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 副本.doc_第1页
浅析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 副本.doc_第2页
浅析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 副本.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摘要】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源远流长, 绵延不断。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很多影响因素,一般从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和外在力三方面出发。我国古代人口迁移一般可分为自发的无序人口迁移和有组织的(主要是国家组织)人口迁移两种。前者包括, 以群体生存为目的原始人口迁移, 以个体生存为目的无序人口迁移, 古代的海外人口迁移; 后者包括, 政治性人口迁移, 军事性人口迁移, 经济性人口迁移。尽管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背景各异、方式不同, 各有其复杂的动因, 但无论何种形式的人口迁移, 其实质都是一种对失衡的人类社会的整合手段。一般说来, 移民活动具有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能, 能为稳定和巩固国家政权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词】 中国古代 人口迁移 移民 流民引言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一、人口迁移及移民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一是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一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然而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这个定义显然不太合适。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对“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释为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移动。人口迁移的形式为移民一般说来,移民是指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本文要讨论的人口迁移不仅包括移民还包括一部分流民。因为在古代,移民和流民的联系很密切,有时很难区别二者。有的流民在逃难过程中,会变成移民。“移民”指以改变定居地点为目的而进行的跨地区、跨国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它既包括由各种突变而引起的无序流民, 也包括国家政府出于政治、经济或军事目的而组织的有计划的人口迁移。我们要强调的是人口迁移的主体和时间及距离的因素。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称为移民。人口迁移的一定数量,首先是考虑到一定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人口迁移的规律。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开始、安史之乱(755年)后和北宋靖难之乱(1126年)后的三次人口南迁都有一百万以上至更大规模。其次,“一定的”模糊概念,无法规定一个具体的字数或范围,原因之一,史上绝大多数人口迁移运动中无确切的数量统计,即使少数提及数量也往往是粗略的,或者并不是真正的人口数字。如“百万”、“数万”、“万户”、“数万户”等。虽然我们强调移民要有一定数量,才具有代表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能算移民,即使是一个人,只要他迁移了一定的距离并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的时间,也完全符合标准。“一定的”标准是相当困难的,但这是必须的。从距离方面来说,从村东移居到村西,从甲村移居到乙村,从此县移居到彼县,这样的迁移不计其数,不能算作迁移。一定的距离并不是非局限于具体的里程,而是指不同的区域之间,如自然地理区域,省级行政区域和地理小区域等。从时间方面来说,古代的人口迁移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以定居为目的的,事实上以后也没有在迁入地定居。自秦汉以来的兵役、劳役,必须离家去边疆、首都或其他指定地点服役若干时间。他们在时间和距离方面达到要求,但他们不是以定居为目的,服役完毕就返回家乡,因此这些人也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和除此以外的作用力三方面。迁出地的推力方面,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影响的剧烈、持久程度,当地官方和民间的抗御和救助能力;社会动乱或战争的波及或影响程度、时间,地方当局对局势的控制能力,社会治安状况;人口密度与周围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程度;经济水平与周围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程度;赋税负担、土地占用、人均耕地与周围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程度;异族人口所占比例或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气候、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恶化程度或潜在的威胁;宗教冲突等。虽然这些因素不一定同时起作用,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自然灾害和战争同时爆发,异族入侵后往往引起治安恶化等。迁入地的拉力表现在较迁出地的优势方面,迁入地综合考虑优于迁出地。另一方面,宗族血缘关系在迁入地的拉力方面,作用也是比较大的。如果两个迁入地的条件相同,只是其中一个迁入地有宗亲在此定居,后面的迁移者就会选择宗亲所在的迁入地。移民在迁入地的定居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和宗族性。以外的作用力具体指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或一时好恶。统治者为了各自目的而强制进行的人口迁移。三、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分期及其特点(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人们地理知识有限,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对迁入地的要求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少,他们大都随遇而安,迁移的距离不长,速度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总量少,在战国后期人口数量还不到3000万,人口压力基本不存在。这一时期处在国家形成和制度的完善阶段,政治和行政的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开始出现,如西周迁商的遗民、分封诸侯国等。(二)秦朝到元末(前2211368年)这一时期有1580多年,经历了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时间。这段时期有过几次长时期的分裂,也几度建立过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统一国家。即使在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一般也实行集体统治,用行政或军事等强制手段推行的人口迁移始终不断,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方式。迁入地往往是首都、边疆等政治、军事或者与统治者有着若干利益关联的地区。这种迁移,数量一般很大,迁移时间也比较集中。迁移方向有北方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或者更远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北的牧业或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河流域。此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不断由北向南转移,人口比例也由初期的8:2强转化为后期的2:8弱,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第十三章人口分布的变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这一结果是由于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北方饱受战乱破坏所造成的,但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三)明初到鸦片战争(13681840年)在南方已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后,由北向南的移民潮流不复出现,这一时期又出现新特点。一是明初有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大规模让人口迁移,但之后更多的是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从相对稠密地区迁入人口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此这类人口迁移基本取代了强制性迁移。一是这一时期人口总数越来越多,增长速度也加快,明后期人口约2亿,18世纪又出现新高潮,人口总数高达4亿多。在此状况下,不仅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就是北方平原地区也是人满为患,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由平原地区向山地迁移成为主流。四、人口迁移的组织形式人口迁移按组织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自发的无序的人口迁移和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自发的无序移民却与人类社会本身一样古老, 与人类历史并存。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尤其是国家政权出现后,一度成为重要的移民手段。(一)自发的无序人口迁移1.以群体生存为目的的原始的人口迁移对于处于游牧、游耕和逐水草而居社会阶段的原始部族的酋邦、方国来说, 这种以群体生存为目的而改变居住地的人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由于原始社会阶段与阶级社会早期人们的生存能力有限, 唯有群体的方式方能应付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而那时的移民基本上采取举族而迁的方式来进行, 我国古代文献中即记载了大量有关我国古代先民所进行的这种移民的传说和实况。据世本居篇记载, 禹都于阳城, 又都于安邑、平阳。而逸周书度邑则说伊水、洛水的两岸曾是“有夏之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又说夏后相曾建都于帝丘。凡此种种, 均说明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的夏朝还保留着原始部落的迁徙习惯, 处于不断的移民过程之中。其迁徙的动因当是由于受到过剩人口和环境恶化及灾害、战祸等种种压力的逼迫。这个阶段的迁移,是受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很低,在生活受到威胁时,他们只能选择逃避,去开辟新的天地。2.以个体生存为目的的无序的人口迁移以个体生存为目的无序移民是历史上发生最频繁、最普遍的一种移民形式。这种移民可以按其动因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 以逃避战乱为目的自发移民战乱往往是大规模自发移民的主要动因之一。我国历史上几次影响深远的人口大迁移几乎均是由战乱造成的。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重心, 也是战乱的多发地带, 因而每当这一地区陷入大规模战乱状态, 就会有大量人口被迫迁离, 逃向江淮以南、四川盆地或河西走廊等较为安定的边远地区。因为南方地区较之容纳量有限的北部边疆在自然和社会条件方面更为优越, 所以历史上以逃避战乱为目的自发移民往往将江南各地作为首选目标。这类以逃避战乱为目的大规模的自发移民, 以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和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的流民南迁最为典型。经过多次这类周期性的大规模的战乱移民, 最终导致了我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除了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小规模的逃迁至山区的也不可忽视。东汉末年,一些人因为战乱而逃入山区耕种。三国志魏书田畴传记载“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说人们为了逃避秦乱而隐居到山林安家落户。(2) 以逃避灾荒为目的自发移民灾荒往往是自发的无序移民的另一重要动因。每当严重的洪涝旱蝗灾害之后, 灾区的生产力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有的地区甚至连年灾荒, 致使元气大伤, 生产力一时难以恢复, 衣食无着、濒于死亡边缘的灾民, 便被迫扶老携幼、自发地向无灾或少灾地区迁移。我国关于此类的记载史不绝书。如王莽末年, 由于“枯旱霜蝗,饥馑荐臻”,而导致“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两晋之际,“关西扰乱, 频岁大饥。百姓乃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成家,由是散在益、梁, 不可禁止”。 晋书卷一二零李特载记宋孝宗乾道二年,“两浙江东大饥, 淮民流徙江南者数十万。” 宋史卷卷三四孝宗本纪二( 3) 以逃避苛政为目的自发移民“苛政猛于虎”。历代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无疑都要由编户齐民提供的赋税徭役来维持。当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百姓们不堪负担之时, 当土地兼并致使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难以“安居乐业”之时,就会迫使众多百姓不得不离乡背井, 逃亡他乡, 以寻求赋税徭役较轻、能够维持起码生计的地方来落籍。如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后, 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民户迁徙, 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就在于“两税法”是依照旧额向各道、州征收赋税, 而没有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平衡。这样以轻重不一的旧额为定额征收赋税势必造成各道、州的负担不均, 造成“旧重之处”的民户不堪负担, 而逃往“旧轻之乡”。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历史研究1994 年第3 期。3.古代的国际人口迁移周武王克殷后封殷王子箕子于朝鲜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箕子必当随带一批移民前往。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海外移民。秦始皇时期,“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三国志魏志东夷列传韩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 其耆老传世, 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 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棚,其言语不与马韩国同有似秦人, 非但燕齐之名物也。” 这说明秦代已有大批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明清以来, 由于国内人口剧增, 加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因而导致无地少地民户的生活无着、困苦不堪, 于是不得不铤而走险, 违禁出走海外谋生。这种类型的移民尤以福建、广东人向东南亚移民为最多。据记载:“闽、粤之轻生往海外者, 冒风涛、蹈覆溺而不顾, 良由生齿日繁、地狭人稠, 故无地无家之人, 一往海外, 鲜回家者。”这些海外移民主观上是为了改善个体的生存环境, 但客观上却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迁入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有组织的人口迁移我国历代王朝往往以人口迁移作为维护、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没有产生之前,也有氏族首领等组织的迁移。这种由政府组织部署的移民可根据其目的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政治性的人口迁移所谓政治性移民是指国家政权为加强统治力量、削弱敌对势力而进行的人口迁移。这种人口迁移虽然有时是以诱导、招募的方式进行的, 但更多的是以强制的方式进行的。以削弱敌对势力为目的移民更是多以强制的方式进行的。(1)打压旧政权由于一个新政权建立之后, 其敌对势力虽然暂时被镇压下去, 但对新政权而言, 却总是潜在的威胁。因而许多王朝建立后往往将某些潜在敌对势力强制迁移至容易控制的地区, 以消除其潜在的威胁。周武王克殷后强制迁移殷遗民是先秦时期这类政治性移民中最大的一次。 “周人有效控制被征服人口的方法之一, 则是把商人迁移到周人直接控制的地区”。许倬云:西周史, 三联书店1994 年12 月出版, 第49 页“大约庶殷之西迁, 正如秦迁天下富户十二万以实长安, 及汉代三选七徙以实陵邑一般, 不外乎以东方旧殷隽彦放在周人王室耳目可见处, 一则强干弱枝, 安东方的反侧; 二则也借重殷文化孕育的人材, 为新王朝服务。”许倬云:西周史, 三联书店1994 年12 月出版, 第117页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也对六国旧贵族实行强制性的移民政策。如始皇十九年灭赵后,徙赵王嘉于房陵, 徙赵奢子孙于咸阳。二十二年灭魏后, 迁冯氏于湖阳, 徙刘氏于大梁, 迁孔氏于南阳。二十四年灭楚后, 徙严(庄) 王之族于严道, 迁班氏之先于晋、代之间, 迁权氏于天水, 徙上官氏于上邦。二十六年灭齐后, 迁齐王建于共。马非百:秦集史迁民表, 中华书局1982 年版将这些六国旧贵族由其原居住地迁移到秦王朝比较容易控制的地区, 其目的显然是为了使这些残余的敌对势力失去“地利”优势, 从而削弱其颠覆秦王朝的潜能。(2)巩固国都或其他战略地区巩固重要战略地区,一直是统治者关注的重点。汉朝初期,效仿秦朝,采取这种战略措施。汉书地理志载:“汉兴, 立都长安, 徙齐诸田, 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长陵。盖亦强干弱枝, 非独为奉山园也。”把各地豪强迁徙到首都的皇家陵园附近, 既有“奉山园”的目的, 更有监视、削弱豪强, 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所谓“强干弱枝”即是加强王朝的统治力量, 削弱各地豪强的离心力量。这种手段被历代统治者所用前秦苻坚灭前燕政权后,“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 处乌丸杂类于冯翊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灭姑臧张天锡政权后,又“徙豪右七千余户于关中。” 晋书卷一二零李特载记上明朝洪武年间“徐达平沙漠, 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 散处诸府卫。藉为军者给衣粮, 民给田。又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 明史卷七七食货一(3)掠夺性的掠夺性的人口迁移多发生在两国交界的边疆地区,在中原王朝势力弱小的情况下,这种迁移时有发生。西汉初年,“匈奴数为边寇,杀将率吏士,略人民,驱畜产去甚多”而导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汉书卷九四匈奴传 可见被掠夺的边区人民很多。待匈奴南迁和西迁后,汉朝疆域以北成了鲜卑的天下。东汉初期,鲜卑力量有限,威胁不大。后逐渐强大,到灵帝时“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掠不可胜数”。 后汉书卷九零鲜卑传(4)惩罚性的“尧流四凶”是最早的惩罚性人口迁移,“流公共于幽陵,以变北狄;放灌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亟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史记卷二夏本纪古代强制进行的政治性移民还包括流刑充军。流刑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一般是把罪犯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早在秦代即已将流放作为一种政治性移民的重要手段。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 略取陆梁地, 为桂林、象郡、南海, 以谪谴戍。”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所谓“以谪遣戍”就是以流放罪犯戍守这些新征服的地区。2.军事性的人口迁移所谓军事性移民是指国家政府为了某些军事目的而组织的移民。这种方式的移民多以强制的方式进行。“移民实边”是最常见的军事性移民, 国家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迁移人口于边疆地区, 以开拓边疆、巩固边防。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多次大规模“移民实边”。秦始皇三十五“徙三万家丽邑, 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 又“徙北河、榆中三万家。”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阳、榆中均为秦朝北部边疆, 与匈奴为邻。向这些地区移民, 显然带有加强防御力量、遏制匈奴进攻的军事目的。汉王朝也大规模地实行过这种军事性的“移民实边”政策, 且很有成效。武帝时期是“移民实边”最为活跃的时期。“汉兴至于孝武, 事征四夷, 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 遂空其地, 始筑令居以西, 初置酒泉郡, 后稍发徙民充实之, 分置武威、张掖、敦煌。” 元朔二年,“夏, 募民徙朔方试万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汉书卷六武帝本纪历史上, 除了“移民实边”之外, 还有“移民虚边”这种军事性移民。所谓“移民虚边”就是当某一王朝政府难以有效保卫边疆时, 便主动将边疆居民迁移到内地, 以避免边疆的人力和物力落入敌国之手而进一步增强其入侵能力。我国古代许多王朝实行过“移民虚边”这一策略。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匈奴助(卢) 芳侵边, 入河东, 中国未安, 米谷荒贵,民或流散。”三年后, 汉朝便迫于匈奴的压力而“徙雁门、代郡、上谷、关西县吏民六万余口, 置常 山关、居庸关以东, 以避胡寇。” 后汉书天文志上我国古代的屯田也往往具有军事性移民的性质。自汉以来由官府组织军民垦荒种田, 征取收成以为军饷或税粮, 称为屯田。西汉元鼎二年,“初置张掖、酒泉郡, 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 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这是公认的西汉屯田之始。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既破黄巾, 欲经略四方, 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议。”于是曹操于建安元年在自己的占领区内开始“募民屯田许下, 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所在积谷, 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遂兼并群贼, 克平天下。” 三国志卷三零魏书可见曹魏的屯田具有明显的军事意义。3.经济性的人口迁移所谓经济性移民是指国家政府为了解决土地、人口、灾荒等经济问题而组织的的移民。任何性质的移民往往都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经济性移民是指以经济目的为主的移民。经济性移民一般只有在强有力的政府组织之下才能得以成功地实施。(1) 为了安置流民、应付灾荒而进行的移民。汉王朝即已开始了这种较大规模的经济性移民。西汉初年, 由于“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 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 死者过半。”于是高祖就下令关中灾民“就食蜀汉”。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汉武帝元狩年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 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 乃徙贫民于关以西, 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 七十余万口, 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 假予产业, 使者分部护, 冠盖相望。” 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这种安置灾民到非灾区就食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移民。(2) 为发展首都地区及某些战略要地的经济而进行的移民。我国历朝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繁荣首都地区的经济, 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政府的经济力量,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统治集团穷奢极欲生活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当年便“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史记卷六秦始皇史记这种性质的移民为后世许多王朝所仿效。隋炀帝即位后, 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为了繁荣东都地区的经济, 隋炀帝在东都营建伊始, 例“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又命“江南诸州, 科上户分房于东都住, 名为部京户, 六千余家”, 又命“河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 三千余家”。 隋书卷三炀帝上大批富商豪族与工艺户的迁入促进了洛阳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而使东都洛阳不仅成为隋代的政治中心, 而且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武则天正式称帝后, 改唐为周, 便以神都(洛阳)为周都, 并于天授二年“秋七月, 徙关内雍、同等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