感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景:望中所见。春城破败,景中传痛切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感时伤世。一切景语皆情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不至,魂牵梦绕。四乡之情尤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发稀疏是何因?忧国、伤时、思家。4、 把握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5、 指导背诵这首诗望中所见望中所感望中所思望中所忧6、 比较:两首诗的艺术风格有何异同?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背诵竞赛1、分组 2、背诵 3、评比1、朗读课文2、独立思考,感知大意3、同桌交流4、班上交流5、当堂背诵6、比较阅读,自由发言7、竞赛1、 朗读训练2、培养对诗歌意境美的感悟能力2、 深刻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领悟诗歌的艺术风格拓展延伸古诗中多用对偶句,你知道这种修辞方法吗?1、 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关联的词组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的修辞方式。2、 对偶可以使语言的句式整齐,形式美,音韵和谐,意义严谨。3、 找出春望中的对偶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你能写出两个对偶句吗?1谈自己的理解并笔记2、自由发言1、 扩大学生知识面2、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巩固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1、 齐背望岳和春望2、 杜甫诗的忧国忧民之作颇多,这在春望中已经略见一斑。其诗作中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的还有很多。石壕吏可称为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背诵两首诗歌1、复习2、引入学习情境整体感知一、写作背景简介二、 诗歌朗读1、 配乐朗读石壕吏,要求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语调。2、 指导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点拨)三、 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内容。1、 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2、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辞”。诗的前四句写“致辞”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辞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开端(14)“致辞”的由来发展(516)老妇苦叙不幸高潮(1720)老妇自请应役尾声(2124)作别老翁3、人物形象分析问题: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4、感知思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5、结合诗歌的情节,指导学生背诵6、以竞赛的形式检查背诵情况1、朗读课文2、独立思考,感知大意3、同桌交流4、班上交流5、当堂背诵1、朗读训练2、训练分析概括能力3、深刻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问题探究质疑、探究: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探究。老师点拨,共同解决问题:1、 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词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3、 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4、 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1、 组讨论,2、 总结归纳3、全班交流2、 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延伸一、诗歌欣赏 垂老别四郊未寧靜, 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 焉用身獨完?投杖出門去, 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 所悲骨髓乾。男兒既介胄, 長揖別上官潼关吏士卒何草草, 築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 小城萬丈餘。借問潼關吏, 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 為我指山隅。連雲列戰格, 飛鳥不能踰。2、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歌作品呢?3、口头作文充实内容,把诗歌改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