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教案_第1页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_第2页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_第3页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_第4页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第一篇: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第二篇: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第三篇: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第四篇: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第五篇: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更多相关范文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语导入。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千万片, 飞入芦花皆不见。 (谜底:雪花)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1)介绍刘义庆 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逸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 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把握重点字词: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2) 空中撒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3)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2、把握重点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五、三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本文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最为贴切、生动、新颖?为什么? 飞扬之态 形似 柳絮因风起 轻盈之雅 神似 文化内蕴 韵味 六、 拓展延伸 1、 欣赏古人对飞雪的描写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作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苏轼 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裴夷直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杨万里 -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有韵味。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想像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一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 初读课文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字、词、句圈出来,通过查词典,或互相讨论来解决,教师巡回释疑,检查,并和同学一起讨论疑难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把握重点字词: a、与友期行 :约定太丘舍去 :放弃;离开去后乃至 :才;到 相委而去 :丢弃则是无信 :信用下车引之 :拉 入门不顾 :回头看尊君在不:通“否”,表疑问 b、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尊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我的父亲,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教师补充:平时遇到的一些尊称有: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谦称有: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2、把握重点语句(注意文言中的省略现象) 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朋友)过了正午还没有到来。 (家君)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家君)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复述时注意以下问题:1.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是谁?(友人、元方) 2.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通过有关语句确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四、三读课文,探究人物性格。 1.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文中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通过有关语句确定。(交流讨论。) a、陈太丘 诚实守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b、友人 言而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言语无礼(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知错能改 (友人惭,下车引之。) c、元方 懂礼识义(待君久不至,已去) 义正词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童真无邪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还有“元方入门不顾”都是童真无邪的表现) 2、结尾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说出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 墨子 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 顾炎武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 谚语 2.假如你是友人,或者是元方,在本课的特定情境中,你在言谈和举止方面应该怎样做? a.友人: 1) 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 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 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 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 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b.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阅读材料、音频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56)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默写课文。 四、课堂练习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阅读材料,人手一份。材料内容如下: 王冕者,诸暨(j)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n,安然、坦然)若不见。 1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离家)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d琅琅达旦(天亮) 2简答。 (1)“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 。 (2)“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 。 (3)“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 。 (4)“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教师选五位同学回答。 明确:1a(窃:偷偷地、悄悄地) 2(1)王冕 (2)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 (3)暮归,忘其牛?已而复如初 (4)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两个小片断,并思考两文的深刻含义。 附原文: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n)子,无此必不明。”木犹如此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泪水流下的样子)然流泪。 第二课时(总第57) 教学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二)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板书文题)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明确:(1)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 * 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1)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3)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敝人 卑职 陛下 令尊 寡人 足下 令郎 老朽 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生逐一回答,明确:1期:约定。去:离开;过去的。顾:回头看。引:拉;放开。舍:放弃;牺牲。信: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 谦词有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七、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世说新语两则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柳絮()无奕()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4期日中:5尊君在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它是由_朝人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 五、阅读。(一)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无礼: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参考答案 一、fzhuxy 二、1急2差不多相比3乘4约定5“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三、1(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四、略。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文学院 1、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b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重点难点: a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b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c积累,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d背诵两篇短文。 3、课程类型: 新授课 4、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5、教具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 6、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2分钟)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二、导入课文:(2分钟) 我国古代的诗人们非常喜欢用诗句来描绘冬天的雪。那位同学来说一下你所知道的咏雪的名句。(学生回答)同学们说了很多,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才女谢道韫是怎样咏雪的。 三、介绍作者及作品:(1分钟)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四、诵读课文: (2分钟) 教师朗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由教师朗读。教师朗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五、疏通文意 :(3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教师精讲点拨。 六、合作探究(20分钟)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咏雪问题组: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议”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那些描写中感受到的?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的儿女有什么不同?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做“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参考答案: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轻松,温馨)(内集,欣然,大笑) 3、重点分析: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1)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2)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参考答案: (1)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2)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 * 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七、作业训练:(10分钟) 1、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7分钟) 1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2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敝人 卑职 陛下 令尊 寡人 足下 令郎 老朽 麾下 3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参考答案:1期:约定。去:离开;过去的。顾:回头看。引:拉;放开。舍:放弃;牺牲。信: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 谦词有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2、课后作业(3分钟)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雪夜访戴。 八、板书设计:世说新语 刘义庆儿女的聪明、多才 咏雪公大笑乐和睦, 诸竞走取之表现了王戎的与众不同 鲜明的对比 唯戎不动善于动脑筋、性格沉稳 九、课堂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十、教学资料: 咏雪名句集锦: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人物介绍: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无奕女指谢道韫(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即陈寔(sh),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 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来回走过),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一夜)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2、世说新语两则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教学难点: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1、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南朝宋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史文士阶层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刘义庆也因为此书而名垂千古。 世说新语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等。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辞意隽(jun4)永。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诵读课文。 1、听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句读、语调等。 三、探究学习。 1、课文及翻译 期行 翻译: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更多请搜索:)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解释文言字词: 1)、下车引之(代词,代元方) 2)、去后乃至(才) 3)、门外戏(嬉戏) 4)、相委而去(舍弃) 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没有信用) 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没有礼貌,失礼) 4、区别的文言字词: 1)、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2)、待君久不至(“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3)、家君期日中(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四、人物形象 1)陈太丘 遵守时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 言而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言语无礼(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3)元方 懂礼识义(待君久不至,已去) 义正词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童真无邪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还有“元方入门不顾”都是童贞无邪的表现) 五、课外拓展 假如你是友人,或者是元方,在本课的特定情境中,你在言谈和举止方面应该怎样做? 1友人: 1)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2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总结课文要点: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六、课后巩固。 1、翻译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完成课后练习 3、熟背课文。 4、实践练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世说新语中的第二则小故事乘船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正音,歆xin宁 ning既ji邪ye辄zhe遂 sui劣lie 2、重点词语:俱:一起(与时俱进与日俱增)欲:想要(随心所欲)辄:当即(浅尝辄止)舍:she 扔掉 抛弃(舍生取义舍己为人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舍:she 房屋(客舍青青柳色新)宁:难道遂:于是,就本:原来,先前疑:犹豫不决(犹疑不定)所以:的原因难:感到为难耳:罢了 3、哪位同学不看书,根据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来给大家讲讲这则故事的大概意思?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1.这则短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 (语言)角色朗读,从文中找出对比(写作手法)的句子,从两个人这两次行为的对比中,两个人怎样的性情品质呢? 原句(略)王朗轻诺寡信,不负责任。 华歆重诺守信,考虑周全,救人救到底 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不能轻诺寡信。 3、你们从这篇短文中还悟到了什么道理呢? 不能在危难关头舍弃别人。越是在危难的时候,越是能检验出一个人品质的高低。 4、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有关华歆的一则故事,谁查到了,给大家讲讲? (1).割席绝交,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中种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石头一样,不管它,仍旧挥动锄头;华歆则捡起金子,把它扔得远远的。又有一次,他俩曾同坐一张席子读书,门外有乘坐华丽马车的贵官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去看热闹,管宁就割断席子,跟华歆分开坐,说道:“华歆,你不是我求学问道的朋友!” (2).听了这则故事,你又该怎么评价华歆这个人呢?(组织讨论) 一分为二,追求富贵,不专心读书,但也有可取之处,在本文中救人救到底的品质就非常令人敬佩。 (3)总结:三国演义第66回也提到过华歆这个人,写到割席绝交这个故事。华歆素有才名,他和邴原,管宁相处地非常好,当时人称他们三人为一条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后来,发生割席绝交这件事后,管宁很是鄙视华歆,不再与之为友。当时汉代衰微,三国鼎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了朝政大权,于是管宁避居辽东,长达三十多年,终身没有出来做官,为曹操效力。而华歆却先为孙权效劳,后又归附曹操,在一次汉献帝和伏皇后密谋杀曹事件败露后,华歆亲自带领五百甲兵从破壁中搜出伏皇后,献给曹操。对华歆这种行为,后人曾作诗讽刺他,诗云: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由此可见,华歆是个没有主张,追求富贵之人,但就华歆在这篇短文中的行为是值得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