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士学位论文 第3章 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4章 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一、 基于“外部环境、资源、能力”的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各种影响竞争力的因素组合而形成的竞争优势。总的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有两个方向的研究角度:(1)着重于考察竞争主体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认为竞争主体,如城市、企业、区域应主要通过对外部环境中出现的机会的把握来获得竞争优势。在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中,特别强调城市在区域内的功能定位,形成了传统的城市定位理论(仇保兴,2002年);(2)侧重于考察竞争主体内部的实力与弱点。认为主体的内部特征与竞争优势的联系更为紧密,城市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城市本身,依赖于城市的异质性的、非常难以模仿的、效率高的专有、关键资源;并且城市有不断产生这种资源的内在动力,保持城市的竞争优势。这个观点把竞争优势看成是内生的,同时存在“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黄津孚,2001;刘豪,2001)。这两个角度也可以归纳为:(1)竞争的环境学派。截止到八十年代之前,以波特为首的“竞争环境学派”在环境(如产业、企业、城市的国家政策环境等)分析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开发了一批用于分析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的工具,如五类力量分析法、产业结构与战略机会关系等模型,使得环境学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波特,2001年)。(2)竞争的资源学派。特别是在七十年代初期以后,从城市和企业内部的实力和弱点着手建立竞争优势的观点停步不前,其原因在确认什么是实力和弱点的问题上遇到了困难。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资源学派的再次兴起,人们将目光又转移到了城市和企业内部。该学派认为竞争优势源于城市或企业所特有资源和能力,竞争对手对此很难模仿取得。资源依赖学派认为与市场机会的变化无常相比,竞争主体内部特征和能力是竞争优势更稳定的依靠(谢恩,2001;波特,2001)。(3)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目前的“资源学派”已经超越原来的纯“资源”学派而演化为“竞争能力学派”。比较流行的能力学派包含有“能力论”(Langlois,NR),“特殊能力论”,“核心能力论”(Foss, NJ),“激励能力论”(Teece)和“企业能力基础论”(Hamel,G& Heene, A)等。在我国的研究中也出现了多种提法,如:能力,实力,核心能力,特殊能力,核心专长等(宁建新,2001;李志能,尹晨,2001.)。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讲,资源观(包括竞争能力观)和环境观的关系是对一个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随着环境的日益复杂与多变性,类似环境决定论的环境观念有一定的缺陷。其缺陷主要在于:对竞争的静态描述导致对创新的忽视;对外部环境的强调导致对差异蕴涵的机会的忽视等,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就是这种思想所处境地的真实写照。资源观方法是对传统城市发展和竞争环境观的补充,而基于能力的资源观也是对传统基于资源的资源观的提升。在信息社会特征日益显现的时代,城市的区域环境变数加大的同时,全球化使城市对所直接存在的环境的依赖逐渐薄弱。区域环境决定论在解释城市发展的前景方面越来越无力。而一大批缺乏区域环境优势的新的城市与产业区的迅速崛起(如浙南地区),证明了城市内部特殊资源的培育和能力建立是城市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传统环境方法并不是与资源方法对立的,环境作用的变数大不意味着其消失,而实际上全球环境越来越多城市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宜将二者结合起来(如图3-1)。针对新经济时代城市竞争机制,本文将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城市内部的资源/能力相关因素和城市外部的环境(全球化/在地化)两部分(图3-2)。前者的分析可以认识城市的竞争优势/劣势(strength/ weakness),而后者的分析可以分辨城市竞争过程中所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opportunity/threatenness)。辅助能力能力因素能力学派核心能力城市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关键资源资源学派资源因素一般资源外部环境因素环境学派图3-1 本章的分析思路框架区域环境国家环境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场所资源非场所资源全球环境组织学习能力资源/能力环境(全球化/在地化)机遇/威胁优势/劣势资源或者资本resource (assets)外部环境external- milieus 内部能力internal-capacity 城市竞争力图3-2 城市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二、 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正在编织着一个全新的全球、国家、区域城市发展网络。对于每个城市而言,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城市自身的发展如此受制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张京祥,2002年)。针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许多研究人员都认识到提高城市内部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仇保兴,2002)。而事实上,这也反映了外部环境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外因”影响因素,其重要性并未得到丝毫的下降;反而,重要性也日益伴随城市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地位的上升而“水涨船高”。在“环境学派”观点的影响下,对于城市的发展及其城市的竞争机制的认识形成了传统的城市定位理论(仇保兴,2002)。该理论假设城市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其不确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及其组织结构都处于稳定状态。在一个可以持久地、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环境中有利可图的准确定位,这就是定位理论追求的均衡状态。在当今计划不如变化迅速的时代,传统城市定位理论只注重研究与城市原有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相关的外部静态、很大程度上仅仅局限于“区域”的环境因素,因此基于“外部环境学派”的城市定位理论就不可避免的暴露出它的局限和缺憾了。最近以波特为代表的学者们才真正开始关注环境的变化迅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了,认为在当前的高流动、快变化的全球网络社会里,审视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不仅仅要考虑动态的环境变化因素,更要从不同层次不同广度的“环境”中分析可能对竞争力带来机会或者是造成威胁的因素。因此,本文将从全球环境、国家环境和区域环境三个层面来分析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一) 全球环境全球化、国际化对城市竞争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非常不同的层面来运作。第一个层面是连续性的比较固定的趋势,包括贸易的增长、跨国旅游以及日益强大的不同形式的交流,这些都是城市竞争优势变迁和源泉。第二个层面是在世界上存在有很多不连续的转型、巨变以及威胁登记理性的非常规反应、机遇等。除了东欧的社会主义解体外,近来最显著的“不连续”就是欧盟等地方集团的出现、全球金融系统的动荡以及恐怖主义的活动等等(Ian Gordon,1999)。此外,从政治、经济和全球政策的角度来看,城市竞争的全球环境包括全球政治环境、全球经济环境和全球政策环境三个侧面,全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全球政治环境主要指世界是处于和平还是战争状态,本国是否介入战争等。全球经济环境主要是全球市场体系和市场法规的完善程度,全球经济是处于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等。全球政策环境主要是全球市场对本国的资本、产品和劳务是否给予最惠国待遇等(范文国,曾尊固.2002)。(二) 国家环境城市竞争的国内环境也包括国内政治环境、国内经济环境和国内政策环境三个侧面。国内政治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处于稳定还是处于动乱甚至内战状态等;国内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有效需求状况,市场体系建设状况以及市场法规的完备状况等;国内政策环境主要指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人口政策等等(范文国,曾尊固.2002)。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内环境对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影响非常巨大,在计划经济时代表现尤为突出。解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一五”时期(),“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年以后)。这四个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波动很大,主要原因是我国国内环境的变化。(三) 区域环境和城市竞争的全球环境、国内环境一样,本地环境也包括本地政治环境,本地经济环境和本地政策环境三个侧面。而与城市竞争力尤其密切相关的的区域环境主要是区域的全球竞争力以及城市与所在区域的整合程度这两方面。作为一个适应性系统,城市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开放性。其结果是,它与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每个组成要素或系统整体内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变化。这种特征可能存在于某一个城市,也可能存在于某一组城市,其中某一个要素或城市的变化对相互关联的所有要素或城市都将产生影响,既而影响城市的竞争力(顾朝林等,1999)。在上述城市竞争环境的分析中,可见外界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威胁”对城市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波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当今的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已经不能为一个城市所独享,它也会被其它城市整合和利用,这就迫使各个城市要提升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竞争力实质是对国际市场生产要素整合利用能力和生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表现为一个城市、区域、国家对国际市场上生产要素的集聚利用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张二震等,2002)。的竞争能力: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还要整合其它地区、城市的资源优势,提升其“竞争优势”(张二震,张为付,2002)。三、 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内部资源”因素城市往往被定义为资源的集聚体,城市的经济学起源是降低交换成本而产生的。资源通过集聚降低交换的成本,城市得以繁育。在农业社会有农业集贸型的城市,在工业社会有工业性的城市,在消费社会有消费类的城市。城市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的转换自己所聚集的资源种类,本文的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注重新的经济条件。此外,城市与企业等竞争主体所不同的是,城市首先是一个是实在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的资源包括场所资源和非场所资源(non-place resources)。基于场所的结果基于企业的结果可持续能力竞争资本国家环境竞争结果竞争能力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图3-3 竞争资本与竞争结果关系资料来源:根据Iain D., Benito Giordano. 2001修改(一) 场所资源一定意义上来讲城市竞争能力是由城市作为一种有特质的场所和在其间的企业强弱以及其它互动的经济活动共同塑造(图3-3)。如果市场机制完善的话,那么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成本差异将决定城市会根据各自所具备不同的比较优势来分工协作,基于竞争优势的“城市竞争力”意义全无。事实上,城市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无论是服务的提供,还是产品的生产)变得越来越零碎化和松散化,公司可以更有弹性的选择那些适合于其发展的场所。这些,在那些新兴、基于知识的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对比而言,城市的场所特质(包括场所资源以及场所具备的文化、制度等“非场所”资源)举足轻重(Iain Begg,1999;Douglas Webster,Larissa Muller. 2000)。1、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包括食物、空气、水、植物、旅游资源等等,而自然条件从广义上讲包括自然资源,但是狭义指的是除了自然资源以外的所有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个自然因素,如自然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条件、水温条件以及环境宜人度等(郝寿义、安虎森,1999)。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城市分工和城市竞争的自然基础。在新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虽然不是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影响要素,然而历史上形成的劳动地域分工和竞争效应的累积,吸引着新的生产要素,“显示”自然条件的差异,并使得这些差异变为经济差异(李悦,李平,2002)。2、 地理区位“区位”(location)主要是指某种事物占据的场所或者空间。区位研究把城镇和外在的空间既看作一种生产资本,又看作一种可以增值的生产资源(E.M.Hoover,1989)。有人也认为区位包括自然地理区位、几何中心区位、行政中心区位等区位因子,而对于区位因素,V.Berg (1987年)也曾将其分为四类:位置区位(LP,Locational Potentials)、输入潜力(IP, Input Potentials)、劳动力市场潜力(LMP Labor Market Potentials)、市场潜力(MP Market Potentials),城镇的综合区位潜力A=f(LP+IP+LMP+MP)(刘荣增,2002;V.Berg,1987年),这是对传统区位理论的一个发展(刘荣增,2002)。区位因素自古至今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它又是动态变化的,同一区位也可能因为其它因素的变化而作用迥异。传统的地理区位是指城镇与其外在的某些自然实体或者经济社会实体的空间关系,包括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后者是指城镇密集区与周围经济区、经济中心、资源产地、工农业基地、交通线路与港口、机场等的空间关系(刘荣增,2002年)。尽管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概念,但区位有了新的内容,技术、环境、文化的区位越来越重要(倪鹏飞,2002)。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城镇竞争力也日益依赖对外联系的门户区位、信息区位、新经济节点网络区位,快速反应在“即时”生产过程的时代变得更加突出。3、 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城市基础结构系统,是指城市可利用的各种设施及质量,包括交通系统,通讯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及住房储备,文、卫、科教机构和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是真正属于城市的不可移动的场所要素。因此,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公路、铁路、港口甚至机场等概念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类型、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价值体系的形成。城市基础设施质量(基础设施个体质量、空间匹配)的状况影响城市的产品成本和竞争力(倪鹏飞,2002)。借鉴IMD对基础设施的要素分类 IMD的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包括2条:(i)一个发展良好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功能性的分销系统,这些分销系统支持经济发展;(ii)一个发展良好的基础设施体系还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有效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部分的基础设施要素主要包括如下子要素:基本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设施;技术基础设施,主要是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场所(包括国家、城市、区域等等)竞争力的一项关键性资产和基础。廉价而有效的电子通讯系统,与因特网的联结水平,移动电话的发展状况,仅是参与竞争的场所的要优先发展的技术基础设施中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是按照信息技术需求的发展而适应企业电子商务、市场交换、物流、居民生活以及现代监管等的技术基础设施(中国人民大学,2001)。(二) 非场所资源1、 社会资本城市社会资本被认为是社会的组织特征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包括城市文化、信息、知识等因子。Putnam运用社会资本分析了北部意大利地取得成功和南部意大利地区的失败。而波特则在其场所竞争优势的分析中,强调了规则、激励以及规范对促进投资、积极竞争以及持续上升的正面影响。新经济社会学也认为,经济行为是植根在网络与制度之中的。它强调社会和文化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企业间非贸易的相互依赖,并提供了通过非正式的安排来增强创新的方法(张元智,2001)。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以下几个社会资本因子对城市竞争力意义显著。1.1 文化资本当今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包含着大量文化和象征意义的产品的部门,在增长、就业和税收等方面日益重要。这些部门几乎全部集中于大的都市内。Allen J Scott认为,这些城市是文化和科技的创新基地。而后福特城市对文化生产尤为重要。大量的这样的城市已经成为形象生产(Image-producing)企业的中心,如电影,音乐制作、服装设计等等,而这些转变同时也使得城市物质景观发生相应的变化。空间竞争成功的标准或者规律在1990s有一定变化,主要是由于福特主义向弹性生产的转变(Amin,1994;Malecki,1997)。场所必须与如下两个目标切合:(1)满足全球公司企业的日益增长的门槛条件;(2)创造或者继承鲜明独特的地方文化以吸引投资。地方文化不仅仅包括消费性质的旅馆业,地方文化同时使得地方经济带有独特的特征。虽然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经济是取决于或者来源于运营于其中的企业,但是区域的公司直接或者间接的受到价值特征(特别是场所的知识积累)影响,从而决定其竞争力特性(Maskell et al. 1998;邓静,1999)。1.2 知识资本Florida(2000a,2000b)认为,在新经济条件下,知识代替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高效性而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知识是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显性知识又称为可编码知识(Coded knowledge)。而隐形知识则是不可编码知识,是储藏在人的大脑中,随时可以闪烁出来,部分可以显性化。现行知识可以在网络中传输,而隐形的知识只能通过相互之间无拘束的交流或者形体语言的互相启发,在脑力互相冲撞之间中才能萌发、整合和转型。所以有人认为,创新灵感是靠悟出来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相比,只是冰山露出水面之尖,隐形知识是显性知识之源。隐形知识的增值转化需要人才的聚集,需要便捷自由的知识交换平台,才能相互激发融合,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企业是学习型的企业,城市也要成为学习型城市(learning city)。硅谷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分享创新理念的场所(仇保兴,2001;焦玉英等,2000)。1.3 信息在信息社会,信息要素其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对外反应速度,与城市的开放性有密切关联。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成为城市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由于信息分化,在全球网络的基础上会出现城市与区域之间新的二级体系,居于网络节点地位的信息富集区完全支配边缘的贫乏区。信息的可获取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信息基础结构是城市吸引投资者、居住者和旅游者的重要资源(邓静,孟庆民,200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最近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世界城市主要从事一下一种或者多种不同的活动:(1)金融和商务等生产者服务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商务服务以及涉及服务等;(2)力量和影响(或者说“主宰力和控制力”):国家政府、跨国公司、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主要组织的总部;(3)创造性产业和文化产业:包括艺术中心、博物馆、艺术馆和展览馆、传媒电子和电子媒体中心;(4)旅游业:包括商务旅游和休闲旅游。这些都是以生产、传播、消费信息为中心的服务业,都是高素质人员在即时情况下处理和传播专业信息。可见,城市要想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竞争优势,必然要发展这些与信息收集、处理和分配高度相关的服务功能,进而通过信息流控制全球,成为全球网络中的重要节点(邓静等,2001)。1.4 科学技术在西方有关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中,技术常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之一。罗伯特索诺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最重要的新成分就是资本和技术变革。近年来,罗默的新增长理论(内生技术变革理论)更将技术变革作为经济体系的一种产出。科学技术要素既包括了城市的科学技术、知识资源的存量,也包括科技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城市的科研开发、创新能力根本性地影响城市价值的创造和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而技术变迁通过新产业的产生、通过交通和通信系统的改善(Peter Hall,1995)作用于城市。科学技术是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性影响要素。2、 城市经济实力城市经济实力与城市竞争力关系密切,越是先发展和较发达的地区,源于先发效应带来的“马太效应”,城市竞争力一般越强(沈立人,2002)。总的来说,城市竞争实力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如图 所示):(i)在短期内,增加值是生产率的体现;(ii)长期的竞争力需要资本的形成;(iii)一个城市的繁荣是过去经济运行状况的反应;(iv)按市场规律运作的竞争可以改善一个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v)城市经济中的竞争越多,城市就越有竞争力。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实力因素与城市竞争力的密切关系。城市经济实力的核心就是增加值的创造(中国人民大学,2001);另外一个中心是城市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涉及到经济部门的运行状况,生活成本和经济环境。这三个方面是以增加值创造为核心的,从核心到外围,从现在到长远,从作用于增加值的直接到间接为原则展开(如图3-5)。据此可以构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经济实力的因素体系(如图3-4)。增加值资本形成城市竞争的充分性经济运行状况城市竞争力生产率市场作用长期竞争力未来的经济繁荣城市经济实力图3-4 城市竞争实力与城市竞争力关系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2001增加值储蓄 投资消费生活成本经济环境经济部门运行状况外围(长远) 核心(现在) 外围(长远)城市经济实力(核心和直接影响因素)增加值最终消费储蓄投资GDP人均GDP总GDP人均GDP总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国民收入预测地下经济的影响国内总投资投资增长率国内总储藏储藏增长率个人最终消费支出个人消费增长率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政府消费增长率顾客成熟程度城市经济实力(可持续性方面)经济部门运行状况生活成本经济环境消费者价格指数生活成本比较办公室租金经济改革的效果生产重新配置的后果公司对经济周期和政府的适应性经济部门的GDP农业实际增长率工业实际增长率服务业实际增长率人均零售额人均零售额增长率图3-5 城市经济实力分析 资料来源:郝寿义,安虎森,19993、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城市竞争力而言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在价值链的位置的提升与人力资源的整体能力密切相关,而且人力资本的投资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郝寿义、安虎森,1999)。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它在寻找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时不应当被“比较优势”的眼界限制了更广阔更有可能成功的视野。因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无论怎样修正,毕竟要以资源禀赋的结构为基础。于是泰国就应当出口大米,日本就应当出口玩具,澳大利亚就应当出口钢铁。可是日本的钢铁和汽车居然占领了美国市场,澳大利亚居然可以在葡萄酒市场占领重要份额,泰国人也不再靠大米改善生活,他们开始生产IBM计算机。其实经济理论从“绝对比较优势”演变为“相对比较优势”,就已经显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正在超载自然资源结构的束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所谓“人力资本”理论,恰恰是为人的能动性以及在这一能动性之下知识进步的无穷潜力与无数可能的方向提供了一种经济学描述(汪丁丁,2002)。在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时,对人力资源的评价比较关键。人力资源的评价不仅仅包括教育结构、技能培训以及工作经验,还有一些其它的特质分析,如企业家精神、创造精神以及风险的承受能力等等。此外,必须明确的是,个人的生产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要素所决定,在一个制度和文化环境中的个人的潜在能力可能在另外的环境中会得以很大的释放。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增加的城市人力资本存量城市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劳动力的生产率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增长高技能水平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高技能劳动力存量在校学生期望、目标和受教育动机学校毕业后的就业机会产业和产品结构区位优势投资职业培养计划图3-6 教育、人力资本与城市竞争力关系修改自:郝寿义、安虎森,1999(三) 竞争优势与关键资源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城市的竞争优势与城市所拥有的资源直接联系。城市资源是城市竞争优势最直接的来源,但只有关键资源才能带来城市的竞争优势。我们将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称为关键资源。按Barney的观点,关键资源有如下三点评判标准:(1)有价值。占有和使用有价值的资源,对于有价值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给城市带来潜在的竞争优势。(2)稀缺性。只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是否持久,还取决与这种资源是否有关键资源必须具备的第三种属性。(3)不可模仿和替代性。拥有有价值和缺稀的资源,则城市就获得了某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将持续到其竞争对手成功的模仿了或替代了这种资源。因此有价值、稀缺且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才能带来竞争优势。由此关键资源具有不可交易性(Untradeble)一个场所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非交易的依赖性”(untraded interdependencies),这种依赖性类似在很多成功场所里面所发现的“协同”作用。非交易的依赖性现在被理解是动态聚集经济的基础。( Edward J. Malecki,2002),别的城市几乎不可模仿,如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其它地区无法学习和转移;或是历史发展的长期积累,如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表现为时间的某种函数,其它地区在短期内很难追赶,都能带来较大的差别利益,这些特色和优势或是天然禀赋,尤其是天然禀赋的比较优势,一直都是区域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非关键资源则相对不为特定场所所垄断,它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特别在当今高流动的网络社会里。四、 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内部“能力”因素本文中“能力”(capacity)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城市对资源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能力。关于“能力”的英文论文中所使用的词汇通常有两个:competence和capability。Competence意为:能力、胜任,指通过一定的努力具有获得过舒适生活的能力,有竞争、奋斗的内涵。其动词形式为compete,指为获得利益、报酬或奖励,与他人竞争、比赛或竞争等,其含义为:处在一种满意存在或为求得满意存在而具有特定技术能力的有效状态之下;而capability则指一般适宜做事的能力或才能,其中包含末发展出来的“潜力”或为特殊目的而欲发展的能力等意义,该词的内涵位于一种现实具有和待发展的状态之下。Competence应译为“竞争力”,Capability应译为“能力”较好。因此,本文所提到的“城市核心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属于不尽相同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关键资源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做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1)人们的消费偏好日益分散使得关键资源被替代的危险不断增加;(2)科技的发展使得关键资源越来越容易被模仿。在当今的条件下,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普遍意义上相对被削弱了。城市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放弃以往的、建立在某几项关键资源上的静态竞争优势获取模式,而应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对待竞争优势的获取问题,能力建立和能力的运用成为新时代城市竞争的重要途径(Iain, Begg,1999)。关键资源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唯一直接途径,但是在目前环境中关键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持续的时间在不断减小。这使得核心能力(core capacity)在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1)核心能力以关键资源为中介,在更深的层次上支持竞争优势;(2)由核心能力支持的竞争优势将更为持久。识别、培育和拥有恰当的核心能力可以减少城市创立新的关键资源或拓展现有资产存量的成本。从这两方面出发,本文认为城市竞争的内部核心能力包括:创新能力(innovative capacity)、城市作为一个组织所应有的组织能力(Organizing capacity)以及组织的学习能力( learning capacity of organization)。(一) 创新能力创新的概念包含制度、行为、组织、战略和其它动力因素;创新的目标是自然资源、新的产业概念、服务和产品使用的效率以及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能源、食品、气候、健康、就业岗位;为环境的可持续而进行的工业创新需要相关行为者,如生产者、使用者、中介和公共权威的紧密互动;新的创新政策需要政府根据不同行为者的目的、权力和行为能力管理好他们的谈判、协商和社会协议(香港大学)。O1O2OnA1A2B1B2时间竞争优势图3-7 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持续创新能力是关键资源创立过程中的加速器。创新能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经验和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有效的缩短创立新的战略性资产所需的时间和成本(C.Marlides,1994)。创新能力能够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就企业而言,通过对其拥有的某种关键资源进行开发,就可以在市场上逐步建立竞争优势,随着竞争对手开发出该项资源的替代品或通过某种途径的到了这种资源,则原厂商的竞争优势就会逐步衰落,整个过程可以由图3中A1O1B1曲线表示。前已说明由某特定的关键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从普遍意义上缩短了,要使竞争优势持续的尽可能长的时间,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借助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能力尽快的创建关键资源,使其在市场上发挥作用的时间尽可能的长;要么,通过创新能力不断的创建新的关键资源,虽然单项关键资源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可能并不持久,但通过不断的创建新的关键资源,企业获得了整体上的持续竞争优势。如图3-7,虽然每项关键资源所带来的竞争优势都在一段不长的时间消失了,但由于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不断的创建新的关键资源,使得企业在整体上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如图中O1On表示。因此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是关键资源创建过程中的加速器,通过缩短关键资源的创立时间,不断的创建新的关键资源,企业获得了持久的竞争优势。城市中的企业需要创新,而城市竞争的另外一个主体:城市政府同样需要创新,如制度创新等。(二) 组织学习能力核心能力中的创新能力表现为一些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只能通过不断的组织学习而得到和更新,因此城市竞争力的培育、提高与组织学习不可分割。换而言之,只有在学习型组织中,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扩充和提升。在组织的环境中,竞争力以不同的方式发展。绝大多数组织的竞争力发端于个人层次,个人运用他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在实践及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汲取、总结新的知识和经验,竞争力在一定层次上是作为个人的学习成果而得到的。个人层次的学习所掌握知识和经验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由于个人实践的范围有限,因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往往只局限于个人的专业领域;另一方面,这些经验和知识比较细碎,没有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还不能将其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核心能力,也许将其称为组成竞争力的基因更为合适。要在这些“基因”的基础上建立核心能力,就必须将这些“竞争力基因”放在团队的环境中与其它人的学习成果相组合,通过碰撞与整合的过程,形成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通过团队互动的学习过程,就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单项核心能力。组织所具备的核心能力超越了通过个人学习所获得竞争力基因以及团队学习所带来的单项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它是一个由单项竞争力所组成的有机体系。组织层次的学习一方面能促使单项竞争力发生整合,另一方面可以为组织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体系创造机会从而使其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更新。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体系,其组织的学习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所关注。例如Begg(1999)通过一个复杂的“迷宫”说明地方创新和学习能力对城市表现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个与Lundvall & Johnson (1994),Florida(1995), Asheim and Cooke (1999),Boekema et al.(2000)等人所提倡的“学习型区域”的观念以及区域和地方创新系统不谋而合(Braczyk et al. 1998;de la Mothe & Paquet,1998)。学习型城市已经成为大量区域发展的中心策略,虽然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都是与创新和促进创新的系统有关,这类城市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将创新与学习放在发展的中心位置,他们的共同要素主要包括:所有的合作者都有一部分将学习和知识散发放在发展的明确任务。由此可见,核心能力在由“竞争力基因”到“竞争力体系”的发展过程,与在组织中三个不同层次上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组织学习是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生成、发展和更新的源泉。(三) 组织能力城市的组织能力(organizing capacity)对于城市经营以及城市管理意义重大,同时他们也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组织能力因此被定义为发动各种行为主体形成新的理念、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的能力(Leo van den Berg& Erik Braun,1999)。当今城市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特别是外部环境瞬息万变,而城市的组织能力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比较有效的预测、反馈和处理这种变化造成的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组织能力从静态讲是整合和协调,反映一个城市进行某种任务的能力;从动态讲是学习和新资源或能力的开发;从转换的角度讲是重组资源,即根据环境的变化重新在城市内分配和使用内、外部资源(刘豪,2001)。1、 行政组织(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组织能力的首要支柱就是正式的制度框架(行政组织)和在这个框架中的所有公共部门角色。在治理大都市区域一书中,对于公共行政的研究时,作者选取了欧洲的八个大都市区域(安特卫普、伯明翰、法兰克福、理尔、斯特拉斯堡、里斯本、鹿特丹、巴伦西亚)进行了行政结构的分析,并且对应经济空间规模采取的行政结构具体措施作了对比。该分析主要在以下5个方面的标准的基础上展开:空间规模的充足性,能力,整合性,民主内容以及效率和效益。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政府的合作为每一个都市行政结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对一个城市而言,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仅包括正式能力,对物质能力(material competence)提供培育基地的合作环境(co-operative enviroment)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合作环境可以提供给政府行政结构决策以实质性的内容。2、 城市政府管理能力城市政府管理能力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和民主管理方面。城市政府面对城市发展问题及挑战所具有的使命感、政治责任与管理意愿,并能依靠各种力量、寻求指定符合大都市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并付诸实施,推动城市发展决策与管理信息化,建立制度化的分权管理机制、建立制度化的城市管理创新机制,建立健康、民主和普遍参与的城市政治生活形态;二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组织方面。指城市政府所具有的社会组织意识和能力,能够制定相对统一的发展目标而形成社会利益共同体,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社会组织;三是经济和社会人文方面。指城市政府能够建立国际化的金融、贸易与经济运行环境及各种符合国际化运作要求的政策环境,并致力于引入全球增殖财富,引导和推动城市区域各种资源的本地化和增值,致力于区域人文资源和传统技能的发展和升值,促进城市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文化、传统和环境方面。指城市政府能够推动形成对城市文化属性的认同和普遍尊重,推动区域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推动城市区域自然以及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建立教育、培训和文化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在开放城市空间的同时,促进有鲜明特色和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形成,建立良好的、具有活力的城市文化创新形态。表3-1 城市行为主体与城市资源(本)的关系私人部门政府社区/第三方管治透明的和开放的市场;竞争的市场各级政府之间的统一行动;随形势变化更弹性、更有责任、更好、更有效的资源管理;学习好的经验;信息系统;在政策制订、规划和增补过程中与他人合作;良好的金融管理;基金有结果;收入大于支出;形象建设有关法律;社区教育;基本需要;人权;决策中的网络和参与经济实力(资本)对创新更有远见;可持续的商务和工业生产;可持续的交通:自行车、电子公路收费经济引导;创造竞争环境;移民政策;政策的制订与传递分开;与公共、私人部门合作;使用市场的杠杆作用;为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和中介;知识经济;技术评价;资助社区活动;有关法律;合理的税收有地方特色的地方经济发展;为满足地方需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事业;非正式经济;社区更新组织;合作人文、社会和文化资本社会监督;教育投资政府和市民社会的合作;减小市民和官方机构的距离;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多样化;预防甚于治愈:社会监督、健康;良好的住房;放权给市民;从官僚机构到参与和团队合作;在所有区域提供平等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促进经济网;和社会凝聚力;网络;市民论坛;学习型社区;社区空间:室外、位置中心的、友好的;场所塑造机制场所环境资本自然资源使用效率;环境监督;解决诸如能源、食品、气候、健康等社会问题管理讨论、协商和社会协议的过程;环境标准、准则和规定;在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引入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中心的发展;传统保护降低生态破坏;能源保护;绿色环境;健康食品;环境教育;城市绿色空间的保护和加强;步行化;自然/休闲度假地资料来源:Mee Kam NG & Peter Hills, 2000.在全球化时代,一般认为国家政府的作用受到跨国公司决策的挑战,然而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网络体系的中心节点,其政府的作用已逐渐从传统的公共管理角色转变为参与全球经济经营组织,所谓从管理理念“Managenism”到企业理念“En-trepreneurism”的转变已成为国际城市学界的公论。3、 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组织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传统规划程序,其它的公共和私人行政者也涉及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战略网络公共行政主体之间、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私人部门之间也成为处理当今城市社会情形的重要手段。城市社会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多样性使得基于公共和私人行为主体之间单向交流的政府远远不能满足。也就是说,城市政府不再是正规的公共行政管理。“政府努力”相关的活动现在已经包括公共行为主体以及公共和私人目标群体或者个人群体在内。管理主要是主导、影响和平衡这些相关活动的程序(Kooiman,1993)。互动的管理意味着与地方政府和都失去权威机构以外的行为主体的战略伙伴关系显得日益重要。于是组织能力便日益具有战略网络的特征。战略网络可以认为是存在于互相依赖的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模式。这种战略来源于有不同利益、目标和洞察力的公共、半公共和私人主体之间,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必须互相依赖,这些也许并不新鲜,然而战略网络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征。另一方面,公共-私人合作关系对于都市的复兴计划和城市场所监督政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表3-1)。管治结构必须围绕战略主题激励网络的培育。战略网络由此而重要,成为传统正规行政结构的补充。而网络无论从本质还是从形式上都多种多样,而且关于网络本身的认识也似乎千差万别,例如Jarillo(1993)主要认为网络主要是针对贸易对象而言,存在于贸易中的市场关系、垂直整合关系以及机构等等。战略网络中的网络的内容和广度则要大的多。网络包括所有的存在于公共和私人组织、机构和个人中的关系,所有的双向动态的关系。参与者的相互关系或者相互依赖构成网络的“脊梁”。许多因素影响着或者决定着这种网络的绩效,如目标、信任基础、弹性、合作的意愿等(Edward J. Malecki, 2002)。4、 领导才能(leadership)哈佛大学的kantor教授和波特教授在城市竞争力会议上指出,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在于三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经济的全球化打开了城市参与全球贸易的大门,而市政府领导城市参与这种贸易的能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也即是城市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领导人的素质(张庭伟,2000年)。而相关的调查研究(Van den Berg et al,1997)也表明关键领导者的领导才能极其重要。领导才能和关键人物、机构的创业精神对于城市政策贡献不可限量。相对于战略网络,领导者才能似乎更显重要,这些在青岛、大连等城市的发展轨迹中似有表明。网络需要合作,而领导者和组织的才能则能够充分运用新的或者已经存在网络的潜力并且指挥相应的活动顺利展开。网络缺乏正规的垂直结构。凭仗特定的地位和能力(如行政等级中的地位、金融能力等)或者依赖公共或者个人才能,只有关键领导者才能完善网络的这一缺憾。5、 前瞻与决策(vision and strategy)前瞻和战略的整合对于城市竞争力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城市政策,如社会、经济、环境、交通等等日益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因此,城市政策应该促进整合的发展。前瞻能够整合各种各样的方面并且预防不协调的发生,没有前瞻,城市区域的有效率、有效益的组织能力不过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一个无控制的导弹。任何城市场所经营政策应该充分结合前瞻和战略,一个明确的前瞻和详尽的战略是创立组织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6、 制度制度环境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得到广泛的认可,特别是在那些比较发达的地区(Porter,1990;Storper,1997)。然而,对于制度因素的隐含机制却认识不多。不同的分析从制度环境的不同角度来认识对竞争力的作用。制度环境通常被认为是Putnam(1993)的“社会资本”和波特的“企业战略和对手背景”两者的胶合处。Cooke和Morgan(1995)对欧洲大陆的一些智能区域,如BADEN-WURTTEMBERG和EMILIA-ROMAGNA等做了许多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认为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网络化程度为活力的区域创新网络提供基础,在这些空间里,通过公共-私人对集体或不动产服务(如交易信息、培训和技术转让)的提供,制度和社会文化体系为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扮演了“中枢”角色,为培育“集体凝聚力”和降低市场失败风险有很大作用。最近,在“网络范式”的基础上,Morgan(1997)认为创新关于创新,在协作经济学报告中有另外两个要点:(1)第一,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很少是因为个人或者单独企业的原因而出现,进而进入市场。相反,创新只有很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饮食中级指南营养与饮食规划
- 注册电气工程师面试技巧精粹
- 项目官员面试成功秘诀解析
- 增长黑客工作计划与低成本用户获取方案
- 香席设计客户沟通技巧题
- 甘肃选调生面试基层工作经验
- 学校田径运动会组织流程详解
- 网络流量监测和报告的生成方案
- 碳汇项目开发师项目成功率与效率评估模型
- 司法鉴定痕迹鉴定人招聘面试技巧
- 2025年大型游乐设施操作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空调培训计划
- 25年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 电子合同合作协议书模板
- 武汉康养小镇规划设计方案
- 造价风险防范管理制度
- 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护理学专业核心备考题库(含典型题、重点题)
- 寻找新闻线索课件
- 超星尔雅学习通《人人都能上手的AI工具(超星公司)》2025章节测试附答案
- 危大工程管理制度
-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解析》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