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8两种静脉穿刺手法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张丽玲,河文峰,李思逸,杨景红,邱瑞娟作者单位5101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摘要】目的探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静脉穿刺方法。方法选取375例住院病人,采用自身前后对比,比较“前后握持针柄快速直入法”与“上下握持针柄平行进针法”,在接受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前后握持针柄快速直入法”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程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上明显优于“上下握持针柄平行进针法”P【关键词】静脉穿刺持针疼痛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项技术操作1,是利用液体势能所产生的正压和大气压的作用,将液体经静脉直接输入病人体内,达到其治疗的目的,综合性医院有50以上的病人接受液体治疗2。良好的输液服务成为病人住院治疗的主要需求3。因此,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穿刺质量,减轻病人疼痛,达到快速、准确完成治疗任务,是护理人员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8选择2007年2月2008年5月37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5例,女120例平均年龄岁。纳入标准住院时间1周,并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年龄15岁80岁。排除标准患精神障碍疾病者患血管性疾病或凝血障碍性疾病。方法所有纳入病人住院第3天静脉输液穿刺采用“上下握持针柄平行进针法”对照组第5天采用“前后握持针柄快速直入法”实验组,进行自身前后对比分析。使用针具均使用上海双鸽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7号一次性输液器针。穿刺部位及方法实验组穿刺部位均选择在病人手背尺侧,病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4,不握拳。实验组操作者采用右手拇指、食指前后握持针柄快速直刺,穿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呈3045视病人静脉深浅而定,深则角度大,浅则角度小快速进针,进针长度一般在CMCM为宜。对照组操作者采用右手拇指、食指上下握持针柄,针尖斜面与皮肤呈L520由皮肤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一段再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将针送入少许。评价指标疼痛指标参照国际常用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5。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8疼痛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度,将无痛、有痛感、轻微疼痛划分为轻度疼痛,疼痛较剧烈划分为中度疼痛,剧烈疼痛划分为重度疼痛。让病人以自己的疼痛经验,按上述等级对静脉穿刺后的疼痛进行客观的评价。穿刺成功评定标准针头一次进入血管,穿刺部位无肿胀,无药液外渗为成功,否则为失败包括因穿刺不到位、退针、穿破血管等情况。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软件包进行分析。2结果表1两组病人静脉穿刺的疼痛程度比较表2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3讨论设计研究依据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减轻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病人痛苦,最关键在于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在临床治疗中为病人实施该项技术操作,其持针和进针手法对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起着很大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穿刺方法有“平行进针法斜刺法”“快速直入法直入法”握针方法有“上下握持针柄法”,“前后握持针柄法”。张瑞民等6对271名学员分别采用3种方法进行相互穿刺,结果三角式持针法一次成功率为,夹柄式持针法前后握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8持针柄法一次成功率为,捏柄式持针法上下握持针柄法一次成功率为。通过以上3种方法的力学分析,认为三角式持针法有助于增强实际操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容易做到一针见血。李菊英等7对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936例病人进行两种不同持针法静脉穿刺时发现,拇指、食指上下持针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真皮内痛觉神经的刺激,以至加重了病人在接受静脉穿刺术的疼痛感,而拇指、食指前后持针法,则可有效避免因拇指、食指上下持针法给病人造成的不良痛觉反应。纪英莲等8将90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种方法进行静脉穿刺,结果显示间接进针法疼痛程度低于直接进针法。周丽华等9分别用传统的“三段式”进针法和直接刺入血管法给70例住院病人进行静脉穿刺,结果直接刺入血管法穿刺疼痛轻,直接刺入血管法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范围只是对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壁穿刺点的损伤,而“三段式”针法,除对皮肤、血管壁穿刺点的损伤外,对皮下组织的损伤为隧道式损伤和撕裂伤。本研究将持针方法与进针手法相结合,设计自身前后对比的临床观察,统计并分析“前后握持针柄快速直入法”实验组与“上下握持针柄平行进针法”对照组在接受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解剖特点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5/8人体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个200个10,所以静脉穿刺时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出现阈值较低的快痛和阈值较高的慢痛。要减轻穿刺引起的疼痛,就要快速撤除刺激,即要减弱刺激和缩短刺激时间,也就是要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和缩短针尖斜面在皮内的刺激时间11。“前后握持针柄快速直入法”优于“上下握持针柄平行进针法”“上下握持针柄平行进针法”针头与皮肤成1520刺入皮下后,针尖和针梗有相当一部分还在皮内,如潜行刺入静脉其过程须经过较大面积的皮肤、皮下组织及该处丰富的神经末梢及神经组织,易产生烧灼样疼痛,并且针头行走的不是一条直线,所以距离相对延长,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刺激增多,肌纤维的牵拉和损伤相应增强12,致使毛细血管受损而出现皮下淤血或结缔组织增生,加之“上下握持针柄法”在一定程度上由于食指的解剖位置关系,在实施静脉穿刺过程中,当针尖进入真皮时,若不更换手法,就需将皮肤稍微挑起后方能顺利进入血管,因此病人疼痛较甚,疼痛刺激又可造成血管痉挛,易滑动,一次穿刺成功率低。而“前后握持针柄快速直入法”进针角度较大,采用3045角,强调快速与直入,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8皮肤的穿刺点与静脉壁的穿刺点之间呈一条直线,能缩短进入静脉腔内的距离,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的刺激减轻,对肌纤维的牵拉和损伤减少,针尖切割皮下毛细血管的距离相对缩短,因此可降低病人的疼痛反应及减少了对皮下毛细血管的破坏,并且此穿刺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9。4小结本临床观察为静脉穿刺持针方法与进针手法相结合,对375例病人自身前后对比,客观分析“前后握持针柄快速直入法”与“上下握持针柄平行进针法”在静脉穿刺疼痛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前后握持针柄快速直入法”针尖直接刺入静脉,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较少,病人反应疼痛轻微,而且针尖刺入皮下后,可直接压迫静脉,使静脉不易滑动,穿刺成功率高。【参考文献】1高树芹手背静脉穿刺技术进展J当代护士,2006814152于荔梅,郑惠俊临床高新技术知识与现代护理1400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3李桂芬,俞江英,陈小萍静脉输液小组夜间会诊的实践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21722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84陆艳华国内静脉穿刺方法的护理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1999,66475BEVELYWAVEFORMSMORNITORINGCHANGESINCONFIGURATIONJHEARTLUNG,1997,2632046张瑞民,崔英琳,周新三种静脉穿刺持针方法的优劣比较J解放护理杂志,2008,251537李菊英,段国勐,兰英,等两种静脉穿刺持针手法的临床运用效果探讨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488568578纪英莲,赵庆英,柳红梅两种静脉穿刺进针法的比较J山东医学,2002,4217629周丽华,陈燕,于桂云,等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的临床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实习合同3篇
- 灯箱维修合同10篇
- 瓶装气企业安全培训课件
- DB14T 1953-2025 地面无机磨石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 安全文明出行培训会议课件
- 分洪工程总体方案(3篇)
- 房屋工程方案小学作业(3篇)
- 广西嘉禾盛德金太阳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件表面处理工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猫咪家族课件
- 猎人海力课件
- 风雨操场调研报告
- 2025年重庆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旋挖钻机地基承载力验算2017.7
- 建立隐患闭环管理制度
- T/CECS 10026-2019绿色建材评价建筑门窗及配件
- 2025-2030中国甘草酸铵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银川文化园全民健身体育运动馆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 明厨亮灶协议书
- 新药研究与开发技术 课件3.新药的工艺与质量研究
- “厂中厂”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未修改版)7篇
- 《智能制造技术》课件 第4章 智能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