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概论》结课论文_第1页
《地图学概论》结课论文_第2页
《地图学概论》结课论文_第3页
《地图学概论》结课论文_第4页
《地图学概论》结课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史学号:1007135117姓名:倪金敏指导老师:胡腾时间:2014年12月01日 摘 要 中国地图学史是研究中国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学科。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促进现代地图学发展。关键词:地图;中国古代;绘制;一、地图产生的需要与必要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尚未创造文字以前,原始人类很早就知道在地面上或石板上绘画简单的图形或用石块、贝壳来模拟所看到现象的形状、大小、方向或相对位置等。在我国已发现的6000多处原始社会人类活动遗址中,有多处在陶钵或甲骨上刻划着几何形线条或多种多样的图案和图象,可以认为这是原始形态的简陋地图。现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地图,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前制作在粘土片上的古代巴比伦地图,图上表示了山脉、四个城镇、流入海洋的河流及其他地理特征,这是古代地图中有代表性的作品。1955年美国著名学者克拉默(Kramer)在耶鲁大学发现了纪元前1500年前画在泥板面上的尼普尔城邑图。尽管它们的内容和表示方法很简单,但已反映出地图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二、中国历代地图发展史中国古代,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发展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时期,出于军事、政治、丧葬以及社会经济的需要,地图品种也随之增多,在周礼中曾有十几处记载有:“司徒所掌之图”(这是掌管土地和矿产用的专题地图)、“冢宰之图”(这是表示疆域户籍为内容的行政区划图)、“司马之图”(这可能是全国性地图)、“宗伯之图”(这是表示墓地范围地图)。1972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的孙膑兵法残简上,刻有讲述地形、地图对用兵重要性的文字外,还有“附地图九卷”之说。上述这些地图,都由于历史久远已经失传。能够见到的战国时期的地图,是1977年发掘中山王墓葬时发现的镌刻在铜版上的“兆域图”,这是用金银镶嵌的墓葬平面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图上标明有宫垣及坟墓所在的地点,建筑物各部分的名称、大小、位置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时间在公元前299年前后,证实了周礼的记载是可信的。 (二)、西汉时期绘图技艺发展迅速到了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农业、水利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加上军事扩张,地图测绘出现繁荣。当时已有了简单的测量工具和测算学,可以测定“高、远、深、宽”,绘制了不少地图,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但无实物保存。1973年12月在发掘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时,发现了两千一百多年前(公元前168)绘在帛上的三张彩色地图,分别为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图上包括的范围大致是现今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比例尺约为118万,内容和现代地图大致相同。水系比较详细,主支流区分明显,按流水方向用线划符号由细到粗表示生动自然;用封闭曲线描绘地形山体及走向;居民地按行政单位以不同符号表示县、乡、里三级;道路用实线与虚线表示出不同等级。内容十分丰富,表示方法与绘图工艺水平都较高。在驻军图上还用颜色按两层平面表示,这些都与现代地图的表示方法相近似。因此,该图在国内外的地图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研究古代地图的发展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三)、西晋绘图逐步精确中国古代著名地图学家是西晋的裴秀(公元223271),他主持编制了地形方丈图和禹贡地域图18幅,总结了前人的制图经验,创造了著名的地图绘制原理“制图六体”。在晋书裴秀传中记有“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遇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理,则施之于山海隔绝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遇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遇直之算。故虽有峻山矩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这里的第一项分率即比例尺,它是用来辨别地域面积大小的准则;第二项准望,是用来订正彼此间方位关系的准则;第三项道里,是用来计算交通路线及其里程的;第四、五、六项高下、方邪、遇直是指随着不同的地形情况,道路有上山岗、下平野、垂直、斜行、曲折的区别。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依此可以绘出比较精确的地图。裴秀的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他们采用的计里画方方法,影响我国1400年间(西晋至明末)绘制地图的格局。(四)、唐代开始了子午线实地测量 唐代的地图制作,由贾耽集其大成。贾耽(公元730805)是一位对地图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人,他的代表作品是于公元801年完成采用朱墨二色表示古今地名的海内华夷图,流传五百年之久。该图在南宋(公元1136年)经缩小刻石的华夷图一直保存到现在,内容丰富,位置比较准确。 唐代在地图测绘上另一杰出成就,是开始了子午线实地测量。这一测量工作是僧人一行(名张遂,公元673727)主持的,于724年与南宫说在黄河以南的白马(滑县)、浚仪(开封西北)、扶沟(扶沟孙)和武津(上蔡)一带五百余里的地面上,用水准、墨绳和八尺之表观测日影长度差(晷差),并实地丈量距离,还观测了四地的北极高(纬度)分别为353、348、343、338,四点间的距离为198里179步、167里281步、160里110步,共实测距离为526里270步,晷差为二寸余,经换算按当今的计量单位得子午线上纬度相差一度的距离为132.03公里。这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五)、宋代地图种类丰富化宋代在地图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个时期在宋王朝建立不久就曾下令各州县绘制本区地图。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令画工集诸州国,用绢百匹画之,为天下之图,藏秘府”,就是淳化天下图,这些图现已不存。现存的宋代地图有:华夷图、禹迹图、九域守令图、地理图等。 禹迹图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计里画方”地图。图上有横70、竖73、共计5110个方格,每方折百里,比例尺约为1180万。图上着重表示水系,有黄河、长江、珠江及其支流形状,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等大湖的位置以及海岸线的轮廓,比华夷图细致,黄河在开封东北折向北流,至天津附近流入渤海,与今图上表示的形状比较接近。 九域守令图是在四川荣县发掘的北宋末年的石刻地图,比例尺为1180万左右,是一寸折百里地图。该图的特点是以行政等级作为居民地分级的标准,府、州、军为一级,监、县为二级,以不同大小字级来区分,总体反映的是政区情况,表示出京府4个,次府10个,州242个,军27个,监4个,县1118个,是已传世的地名最多、时间最早的全国政区地图。 平江图是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在石碑上的地图。该图以中国传统流行的平面与立体形象相结合的地图画法,描绘了城市的布局及各种建筑物,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一幅古代城市规划图。图上表示的城廓、道路、河道、桥梁和重要建筑物以及城外山湖风光的布局等,与现在的苏州城对照,它们的位置是比较准确的。 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编制了“二寸折百里”的天下州县图20幅,是当时最好的全国地图。除此之外还在根治汴渠时进行过840余里的水准测量,利用木屑、浆糊、熔蜡及木刻等制作地形立体模型,并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磁针偏角现象,是一个博学多才的科学家。 (六)、元代使地球仪进入公众视野元代的地图成就,主要是扎马鲁丁的地球仪和朱思本的舆地图的绘制成功并在当时形成朱思本地图体系。 扎马鲁丁是少数民族科学家,于至元四年(公元1267)撰万年历,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制造天文观测仪器7种。其中他制造的“地球仪”是我国最早的地球仪作品。据元史西域仪象记载,“其制以木为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原之广寰,道里之远近”,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思本(公元12731333)是元代地图学家,曾于公元13111320年间完成了长宽各7尺的全国舆地图二卷。他以计里画方之法绘制各地分图,然后汇编成全国地图,内容丰富翔实,宁缺勿滥,制图非常严谨,是贾耽以来重要制图作品,曾被多次摹绘,流传至明代,后经罗洪先(公元15041564)增补修编成广舆图,又以“画方易编简”的道里,将大幅分成小幅,制成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地图集。 总之,裴秀以后千余年间,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地图曾被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外交活动和军事斗争等各个方面,尤其唐、宋两代,官府的制图事业曾盛极一时,裴秀的“制图六体”也同时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七)、明代的杰出的航海图 明代郑和(公元13711435)是我国著名航海家,在公元14051433的28年间,七次下西洋,历经30余国家,最南到了爪哇,最西到了非洲东岸的蒙巴萨,并绘制了一卷郑和航海图。该图原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载于武备志。原图24页,序1页,地图20页,过洋牵星图2页,空白1页。原图按一字展开式绘制。收入武备志时改装为青本式。地图上详细记录了开船时间、停泊地点、浅滩、礁石和五百余地名,其中外域地名达300余。 郑和航海图的绘制方法,不采用传统的“计里画方”法,而用形象的“对景图”。山形及具方位意义的地物,按其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