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回归“语文味”的本真课堂江苏省镇江中学 杨帆我认为,语文课和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在不少语文老师的意识里,这个问题,似乎知道,又说不清楚。“语文味”确是一个尚未形成共识的定义。但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那么一堂语文课,特别是诗词课,如何彰显“语文味”,以下是我教学悼亡词江城子 记梦的几点体会和反思:一、文本细读,品味字词,还原实实在在的语文味!王国维谈诗: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语文教学只有“入乎其内”的“紧贴”,才能有“出乎其外”的“飞翔”。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文本细读上仍不容乐观:断章取义,不读文本;蜻蜓点水,浅读文本;知难而退,怯读文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当下语文课堂偏重形式的时尚不无关系。很多教学一味的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热衷于分组讨论,精美课件的展示,课堂结构的“摇曳多姿”,拓展拼凑的形式体验等等,而忽略了对文本内涵的探寻、文本本质的挖掘!特别是诗歌教学,很多老师一上课就ptt展示大量的相关背景知识,课堂中也不免在后人名家对诗词的评注、点评上大费周章。课堂既不是竞赛也不是表演,而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课件内容的模式化,浮光掠影般的评点赏析,大大限制了一般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自由。语文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语言”或者是“言语”,那么语文课堂的特点就应该是领悟、品味语言的魅力。所以要让诗词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还原语文的本真,关键是对文本的细读,而品味字词,咬文嚼字则是根本的抓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千古悼亡名词,字字值得推敲,句句值得赏析,但因为学生基本上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所以在授课时,找到一个好的品读的切入口至关重要。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字字珠玑,包含苏轼无限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和学生先一起品读,从“茫茫”二字的赏析入手来逐字逐词深入体味。很多学生只感受到“茫茫”二字有十年不得相见之痛,在这时我简单提示这十年间苏轼的生活和仕途的巨变,学生很快也就能体悟到“茫茫”二字也有苏轼十年宦海沉浮之叹。随后我因势利导追问:十年,对于活着的人来说虽然是一段很漫长的岁月,但也许还有再见的机会和时日,然而“生死”,生者苏轼,死者王弗,一个地上,一个地下。就注定了怎样的结局?学生们异口同声:再见无期!这时,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品味到“十年生死两茫茫”简简单单7个字却包含苏轼无限的伤感和哀痛。下面的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们任选“不思量,自难忘”或“尘满面,鬓如霜”两处中的一处进行品读, 4人一组品读讨论,交流感受。在紧扣本文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时间交予学生们独自的品读感悟。在随后的师生交流中,有2处课堂生成十分精彩。一是不思量的“不”字,学生们品读出“不”字不是不去思量,实则是不敢思量,因为这份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了。二是对“尘满面”一句中“尘”字的理解,通过交流补充,学生们品味到:“尘”不仅是大地上的风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仕途不顺之风尘。这些精彩的生成,既在我的课堂预设之内,又是学生们虽毫无类似的生活阅历但通过品味字词而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感悟,进而对苏轼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亦会感同身受。语文教师的眼中、心中一定要有两个字:文本。语文教学更要回归语文本身,依托文本,挖掘文本。语文课,没有了咬文嚼字,便如同面对了满桌佳肴,却无美酒佐餐。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文字的推敲和品味,在含英咀华中追求语文的浪漫和诗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去体悟,还原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二、诵读、美读,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对于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项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诵读早已成为贯串语文教学各个阶段的重要目标。而诗词教学更是离不开诵读。课堂中,学生自读、范读,教师范读、带读,用读唤醒冰冷的文字才能“整体直觉”地体悟诗词,从而感受诗词的情感和魅力。在赛课中,我设计了初读、听读、研读、悟读四个环节,每个环节中不同形式的“诵读”环环相扣,一贯而下,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初读:请学生自由地大声诵读全词,初味词情。再请一学生范读,一学生点评,在交流互动中明了:理解全词的内容,是读懂这首词的基础,进而才能感悟情感,读出深情。听读: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精彩范读全词,赢得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学生们在听读过程中又一次疏通全词内容,并以学生的齐读检验其对全词的理解效果。研读:请一学生谈一谈上一环节齐读效果如何?是否有改进提升空间?在交流讨论中进而使学生领悟到,真正的“诵读”要做到字音停顿恰当,节奏缓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其实都离不开一点那就是对词中字词的品味。进而在诵读指导中自然进入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品味字词。在品味完上片的字词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请第一次读全词的学生试着再读上片,这位学生由初读时的毫无情感到再读上片时的情深意切,听课老师们也忍不住鼓掌称赞。这一学生两次诵读的鲜明对比,可见语文课堂学生诵读的重要性,它对全词内容理解,情感体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诵读绝不能只流于表面和形式,教师结合文本的适时指导和高质量范读,更是提高诵读质量的有效途径。悟读: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词,有了上面三个诵读环节的铺垫,学生们不仅能够背诵全词更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全词。诗词教学中的诵读不仅是一种解读诗词文本的方式,也是体悟诗词情感的重要方法:内容在诵读中理解,结构在诵读中梳理,语言在美读中鉴赏,情感在美读中感悟。语文课没有了诵读,便如同百灵鸟哑了歌喉,语文味儿还从何处谈起?所以,善于烹饪语文大餐的老师,是决不会让自己的课堂没有诵读之声的。技巧和情感融通的诵读,让语文课堂味美情真!三、营造“境界”,彰显独一无二的语文味!王昌龄在诗格里把境分为三种:物镜、情境和意境。一境“故得其形”,二境“深得其情”,三境“则得其真矣”。由此可见,意是对情的提升,境是对景的提升,意境是对情景的提升。我认为,诗词教学也要上出“境界”。所以,诗词教学,首先要讲清“物境”,物境就是作者借以寄托心志而选择或创设的景象,他给人以形象感。在江城子记梦一词的上片中可以让学生抓住孤坟、尘满面、鬓如霜这些物象所构成的“物境” 去体会苏轼那份十年间的悲痛无奈和对亡妻的深切思恋。 其次,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所谓进入“情境”,有两层意思:一是进入文本的情境,就是刘勰所说的“披文以入情”;二是指学生的知识积累在特定的学习中被调动被激活,从而产生共识和共鸣,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我通过本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来说明:下片中“夜来幽梦忽还乡”,是由现实入梦的过渡句,所以梦中的情景都是作者的想象。师:在梦中,苏轼梦见了什么? 生:小轩窗,正梳妆。师:梦中还乡,映入眼帘的是自己小屋的轩窗,爱妻正静静地临镜梳妆。想象一下:苏轼此时会在干些什么?生:苏轼偷偷地深情地看着、欣赏着师:再想象一下,此时王弗在苏轼的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美丽、温柔师:这是一个极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场景,也就是一个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在梦中,苏轼没有梦到博取功名前,妻子常伴在侧、不辞辛劳的身影,也没有梦到做官后,妻子帮助自己识人论事的大事。偏偏梦到妻子平常对镜梳妆的小事,为什么?(学生静思后同桌间简单交流)生1:我们可以从自身感情的角度来体会,人们对自己最爱的人的回忆,印象最深的大都是一些生活小事。生2:以小见大,细微处显真情。凝聚着苏轼对爱妻的深切思恋。就像我们回忆父母对我们的爱一下子涌现出的也是一些小事。师:说得都很好!当时只道是寻常,小事上更见感情的深度、厚度和爱度!在梦中好不容易相见了,为什么却又“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生:“相顾无言”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十载离肠,要说的话太多,乍一相逢,惊喜并至,一时反而不知从何说起。(情景再现:闭眼10秒感受此情此景,体悟夫妻二人情深意笃)师:有时,我们只需执手相看泪眼。泪眼凝望,相信他们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和爱抚。世间有很多感情并不是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再现情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步入词人营造的夫妻二人十年乍见的情境中,再通过模拟人物,渲染氛围,边读边议,留白静悟,至此,学生虽没有夫妻生死离别的经历但也完全进入了夫妻二人情深意笃的幽情之中。最后,诗词教学要创造出情理新境界意境。语文教学的“意境”应该是诗情和哲理的结合:教师精当的点拨,学生诗意的唱和,文化基因的涵蓄,情感氛围的浓烈笼罩,师生精神空间拓展的高远和深厚,可以说是课堂的最高境界。在课堂教授结束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全词学习完了,我们回头来理解“夜来幽梦忽还乡”的“幽”。说文解字里说:幽,隐也。日月光线被遮住为幽。我们就从说文的解释结合写梦境的这几句话来体味一下:“幽”在词中有几层含义? (学生独立静思后稍作简单交流和讨论) 生1:“幽”说梦境是幽暗、模糊不清的。和苏轼是模糊的看到了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相吻合。生2:“幽”也有幽静之意,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情景相吻合。生3:“幽”还可以从感情的角度来理解,指苏轼深藏于内心的绵长、幽深的衷情。师:所以,苏轼把梦的具体内容、情境氛围和要体现的感情着一“幽”字来概括,精当细腻。请同学们试着一起将下片中写梦境的这几句话诵读一下,要读出梦境的隐约、幽静,更要读出词人心中的那份绵绵幽情。(师生齐诵)这个教学环节,意境创设即提示结合写梦境的这几句话来体味“幽”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再一次的描绘画面,启发联想,适时点拨,引起感情共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学生对“幽”字的诠释才会那样的合景合境合情合意!诗词教学要上得有“境界”,体现独一无二的语文味,归根到底是要达到“言意”交融,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指引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和表达之窗,根据不同的诗词特点,营造不同的教学之“境”,在“言意”交融中,触动学生的心灵和才情,享受情感的体悟和共鸣!“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阳买房认购协议书模板
- 资质借用合同解除协议书
- 走别人公司走账合同范本
- 超市盈利分红协议书模板
- 路边电动车租赁合同范本
- 车辆事故报废协议书范本
- 车辆租赁合同纠纷协议书
- 转租门店退租协议书模板
- 转让养猪场设备合同范本
- 转转部门协议对劳动合同
- 浙江宁波江北区重点达标名校2026届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高考英语全国一卷真题(含答案)
- PC构件吊装专项施工方案(修改1)
- 环境监测站废物管理制度
- 炼钢原料工职业技能鉴定经典试题含答案
- 退休干部管理暂行办法
- (高清版)DB11∕T 2429-2025 补充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
- SB/T 11243-2024美容业服务质量管理规范
- 铸造企业环保培训
- 设备设施包保管理制度
-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全年365天学习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