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2011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实用类,论述类(8、9月百套试题).doc_第1页
各地2011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实用类,论述类(8、9月百套试题).doc_第2页
各地2011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实用类,论述类(8、9月百套试题).doc_第3页
各地2011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实用类,论述类(8、9月百套试题).doc_第4页
各地2011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实用类,论述类(8、9月百套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四校2011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高考3资%源*网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杨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节)【注】:伥伥,惆怅的样子。道胜者:道理懂得多的人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发而读之发:打开B夫学者未始不为道为:探求高考3资%源*网C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工:精细工巧D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何其:多么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欧阳修表达谦虚之意的一项是( )(3分)A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B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C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D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4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欧阳修虽受人尊敬,但仍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他好学自谦的话。B很多求学的人想探求道而不能到达道的境界,原因多是沉湎于文章之中。C欧阳修说吴充若追求不止,达到孟子、荀子的境地也是不难的,有说客套话的味道。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3分)译文: 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3分)译文: 参考答案:2.D (何其,这里是两个词,“为什么”“他”)3.C (只是陈述了“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以为自己的学问足够了”这样的事实)4.A (说的是吴秀才,不是欧阳修)5(1)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盛大浩然有不可挡的气势,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采分点:“沛然”:盛大浩荡的样子;“御”:阻挡;各1分,整句1分,共3分)(2)如果道理完全通达,(文章)即使于广大的天地间驰骋,在幽深的渊泉里沉游,也没有到达不了的。(采分点:“充”:领悟、完全通达、悟透、;“虽”:即使、就是;“之”:到、到达,各1分,共3分)参考译文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盛大浩然有不可挡的气势,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是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充分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文人只要努力写作就足够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还没通达啊。如果道理完全通达,(文章)即使于广大的天地间驰骋,在幽深的渊泉里沉游,也没有到达不了的。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勉励我取得少许进步,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河北保定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8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古砚说 明许獬 1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2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3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4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5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6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注僇(l)辱:羞辱,侮辱。 哓(xio)哓:吵嚷。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参考答案:5B。“示”是“给看”的意思。6B。 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意思更虚,不要译出。7D。 湖北黄冈中学2011届高三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於山,美可茹;钓於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m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注】这篇赠别的序文作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韩愈34岁,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汲汲于仕进,却始终得不到重用。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体:体态轻便 B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 辟:法律C谓其环两山之间 谓:算是,算作D膏吾车兮秣吾马 膏:用油脂涂抹参考答案:解析:“谓”通“为”,因为。10.以下各项全都属于李愿隐居盘古的原因的一组是( C )宅幽而势阻 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触刑辟而诛戮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A B C D参考答案:解析:是作者激愤之辞,并非真正的原因,讲的是钻营小人的情况,不是隐居的原因。故有项的都不对。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序言。作者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以及“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B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诗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歆羡之意。 C本文在写作艺术上很具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D文中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他并不是厌恶抱负于当世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而是自己不能侥幸得到,于是安于命运,过着贫寒的生活。参考答案:解析:“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这句话极尽嘲讽。从全文来看,作者对贫寒的隐居生活,恰恰是心向往之的。湖南岳阳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原才 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注释:(1)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2)腾:传播。(3)蒸:兴起、渐成。(4)雠:应答、响应、应验。(5)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6)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C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1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 (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A B C 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来源:Z*xx*k.Com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3分)译文: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3分)译文: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4分)译文: 参考答案:11D(贼:摧残)12A(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是希望自己的主张能收到成效。)13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 “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非全体动员不可。)14(共9分)(1)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评分标准:“奚自”宾语前置1分,“自乎”的“乎”1分,大意1分)(3分) (2)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评分标准:“于”1分,“微”1分,大意1分)(3分) (3)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拔”,“尤”“材”使动用法各1分,通顺流畅1分)(4分)参考译文: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来源:学+科+网Z+X+X+K主宰国家行政的人得到并且采取我的主张,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江苏启东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尹师鲁墓志铭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6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3分)A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来源:Z|xx|k.Com_(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4分)_(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_参考答案:5B(借出、借给) 6C(A项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 B项不能表现师鲁“敢为”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7C(“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这一说法错。)8(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 “嫉”(动词,嫉恨),“卒”(副词,最终),一处1分。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一处1分。 江苏盐城2011届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河南令张君墓志铭韩愈君讳署,字某,河间人。君方质有气,形貌魁硕,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三年,逢恩俱徙掾江陵。半岁,邕管奏君为判官,改殿中侍御史,不行。拜京兆府司录。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趋去,无敢阑语。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事以办治,京兆改凤翔尹,以节镇京西,请与君俱。改礼部员外郎,为观察史判官。帅他迁,君不乐久去京师,谢归。用前能拜三原令,岁余,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守法争议,棘棘不阿。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党,不诉杀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君视事,一皆禁督立绝。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户租。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独疏,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欢为贺。改澧州刺史。民税出杂产物与钱,尚书有经数,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君曰:“刺史可为法,不可贪官害民!”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选自曾国藩纂经史百家杂钞,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形貌魁硕 魁硕:壮伟貌 B用前能拜三原令 用:任命来源:学,科,网Z,X,X,KC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 倍经:常数的两倍D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 案:查看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署“刚正”或“爱民”特点的一项是(3分) 君方质有气 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 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 守法争议,棘棘不阿 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 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署为人方正质朴有气度,擅长文词。邕管奏请任张署为判官,后改任殿中侍御史,而张署没有就任。 B张署平时做事认真,为人严肃,下属禀报事务都不敢平视。后来他因为办事能力强,由京兆尹改任凤翔尹。C张署在虔州任上非常重视教化,派人到别的大郡学习礼仪,回来进行宣讲和教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D张署为人正直,勇于担当,竭力为民谋求利益,不惜违逆上级意旨,甚至不惧因此而获罪,深受百姓爱戴。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3分)译句: (2)帅他迁,君不乐久去京师,谢归。(3分)译句: (3)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4分)译句: 参考答案:5B(用:因为)6D(与直接表现张署“刚正”或“爱民”特点无关)7B(“由京兆尹改任凤翔尹”的不是张署。)8(1)张署被宠臣谗害,和同辈的韩愈、李方叔三人一起被贬到南方做县令。评分建议:被动句、“南方”的语序及整个句意的通顺各1分。 (2)大帅调任别处,而张署不乐意长久地离开京师,所以就辞官回家。评分建议:“去”、“谢归”及整个句意的通顺各1分。(3)张署改任河南令,可是河南尹恰好是他平时所不喜欢的人。评分建议:“改”、“适”、“好”及整个句意的通顺各1分。江西白鹭洲中学2011届高三9月月考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苏氏文集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注释】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韩、李:指韩愈,李翱。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以其集归之 归:属于 B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C不牵世俗趋舍 牵:被牵连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 即:接近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B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此其可以叹息流涕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是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 )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时人颇共非笑,而子美不顾也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13.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3分)(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4分)(3)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3分)参考答案:9A ( 归:还给)10A (A项,都是介词,把。B项,第一句代词,这些;第二句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句副词,加强感叹语气;第二句代词,自己。D项,第一句动词,写作;第二句介词被)11.D12D ( “攻击驱逐他的人”不当)13(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3分。见遗:被遗弃;宝之:以之为宝;于一时、于后世:介词结构后置;各1分)(2)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并爱惜他吗? (4分。苟:如果;及:赶上;治世:太平时代;其:难道;各1分)(3)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3分。患:担忧;讽勉:规劝;近古:学习(或接近)古文传统;各1分】参考译文: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社公家里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这些遗稿,把它编成十卷。子美是杜家的妇婿,(我)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且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已经常常放谢出,(别的)东西也不能遮蔽(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漂流异乡、困窘无奈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开来。即使(是)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极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您可以没有遗憾了!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时期,文章(却)不能革险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绘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静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见到当时的学者专门根据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为时文,借此互相夸赞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史长才翁以及穆参军伯长,创作古歌诗杂文,当时的人很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不为理睬。此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教导勉励学者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学者逐步趋向(写)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当代学者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子美做官升到大理评事、集贤较理就被撤职,后来做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查是一接近他却是和蔼可亲,(接触)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当年)跟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晋升职位,很是显要。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衰啊!江西莲塘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宝 绘 堂 记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锻炼:打铁。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参考答案:B:“去”应解释为“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B.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 D. 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参考答案:C:A.均为介词,解释为“因为”;B.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却”;C.均为介词,前者解释为“被”,后者解释为“替”;D.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参考答案:C:C项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赅,文采斐然。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参考答案:D:D.原文中是说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却并未废此四者,还暂且用来寄托心意。该项的阐述和原文不符。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3分)译文:_ _ 。参考答案::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得分点:第一个“其”意为“自己”,“释”为“舍弃”,“胜言”意为“难以说尽”,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译文:_参考答案::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怕他们不肯给我。(得分点:“所有”意为“所拥有的”,“恐”为“担心”,“不吾予”应为“不予吾”,意为“不给我”,意思相近即可给分。)(3)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4)译文:_参考答案::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收藏它,然而被人拿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得分点:“可喜者”意为“喜欢的字画”,“虽”为“虽然”,“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