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doc_第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doc_第2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doc_第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doc_第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感知文本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第二步,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第三环节:品词析句,读中悟情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第四环节: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里,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父亲的诗句。第六环节;顺着情感,巧设悬念。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个儿子的了不起。第四板块:说板书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走近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选择了三个教学点:分别是一句话“谁愿意帮我”;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一、说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深情。文章通过对父亲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浓浓的父爱,是一篇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文章。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知识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目标: 1、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1、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中的父母之爱。教学重点:结合重点段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从而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二、说学生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感受母爱似乎很容易,但对于父爱的伟大往往认识不足,而且本课是发生在特定情境地震当中的一个感人故事,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了解父爱并感悟生活中的父爱是本课的重点。三、说教法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味朗读,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读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3、另外,依据“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促进学生发展”,本课主要还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相机点拨法。四、说学法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采取读中悟、读中思的学习方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七、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1、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播放幻灯片(2)2、你想说什么?(生)谈感受,体会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3、就在这场灾难中,一对父与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设计意图:播放大地震的录象,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情境,从而为理解课文作好情感铺垫。)二、深入阅读,体会情感。1、自由读文,画出使你受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使你感动。(生)谈感受,体会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2、(出示课件:幻灯片(4)根据课文12自然段展开想象,在这36小时里,是怎样的挖掘才会使这位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的呢?根据文章内容想象。结合生活体验想象。结合录象想象。(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件:幻灯片(5)8、12、24、36变红,幻灯片(6)描写父亲外貌的词语变红。)(生)细读课文,合作交流。通过具体词句展开想象,父亲在挖掘儿子的过程当中都经历了什么,从而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相应出示幻灯片(7)(8)2、相机指导朗读。幻灯片(9)(生)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与文中的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4、实际我们被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爱让父亲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出示幻灯片(10)(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描写人物语言、动作 、衣着等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配乐导读3-12自然段,重温父亲伟大的壮举。(相应出示出示幻灯片(10)-(15)(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对父爱的理解,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设计意图:配乐导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在加上音乐的渲染作用,学生更容易体会人物的情感。)四、讲述故事,延伸情感。1、老师讲述自己的经历,感悟父亲对自己的爱。2、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为我们做了许多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又饱含深情的事,你愿意讲给大家听吗?(生)自由发言,通过讲述故事感受身边的父爱,懂得平凡的爱同样伟大。3 我们每个人都承受着父母的恩泽,要用心感受、学会珍惜、懂得感恩。3、父爱对阿曼达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相应出示幻灯片16)(生)通过交流讨论懂得是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