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观书有感_第1页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观书有感_第2页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观书有感_第3页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观书有感_第4页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观书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观书有感 练习 庐山 庐山 题西林壁 b 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 知道 题西林壁 b 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变化呢 为什么说身处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题西林壁 b 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是蜿蜒山岭 侧看是险峻高峰 远近高低看过去 千姿百态不相同 为什么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之中 结合生活实例 说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话的引申意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天光 天空的光景 那得 怎么会 如许 如此 这样 为 因为 观书有感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的题目是 观书有感 为什么诗中却没有一个 书 字 而是全写的池塘和水 观书有感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 池水清澈 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 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 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不断地读书使人 的心智 更加开豁 更加敏锐 题西林壁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 注意不要误写成 原 半亩方塘一鉴开 鉴 的下面部分是 金 不是 全 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 是一个固定的词语 意思是 在一个地方来回行走 所以其部首是 彳 含有行走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 是一个固定的词语 意思是 在一个地方来回行走 所以其部首是 彳 含有行走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 的右上部分是 巨 不是 臣 参考资料 苏轼 1037 1101年 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 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 苏东坡 汉族 眉州 今四川眉山 北宋时为眉山城 人 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 词人 诗人 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 词 赋 散文 均成就极高 且善书法和绘画 是中国文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名列 苏 黄 米 蔡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朱熹 1130 1200年 字元晦 一字仲晦 号晦庵 晦翁 考亭先生 云谷老人 沧洲病叟 逆翁 汉族 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 今江西省婺源 人 19岁进士及第 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 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 申敕令 惩奸吏 治绩显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