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结婚礼仪范文.doc_第1页
彝族的结婚礼仪范文.doc_第2页
彝族的结婚礼仪范文.doc_第3页
彝族的结婚礼仪范文.doc_第4页
彝族的结婚礼仪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彝族的结婚礼仪范文 凉山彝族民俗与礼仪 第一章人生礼仪 第一节出生与成长 第二节婚娶 第三节丧礼 第四节供祖灵与送祖灵 第二章传统节庆 第一节火把节 第二节彝族年 第三节其它节日(烧狗节、儿童节、母亲节) 第三章建筑 第一节居住环境 第二节房屋类型 第三节装饰与俗信 第四章服饰 第一节义诺式 第二节圣乍式 第三节所地式 第四节丧服与祭祀服 第六节饰品 第五章饮食 第一节饮食习惯与餐具 第二节作物与肉食 第三节汤菜 第四节烟与酒 第六章迎来送往礼俗 第一节待客与做客之礼 第二节邻里间和长辈与晚辈礼仪 第三节异性间的礼仪 第四节礼俗禁忌 第七章音乐舞蹈 第一节民歌 第二节乐器 第三节舞蹈 第八章民间文学 第一节寓言与童话 第二节神话与史诗 第三节传说与故事 第四节尔比与克哲 第九章宗教信仰 第二节苏尼 第十章习惯法 第一章人生礼仪 第一节出生与成长 一、出生与洗礼 在彝族家庭中,孩子出生当时父亲一般要回避,不在出生现场,接生一般由婆婆、嫂嫂或有接生经验的邻居已育妇女来承担。接生时,先烧一锅干净的开水,用在火上烫过的剪刀将婴儿的脐带剪断,并用干净的布包好,将婴儿从头到脚的进行清洗,给婴儿裹上事先准备好的襁褓,胎盘要埋在一棵果树下,禁忌胎盘被吃或被烧。做完这一切后,父亲才回家杀鸡,高高兴兴的请参加接生的吃饭。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现在也有杀小猪的,但是鸡是必须杀的。 孩子出生后三至七天之内,请会计算岁位、命宫和属相的长者为婴儿择方向、择吉日,举行出家门仪式。举行出家门仪式时,父母根据经济条件准备牲畜邀请亲朋好友以聚餐形式祝贺。婴儿出家门仪式的程序是一样的。首先于太阳初升时将婴儿抱出家门见天,请一位属相相和并且家庭人丁兴旺而又健康的小孩为婴儿做剪发,剪发者象征性在婴儿头上剪三下,再由婴儿父母从右至左进行剪剃。用一块小布将剪下的婴儿头发包好缝在婴儿的衣服或帽檐上,直到把衣服或帽子穿破。剪头时并不是把头剪光,儿子要在头的左右和前面各留一小撮,女儿要在头顶留一圈。剪完头后再给婴儿洗澡,洗澡水要从流淌着的河水中去取,且不能在半路上将水倒洒,洗完澡后再给婴儿穿上当天现做的婴儿服,彝族一般羞于在婴儿出生前制作婴儿服。婴儿未举行出家门仪式之前忌外人接近,特别是有狐臭的人是不能探视婴儿的。经过出家门仪式后,婴儿就是社会的一名成员,可以与外人相处。 婴儿举行出家门仪式时选择吉日主要算“塔博”(有的音译为塔革、 塔毕),避免婴儿抱出时与“塔博”开口的方向相遇。“塔博”分为“公塔博”“母塔博”和“仔塔博”,一般的吉日只择“仔塔博”,其开口方向农历初一在东方,初二在东南,初三在南方,初四在西南,初五在西方,初六在西北,初七在北方,初八在东北,初九在地上,初十在天上,初十一又重东方。这样按顺时针方向十天一个循环进行计算。 选择属相相和一般认为狗、马、虎相和,牛、蛇、鸡相和,兔、猪、羊相和,猴、龙、鼠相和。 要让婴儿成为家庭成员,还必须做洗礼仪式。洗礼仪式彝语称“阿依洛依若”或“勒果(勒各)”,它是婴儿出生后比较重要的一种仪式,举行“洛依若”仪式,就是向祖先宣布家里添了人丁,祈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仪式一般要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要择吉日举行,仪式由普通毕摩主持,其主要程序是: 1、“木古此”(升青烟),由毕摩的助手用半干的草和枝叶在家门口点上,升起青烟表示这里正在做法式,告知神灵前来助阵。 2、“尔擦苏”(净污),这时主人家依次从大到小坐在火塘的右上方,由毕摩的助手用瓢乘一点冷水,内放蒿枝,夹起事先在火塘中烧红的石头放入瓢中,绕着主人家转一圈后传给毕摩,毕摩将瓢从牲畜身上绕过并念去污经后传给助手将水和石头倒于屋外。 3、“些底”(拴线),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每人拴一根线,不同的是男的要拴白色不打结的一段,女的要用蓝白两节结起来拴,拴线时其他人要系在颈项上,初生儿男孩系于左手臂,女孩系于右手臂;当毕摩念经念到该断线时,毕摩的助手手持尖刀从长到幼依次边念断线经边断线,断完线后一齐交毕摩,毕摩将线缠绕在仪式用的树枝上,做完法式后将树枝和线一并择方位放于一株果树上。 4、“洛依若”(洗礼),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仪式中毕摩将“依依草”(招魂草,这种草与麦冬草相似)放于盛有凉水的木碗中,一手端碗,一手拿一柳树枝,一边念经,一边让婴儿的母亲将婴儿脚登小石板,用手(男婴用左手,女婴用右手)先放入木碗中,再用手触柳枝。仪式结束后,依依草放于家中,小石板放于婴儿枕头下,柳树枝种于山上。 5、“孜莫毕”(祈求平安仪式),婴儿经过以上程序后已经成为家庭成员,必须和全家一同做一次孜莫毕。做仪式时根据经济情况有的用羊,有的用猪(但不能用公羊和公猪)。同样经过木古此、尔擦苏、些底(此时所有成员都将线拴在颈项上)三个程序后,毕摩开始诵经,当诵经诵到一定的时候,助手要将羊抱起来在家庭成员的头上转,按顺时针先转7圈, 放下,再按逆时针转9圈,猪却不能在人的头顶上转圈,只是按顺时针绕着人转三圈。再将拴在颈项上的线割断绕在做仪式时用的树枝上,在家庭成员的头上按顺时针先转7圈,放下,再按逆时针转9圈,然后交给毕摩,助手开始杀羊或者猪,先取下羊或猪的肝、脾和肾脏烧来吃。在孜莫毕过程中,从毕摩一开始诵经到吃烧肉的中间这段时间,忌讳有人打扰。吃完烧肉后毕摩再诵一段经,等羊肉或猪肉煮熟分食,将火塘中烧着的尔擦(石头)由助手夹起放于盛有凉水和蒿草的木碗,并将石头和蒿草倒于屋外,孜莫毕仪式结束,主人要给毕摩适当的礼钱,但不能起来送毕摩,毕摩离开将主人家的房门关上后,主人才能出来。 二、推算孩子岁位 岁位包含两层意义,其一是自身的岁位,每年根据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出生时的岁位,根据孩子出生时母亲的年龄来推算,一辈子都不会改变。自身的岁位首先由男孩出生时在南方,安顺时针方向每年一个方位这样循环计算。比如:一岁在南方、二岁在西南、三岁在西方、四岁在西北、五岁在北方、六岁在东北、七岁在东方、八岁在东南、九岁在南方、十岁在西南? 自身的岁位女孩出生时在北方,安逆时针方向每年一个方位这样循环计算。比如:一岁在北方、二岁在西北、三岁在西方、四岁在西南、五岁在南方、六岁在东南、七岁在东方、八岁在东北、九岁在北方、十岁在西北? 许多彝族人的名字直接用方位来命名,比如:布都(东)、布吉(西)、衣夫(北)、衣木(南)、你色(东北)、友色(西南)、克的(西北)、鲁的(东南)。这是根据孩子出生时的岁位来命名的,出生时的岁位根据母亲的年龄来推算。比如:你的母亲二十岁时她的岁位是西南,你是这一年出生的,那么你的出生时的岁位就是西南,21岁在南方、22岁在东南、23岁东方、24在东北、25岁在北方? 三、拜见长辈 孩子出生后一岁或三岁(按虚岁算,翻过年就算两岁,忌讳双数时拜见)时要带去拜见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一般先拜见爷爷奶奶。去拜见爷爷奶奶时孩子的父母要带上酒、煮熟的鸡蛋、抄燕麦面,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爷爷奶奶家。路上遇见熟人要把酒拿给人喝,喝了酒的必须给孩子礼钱,表示平安,没有钱的必须给其它礼物。到了爷爷奶奶家后,先要把鸡蛋剥开,用凉水和好抄燕麦面,倒一杯酒一同用来祭祖。爷爷奶奶家要宰杀牲畜请亲朋好友前来喝酒,来喝酒的不管多少都得表示礼 彝族的忌讳 彝族群众最恨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他们认为这种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群众家里作客,要坐在锅庄(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东西和睡觉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脚踏在锅庄上,更不准从锅庄上和堆放的柴上跳过。彝族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们给你东西吃,你必须吃,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少喝一点,表示谢意。不然,就认为你看不起他们。彝家给你吃的东西,只准在那里吃,不准带走。否则,就会说你对人不讲义气。 忌戏耍动头;众人面前说脏话;彝族家有病人时忌说死伤之类的话;忌说“杀年猪”,而要说“抓年猪”或“拿年猪”;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的赞词;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动物(熊、狗、猴、猫等)肉进屋,也忌食其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禁妇女跨越男人;忌婚丧嫁娶日宰杀山羊;忌以苦蒿杆做筷子及打人;忌从客位方烧荞粑;火烧荞麦粑从炎塘里拿出时,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马、骡、狗、猴、乌鸦、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将饭端给主人;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扛于肩上;有孕之妇忌 给新娘梳头,也忌给新娘缝嫁装 “天菩萨”又称“指天刺”。是指彝族男子头顶上的头发编成的小辫。习俗认为这是本人尊严的象征。内藏“天神”,主宰着本吉凶祸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故他人不得随意触摸,如被人触摸了“天菩萨”。本人会以为是件倒霉的事,是凶祸的征兆,要与之相搏斗。犯忌者也会认为是自己输了理。如果双方是同等级的,要主动打酒赔礼。如果犯忌者身份低下,轻则杀猪、羊宰牛,大办酒席赔礼请罪;重则还会被断臂,甚至被处死其是妇女,更不能乱摸男子的“天菩萨”。如果妇女触摸了“天菩萨”,那是对“天菩萨”的亵渎和触犯,将对男子终生不利。除了女士杀鸡买酒当众赔礼道歉外,“天菩萨”还必须剃掉。否则死后不得升天。彝族男子即使是仇敌相互械斗时,双方也严禁触动对方的“天菩萨”。否则,也要砍去犯忌者的手臂。 宗教信仰 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认为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摆脱了野兽的攻击等。彝族堂屋的火塘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他们一生都离不开火塘,于是便产生了对火塘的崇拜。彝族把火视为驱邪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在节日里,人们烧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对火的崇拜,还使他们离开人时,也要有火为伴。在火葬中让魂归祖宗发源地,而家人为死者设置的灵牌,则要安放在火塘旁边的正面墙上。 彝族还有崇拜黑虎的宗教信仰,并把黑虎视为本族的图腾和祖先。彝民对黑虎的崇拜观念还扩大为对黑色的崇尚之俗,认为祖先灵魂喜欢黑色,于是盖好新房后,要把房子用烟火薰黑方可迁入居住。火葬俗:彝族葬法新异多样,有树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木土葬等不同葬式。尤以火葬和棺木葬为常见 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 熟吃,味道特别鲜美。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 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 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于是,人称 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 16 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 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 文化。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拉开跳菜 “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 为其保驾护航。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 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 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逐渐改为上葬。 婚俗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定亲及娶亲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这次去,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二、迎宾礼彝族人十分好客,热情劝客人饮酒。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来,相对举杯,席地而坐,一边倾心相谈,一边劝酒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的酒。喝吧;尽情地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方不再劝。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杆,站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凡是来往行人都要劝你拿着杆杆从罐里吸饮过酒后才让你走路。人们称:“甜不过彝家一杯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服饰 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 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介绍其中几种。 凉山型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 ,即蓄称为,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 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 云南彝族聚居区的婚俗琐记 103xx2202231余婷 我生在云南,长在云南,从未有过长期远离家乡活在外乡的经历。自小同学中就不乏各州各县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的,自己是典型的汉族,很少接触到少数民族的风俗礼仪,只从同学或亲人口中偶尔听到一些。然而因为所在地并不仅仅为汉族人,各民族之间也会有所交际,渐渐地也就互相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少数民族的汉化,以及汉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沾染上少数民族独特的习俗,甚至在礼仪,风俗,节日庆典上也有所体现。 云南坐落于西南边陲,自古便是少数民族聚居和生存以及繁衍的地方,此地偏安,少战乱,便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受到的外来影响相对较少,更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存。其中,彝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四个地方:楚雄彝族自治州、丽江彝族聚居区、玉溪彝族聚居区和红河州彝族聚居区。然其他地方也有散居的彝族人民,或之间礼仪习俗有些微的不同,也只是在细小的繁缛地方。 本文要讨论的,便是其中部分彝族人民对男女恋爱,定情,以至结成姻亲时的婚礼仪式的整个过程。 彝族是西南土著部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南下的古羌人及周边其他部落和外来人群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据新发现的彝族古籍夜郎史传记载,西汉时候的夜郎国便是由彝族先民建立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一段神话说: “夜郎者,初有一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武鼎六年,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牁太守吴霞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 其中,“遁水”在何处,据丁谦西南夷传考证“遁水乃温水下游,温水遁水皆南盘江别名。水道提纲,南盘发源曲靖,即夜郎国也。” 此虽为神话记载,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彝族人民即西汉时候的夜郎国人民之后,其历史悠久,在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中逐渐繁衍生存至今,并保留其特有文化韵味。说到这里,便与本文的主题相呼应了。彝族人民的繁衍,自然离不开婚姻家庭的组建,子嗣后代的传承,然这中间的一系列风俗礼仪却是和我们这些当地的汉族人民大有不同。 婚俗,是关系到人类种族繁衍、人丁兴旺和社会组成的一种本能文化。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什么是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婚俗即是人类的动物属性不断减少、文化属性不断增加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民俗事象。因此,各个民族对于婚姻的缔结都异常重视,并有一套完整的习俗与之相配合。婚俗作为男女结合、组建家庭的一种习俗,不仅包括成亲阶段,而且包括完婚前的转杯阶段和完婚后的表现阶段,是一种能够贯穿人生全过程的重要风俗。礼记昏义中有记载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另白虎通嫁娶篇也有记载说:“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 过去,大部分彝族人民的婚姻,普遍采取近亲间联姻,非姑母孃孃等关系,不作婚嫁来往,每每在距离很远的地方迎娶,很为麻烦,因为他们的亲戚有限,但是,现在这种习惯已经被打破了。 彝族女人们在未出嫁之前,同男子们一样外出工作,歌唱田畔山林,市场可以听到她们婉转的情歌,有时竟一天唱到晚,甚至连续唱几天,也不会重样。彝族民歌种类颇多,大致可以分为叙事歌、情歌、苦歌、劳动歌、儿歌,风俗歌,婚礼歌、丧礼歌,宗教祭祖歌等。彝族的歌舞活动,在古代汉文记载中称“打歌”或“踏歌”,历史十分悠久,可上溯到唐代以前,尚有南诏时代的踏歌图和诸多地方志的记载为证。 说到情歌,彝族男女多采用情歌对唱的方式达到自由恋爱挑选意中人的目的,但是若要 说到结亲,大多是不可自己做主的,虽然封建古板的族内联姻遭到打击,但传统的观念并未完全解放所有彝族家长的头脑。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多彝族聚居区、丽江彝族聚居区、玉溪彝族聚居区、红河州彝族聚居区,青年男女的婚姻仍然由父母包办,少数甚至指腹为亲。在玉溪易门诺苏支彝族人民实行包办买卖婚姻。订婚要经过算八字合格。在玉溪峨山县二区太和乡彝族实行氏族外婚,以姑舅表亲优先婚为主。妻子死后,丈夫有权续娶妻子的姊妹,若丈夫死了,嫂嫂也可以嫁给弟弟为妻。 但说到谈恋爱时,彝族青年男女们还是有一些自由的权力的。 “共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来解释,可以说是彝族青年男女们的交际厅、俱乐部、音乐晚会。在撒尼彝族聚居区,差不多每个村庄,或几个村庄联合起来,捐资在村外建造一缩房子,专门作为青年男女们在一天的辛勤劳作结束后的夜晚,大家在一起聚会的场所。共房的地上,铺满了绿茸茸的松毛(在地上铺松毛的习俗由来已久,不仅在撒尼地区,甚至在整个滇地都有这样的传统。特别是每当过春节的时候,除夕夜家家户户啊都会在供桌前面铺上清香松软的松毛,都是除夕夜前几天便有居住在山上的人们摘下来后到集市上卖,一时整个街道松香扑鼻),在共房中间的地上架起熊熊的柴火;当太阳下山后,劳作结束的一批批青年男女们走进共房,围拢着柴火,弹奏着悦耳的乐器,欢乐地谈情或歌唱,管弦声和着男女的歌声,冲破了大地的寂静,夜色的沉暗。假若歌唱的男女情投,便会手挽手走出共房,各自寻找一个幽会的山间陌头,在那里,他们往往可以终宵歌唱,在爱情中沉醉着。但是,共房只限于未婚的青年男女们在这里歌唱交际。如果已经婚嫁的男女踏进共房,不免要遭到里面青年们的讽刺嘲弄甚至群起而攻之。所以一般结了婚的男女,就意味着丧失了他们的青春。在撒尼彝族聚居区内,更是显明的。因此,有些青年男女们为了流连这可爱的夜会,便往往不愿早婚;相反的如果家中有上为婚配的男女,到了夜会的晚上,不仅伙伴们会约他们去共房,甚至做父母的,也会催促着他们去欢乐歌唱。由此,青年男女们晚间便很少留在自己屋子里。 有夷文祭经饮药章中记载:“尔生满六岁,学诗与识字?壮年集古诗,朋友供切磋。”从中可知古代彝族子弟六岁即学诗歌,故今时在彝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可见不管男女老少开口便会吐出一连串唱辞颇为和谐的词曲。歌唱的青年男女们,只要两情相投,便可考虑结为百年好合的终身伴侣,相投的媒介,就是歌咏寄情;善于词令的青年,便多了几分求得美满伴侣的筹码。 青年男女恋爱过程完 首先便是定亲。有些彝族地区俗称“捡日子”当天父母双方商定结婚时间。按照习俗,结婚日子不能与新娘、新郎,双方父母的属相相冲,另外,结婚日子一般选在双日。另外一件事情便是商定婚礼中男女双方承担的酒肉数量。结婚时,女方当天也要拿出粮食、酒和猪来办酒席。一般来说,男方家要出酒四斤或六斤、八斤、十二斤不等,肉十六斤或十八斤,由媒人带到女方家。彝族婚礼风俗中还盛行着一种“身价钱”的说法。所谓“身价钱”,就是南方需要付给女方的一笔“结婚钱”,性质上有点儿像我们汉族人结婚时的“彩礼”,但又并不完全一样。一样的是,“身价钱”和“彩礼”都不能算一种交易或者说是买卖,不一样的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方式,二是付给方式。就计算方式而言,原则上有一个基数,然后根据女方的受教育程度、长相等情况增加,再根据南方的受教育程度等情况删减;就付给方式而言,可以一次性在婚前付清,也允许南方“分期付款”,不论时间多久,只要付清数目便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付给方式也使得许多家庭条件贫困的家长不用为子女的婚嫁发愁。无论穷人也好,富人也罢,谁家的儿女结婚,在村子里均是一件大事情。在婚期还未到来的半人月,当父母的就要早早准备,挨家挨户地走村串寨,亲自上门发请柬,接着还要到集镇上购置儿女结婚所必须的食品、茶叶和各种物资。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相敬如宾,是彝 族人一贯的好传统,在婚礼前两天,村组里男女老幼就来到办喜事人的家中,推选出在村子有一定威信和较强协调能力的长者作为婚礼中的“总理”,对相帮人员和有关事宜进行分工,指挥婚礼中的全部事宜。 婚礼前三至四天,女方准新娘就要邀请曾经和自己关系姣好的青年男女,以及住在邻近的朋友亲戚来到自己家中,主人家在门前摆放声音洪亮的音响(家庭条件允许的话),一直放彝族歌曲,人们手牵手载歌载舞,如此便又是一番夜会一般。老年人因为体力不支,不能和青年男女们一同欢歌乐舞,便三五成群坐在一旁聊天喝酒,说一些家常话,或者看着眼前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以歌舞助兴。青年男女们就好像自己揉进那壮丽的舞蹈中,尽情的唱歌,尽情的跳舞.山间的树木,河流仿佛都和他们一起舞动,几里外都能听到他们的绵延歌声。歌唱够了,舞也跳得尽兴了,主人家看看时候也差不多了,就开始煮米饭。一般会在煮好的米饭中合点油和盐炒,但是油不能放得太多,因为油多的话白色的米饭便会显现出黄颜色来,那就意味着准新娘的一生也许就不如想象中清白(当然这只是当地彝族习惯的一种说法,无从考证)。喷香的米饭出锅,还没来得及端上来,那些欢乐的青年男女们便会蜂拥到锅前枪米饭,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枪到手后就用米饭互相泼洒,霎时漫天漫地都是白灿灿亮闪闪的颜色,绚丽极了。 婚礼前一天,按照传统习惯要搭“青棚”(即在院子里用绿色的“锥梨”树枝和“豆瓣香”树搭成临时性的树棚,棚内撒上绿色的松毛为席)。嫁姑娘调中这样唱道: 刚才锥梨树枝搭青棚, 豆瓣香树搭青棚, 搭这种青棚是礼信, 自古从来就这样兴。 夜晚时,便是双方最紧锣密鼓准备的时候,喜庆中透露出些许紧张。男方要事先准备好酒肉,以及当地一种“杆杆酒”(婚礼前几天已经煮好),好招待第二天从男方家中出发前去女方家中抢亲的青年们。 这天夜里是属于新郎和新娘婚礼前的狂欢夜,人们的兴奋程度达到最高,一般没有人会舍得错过这样一个夜晚。男方家派去抢亲的队伍由十三、十九、或者二十三个不等青年组成(人数为单数,习惯说是较为吉利)。在彝族社会中,人们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了经受住这个考验,男方家迎亲时选派的未婚小伙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要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要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首先要向小伙子们展开猛烈的水战。泼、淋、灌、射方法五花八门,向小伙子们开展猛烈的攻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