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1页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2页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3页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4页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严重问题;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二、情感目标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2通过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分析、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国家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焕发起人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动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利弊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教学过程1917年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24年,列宁病逝,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他就是斯大林: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那么斯大林又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之前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在列宁时代: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以失败告终后来列宁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找到的一条符合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那么斯大林是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自己的道路也就是斯大林模式一起来看: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表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接下来看一则材料: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结合材料从国际国内形式分析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背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国内:客观上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主观上为了加强国防,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有必要进行工业化建设。(目的)(2)国际: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2、过程方针的制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在这样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苏联进入了有计划、大规模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投资有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新经济政策被停止,可以说为了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勒紧了裤腰带,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这种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如:1935年出现的斯达汉诺夫运动。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苏联早期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顿涅茨矿区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1935年8月30日创造了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它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竞赛与新技术相联系。斯大林说:“没有新的更高的技术,就不会有斯达汉诺夫运动。”它打破旧的技术定额,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表现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涨。1933年开始实施二五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3、成就在五年计划建设的基础上,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比如汽车工业,拖拉机工厂,航空工业,和各种化学工业。苏联的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工业比重高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从原来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实现了国家工业化4、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斯大林: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敌视,内部则经济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5、问题A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追求发展的高速度,造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牺牲农业,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C长远来看:国家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二、农业集体化运动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造成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而苏联的农业仍然停留在个体小生产者水平,农业落后,因此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出于这种原因,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成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来客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实施。1、原因:落后的农业生产的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方针的制定: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成为大规模集体经济。3、实施: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总数的93%,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99%,农业集体化完成。4、影响:材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都在抢时间、争速度,有些地区竟在几天之内将集体化比重从10%提高到90%,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强迫命令现象,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1、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材料2: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材料3: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同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农业生产没有得到提高,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了不给不给生活出路的措施,而且涉及部分中农,使工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始了消灭富农阶级的斗争。国家对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进行剥夺,并将这些财产转交集体农庄,大批富农被强行迁移到荒芜寒冷的西伯利亚等地区参加劳动。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对富农采取了消灭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同时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1、含义:2、标志:1936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也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3、表现:(1)经济:材料: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它排斥市场调节,由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市场那只“看不见得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在这种模式下,全国好比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就像这座大工厂中一个个的“生产车间”,国民经济的整个生产,交换和分配,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成为当时苏联计划工作的格言。与此同时,为了实施赶超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了首位。在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表现出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也就是通过国家计划(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直接的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在所有制形式体现出的是单一的公有制。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式下,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解决问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可以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农轻工业的发展;而且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2)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开展大清洗运动;斯大林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国家的权利高度集中于党,最高苏维埃成为只是负责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被称为“橡皮图章”;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许多重大问题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随着大清洗运动的开展,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处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斯大林在政治方面表现:国家的权利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手中(权利的高度集中)1934年12月1日,苏联发生震惊全国的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被刺杀案件。基洛夫在党内有崇高威望,并为斯大林器重,基洛夫被杀后,斯大林认定反对派所为,并借机清除异己。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当时,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十八大”的代表。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遭到处决,集中权力的体现那么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当时的形势下可以说是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是却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3)思想文化: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否定思想理论、学术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确立的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党当斯大林战胜党内一个个反对派、大权在握之时,对他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并迅速发展成为一股社会风潮。为了维护领袖权威,也为了达到舆论的高度一致,苏联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凡有损斯大林个人权威、不利于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利于宣传苏联建设成就的内容,都在禁止之列。结果是伟大领袖一人的思维代替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维,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了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个人崇拜严重;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样造成了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和艺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了受到压制。斯大林模式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可与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特征: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文化上高度划一4、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5、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弊端:经济上,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经济总体效益差,不能长期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民主太少,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